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本组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题材、体裁与第二组相同,但表达的主题不同。本组以执著的追求为主题,选取的是名人和普通人不懈追求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训练的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实验过程,体会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第三自然段是理解上的难点,要引导学生弄明白。
《全神贯注》,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罗丹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的艺术创作状态。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有关罗丹的资料袋可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读读,以丰富对课文人物的理解。
《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场景来理解。
《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可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样,要抓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重点学习和体会。
口语交际、习作:这是本学期第二次写人的作文(第二组实际上也是写人的)。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教学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13课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修辞方法,分别指()和()。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诗歌读通顺。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红彤彤 晚霞 睡梦 陪伴 趁着 浪花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红彤彤 晚霞 睡梦 陪伴 趁着 浪花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一共 个小节,运用 的修辞手法,讲了一天中太阳为 、 、 做好事,告诉我们:太阳是 。
4、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四、课堂检测
1、拼一拼,写一写。
wǎn xiá xiān yàn shuì mèng chèn zhe péi bàn
( ) ( )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洒( ) 霞( )陪( )扬( )盼( )
酒( ) 霜( )培( )杨( )纷( )
3、样子写词语
红(彤彤)
绿( ) 黑( ) 亮( )
黄( ) 金( ) 白( )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和树木的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角色朗读课文和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抓住动物们的神态和语言,理解植树与溪水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位新朋友。瞧,(出示图片:小兔子)小兔子想请大家到它住的地方去看看,一起来吧!
(出示课件:小兔子站在清水旁)小兔子呀,就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水清清的,又凉又甜,小兔子在这儿过得可快乐了。可是有一天,它发现溪水变得浑浑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们想知道答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读一读词语和生字,并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三、 认识生字,指导书写
(一)出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掌握的情况。
(二)出示去掉生字的拼音。
1、指名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互、象、被、掉”四个字,学习新偏旁“衤”。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和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范写生字“俩、读、沿、朝”。引导学生在己认识偏旁和字的基础上能自己正确书写。
3、学生书写,互相欣赏,检查订正。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中这几个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说说这幅图说的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的?请自由读一读。
3、小组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树旁边的溪水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4、及时总结,合作讨论。
你认为大象、棕熊做得对吗?为什么?如果再这样做,大自然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假如你是大象、棕熊,你会怎样做呢?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后半部分。
1、过渡:同学们说得对极了。大象和棕熊也知道错了,它们也懂得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
2、指导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3、说说启发:读了课文,你想对大象,棕熊说些什么呢?
五、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
(二)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三)分角色表演。
《清清的溪水》教学反思
《清清的溪水》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是告诉小朋友们:乱砍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受到污染、变浑。要使水变清,就要多种树木。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课标的理念,我精心设计教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创设情景(出示一条清清的小溪,两岸绿树成荫,绿草青青图),让小朋友说说如果你的家门口就在小溪边,你就生活在小溪边,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然后让他们尽情的表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如果这条小溪有一天变浑了,溪边的树没了,你又会是什么感受?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办?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他们的`想法。继而引入课文:今天小兔遇到了跟你们同样的遭遇,这是为什么呢?小兔又怎样处理这件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样设计,我觉得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感悟“爱护树木,保护植被”这一主题。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重点是小兔的话“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引出树林跟小溪的关系。同时,教师补充树根深深扎入泥土牢固泥沙,使雨水冲不动泥土,才使大雨来时,泥沙不能进小溪,溪水才会变清澈的道理。从而使孩子们树立“珍花惜草树木”保护自然环保的意识。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我感觉效果良好。对学生书写生字还需要加强指导。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
2、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给加点字注音。
鳞次栉比()自给自足()恬淡和谐()
灿若朝霞()情不自禁()变幻莫测()
二、解释词语。
鳞次栉比:
自给自足:
变幻莫测:
安身立命:
不速之客:
三、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四,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1、 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仿写)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认读“日、缘、疏、储”4个生字;辨析多音字“说”。
2.默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背课文的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背诵的方法和背诵的好处,能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收获。
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背课文的事。
难点:谈谈学了这课文的体会,能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背课文的好处。
(一)激趣导人
板书课题后,问:同学们平时都背过课文,在背课文时发生过什么烦恼或有趣的事情吗?教师应引导学生无拘束、大胆地说。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学生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或查阅工具书,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
2.检查交流,检查字词。
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自主学习。
字音上,“疏、储”的`声母是翘舌音;“日”不要读成了“ri”。“说”是多音字,在本课同“悦”,读“yue”。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正音。
3.默读课文,大意。
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
1.自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围绕作者回忆小时候背课文的经历(易背一难背一会背)展开,教学时可引导按此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至五自然段:初背(简单)课文很轻松。
第六至十六自然段:课文越来越难背,从老师和妈妈背课文的事上受到激励,决心从此克服困难,用心去背。
第十七至二十自然段:回忆老师指导我们背下《桃花源记》的经过。
第二十一至二十三自然段:我们逐渐掌握了背诵的方法,懂得了背诵的好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30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9-13
[精选]语文教案12-05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小学教案10-21
[精选]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