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认识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
教学重点:
1、在实验过程中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实验用品:
演示实验用品:白磷燃烧一套装置、石棉网、酒精灯、镊子、镁条、白磷、托盘天平。
学生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小烧杯一个、小试管一个、药匙、碳酸纳、硫酸铜溶液、铁钉、稀盐酸。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题
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坐各位都是企业家,非常有钱,突然有一天,有个人来到你的办公室,告诉你,他有一项专利,可以将水变成汽油,想要低价转让给你,你是否接受?
一吨水一快多钱,一吨汽油可是四五千快钱呀!
生:(议论纷纷)不接受,那个人是个骗子吧!接受,利润很大。
师:要不要他的专利,关键看他这个专利是不是真的,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部分:引导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本质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师: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水通电生成新的物质(氢气和氧气),磷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把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这个反应中五氧化二磷就是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哪些物质反应得到的?
生:磷和氧气
师:我们把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这个反应中磷和氧气就是反应物。
从文字表达式中来看,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物质发生了变化,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与由他们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生:相等、不相等、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师: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不能凭空猜想,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需要称两个质量,一个是反应前的质量,一个是反应后的质量。
(将白磷放入锥形瓶,让学生上来称量)
有的同学问了:你除了称了磷和氧气还称了一些仪器,这样称不行吧!行不行呢?
生:可以,那些仪器反应后还要称一边,不影响结论。
(称完,取下,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伸入集气瓶,白磷燃烧)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冒出大量白烟。
师:一部分白磷和氧气已经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再将它放到天平上。如果天平指针向左偏变重了还是变轻了?向右偏呢?如果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变化。我们来看一下。指针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画上等号了。
下面你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讲解实验,提醒:需要称两个质量,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红色的铜。大家发现反应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师:又可以画上一个等号。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我来解释一下,反应物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质量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是不包括在内的。如果31g磷和40g氧气完全反应了,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
生:71g
师:如果有32g磷,其中有31g磷和40g氧气反应了,那么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呢?
生:71g
师:虽然有32磷,但是只有31g参加了反应,那1g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反应物质量总和仍然是71g。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发生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句话对不对?
生:不对,质量守恒定律只是针对化学反应来说的。
师:正确,质量守恒定律只用于化学反应。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验证并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且可以告诉大家,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疑惑)
要知道原因必须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进行考虑,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生: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师:这个过程中原子变不变?
生:不变。
师:原子不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就像你有用积木堆的三座小房子,你把它拆掉,重新堆了一座小楼房,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不会。
师: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刚上课的那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水变成汽油到底可不可能呢?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氧元素不可能变成碳元素。所以那个人无疑是个骗子。我们已经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的本质,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会不会有意外呢?大家再来做一个实验。
(讲述实验方法,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
碳酸纳中倒入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
生:产生大量气泡。
师:气泡中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师: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轻了。
师:为什么会变轻呢?
生: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中。
师:反应前我们称了碳酸纳和盐酸的质量,反应后我们称了氯化纳和水的质量,但是没有称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质量减轻了。
如果要让这个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应该怎么做?
生:(若干方法)
师:我们需要一个密封的容器,不能让二氧化碳跑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看一看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演示实验)
有什么现象?
生:耀眼白光,冒出大量白烟。
师:质量有没有变化?(让学生上来看指针偏向)
生:质量变轻了。
师:为什么又变轻了呢?
生:大量生成物进入了空气中。
师:那如果我把所有的生成物都收集起来,是不是指针就会指在中间呢?
生:是。
师: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反应前称了镁条的质量,没有称氧气的质量,反应后称了氧化镁的质量,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氧气的质量。
所以按照我刚才的做法质量应该变重。如果要让这个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可以使用类似第一个实验的装置。通过后面两个实验,同学们应该明白,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物总和等于生成物总和,注意总和,不能少掉任何一个反应物或生成物。
结束下课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3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4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
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
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借多媒体)
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剩余烟灰的总质量,不就是我吐出烟和气体的重量了么!”你认为摩尔摩斯的回答正确吗?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化学史简介: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量实验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
二、探究学习(借多媒体)
(一)大胆猜想——变大、变小、不变、有的变大,有的变小。
(二)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每组选以下实验的两个)
1、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的燃烧;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敞口容器中的反应;
5、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6、镁条的燃烧。
(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完成多媒体中所展示的有关实验的表格内容。
三、从微观角度,剖析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借多媒体展示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可变、两定变”。六不变:元素守恒——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原子守恒——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可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两定变——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四、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如: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
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9
一、教学设想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理念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具:
1、实验用品: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白磷、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
八、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10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如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都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从初一时的学习习惯是接受式,而且很多学生在英语科等失去兴趣后,对继续学习的受阻,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实验操作技能能力较低,有重重的慵懒感,由于每次考试排名影响,使很多学生没有了自信,所以难形成解决问题的持续思路。这节课包含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学生因为数学功底的影响,只求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应用计算方面产生很大障碍。所以,我从有趣的引入开始,先用前两个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后再用学生熟悉的实验现象来补充说明学生的疑点。由于,每个班的学生的人数太多,超过60个,实验条件不允许,加上时间有限,我两个让学生课前做过一次,后在课堂上演示。后两个实验用录像播放,以让全体同学看清楚,便于分析,对于计算,我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好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12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关于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教案10-20
环保教案范文 小班教案环保教案03-25
小班教案《小熊》教案11-19
实用的教案 完整的教案03-07
变脸教案大班教案03-22
绝句教案 杜甫《绝句》教案11-29
中班美术教案水果教案02-28
中班教案在农场里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