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 10 月 ,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 ,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 ,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 ,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 ,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本课8个词语。
2、理解“惊奇、赞叹”等词语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能区别“总算”与“总是”两个词语的不同用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学习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词语。
2、本课重点学习的预习方法是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3、对于不同的词语学习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
4、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秘诀”
通过读课后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 特别聪明的'孩子,人们称他们为“神童”,人人都想成为神童,其实成为神童也有秘诀。
3、 出示课题:16 “神童”的秘诀
4、齐读课题
5、根据课题质疑:谁是神童?为什么称他神童?为什么要在神童上加引号?神童的秘诀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圈划:谁是神童?他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2、师生交流:根据交流媒体随机出示正确答案。
3、简介文中主人公陈毅。
(1)学习生字: 毅 茅 (“毅”注意笔画,特别是左边的最后两笔不能少;“茅”的最后一撇不能少,可以和“序”加以区别。)
(2)理解“名列前茅”的意思:联系学生学习情况来理解。
4、读通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生字和不太明白的地方。)
5、学习生字
(1)指名读,老师正音:“旺”是后鼻音,“劝”是三拼法,“诅”平舌音。
(2)认清字形,进行组词
(3)口头交流:这四组字都是属于部首不同的形近字,要加以区别。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秘诀 刷子 符号 格外 圈圈
劝阻 名列前茅 火冒三丈
2、指名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朵如葡萄
③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复习汉舌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井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前准备
字母卡片,相关的汉字卡片,词语卡片,”苹果“、小篮子及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红五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重点指导读准鼻音n和边音l)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a、学生自己连一连。
b、同桌对一对,连得不一致的请教“生字表一”,教师巡视。
c、选一份标准答案展示。(为一次性连对的同学发“红五星”)
d、连错的`同学哪个宇连错了,请其他小朋友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为能说出自己错在哪里的同学发“红花”)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放《找朋友》的音乐)
a、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卡片)如:师一边举起声母“广的卡片音广,我的汉字朋友在哪里?学生找到含有平舌音z的汉字卡片后,——边说:“我是平舌边举卡片一边说:“你的汉字朋友在这里。”并带读“子、足、座”。
b、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间或四人小组间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咱们告别“我会连”又来到“读读比比”游览区。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上面三组字都是一笔之差,下面三组字是独体字加偏旁)。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a、共同完成“了一子”、“十一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如:“了、予”的读音不一样,它们的字形也不一样,“子”比“了”多一笔;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可以组成“走了、好了”;“子”可以组成“儿子、果子”等。)
b、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几组形近字的比较,并组词。教师巡视指导。
c、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5、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1、创设情境激趣:(出示“苹果园”图)瞧,苹果园到了!(课件演示苹果从树上纷纷落下,两个小朋友提着篮子来检苹果)问:谁在干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他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配读儿歌: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真热闹,苹果红,苹果香,小朋友们摘果忙)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展示课件:独木桥的画面)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9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a、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b、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c、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了“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a、问:第一句讲什么地方?(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b、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画出来,用“——”把“有什么”画出来。
c、指导读句子。用声音的轻重、长短读出“什么地方…‘有什么”。
4、练习说话。
a、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说。(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家门口有——江上有——。”)
b、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指导用准数量词)
语文教案 篇6
课文分析:
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奇妙的,孩子的眼睛里藏着无穷的问号,他们想探索大千世界更多的奥秘,想知道更多的答案……课文以孩子提问的方式写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探索……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人字头”。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激趣入题:
请学生背一背自己会背的小诗。
学生积极踊跃地背古诗。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小朋友自己做的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放课文录音)
板书课题:19、我想知道
由学生的喜好和生活实际入手,使其在自然之中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师: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本课的生字。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1)给生字找朋友(让学生把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拼音下面)
(2)让学生读生词,并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生分段练习朗读课文。
师有目的性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自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是要对他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三、朗读体会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音乐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把你最喜欢的小节给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每人读一小节。
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读书情况,相机评价指导。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自己仿照课文形式,试着作一首小诗,读给小组同学听,师适当做笔录。最后评出几名“小诗人”,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五、指导写生字
1、学生自己记忆并分析字形。
2、师重点指导“会、色”等字的书写。
3、生独立书写其它字,在书写前注意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占格。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2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09-06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