- 相关推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2.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2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 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承转】
水是生命之源。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探究一】
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
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如下)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
上游 下游
航运水电开发种植业林牧业 水产养殖 旅游业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承转】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
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探究一】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如上),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
3.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转)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探究二】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2.阅读资料,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资料: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
(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它城市创业就成为了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现实。
【承转】区域的发展促生了“同城效应”,上海人和杭州人都可以更方便地观赏西湖美景和外滩风光,这本身就促进了什么产业的发展?是的,旅游业。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
四、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业
1. 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回顾你的所见、所闻,哪些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有关的?快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风景名胜、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地方戏曲、特产小吃等)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依次展示下列图片,进一步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风韵和地域文化。
小结: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转)“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用这句诗来形容长江三角洲的旅游业是否合适?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交通、完善的服务设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师:谁来总结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师生课堂总结,完成板书】
【板书】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通过分层设色图定位长三角范围(沪苏浙皖26市),分析“江河海”三水交汇的区位特征
综合思维
探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如何塑造“鱼米之乡”的农业基底
人地协调观
通过太湖治污案例,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网密布对水稻种植、淡水养殖的影响
难点:长三角从传统农耕到现代经济的转型逻辑
三、教学过程
环节1:情境导入·解码“鱼米”密码(5分钟)
【视频悬念】播放3分钟纪录片《寻味长三角》片段(绍兴黄酒酿制/阳澄湖捕蟹/乌镇水田收割)
驱动问题:“为什么这些场景集中出现在长三角?”
环节2:探秘自然禀赋(15分钟)
活动1:地理侦探
学生小组分析材料包:
① 长三角地形剖面图(海拔<10m区域占比83%)
② 气候直方图(年降水1200mm+无霜期240天)
③ 水系图(密度达6.4km/km的河网)
任务:用三组关键词归纳农业区位优势(地平土肥/雨热同期/灌溉便利)
活动2:稻田里的黑科技
展示河姆渡遗址碳化稻谷(7000年前)与现代“稻渔共生系统”对比图,理解农耕文明的延续与创新
环节3:经济跃迁之路(20分钟)
案例研讨:从“鱼米”到“智造”
数据对比:1952年(农业占比68%)→2023年(高端制造占比53%)
空间演变:在卫星图上绘制沪宁合科创走廊,标注阿里巴巴/振华港机等企业
核心问题链:
Q1:哪些条件促使长三角成为中国制造业龙头?(提示:港口/人才/产业链)
Q2:太湖水污染事件给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角色扮演:太湖治理听证会
分组模拟政府、渔民、企业、环保组织四方辩论,理解生态补偿机制运作
四、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自然之基 发展之道
┌───────────┐ ┌───────────┐
│ 长江冲积平原 │ │ 传统农业升级 │
│ 亚热带季风气候 ├─→"鱼米之乡"─→┤ 科技创新高地 │
│ 蛛网水系 │ │ 生态绿色一体化 │
└───────────┘ └───────────┘
五、课程思政融合点
展示袁隆平团队在杭州湾盐碱地种植"海水稻"的.成就,渗透科技兴农精神
通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理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六、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层:绘制长三角核心城市与长江/太湖/东海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拓展层:撰写短文《假如我是太湖蟹农》,探讨生态保护与生计关系
挑战层:分析G60科创走廊对内陆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资料包提供数据)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自然地理特征
理解"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城市群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分析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运用案例探究区域发展模式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地协调发展的'智慧
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
难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三、教学过程
◆ 导入(5分钟)
展示对比图片:
江南水乡景观(周庄古镇)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
提问:"同属长江三角洲,为何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观?"
◆ 新课讲授
1. 自然地理特征(15分钟)
活动一:"地图探秘"
分发长三角地形图,小组合作完成:
用蓝笔标出主要河流(长江/钱塘江/太湖)
用绿笔圈出主要农作物分布区
分析气候类型及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
2. "鱼米之乡"的成因(20分钟)
案例探究:
农业条件分析表(学生填写):
条件类型 具体表现 影响
地形 冲积平原 耕地资源丰富
水文 河网密布 灌溉/水产养殖
气候 雨热同期 一年两熟
3. 经济发展(15分钟)
角色扮演:"小小规划师"
分组讨论:
A组:传统农业区保护策略
B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C组:旅游业开发方案
◆ 巩固拓展(10分钟)
思维导图竞赛: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辐射效应"为主题,限时完成思维导图设计
四、板书设计
(主板书)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
│ 一江(长江) │
│ 两翼(沪宁杭) │
│ 三带(沿江/沿海/沿湾)│
└──────────────┘
(副板书)关键数据:
占全国2.2%面积
贡献约20%GDP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五、课后作业
基础题:绘制长三角核心城市交通联系简图
探究题:比较长三角与珠江三角洲发展异同
实践题:调查本地超市中长三角农产品种类
六、教学资源
视频素材:《航拍中国·上海篇》片段
实物教具:太湖水稻土样本
数字地图:长三角夜间灯光图
七、教学反思
(预留空白处记录课堂生成性问题及改进思路)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相关文章:
地区活动方案08-17
地区缺水的调研报告09-10
跨地区调动申请书05-06
产品地区代理协议09-11
地区电网规划开题报告08-10
湖州地区老式手写讣告范文10-16
地区装修合同签08-07
地区代理合同08-02
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方案(精选5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