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2 08:44:28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

  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学生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不能让学生按着老师的预先设计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2、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

  3、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朗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认识1种笔画——横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

  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板书)

  2、学生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①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②做了什么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意图: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并标好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查生字表),多读几遍,记住它。

  (意图:让学生圈点,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增强自主识字的意识。)

  3、练习把课文读准、读通。

  三、检查生字,课文的认读情况

  1、师出示本课生字。(首先出示带有音节,然后去掉音节)。生认读。

  如有不会认读的,交流一下,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悄悄告诉他。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生评议。

  (意图: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课文情况,以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了解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同时,同学间互相交流记字方法,优于教师的教。)

  四、读后悟,读后疑

  1、在刚开始上课时,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你们都有答案了吗?

  2、生再读课文,随着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你又有什么问题吗?

  (①小燕子到菜园去看了几次?②每次看到了什么?③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④“屋檐下”什么意思?⑤冬瓜和茄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意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该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大屏幕出示生字(带词),生开火车读。

  2、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还熟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随着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同学们又提出了许多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老师稍加整理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你们能提出这么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自己把它们解答出来。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生读全文,小组组长负责,其他人分别汇报,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2、师指名小组汇报,其余组评价或补充。

  3、师:除了小燕子发现的这些冬瓜与茄子的区别,你发现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冬瓜的`花黄色,茄子的花紫色)。你是从哪儿发现不同的?

  (第一段,书中插图)

  (意图:这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也能扩大课堂上信息交流量。同时,让学生再发现冬瓜与茄子的不同,培养学生读书仔细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三、品读课文,表情朗读

  1、同桌朗读练习,边读边辅以动作,表情。

  2、指名读,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3、生评价。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头饰)

  (意图:在课堂上演读,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繁荣昌盛华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从而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更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三字的书写笔顺及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指导“回片”两字。

  3、生描,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排演课本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

  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

  覆()舀()揣()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①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6.布置作业: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起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2.积极思考。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以战胜。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杨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

  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目标。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

  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否能绝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塞翁失马》里那个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自由读课文(2分钟),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并把握节奏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塞(sài)其马将(jiāng)胡骏马归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遽(jù)好(hào)骑跛(bǒ)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三、再读课文,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翻译并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亡:逃跑吊:安慰居:经过将:带领好:喜欢。

  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寓言的寓意。

  师: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文章中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祸事和福事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再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互相转化。

  2.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换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吗?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4.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师: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遇事不惊。

  六、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语文教案 篇5

  《珍珠鸟》听过不少次,印象较深的有两节课,一节是4号在夫子庙小学陆华山老师上的,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更像常态课,就是我们需要的那一种。另一节是窦桂梅老师的,在东南大学礼堂,第一课时后,我们以为结束了,想不到又用了一节课,就挖“信赖”!有些想不到,语文课需要“挖”吗?开学第一课《难忘师恩》结束后,我对“挖”有了进一步认识。

  片段一

  师:“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有趣,很动听。

  师:你能把这个故事说一遍吗,可以看着书,也可以不看书。

  生:(看书朗读)大家听得不太认真。

  生:(没有看书)但也说不上有趣。

  师:(把故事说一遍,学生听得很入神)

  田教师说的故事,像我们三个人中的谁?

  生:(齐声)老师。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课文中有“娓娓动听”这个词。

  对于词语的理解有查阅资料或联系课文内容,我倾向于后者,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运用,因此,理解的层次的不仅仅是知道其意思,还应该知道什么情况下怎么运用,“娓娓动听”本来学生说出意思也就可以,但结合故事加深理解、感受,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了解,对“娓娓动听”的理解层次也更加深刻。

  判断二:

  课后思考题“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问题比较模糊,对于小学生有较大难度,记得两年前上这节课时,只是就问题答问题,效果也不好,于是我将这个问题化解。

  师:为什么说在作者的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生1:因为作者是一位作家。

  生2:因为田老师的文笔很好。

  生3:因为田老师每一则故事都十分吸引人。

  师:“文学的种子”是什么?(沉默片刻)

  生1:可能是成百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生2:可能是老师说过的令作者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生3:可能是田老师写过的文章。

  生4:可能是田老师帮作者修改过的一篇作文……

  这么一挖,对于这个难题进行分解突破,对田老师人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片段3:

  还是这句话:“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四十年后作者再次遇到田老师,此时作者已不是那个不满6周岁的孩童,而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然而他却恭恭敬敬的向他行礼,并和田老师谈往事,想像一下,他们会谈些什么?

  生1:也许会谈田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对他的影响很大。

  生2也许会谈到老师的某一堂课令他记忆深刻。

  生3:也许田师会说作者很有出息,而作者会告诉田老师,他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教师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生4:也许作者会让老师再讲一个故事给他听一听。

  ……

  这个问题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目地是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想象作者对恩师之间的对话,加深对“师恩”与“难忘”的感受。

  语文课不是让学生将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出来,那样只能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语文课要帮助学生学习那些有困难、不会的且又必须要掌握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还得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挖一挖,带领学生钻一钻,论一论,这样的语文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读以读促讲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管宁割席

  聪明的王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总结】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诗歌,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配插图,增强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

  2、在搜集到的诗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个性化鉴赏。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3、练写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2、学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制定活动计划。

  我们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接触和了解了诗歌。接下来,咱们要做做小诗人,编编诗集,还要满怀激情地朗诵诗歌,体验诗歌带给我们的乐趣。

  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回顾活动建议和计划。

  读诗体验,交流感受。

  就像刚才同学们交流的一样,要想写诗,首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他们的诗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自由朗读三篇诗歌,感受诗歌。

  (一)《我们去看海》

  1.齐读第一小节,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朗读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全诗以“我们去看海”的呼唤贯穿始终,情绪饱满激昂。

  男生读第二小节,为什么说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海是宽大的,海里面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请学生例举海里的资源。

  女生读第三小节。这一节有用到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去看海有哪些生命启迪?

  海纳百川、胸怀宽大、海蕴藏着财富,是取之不尽的宝库,海跃动着鲜活的生命,海永远不会停止呼吸。

  (二)《致老鼠》

  1.第一小节描写了老鼠的特征,点明了作者喜欢老鼠。

  2.第二小节中,老鼠真的会做这些事情吗?既然不会做,作者为什么要教老鼠做这些事情呢?作者把老鼠当朋友,对有缺点的朋友没有歧视。

  这一节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如果你的朋友有缺点,要提出来并且帮助他改正。

  3.小作者希望老鼠改正了缺点之后,可以和猫做朋友。

  (三)《爸爸的鼾声》

  1、这首诗非常有趣,作者觉得爸爸的鼾声像什么啊?火车的声音。

  鼾声是什么样的呢?断断续续的担心火车出轨,这里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呀?

  鼾声停了,就像火车到站了。

  2.这首诗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你感觉到了吗?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对生活细心观察,对爸爸的关心。

  二、总结。

  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几首现代诗的题材有什么样的特点?都贴近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熟知的东西。

  2.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三、学写诗歌

  1、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生活中处处有诗,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可以来写诗的。

  2、学习写诗的方法。

  明喻法、暗喻法、阅兵法、排比法等15种方法。

  3、选择喜欢的方法写一首小诗。

  (1)仿照书上或参考材料上的小诗写。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写诗技巧来写。

  (3)自己构思一首小诗,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2-01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经典)语文教案12-06

【精选】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经典语文教案05-27

[精选]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