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2 09:42:3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大家了解哪些知识呢?下面是有关螳螂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激发兴趣: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通常会在它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知道?(八字格成语)。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还记得吗?

  二、精读课文,领悟寓意

  1、这位少年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自读第二段,读后同桌相互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出示词语读,指名读: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3、指名带着以上词语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4、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组织讨论:

  (1)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2)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同桌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3)指名交流。

  5、掉头看看身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都将头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发现身后的祸患。可是,它们怎么都没有这样做呢?创设情景说话:

  (1)蝉啊,你为什么没有掉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呢?(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隐藏着祸患呢,你怎么不回头看看呢?后悔吗?(看,这位终于醒悟了。可惜,已经晚啦!)

  (3)黄雀啊,别人都说你聪明,可你怎么也没掉头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点醒悟,就会早一点避免危险与祸患。读到这里,你想对他们三个说些什么?用“你们啊”开头,体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品味吴王的醒悟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2、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联系上下文理解。

  ★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国破人亡。

  (1)品读第一自然段,理解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练习朗读。

  ★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当初,大臣们不也劝过吴王吗?理由不一样吗?可是他们劝说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理解“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对错,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2)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里出现了两个“死”,意思一样吗?这个“死”写出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谁也动摇不了。)

  (3)可是听了少年的话,他明白了——大臣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故事,体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可是学到这儿,老师的脑海里却涌起了一个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譬如:

  (1)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2、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吴王为什么没有听大臣的,却听了那个少年的'?那个少年又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3、也就是说同样是劝说,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他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4、再读读故事,你从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让吴王不得不信以为真?读画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每天来转?(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劝谏的勇气和决心都非常大;胆识过人,智慧过人)

  时间:早晨:这样才会有蝉来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点:王宫花园:这是吴王一大早的必来之地。而且这里有树有鸟,这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说得像真的一样。

  (2)第四自然段:“终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不然,他肯定还会继续转。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让吴王不得不相信。圈圈动词交流。

  5、原来少年在花园里一连转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读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妙劝,让吴王自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呢?是啊,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这少年就是这样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8、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9、随着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智劝吴王的事情迅速传开啦。听说此事后,大家会说什么呢?众大臣、吴国的百姓或者楚王、诸侯国国王,任选一种角色说话。(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2、读着这个道理,你有同感吗?我们及其周围的人是否也曾干过像蝉、螳螂和黄雀这样的事情?你能举例说说吗?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根据类似的事情写篇文章。

  3、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选集。阅读此类文字,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捕 啄食 射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

语文教案 篇2

  从前有个魔法师,名叫默林。一天,他装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他来到—个农夫家里,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衣衫褴褛(lánlǚ)的乞丐。

  默林发现,虽然夫妇俩有温暖的房子,食物也够吃,但似乎不太愉快。

  “怎么啦?”默林问,“为什么愁眉苦脸呢?”

  “唉,”农夫的妻子说,“我俩结婚(hūn)快二十年了,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没有孩子。这是多大的不幸啊!我老是想啊想啊,想有个儿子,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

  有一次,汤姆的母亲调[tiáo]好面糊,准备做点心。汤姆趁她不注意,爬上盆沿儿,想看里面是什么。忽然,他脚下一滑,扑通—声掉进面糊里,顿时,嘴里塞满了面糊。他又踢又踹,拼命挣扎。

  “哎呀。”母亲说,“这面糊着[zháo]魔了,好像有个妖精在里面。”她赶紧把面糊从窗口倒了出去。恰好有个补锅匠经过。“嘿,这面糊可以做顿饭吃!”他一边想,一边包好面糊,放进工具袋。汤姆吐光了嘴里的面糊,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

  “奇怪,”补锅匠自言自语道,“什么东西跑到我袋子里去了?难道是我捡了团面糊,妖精就来吓唬我?”他连忙打开工具袋,一股脑儿倒出里头的东西,然后转身跑了。汤姆带着满身的面糊跑回了家。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第二天,母亲带着汤姆到院子里去挤牛奶。她怕汤姆被风刮跑,挤牛奶时,就把他拴在一棵蓟(jì)草上。一头奶牛正在寻找食物,看见那棵蓟草,伸出舌头就把蓟草和汤姆卷到嘴里。汤姆吓坏了,放声大喊:“妈妈,妈妈,救命啊!”

  母亲听到了汤姆的喊声,连忙站起身来,一边大喊:“你在哪儿?”一边到处寻找那棵拴汤姆的蓟草。

  “在这儿!“汤姆喊,“在牛嘴里!”

  奶牛听到自己嘴里发出尖叫声,吓了—跳,把嘴一张,汤姆掉了出来。母亲飞快地打开围裙,及时接住了汤姆。真是好险哪!

  没多久,汤姆拿着父亲用大麦秆为他做的鞭子,骑在牛背上玩儿。一只乌鸦飞过来,把他当做食物叼走了。乌鸦翻山越岭,一直飞到大海上空。它想喘口气,谁知刚一张嘴,汤姆就从它嘴里掉了出来。

  汤姆在空中飘哇,飘哇,最后落到了海里。一条大鱼游过来,张开大嘴,把他吞进肚子里。没多久,那条鱼让渔民逮住了,第二天被送到了王宫。当厨娘剖(pōu)开鱼肚子,准备给国王做菜时,发现了鱼肚里活蹦乱跳的汤姆。她惊讶得张大了嘴,连菜刀砸到自己的脚背上都没反应。厨娘把汤姆带到国王面前。汤姆站在国王的餐桌上,向周围的人鞠躬问好,还跳起了舞。大家的肚子都笑疼了。从此,汤姆便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chǒng)。

  有一天,国王问汤姆:“你父母是什么样儿的?也像你这么小吗?”

  “不,”汤姆说,“我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他们长得不比别人大,也不比别人小。”

  国工说:“那好吧,你到我的宝库里去,拿点儿金银,给你穷苦的父母亲带去,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于是,汤姆带了一个鱼鳔(biào)做的袋子来到国王的宝库。他挑了一枚三便士的银币,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重了。汤姆背上钱,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他的父母因为找不到他,眼睛都哭肿了。看见儿子回来,他俩高兴极了,连忙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给汤姆吃,还细心地照料他,因为他扛着银币走了这么远的路,简直要累死了。

  此后,汤姆住在王宫里。他每月都要回父母的小屋一趟,给他们讲王宫里的故事,逗他们开心。农夫和他的妻子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kuǎn)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拇指汤姆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注意“剖”读pōu,不读pāo;“褴”“褛”这两个字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都以“衤”为偏旁;“拇”和“姆”要区分开。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大拇指汤姆(mǔ)

  从前有个魔法师,名叫默林。一天,他装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句导读:从“装扮”一词可看出,魔法师默林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是有目的的。]他来到一个农夫家里,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衣衫褴褛(lán lǚ)的乞丐。 [①“热情地接待”“衣衫褴褛”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魔法师默林装扮成的乞丐。

  默林发现,虽然夫妇俩有温暖的房子,食物也够吃,但似乎不太愉快。

  段导读:用“虽然……但……”的句式写出夫妇俩并不快乐。

  “怎么啦?”默林问,“为什么愁眉苦脸呢?”[②默林主动询问夫妇俩不愉快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唉,”农夫的妻子说,“我俩结婚(hūn)快二十年了,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没有孩子。这是多大的不幸啊!我老是想啊想啊,想有个儿子,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 [③“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一句写出了农夫的妻子怎样的心情?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妻子告诉默林,他们是因为没孩子而感到不幸。

  默林很同情他们。[④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 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句导读:这句话说明了魔法师和农夫夫妇一样,也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⑤写汤姆还是和农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

  有一次,汤姆的母亲调[tiáo]好面糊,准备做点心。汤姆趁她不注意,爬上盆沿儿,想看里面是什么。[⑥“趁她不注意”“爬上”“想看”写出了汤姆怎样的性格特点?]忽然,他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面糊里,顿时,嘴里塞满了面糊。 [⑦“忽然”“顿时”“塞满”等词分别说明了什么?]他又踢又踹,拼命挣扎。[⑧本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点?意在说明什么?]

  段导读:汤姆不小心掉进了母亲和面的盆子里,处境危险。

  “哎呀,”母亲说,“这面糊着[zháo]魔了,好像有个妖精在里面。” [句导读:面糊里的汤姆“又踢又踹”,让妈妈以为面糊着了魔,把妈妈吓了一跳。作者的想象既合理又奇特。]她赶紧把面糊从窗口倒了出去。恰好有个补锅匠经过。“嘿,这面糊可以做顿饭吃!”他一边想,一边包好面糊,放进工具袋。汤姆吐光了嘴里的面糊,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 [⑨这段描写与汤姆有什么关系?]

  段导读:母亲倒了面糊,恰好被路过的补锅匠拾起。

  “奇怪,”补锅匠自言自语道,“什么东西跑到我袋子里去了?难道是我捡了团面糊,妖精就来吓唬我?” [⑩这两个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他连忙打开工具袋,一股脑儿倒出里头的东西,然后转身跑了。[ “连忙”“一股脑儿”说明了什么?]汤姆带着满身的面糊跑回了家。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 这句话表现了汤姆的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段导读:补锅匠以为是妖精来吓唬他,倒出工具袋中的东西跑了。汤姆自己跑回了家。

  第二天,母亲带着汤姆到院子里去挤牛奶。她怕汤姆被风刮跑,挤牛奶时,就把他拴在一棵蓟(jì)草上。[句导读:由于汤姆只有拇指那么大小,母亲怕汤姆被风刮跑,所以把他拴在蓟草上。母亲想得真周到,也为下文汤姆被牛卷进牛嘴里作铺垫。]一头奶牛正在寻找食物,看见那棵蓟草,伸出舌头就把蓟草和汤姆卷到嘴里。汤姆吓坏了,放声大喊:“妈妈,妈妈,救命啊!”

  段导读:一头奶牛把拴着汤姆的蓟草卷到嘴里,汤姆急喊妈妈来救命。

  母亲听到了汤姆的喊声,连忙站起身来,一边大喊:“你在哪儿?”一边到处寻找那棵拴汤姆的蓟草。 [ 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这儿!”汤姆喊,“在牛嘴里!”

  奶牛听到自己嘴里发出尖叫声,吓了一跳,把嘴一张,汤姆掉了出来。母亲飞快地打开围裙,及时接住了汤姆。真是好险哪!

  段导读:第10~12自然段,写母亲及时赶到,救了汤姆。

  没多久,汤姆拿着父亲用大麦秆为他做的鞭子,骑在牛背上玩儿。一只乌鸦飞过来,把他当做食物叼走了。[句导读:可怜的汤姆被乌鸦叼走了,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历险。]乌鸦翻山越岭,一直飞到大海上空。它想喘口气,谁知刚一张嘴,汤姆就从它嘴里掉了出来。

  段导读:汤姆被一只乌鸦当做食物叼走了,乌鸦一张嘴,他掉了下来。

  汤姆在空中飘哇,飘哇,最后落到了海里。一条大鱼游过来,张开大嘴,把他吞进肚子里。[句导读:幸运的汤姆刚摆脱鸦口又进了鱼肚,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没多久,那条鱼让渔民逮住了,第二天被送到了王宫。当厨娘剖(pōu)开鱼肚子,准备给国王做菜时,发现了鱼肚里活蹦乱跳的汤姆。她惊讶得张大了嘴,连菜刀砸到自己的脚背上都没反应。[ 用“连……都……”的句式说明了什么?] 厨娘把汤姆带到国王面前。汤姆站在国王的餐桌上,向周围的人鞠躬问好,还跳起了舞。大家的肚子都笑疼了。从此,汤姆便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chǒnɡ)。[句导读:汤姆历经艰难,来到了王宫,成了国王的玩偶,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段导读:写汤姆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

  有一天,国王问汤姆:“你父母是什么样儿的?也像你这么小吗?”

  “不,”汤姆说,“我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他们长得不比别人大,也不比别人小。” [ 汤姆用“不比……也不比……”的句式意在说明什么?]

  国王说:“那好吧,你到我的宝库里去,拿点儿金银,给你穷苦的父母亲带去,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句导读:从国王的举动中能看出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段导读:通过汤姆的话,国王了解到了汤姆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于是国王决定让汤姆拿些金银去看望父母。

  于是,汤姆带了一个鱼鳔(biào)做的袋子来到国王的宝库。 他挑了一枚三便士的银币,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重了。汤姆背上钱,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句导读:“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可见汤姆一路的艰辛。]他的父母因为找不到他,眼睛都哭肿了。看见儿子回来,他俩高兴极了,连忙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给汤姆吃,还细心地照料他,因为他扛着银币走了这么远的路,简直要累死了。 [ “哭肿了”“高兴极了”“连忙”“细心地照料”这一系列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汤姆到家后,父母十分高兴。

  此后,汤姆住在王宫里。他每月都要回父母的小屋一趟,给他们讲王宫里的故事,逗他们开心。[ 汤姆的行为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农夫和他的妻子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kuǎn)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段导读:写汤姆每月都回去看望父母,父母也很为儿子骄傲,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汤姆每月都回家与父母相聚,成了父母的骄傲。

  重点句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农夫和他的妻子帮助了一个不认识的乞丐,在不经意间给自己带来了幸福。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美德,可以给人带来幸福。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新词。

  2.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故事,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能给我们讲道理,给我们以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 理解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姆 褴 褛 婚 剖 宠 款

  自学时,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

  读准字音。剖开 解剖

  (2)记、写生字、新词。

  出示:拇 汤 姆 趁 妖 倒 厨 剖 鞠 躬 宠 肿 趟 逗 款 善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你认为哪些字令你关注?你打算怎样识记?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衣”字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义,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左上部是个“士”字。

  (3)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大拇指 妖精 剖开 鞠躬 受宠 款待 善良

  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喜出望外)

  它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喜出望外”的意思是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本课是说母亲找不到汤姆了,认为他一定是遇到了危险,十分着急。在这样的情形下,母亲看到他平安地回来,十分出乎意料,心里特别高兴。)

  你能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今天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偶像——杨利伟叔叔。)

  三 整体把握,理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找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汤姆每月都回家与父母相聚,成了父母的骄傲。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句投影。

  一 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昨天,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句子: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常识,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汤姆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历险原因 历险过程 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格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的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都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课文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童话要说明的内容?

  出示句子: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是为了索取;做人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果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自己的善良之举而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法师默林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三 总结全文,体悟情感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了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能给人带来幸福。

  1.本文突出了一个“险”字。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但每次都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这种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可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2.在拓展阶段,可让学生再通读全文,教师提问启发:“汤姆身上还可能发生什么惊险的事?与同学交流交流。”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和迁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

  学习目标:

  1、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歌声、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美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2、留心观察春天。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㈠ 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春 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㈡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一说吧!”

  B、分小组交流。

  C、指名说、评议。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A、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五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B、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C、明确要求:

  请创意组的同学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提出。

  D、三个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㈢ 总结

  1、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好听的歌曲、还有那么动人的故事,谢谢!”

  2、教师谈话: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大家齐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的情境以及字理、看图、归类识字诸方法认识“烧”“灭”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正确书写“旁”“赶”等9个生字,会写“空地”“唱歌”等11个词语。

  2、通過为课文配插图、为插图做解说的学习活动,想象画面,续编故事,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以及雪孩子与小白兔之间的情谊。

  3、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4、感受句式特征并抄写。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单元所学,初识雪孩子

  1、出示雪景图,导入: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到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认识了淘气的雾孩子。看到这幅雪景图画,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鹅毛般的大雪降落下来,白茫茫一片,我们仿佛到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瞧,一个雪孩子出现了。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跟雪孩子有关的一个童话故事——(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创设雪天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揭示课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二、识字小游戏,寻找雪孩子

  1、自主学习,明确要求。

  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

  ②标出自然段。

  2、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认字表和写字表中的字,自己练读。

  (2)与雪孩子做游戏,认读生字。

  雪孩子和同学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只有能认读“小雪花”后面藏的生字,读好语句,雪孩子才会再一次和大家见面。

  第一组:认读“添”“柴”,字理学习“赶”。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添”就是添加的意思。过去,冬天的屋里很冷,人们就把干草、木棍当柴火,点着后取暖,所以“柴”字的下半部分是木字底。

  出示隶书和楷书的“赶”字,左边是“走”,右边是“旱”,“旱”有陆地的意思。“赶”字的本义是一人在大地上奔跑着赶路。现在的简体字“赶”,右边的“旱”字演变为“干”。“赶快”是抓住时机、加快速度的意思。

  想象画面读语句。

  第二组:归类认读“烧”“烫”“灭”。

  烧得旺旺的烫人的火把火扑灭

  “烧”“烫”和“灭”都与火有关,同样有火字旁,位置却不同,要分清字的结构和偏旁,记住字形。

  第三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呀”yā。yɑ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当表示惊异的时候,“呀”读一声,用在重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重复做一个动作很长时间的意思的时候,“呀”读轻声。

  练习朗读。

  第四组:字理认读“冒”。

  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

  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

  “冒”字的本义是“帽子”,上半部分是帽子的形象,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睛。现在的“冒”字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就是黑烟一个劲儿地向外透、往上升;“帽子”是顶在头上的,所以“冒”字又引申为“顶着”的意思,雪孩子就是顶着呛人的烟去救小白兔的。

  想象画面读句子: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通过字理、看图、归类等方法认读生字,读好长句、重点语句,为读通课文做准备。)

  活动三、排列插图,了解雪孩子

  1、出示学习任务:根据故事内容,为插图(四幅插图内容:雪孩子图片、雪孩子陪小白兔玩儿图片、雪孩子火中救小白兔图片、雪孩子化成白云图片)排列顺序,并说明理由。

  2、学生分别出声读、默读课文,教师记录学生两次读书的时间。

  3、说一说自己默读课文的感受和默读的方法。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可以选择不出声、速度快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的时候要做到:书本平放在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眼睛随着词句看,闭上嘴巴不出声。

  5、全班交流,板贴四幅插图。

  排列理由:雪孩子陪小白兔玩儿,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设计意图:感受默读的好处,学习默读的方法,通过为故事插图排列顺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活动四、给插图做解说,走近雪孩子

  1、明确学习任务:我给插图做解说。

  2、自读课文,为给插图做解说做准备。可以出声读,也可以默读。

  (1)关注描写雪孩子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展开想象,为插图做解说。

  (2)为每幅插图配解说词,写在插图旁边。

  第一幅插图(第1~3自然段):可爱的雪孩子。

  ①讲插图: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

  ②师生分别扮演兔妈妈和小白兔,分角色朗读出人物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第二幅插图(第4~6自然段):快乐的雪孩子。

  ①想象画面:小白兔是怎样给雪孩子跳舞的?唱了什么歌?他俩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②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时开心的画面。

  ③想象畫面读第4~6自然段。

  ④小结:小白兔玩累了,赶快进屋添柴烧火,然后躺在床上睡着了,屋里面着起大火,小白兔却不知道。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感受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时的快乐。)

  第三幅插图(第7、8自然段):勇敢、善良的雪孩子。

  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①结合雪孩子的动作、语言描写,展开想象,讲讲雪孩子救小白兔时的着急、冒火施救时的勇敢。

  ②想象雪孩子救小白兔时的画面,朗读第7、8自然段。

  ③想象雪孩子的所作所为,理解“终于”的意思,把句子补充完整。

  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他xxxxxx,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④小结:雪孩子看到小白兔遇到危险,奋不顾身地奔向火海救自己的好朋友。雪孩子多么勇敢与善良啊!

  ⑤观看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视频,可以在插图上补充解说词。

  摄制厂的人员和我们一样,被雪孩子的勇敢行为所感动,结合故事内容,展开想象,拍了动画片。请同学们观看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视频,再次感受雪孩子的勇敢。

  (设计意图:抓住雪孩子动作、语言等描写,展开想象,为插图做解说,感受雪孩子的勇敢与善良。)

  第四幅插图(第9~14自然段)有情义的雪孩子。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①去掉“很轻很轻”“美丽的”,与原句作比较,感受水汽的轻,白云的美,体会加上这样的短语使语句更加生动。

  ②看图想象:小白兔看着雪孩子变成的美丽的白云,他会对自己的好朋友说什么呢?想象画面朗读。

  ③小结:在小白兔心里,雪孩子没有离去,他变成天空中一朵美丽的白云,永远陪伴在小白兔身边,带给他温暖与爱。

  ④选择其中的一句话,为插图配语句。

  第五幅插图:续编故事。

  小白兔感激雪孩子对他的救命之恩,对雪孩子无比留恋。后来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结尾,并为其配上插图,补充在第五幅插图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通过为插图配解说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通过默读课文、朗读课文,感受雪孩子的勇敢与善良,以及雪孩子与小白兔之间的真挚情谊。)

  活动五、识记生字,学写字词

  1、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表,读生字,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记生字的字形。

  (2)与学习伙伴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全班交流。

  2、书写生字。

  (1)把生字按照结构分类,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生字写一个,做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重点指导:“唱”“旺”“浑”“谁”“汽”“轻”。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轻”,车字旁最后一笔是提,与“浑”字右半部中的“车”字笔顺比较;“赶”字注意穿插避让;“旁”字上宽下窄。

  (2)按照标准讲评、修改。

  3、书写词语。

  唱歌 赶快 旁边

  水汽 浑身 很轻

  时候 火星 回家

  谢谢 空地 连忙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l.板书课题,看到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

  2.范读课文,引起读书的兴趣。

  生自由表述。

  听读课文。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并练习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识字,多种形式练读生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4、整体感知内容,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

  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圈画生字、新词。

  3、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重点指导读好一节(可以从第一节开始,也可以让学生从前三节中任选一节)

  (1)自读自悟。读这一节时你想表达会感情,每一句话你怎样读。

  (2)指读评读。交流:这一节诗告诉我们什么?(妈妈的爱是无私的)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感情(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领读)

  (3)自己练习读出整节诗的理解和每句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思想感情。

  2、采取以上方式,读好前三节中另两节诗。

  1、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2、边读边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能有条理地表述。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指导读好第四节。

  (1)自读自悟。讨论:哪儿能看出“我“一天天长大?这和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

  (2)指导读好每句话,表达“我”懂得回报的心情,颂扬母爱的伟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受。

  1、学生汇报,质疑。

  2、自己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写几句话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

  生自由写话,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即可。

  六、研究性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具体实例,谈一谈自已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0个,积累词语13个、句子2句。

  2、能真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3—5小节。

  3、能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印、疗”。

  4、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体会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教学过程:

  一:上个月,小朋友们都捐来了校服,你们知道这些校服都是捐给谁的吗?

  1、讨论。

  2、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齐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课题:39、一群光头男孩

  二:范读课文

  1、听课文:思考:怎样出现一群光头男孩的?

  边听边标号。

  三:交流,学1-2节。

  1、找出生字:印、州、镇、菜、瘤、治、疗

  a.开火车读

  b.记住字形

  c.“莱-菜”区别字形。

  d.抽读

  2、读好这两节、

  四:大家看到布莱恩这样,又是怎样做的'?学3-5节。

  1、学生字:剃、唯、透、拥

  a.小小组自学。

  b.交流自学情况

  2、一个同学又怎样做的?读好男孩的话。

  a.指名读。

  b.后再读。

  3、读好最后两节。

  a.男、女比赛读

  b.小组读。

  c.齐读

  4、这个班级中的一个同学,你还会用什么方法献爱心?

  五:查字典比赛。

  印疗

  完成课后表格: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小诗,并会背诵小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小诗。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堂辅助课件。

  2、 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很多儿童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牧也。

  二、朗读感悟。

  1、感悟诗歌情境,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2、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并结合图体会。

  3、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事物跌倒了,跌倒以后都带来了什么?

  风美丽的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落叶什么样?它会对树根和大地说些什么?

  3、云什么样子?雨水会对云说些什么?

  4、太阳什么样?太阳会对静谧的夜晚说些什么?

  5、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来。

  6、根据前面的诗句,自己试着写一句诗。

  格式:_______________,跌倒了

  才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曾经跌倒过,你是怎么面对这次挫折的?

  8、最美丽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怎么站起来?

  四、品味语言,诵读积累。

  1、诵读积累。

  2、举行小组诵读比赛。

  五、语文实践活动儿童诗歌朗诵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2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09-06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