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4、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出现了一系列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书法家米芾,了解一下米芾小时侯学习书法的故事。
二、出示预习提纲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展示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米芾私塾字帖一沓一袖琢磨捋铭记
目瞪口呆夺眶而出心领神会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同样是米芾,私塾先生和秀才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是他有不同的收获,从秀才身上他悟到了什么帘子的诀窍?
现在,我们班在学校的倡议下练字,说说你们现在的字有进步吗?(没有)能说出没有进步的原因吗?今后有什么打算?
五、悟道理、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悟,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六、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后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设计: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而且围绕重点交流、讨论、展示,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才能有所成就。但想要让学生投入的学并有侧重点的话,老师课前的备课很重要,尤其是框架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1、区分音形相似的字,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3、懂得交朋友的重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4、通过阅读平台中的短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通过能说会道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
6、通过笔下生辉,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难点: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的简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谁的花朵开得最鲜,开得最艳!
二、展示交流
1、汉字真有趣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画,它们有什么不同?再读读泡泡框的内容,你能说说图画的意思吗?
(2)请同学们看看第一幅图画,比较图画和相应的字体,你发现了什么?第二幅图又是怎样的呢?
(3)(板书:即既)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两个字,谁能为这两个字组词呢?
2)你还知道哪些形近字的造字过程呢?说一说。
2、读一读,体会带点词的意思,互相说一说。(出示)
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鞋,可结实啦!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
玉石经过琢磨( zhuó ó ),变得更加光华美丽。
米芾认真地琢磨( zuó )字贴。
锅里的水沸腾了。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
3、积少成多
同学们,你们喜欢格言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组。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藏族)
骑快马的,感觉不到路远;朋友多的,感觉不到困难。(鄂伦春族)有朋友的人,像草原一样宽广;没有朋友的人,狭窄如同巴掌。(蒙古族)
智慧不凭年龄凭心灵,友谊不在一时在平时。(维吾尔族)
(1)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格言出自不同的民族,而且与友谊相关的。)
(2)谁能说说每句格言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2、阅读平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我向奶奶学语言》,边读边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短文,思考:奶奶的话好在哪里呢?小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读文,讨论交流汇报。
(4)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三、检测反馈
1、这节课,老师在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真正的友谊,还懂得了学习语言的好办法,你呢?
2、查阅资料或上网搜集更多有关友谊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又要和你见面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位同学丢了一支和你同样的一支钢笔,他责怪你私自拿了他的东西,你受到了委屈,心里会怎样呢?(难过)再比如,你走过有果皮纸屑的地方,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批评旁边的同学不讲社会公德,使别人受到委屈;后来知道不是他乱扔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内疚)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确定自己最想说的内容。
(3)不论是你受到了委屈,还是你委屈了别人,该怎么办呢?
(4)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适时出示泡泡框的内容。
1)我要把自己受到委屈的事情说清楚。
2)向别人说明情况,不要着急,要有礼貌。
3)向别人道歉,态度要诚恳。
(5)确定好了自己要说的内容,又懂得了表达的方式方法,就先说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吧!
(6)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委屈可以向别人解释,委屈了别人要向别人道歉。
2、笔下生辉
启发谈话,揭示主题
(1)在“能说会道”中,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情,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2)习作内容:
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并写一写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然后写一写自己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向别人道歉的。
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在众多的事情中,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情。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写得也真实、感人。你觉得自己又有了那些进步呢?说一说。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课后反思:
学生在训练中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百花园六作文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又要和你见面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位同学丢了一支和你同样的一支钢笔,他责怪你私自拿了他的东西,你受到了委屈,心里会怎样呢?(难过)
再比如,你走过有果皮纸屑的地方,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批评旁边的同学不讲社会公德,使别人受到委屈;后来知道不是他乱扔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内疚)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确定自己最想说的内容。
(3)不论是你受到了委屈,还是你委屈了别人,该怎么办呢?
(4)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适时出示泡泡框的内容。
1)我要把自己受到委屈的事情说清楚。
2)向别人说明情况,不要着急,要有礼貌。
3)向别人道歉,态度要诚恳。
(5)确定好了自己要说的内容,又懂得了表达的方式方法,就先说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吧!
(6)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是否把事情说清楚了,是否有礼貌,态度是否诚恳。]
(7)教师小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委屈可以向别人解释,委屈了别人要向别人道歉。
2、笔下生辉
启发谈话,揭示主题
(1)在“能说会道”中,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情,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2)习作内容:
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并写一写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然后写一写自己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向别人道歉的。
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在众多的事情中,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情。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写得也真实、感人。你觉得自己又有了那些进步呢?说一说。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3、在“笔下生辉”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弄清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2)引导学生写印象最深的事(3)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先介绍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事情的起因是什么,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并写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还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后,你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想别人道歉的。
(4)作文的题目自己拟定。
教学反思:
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抓住题眼,弄清了本次习作是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
语文教案 篇2
一、激情引趣,步入课题。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孙中山。
2.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我分析字的意思,认识“诵”。背“诵”要说话,所以“诵”是言字旁。“拿”,人要用手“拿”,所以“拿”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手”。
生:我用的方法认识“既”字。
生:“原”字我不会,我问了我的好朋友王书羽了。
师:同学们将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都用上了,非常好。
2.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相互检查正音。
[点评:此方法既是让同桌相互对课文朗读水平的检查、正音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培养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3.检查反馈。
(1)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组长汇报读书的情况。
(2)课文“擂台赛”。小组向小组挑战,将课文读给同学们听。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后,让学生进行课文“擂台”赛,可以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挑战的刺激性。]
(3)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先自言自语地说,再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范读课文,生评出师读得好的自然段。
生:老师,你读的第一自然段我喜欢。因为你把那时候上课的情况读出来了。
生:老师,你读的第二、三自然段我喜欢。给人感觉孙中山提问时,真叫人害怕。
2.(1)自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内互相质疑、解疑。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班内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私塾”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过字典,字典上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3.(1)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
生:不明白“照例”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明白了,那时上课,要背读文章。孙中山照以前那样背课文了。
生: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就是“照例”。
(2)板书“照例”,要求学生用“照例”说一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思考:“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说明了什么?(孙中山学习认真)
(3)师:“地背诵”,还可以怎样填呢?(出示写有“地背诵”的小黑板)
先小组内说,其次班内说,最后在“语文天地”中填写:
地背诵、地背诵、地背诵。(结合“语文天地”的活动,积累词语。)
(4)“小小辩论会”。
师:“他壮着胆子……”怎么理解?下面开“小小辩论会”,要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明孙中山害怕。我从文中的“壮着胆子……”和“教室里鸦雀无声”知道的。
生2:我认为不害怕。我从图中孙中山的表情看出他不紧张、很平静。
生3:我猜想孙中山开始害怕,后来给自己鼓劲就不害怕了。
师:刚才,同学们辩论得很激烈,以后学习就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出示写有句子的小黑板,让学生比较。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生:用上“摇头晃脑”我能想到他们读得很认真。“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
生:“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生: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
师:对!以后我们在写话时,要尽量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6)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师指导抓重点词语读文。学生练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先尝试地读,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学生通过感悟,再读,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为学生以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朗读去理解课文指明方向。]
(7)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板书:自读、质疑、解疑、朗读。
4.用以上方法自学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5.通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6.不懂就问”发问站:
师:现在我们组建了“不懂就问”发问站,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自评、他评、师评三者结合起来。)
生1:那时候,老师为什么不讲解呢?
生2:因为老师很懒。
生3:不是,老师可能认为,讲了他们也不明白。
生4:因为,老师想看谁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5:孙中山上学时是几岁?……
师:现在请刚才提问的同学进行自评,也请其他同学对别人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我今天能够起来提问题是最大的进步。
生:我认为某某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得好。
师:刚才,站起来提问、回答问题、评价的同学都是“孙中山”式不懂就问的人,而且你们也能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值得表扬。还有些问题老师暂时不回答,老师想在课外和同学们一起查找答案好吗?
[点评:此刻,师生将评价作为了重点。有水平的问题得到了肯定,水平不高的问题师生从精神上也给予了认可。因为善问是要逐步才能形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四、演绎故事,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想当“演员”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你们当“导演”,选人,分配角色。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同桌互认本课生字。
2.小组内分析易错的字。
3.班内交流易错的字。
生:“良”不能少了上面的点。
生:“孙”左边的“提”不能写成“横”。
4.描红。
5.同桌交换书写本写字。
[点评:学生之间有一种竞争意识,也有一种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因此在别人的本子上书写会更努力、更用心,写出的字也就可能更好,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他们会努力写出好字并能熟记字形。]
六、课外拓展。
1.将《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学了《不懂就问》后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点评:将课堂内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将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于写作之中,为以后写作做了铺垫。]
语文教案 篇3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巳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
4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2、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5、拓展:说说课外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和姓氏。
【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本常用的字典。
2、实物投影仪、课本“语文园地二”投影片。
3、“我会认”里的生字卡片。
4、学生准备“露──手”里的内容。
5、小奖杯、红五星若干。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的发现:
出示投影“我的发现”,指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⑴教师引导分析“纺”字的字形特点:“方”与“纺”有什么不同?学生同桌合作学习:观察两字有什么不同?
⑵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熟字与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熟字与生字的读音有关,熟字加与字义有关的`偏旁组成生字。
⑶教师鼓励用其他方法认识这些生字,如“柏、纪、织”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伯──柏、记──纪、识──织)。
学生自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2、我会认:
教师轮流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我会认”里的生字。
学生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3、我会读:
教师出示投影“我会读”:有什么发现?
学生个别发言: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的动作有关。
4、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带提手旁的字? 学生个别拓展说。
二、日积月累
1、 读读比比:
⑴教师出示投影“读读比比”,指导学生读词。学生自由读,齐读。
⑵教师指导区别异同:注意每一行上下两个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同桌交流,区别带点字的异同。
2、读读记记:
⑴教师指导读“读读记记”中的内容。
学生自读,发现姓氏歌特点。
⑵教师指导记姓氏:你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个别介绍记姓氏的方法。
⑶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姓氏?
学生自由说课外的姓氏。
3、学习:
⑴教师出示“庞”字。
学生认读。(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提示学生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⑵教师出示投影“步骤”。
学生看投影“步骤”,认读,全体用部首查字法查“庞”字。
⑶教师做课本上的练习,比一比谁能查得又准又快。 学生比赛,每一组评一名优胜者奖励红五星。
三、展示台教师:小朋友都来露一手怎么样?
1、组内展示。
2、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评价,开展“擂台赛”。
3、分类选出擂主,颁发奖杯。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2、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文章在最后才交代“我”遇到的是高尔基——
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尔基呢?
为什么作者不一开始就点明这个颧
2、学生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这样安排确实独具匠心。既符合事情发展的.顺序,使事情更真实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耐人寻味。
3、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二、“我”读《童年》时大声地哭了,这也是读书地乐趣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小结
三、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板书设计:
意外
认识陌生人
看节目:往年之交高尔基
受到礼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2-04
(经典)语文教案12-06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