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9 08:30:03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1、欣赏早春的景色。找一找,画一画。

  2、准备一些小燕子、蝴蝶、蜜蜂、小草、月季花等剪纸,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说话提示)

  二、指导看图。

  1、 指导有顺序的欣赏。

  出示:欣赏顺序:从上到下

  (注拼音)从远到近

  2、 说话练习。

  A、上面(空中)有些什么春天的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贴上

  lántiān báiyún yànzi

  蓝天 白云 燕子

  (1)谁来用“蓝天、白云”说一句话?

  说得美一些。

  (2)谁能用“小燕子”说一句话?

  说得有趣一些。

  (3)谁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B、下面的景物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找一找。(方法同上)

  gāoshān màimiáo xiǎocǎo chūnsǔn

  高山 麦苗 小草 春笋

  liǔshù táohuā háizi

  柳树 桃花 孩子

  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

  C、指导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话。(开头句:春天美极了!结束句:我爱春天!)

  三、游戏:《春游》。

  1、 出示路线图:渡“春之河”、穿“成语林”、爬“标点坡”、进“故事亭”,去欣赏美丽的春天。

  2、 渡“春之河”:律动《小雨沙沙》

  3、 穿“成语林”:(摘写有成语的.树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寒料峭

  4、 爬“标点坡”:

  学生脱去了厚厚的冬衣快乐地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笑着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5、进“古诗亭”:吟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四、作业:

  把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并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三、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板书: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语文教案 篇3

  一、二、三(1、2)与方案一同。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欣赏品味,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用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

  附:备教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与害处。

  4.能抓住主要段落,体会课文的意思。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认识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与害处。

  教学准备:

  生子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插图、人工降雨录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人们口里呼出的热气有它,汽车排放的尾气里有它,植物生长需要它,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二氧化碳)对,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有人说它是废气,那么它到底是不是废气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看课文边听。

  2.初读课文。

  (1)画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轻声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想边画,标出自己不懂和疑惑之处。

  (4)把课文的顺序理一理,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其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交流初读体会。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部首学习生字。(出示生子卡片)

  (2)重点分析易错字。

  3.生词积累。

  憋闷:本课指瓶子里容积小,使二氧化碳不能自由活动。

  凝结:本课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体。

  闯祸:因疏忽大意、行动鲁莽而引起事端或造成损失。

  熄灭:停止燃烧。

  4.理清文章的条理。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介绍了二氧化碳的作用和害处)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自述,先介绍二氧化碳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二氧化碳的作用,最后介绍二氧化碳的害处)

  (课文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作用,对它的特点和害处作次要介绍)

  5.老师总结。

  大家刚才交流了自己的初读体会,已经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又有什么害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认读字卡片认读。

  2.听写生字。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并作汇报。

  (3)老师总结: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又广泛存在,有人把它当作废弃,那么它究竟是不是废气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2.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第2~4自然段,思考: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

  (2)学生从课本上找出描写二氧化碳用途的句子读一读。

  (3)学生交流二氧化碳的作用。

  (树木、庄稼,蔬菜都欢迎二氧化碳)

  老师相机引导:为什么树木、庄稼、蔬菜都欢迎二氧化碳?让学生把原因读一读。

  学生继续汇报。

  (人们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里,当人喝了汽水后,会加快胃液分泌,帮助消化,使人解凉又解渴)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老师总结:人们用很大的压力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人们只要打开瓶盖,二氧化碳就会跑出。当人们喝汽水的时候,二氧化碳就会跑到人的胃里,加快胃分泌胃液,帮助消化,由于胃里闷热,二氧化碳又会从胃里跑出,带出人体的热量,所以人们在喝汽水后会觉得又凉快又解渴。

  老师继续引导交流。

  二氧化碳除了这些作用外,课本上还介绍了它的什么作用?请大家继续汇报。

  (4)观察课文插图和人工降雨录像,增进对科文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男、女生分别读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二氧化碳有什么害处?

  (2)学生交流汇报。

  (二氧化碳常住在菜窖里面,人走进去,会危机生命)

  老师引导:人怎样才不会被菜窖里的二氧化碳所危害?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三、课外阅读,了解二氧化碳更多的知识。

  老师:课文中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外找一找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读一读,读后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20我不是废气

  特点: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到处存在

  帮助植物制造养分

  二氧化碳 作用:溶进汽水,帮助人消化,解凉解渴不是废气

  加工成干冰,用来人工降雨

  害处:危害人类生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xx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晶莹、遥望、恩赐、慷慨、毁坏、目睹、交错、贡献、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激发对孔子刻苦好学的学习态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品格产生崇敬之情并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从文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好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

  1、生快速回顾课文,完成题目

  孔子()岁的时候,从()前往()拜()为师,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了人们的()。

  2、师引导生读这一段话,生再次观察课题和这一段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预设: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②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4、出示中心句,生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崇高的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交流,理解词语(渊博)

  问:孔子前往求学的时候,他的学识怎么样?

  生交流,理解词语(远近闻名),师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2、出示第一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年轻、已经、远近闻名、总觉得)感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3、师补充:孔子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可他依然坚持求学,说说你心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小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孔子崇高的品行,找出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2抽生交流

  ①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②抓关键词“相距上千里”体会行程之远,抓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体会行程之难。

  ③出示地图,学生利用地理位置直观感受“行程之远”。

  ④想象情景,师生对话

  师采访: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

  骄阳似火的中午,孔子,你已经汗流浃背,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好吗?

  冰天雪地的夜晚,孔子,停一停吧?

  ……

  ⑤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以读促悟,感悟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⑵学习“师生相见”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在洛阳城外,见到了自己的恩师,出示插图,想象:孔子会对老师说什么?

  ①师读文,生一边听,一边勾画作者描写孔子的句子。

  ②抽生交流:

  ③抓词语“风尘仆仆”了解孔子的外貌,再次体会行程艰难。

  ④从动作(上前行礼、再次上前行礼)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⑥出示孔子的几句话,从语言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师学法指导(表现人物的品行,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师预设师: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是不是就到了学习的尽头了呢?

  生:不是

  师:你们现在上小学,将来还要上中学,再读大学,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上研究生,就是以后工作了,也还要学习。

  师:这就叫“学无止境”师板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3、谈“老子”,感悟老子高尚的品行

  ⑴生交流“老子”的资料

  ⑵同桌合作学习,感悟老子的品行

  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①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老子言行的句子。

  ②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对所划句子的理解。

  ⑶交流老子的品行

  从词语“头发胡子全白了”“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体会老子重视人才、谦逊有礼的高尚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⑷角色对话,补充资料(生了解古人自称称名,以示谦虚有礼,对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⑸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抽生读、评价(抓关键词:每天、随时,体会孔子求学孜孜不倦,从词语“毫无保留”体会老子的诲人不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四、小结升华

  1、出示孔子画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然而,人们不仅佩服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高尚的品行。)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论语》的精典句子,学生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2、师生吟诵论语: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滋味》。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两件事两种滋味:前者是无滋味的痛苦,后者是有滋味的幸福;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受、失望;后者苦熬苦等终于让人感受到新鲜、刺激、美丽。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滋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滋味,还是感受到的新鲜、刺激的滋味,都是生活的滋味,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快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滋味》》。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

语文教案 篇8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知识,积累和动物有关的诗句、成语等。

  2、让学生了解动物有趣的本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3、通过口头训练,让学生了解小猫的生活习性,可爱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观察,注意抓住小猫的特点,突出其可爱之处来进行习作。

  5、通过表演、积累和理解成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自己读一读,认识4个生字。

  2、说说各种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

  3、游戏:“动物找家”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的名字?

  5、齐读。

  二、看图读词语

  1、自由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齐读词语。

  3、结合图画,你能说说这些词语各自的意思吗?

  4、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你有听过这些词语吗?能不能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这三个句子,说说知道了些什么。

  2、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背下来。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句子?

  4、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 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3、谁能演演这个故事?

  4、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也听同学们讲了,看大家演过了,相信这个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5、你还知道哪些这类有意思的成语故事呢?

  二、 探究与发现

  1、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并相机出示动物图片。

  2、小组讨论蜜蜂和蛇的本领,自由说。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特殊本领呢?

  5、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7、总结:动物的本领真是令人惊讶!我们只有多看书,多观察,才能学到更多的有关动物的知识。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可爱的小猫

  一、情景谈话,引出话题

  1、同学们,你养过小动物吗?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

  2、老师这里呀,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猫,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指导看图,提出要求

  1、小猫在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它是怎样做的?

  2、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三、小组交流

  1、小组里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画。

  2、互相评一评。看谁说的最好。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2、全班评议。看谁说的好?好在哪里?

  五、小结

  第四课时

  习作:可爱的小猫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喜欢?学生说?昨天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大家都谈到了小猫,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想象力也很丰富。说的时候都抓住了小猫的特点。小猫显得特别可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比一比,看谁笔下的小猫可爱。板书:可爱的小猫

  二、指导选材,尝试写作

  1、先自己想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要发挥想象,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抓住小猫的可爱来写,让它活起来,动起来。

  3、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的内容。

  4、想一想,选择一、两个方面,写出小猫的可爱,体现对小猫的喜欢。

  5、把内容写具体,试着用上文中给出的好词、好句,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6、写完多读几遍。

  第五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

  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小猫的可爱,写出了你对小猫的喜欢?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3、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10-21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经典语文教案05-27

(精选)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经典)语文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