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8 10:27:22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世界的奇妙的。

  3.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含义。

  4.能仿照例句,写自己发现的普通而美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通过欣赏图片、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世界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普通而美的事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的。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欣赏。

  2.学生交流观察后的感受。

  看了刚才老师展示给你们的图片,你们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美丽、富饶、奇妙)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现在,我们再来跟随作者彼得西摩去感受他眼中的奇妙的世界。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画出的生字和词语。

  3.出示会认字,检查生字词。

  ①指名拼读生字,正音。

  ②学生利用生字组词。

  4.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

  ①读词语,注意生字的写法。

  ②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提示易写错的地方。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感知奇妙。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2.讨论交流: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3.读课文,找出描写“天空”和“大地”的段落。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

  (1)出示句子: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①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的存在,所以世界是神奇的)板书:生命

  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概括介绍了世界的特点,统领全篇,点明中心,是文章的总起句)

  (2)出示句子:是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①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启发我们去寻找,去观察,去探索)板书:寻找

  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全文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提示: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开头是总起句,引领全篇,结尾是总结句,总结全文。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总—分—总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的内容,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描写的内容,抓住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句子,弄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从而理清课文的层次,学习课文的叙述方法。

  四、总结归纳,感受奇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奇妙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需要我们去寻找。那么,我们怎样去寻找奇妙的事物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的?

  板书:天空大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授内容。

  二、研读写天空的语句,感受奇妙。

  自由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我们这个世界是奇妙的?

  1.出示旭日东升图和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读句子,描述图中的景象。

  (2)你是怎样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景物的奇妙的?(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天空的颜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的形状)

  (3)这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4)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你对景色的赞美,读出你对新的一天的期望。

  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课文第4~8自然段。

  3.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学习体会。

  4.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练习,理解内容。

  (1)找出描写想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这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7.读第2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下文)板书:初升的太阳空中的'云彩雨后的水洼落日的余晖闪烁的群星

  设计意图:

  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品词析句,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写大地的语句,感受奇妙。

  默读课文第9~16自然段,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出示阅读提示。

  (1)这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2)哪些句子让你感到这个世界是奇妙的?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3)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事物写具体的?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1)这几个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夏日、秋天、冬天。

  (2)①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春天,万物复苏,地里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植物的生长真是神奇)

  ②我们能看到各种水果诱人的颜色,圆润的鲜红色的樱桃,深紫色的李子,浅黄色的梨。(各种水果颜色鲜艳、诱人)

  ③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这两句话把“房檐上垂下的冰柱”比喻成锋利的刀剑,把“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比喻成珍珠,使我们体会到景色的美丽和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小结。作者用一双慧眼发现了世界的美丽。看来,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们怎样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呢?

  板书:植物的生长夏日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冰雪

  5.齐读课文第17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然后汇报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描写了天空的颜色、云彩的形状、落日余晖的色彩和群星闪烁的样子,叙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四季的美丽景色,说明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探索,就能发现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板书:热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你学到了本课的哪些表达方法?

  3.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日常生活中的美,作者通过描写颜色、形状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你观察到的一个事物或一处景色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学方法:

  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活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锋利无比,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非常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看学生反映,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学:

  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处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教师指导古文的.读法(速度慢,节奏缓)并范读。

  4、学生结合课_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5、全班交流对文中其他词句的理解。

  誉:称赞。吾:我。子:你。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或:有人。曰:说。

  6、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7、设问: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

  ——因为他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8、设问:你怎么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三、开导活学: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3、小组表演这则寓言。

  4、设问:

  学习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示?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一、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读不准和不会读的字词并查字典,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

  1.给标线的字注音:

  煊羊肉()蛰居()乌桕()赭色()

  槎桠()给予()剥花生米()剥削()

  拿出纱衫来着()用不着()夹衣()夹克()

  泊船()湖泊()月晕()晕头转向()

  搁笔()搁不住()

  2、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2.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学习过程

  品味语言,全心体验

  1、快速阅读文本,然后独立思考: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本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江南的冬景?

  2、认真研读五至九自然段,先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作者共描写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谈一谈四幅画面给人的总体感受。

  合作探究,感受真情

  1、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上述四幅画面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幅? 2、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并首先推选代表用富含深情的语言朗诵最喜欢的画面。

  课件投影:

  ⑴写了哪些景物?

  ⑵景物有何特点?

  ⑶作者感受如何?

  ⑷运用何种手法?

  3、寒郊散步图赏析

  ⑴所写之景: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4、江南冬霖图赏析

  ⑴所写景物: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5、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感知全文: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不仅因为羡慕他年轻,而且还有更让他崇拜的呢

  四,鉴赏下阙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 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 (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 找具体的语句。

  生: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 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 (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字)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 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3,苏轼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然而,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豁达的,"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与明月吧",还是把这苦闷,这压抑寄情于这滚滚长的长江 ,高悬的明月吧!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五)拓展训练:

  师:这豁达其实在苏轼其他的词都能表现出来,包括同一时期的作品,如:他在黄州的第四年写的《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词中有对快哉亭周围美丽环境和悠闲生活描写的基础上,他用"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六)课堂小结:

  师:好,到这里,我们的上课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孔乙己教案10-31

[精选]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精选)12-01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经典)语文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