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3 09:04:2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经典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听确定声音的次数,并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2. 通过摸确定物体的个数,并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能力目标

  从发展多元智能出发,培养学生的听着数、摸着数的能力和相互合作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

  1. 通过听或摸,学会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次数或个数。

  2. 在口述表达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 以小组为单位竞赛,数一数学习包(一)中各类图形的个数。

  2. 交流反馈。

  二、活动1

  第一层次

  1. 放一段录音,让学生听听其中有哪些乐器。

  2. 再放一遍录音,将听到每种乐器的敲打次数用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3. 交流汇报。

  4. 肯定各种记录法,并比较哪几种方法在记录中更加简易。

  第二层次

  1. 小组合作,在学习包(二)中每人选择一种乐器,吹奏或打击若干下,由其他同学记录。

  2. 组内互相检查。

  第三层次

  1. 小小音乐家。

  2 利用手中乐器4人小组合作打一段节奏,其他同学记录。

  2. 核对。

  三、活动2

  1. 看书P9,观察小胖在干什么。

  2. 打开学习包(三)小组合作,用手帕遮住眼睛,每人选一样物品,摸一摸数一数它的个数并记录。

  (眼镜有几片镜片,袜子里有几个乒乓球,木铲有几个齿,五角星有几个角,绳子有几个结,木盒里有几个弹珠)

  3. 交流在摸的过程中的好方法。

  (如:在摸打了结的绳子时要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摸,五角星可以一个角一个角地摸)

  4. 挑战无极限。

  在两个口袋中放入相同的物品(如打有相同结数的绳子)请两位学生一起摸,看谁摸得既快又准,获胜者接受下一轮的挑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个小村庄什么样?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二、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斧”读“fǔ”,不要读成“fó”或“fǒu”

  “造”读“zào”,不要读成“zhào”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3.难确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自由读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读书。

  3.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交流资料,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班内汇报: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填补空白发展思维,培养想象,锻炼口头表达。

  1.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三、学习课文2—6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1.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计板书,练习表达。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一个板书,然后给大家讲解自己所设计的板书。

  板书一:

  树木被斧头一棵棵砍倒,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柴火等。突然有一天洪水来临,使人们辛辛苦苦用树木换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板书(二)

  斧头使树木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等,而由于洪水的来临,使这一切以及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谈体会,也可以说说手中的资料。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大平台。

  【教学方法】 读解析评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二、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配乐《红梅赞》)。

  3、引导解决以上问题。

  4、学生质疑。

  三、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梅花的高尚品格,明白题目的深刻含义

  1、课文描写了五件事,同学们认为哪些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回答

  ⑴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⑵ 朗诵咏梅的诗。

  ⑶ 教师引导学生解疑。

  师小结:是啊,从外公的言语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外公不仅爱梅花,更爱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人物,……这一个个不肯低头折节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具有梅花品格的人激励着外祖父,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不曾忘记梅花的秉性,不曾忘记民族的根,让我们带着对梅花以及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的敬意,大声齐读外公的.话。

  四、扩充“思乡”内容

  1、从来“故乡”这个字眼就是让人心中感到温暖,让人不禁落泪,外公那份无尽的相思,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千百年来,“思乡”也是人们吟诵的最多的主题,谁能给我们背一首?

  2、老师推荐一首诗。

  3、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五、作业教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区别同音字、正确书写,积累词语、区别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读音,能够用多

  音字组词。

  (2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阅读短文

  (4)收集资料了解谚语。

  (5)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重难点:

  1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2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语文天地的“月积月累”部分。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同音字组词

  1出示几组同音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用这些字组词练习。

  3集体评讲。

  二、抄一抄

  1出示几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大家读一读。

  3学生抄写词语。

  4摘抄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三、用关联词语造句

  1学生读句子

  2找出加点的词语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递进、条件)

  4学生练习造句。

  四、

  五、课外作业。1写词语。2用“只有……才”,不但……而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导入阅读。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四、

  1从人类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五、: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六、课外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并收集气象的谚语,并试着自己写。

  2、懂得澳门、按照方法到图书室里查找资料,并能够对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分类写目录。

  教学过程:

  学习谚语: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谚语。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谚语都与什么有关系?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简单介绍谚语。

  4、学生再读文中的谚语。

  5、指名反馈谚语。(板书)

  6、学生读一读这些谚语

  笔下生花: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说说可以用刚才学过的哪一条谚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懂得用谚语形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

  3、自己试写谚语。

  4、集体评议

  金钥匙:

  1、启发谈话

  2、指名读课文中小姑娘说的话。

  3、指名反馈、查目录。

  4、教给学生方法。

  自检,学会编目录:

  1、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课外都读了什么书籍。

  2、

  3、反馈自检情况。

  课时

  作业:阅读的四大名著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散文。从多个角度写了夏天的“迷人”。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

  2、畅所欲言,阐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体会融入朗读中。

  3、培养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不仅能读,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难点。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轻快的音乐,屏幕出现语文天地中的题目。蟋蟀萤火虫青蛙知了打灯笼弹琴唱歌敲鼓跳舞请同学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迷人的夏天里想象一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会做什么?每人一张连线纸,读一读、想一想、连一连。说说你的想法好吗?上来的同学把自己的连线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拟人化的词语搭配方式展开了学生的想象,把窗外迷人的夏天世界带进了课堂。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

  2、引出课题:《多彩的夏天》

  二、认识生字

  1、在小组中自己学习生字。

  2、指名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认读生字。自己认为特别难的字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可补充。

  3、识字游戏:从要认的字中,任意挑选两个字,小组合作连成一句话。如:“辣”——太阳火辣辣的照着我。即熟练了要认的字,又提高了组词造句的水平,还锻炼了灵活运用的能力,更加强了合作参与意识。

  三、朗读理解

  1、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顺序,自己朗读课文。 五分钟!看通过你们的努力能读到什么程度?

  2、你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 读到哪一段,就展开哪一段的自主学习:读了这一段,你想说什么?想问什么?同学互相帮助解答,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相机板书这一段的重点词语。 例如:读到第二段夏天是多彩的时,展示图画,用各种生动的词语表现夏天的五彩斑斓。然后,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的内容也要充分利用,老师机智应对,转化为新的问题。 如:学生说“他读的真好!”老师顺势问“你认为好在哪里?”“很有趣!”“你能读的也让我们感到这么快乐和有趣吗?” 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成分地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不仅仅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想敢说,思维活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指导他们读好课文的每一段话。

  四、从课文走出回到自己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这样是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真正让孩子走进生活,让孩子自己感受身边的夏天。

语文教案 篇7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因此,我从以下方面入手设计本课的教学:

  1.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步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运用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从《桂林山水》导入,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利用学生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训练;

  5.运用讨论式学习模式,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这一堂课,达到了以下教学目的:

  1.重视朗读和感悟,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整节课以读代讲,只是在中心词和总起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点拨。

  2.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悟、自己搜索资料、自由探讨能力,效果较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运用讨论式整合模式,设计一项讨论题,让学生比较《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在网上发表评论,内化课文内容,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建议:

  1.学生反馈面比较小,大部分学生做的幻灯片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来不及看;做得怎么样,图与文字配不配得上,不得而知;

  2.时间安排上还是比较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比较少,如果再进一步进行反馈,效果就更好。

  附:教案:

  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安排课前学生预习:

  1.查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上网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保存。

  课堂教学:

  一、复习《桂林山水》一课,导入新课。

  二、读题:索溪峪的“野”

  质疑:野可以组什么词?

  出示字典中“野”的解释,这里应选哪种解释?

  为什么题目的“野”要加上引号呢?

  三、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

  提示:找文中段落的总起句,从而对文章提纲挈领。

  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是野的。

  第三自然段的总起句是:水是野的。

  第四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

  第五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图画认识上、中、下的位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学过的单韵母。

  2.认识10个生字,学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学会“书”、“用”的笔画、笔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猜:一座小楼房,没门又没窗。图书一本本,全在里边藏。

  揭示课题,知道“书”的读音,注意翘舍。

  二、指导朗读

  丁丁的爸爸妈妈常在晚上为丁丁念故事书,现在丁丁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这节课,我们就去参观丁丁家的书房。丁丁家的书房有个小书架,丁丁非常喜欢它,瞧,丁丁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介绍他的小书房。

  1.师范读。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小组朗读。

  4.师生合作读。

  5.指名读。

  三、认识“上、中、下”位置,指导学生养成爱读书好习惯

  1.出示幻灯片,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引出“上、中、下”。

  2.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你能用“上、中、下”来向大家介绍这些东西的位置吗?

  3.利用班级图书架,让学生贴字。

  4.看着图片,全班齐读课文。

  5.出示金钥匙:我家有个好习惯,晚上,爸爸妈妈常常为我读故事书,现在我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愉快。

  四、复习拼音,掌握生字

  1.出示幻灯片,观察,说出学过的拼音。

  2.全班试着拼读。

  3.游戏:把拼音宝宝带回家。

  b g sh w d m

  爸 个 书 我 的 妈

  4.开火车读生字,并说说我们可以怎样认识生字,记住生字。(读课文认识生字,拼音认识生字)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写“上、中、下”几个生字,注意字的结构。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丁丁的书房,并且了解到通过拼读拼音可以认识生字,希望大家能认识更多的生字,和丁丁一样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作业

  1.背诵《小书架》。

  2.把“上、中、下、用、书”工整地写在生字本上,每字写2行。

  板书设计:

  小书架

  上——爸爸

  中——妈妈

  下——“我”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写了一位母亲为他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诗人紧紧抓住“密密缝”这样的具体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进行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担忧、祝愿和希望。而后两句诗人用“寸草”和“三春晖”分别比喻儿子和母爱,形象、贴切,既赞颂了春晖般的母爱,又寄托了儿女感激母亲,想报答母爱的赤子之情,是一首抒写慈母深情,表达儿女孝义的经典之作。

  学情分析:

  这次授课选用的是是五年级学生,他们通过课外积累,对这首古诗已非常熟悉。但真正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够彻底。其次,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另外,五年级学生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语言思维训练已成为重点,所以,虽然学生是陌生的,但我还是尽最大可能地去抓住课堂生成,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意、诗情的领悟,对语言思维的拓展。

  资源利用:

  多媒体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韵、诗情。

  3、领悟母子亲情,懂得如何回报母亲。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慈母深情和游子想报答母爱的赤子之心。

  教学方法:

  “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和呢?

  2.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和母爱有关的古诗——《游子吟》。(大屏幕)这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孟郊的代表作,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板书课题)(相机订正“吟”的读音和书写)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交流后小结。大屏幕出示)像这样的诗歌还有——《暮江吟》《石灰吟》。

  【设计意图:】以母爱的故事和引入课题,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激发兴趣;立足字词,理解题意,了解“吟”这一诗体。

  二、读好节奏,品味诗韵

  过渡:这首《游子吟》要吟诵给谁呢?诗中又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试着读一读,划一划诗歌的节奏。(范读。大屏幕出示)

  1.谁来按照你画好的节奏读一读。(指名读,大屏幕出示,齐读)

  2.古诗不仅有节奏,还特别讲究韵律,也就是平声和仄声。(大屏幕)一般来说,现代汉语里的一声和二声就是平声,要读得长而响;三声和四声就是仄声,要读得轻而短。我们可以用短横线标注平声,用短竖线标注仄声。(大屏幕)试着在第二句的下面标一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节奏和韵律是读好古诗很重要的因素,引入平仄知识,通过范读、引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也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并由此举一反三,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领悟诗意,品味诗情

  (一)读中悟意

  1.诗中写了几个人物?(画出来,交流。板书:慈母——游子)慈母在为游子做什么?她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交流,小结,板书:密密缝)

  2.她为什么要为儿子缝衣,还要“密密缝”呢?(交流,板书:恐迟归)

  3.一个“缝”字写出了慈母的——(动作),一个“恐”字又写出了慈母的——(心理)

  4.既然担心儿子迟迟不归,为何还要给他密密缝衣?这不是很矛盾吗?(大屏幕,补充介绍孟郊身世)

  5.此时,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就要分离,母亲仅仅是在担心儿子迟归吗?(大屏幕,引导体会,交流)

  6.面对这样一位慈母,游子又有怎样的担忧呢?他在“恐”什么?(引导体会,交流)

  7.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而儿子也同样对独守家门的老母亲牵肠挂肚呀!请大家再来读读前四句,用心体会这母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交流感受,指名读,点评、指导)

  8.(大屏幕)诗人临行之际,母亲在为他缝制衣服,这一针一线凝结着深深的母爱。她把对儿子的`——缝进了衣服,她把对儿子的——缝进了衣服,她还把对儿子的——也缝进了衣服。

  (二)读中悟情

  1.此时此刻,诗人内心一定是百感交集。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请大家大声地读出来。

  2.谁来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交流,相机引导、点拨)

  3.是啊,诗人即将远行,这一去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和母亲团聚。他回忆起母亲为他做的点点滴滴,由感而发,以“寸草”自喻,把母爱比作“三春晖”,发出了“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感慨。(板书)其实,这普天下的儿女有哪一个能报答得了深深的母爱呢?当我们回想起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洗衣做饭,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不分昼夜地照顾生病的我们,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耐心细致地教育我们,我们也会吟诵起——(引读)于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

  4.体味情感: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交流)

  5.再读古诗,读出诗情:谁来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6.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诗中关键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借助想象,通过铺陈、引读,加深对诗意的品味和体会,为领悟诗情做好铺垫。通过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进一步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情感的体会。

  四、读写结合,情感交融

  1.体会了这首诗的情感之后,谁能试着把自己当作诗人用“母亲啊,母亲”开头,写几句话。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母亲,以“儿子呀,儿子”开头写几句话。

  2.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在体会诗情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训练,使文本情感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形成交融,加深对文本的领悟,也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

  五、拓展补充,延伸文本

  1.说说生活中母爱的例子。

  2.诵读关于母爱的诗歌。(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借助类文映照,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语文积累。

  六、回顾全诗,引发思考

  母爱就是这样,在细微处彰显着伟大。《游子吟》是诗人孟郊写给母亲的诗歌,表达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声。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的仅仅是一位慈母的深情吗?作为儿女我们又该怎样回报这伟大的母爱呢?通过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对“亲情”这一话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种思考和认识。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诵读这首歌颂母爱的经典诗作——《游子吟》。

  【设计意图:】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结课,课内延伸至课外,学习延伸至生活,以达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启发性的课后作业灵活地给学生创造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板书设计: 游子吟

  (密密)缝 恐(迟归)

  慈母 ——————— 游子

  (难报)

  三春晖 ——— 寸草心

  【设计意图:】关键字词和符号相结合,构成心形图案,既梳理文本重点,凸显文本内涵,又体现思维的延伸,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用心倾听,热爱生活的情感。

  3.学习自能读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感受语言的优美韵律,体会声音的美妙。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课中语言的特点。

  2.体会并运用:用心听,感受声音的美妙,感受生活的多彩。

  教具准备:

  1.自制幻灯片。

  2.准备课外阅读《雨铃铛》一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包括:认读生字,练读课文,提出问题。

  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指导识字。把你认为容易出错的字讲给大家听。(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继续参看课后的生字表。

  3.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记住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

  点评:通过多层次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美读课文,深入体会,领略文章的韵律之美。

  1.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描写优美的句子划下来,多读一读。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与同学共同分享。

  3.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和你一起去欣赏。

  4.老师适当点拨,并给予恰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音韵之美。

  5.从风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水的声音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以下部分可做成幻灯片

  读一读,填一填,声音的世界会更丰富。

  你总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当春风_________________,当暖风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沿唱歌,当一只小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总听过水声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并把自己补充的`内容加在里面。这就是你和作者合作的一篇作品。

  点评:通过朗读和练习,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会语言节奏和魅力,并联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自读课文,联系实际,感受自己的声音世界。

  1.接着读课文,随着课文一起,回忆自己小时候听到的声音。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声音,你了解了周围的事物。从声音里,你逐渐熟悉了你身边的世界;在声音中,你逐渐成长。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你喜欢什么声音,不喜欢什么声音?说一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先让学生准备一分钟,再交流讨论。

  3.学生列举一些和谐美妙的声音:如:演奏的音乐、小孩的哭声是成长的信息、写字的刷刷声是学生发展的脚步声、我们就像是一个个音符,演奏着快乐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是和谐的声音,和谐的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4.老师小结: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把世界编织得如此美妙,是丰富多彩的声音演奏着生活交响曲,让我们用心聆听声音,你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你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绚丽多彩。

  点评:从课文到生活,体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并且,在学生的读书和讨论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扩展发散,加深体验,洞悉声音的丰富美妙。

  1.向学生推荐一文,细致的感受雨的声音。

  《雨铃铛》是一篇写雨的声音的文章,仔细读一读,看看雨有多少种声音?当下雨的时候,你也去听听。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听:

  风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

  美妙的声音

  美好的生活

  水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1-20

(经典)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