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爬山教案

时间:2025-04-08 09:44:4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爬山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爬山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爬山教案合集8篇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爬山教案 篇2

  【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2、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背诵第2至4自然段。理清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教学重点:

  ⑴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⑵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4、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彩笔。

  【学生情况】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本课的教学难点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应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实物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突破。

  【教法、学法】

  1、说教法:

  ⑴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先自主读文解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然后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摩,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集体交流:

  ⑴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刚长出,长大后各有什么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怎样?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学生练读、评议,读出美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习,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⑴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

  (触、巴、拉、贴)

  ⑵演一演:

  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学生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⑶议一议:

  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

  (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有师生交流。通过朗读、画画、表演等形式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吧。(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佳作。

  (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诵、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诵指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

  (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

  (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 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 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4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什么来了?

  生:爬山虎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

  生……

  师:大人小孩儿?

  生:大人。

  师:到底是哪个大人啊?

  生:孙老师。

  师:这就是我,我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出示录像)

  师:我们在课间游戏呢。

  (出示小学生的画面,让老师当大使)

  (有个小学生介绍北京小吃)

  师:南昌有什么好吃的?

  生……

  生:小小旅行家,北京有长城

  生:黄山

  介绍学校

  师:出示校园一角,板书爬山虎,对叶圣陶有什么了解吗?

  生:童话作家。

  上课。

  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和老师一起写,注意“那”字的左边是两笔,“绿”字的最下面一横稍稍长点……

  (齐读课题)

  师:绿绿的充满生机,再读课题。

  师:想知道这篇文章里写了什么吗?那就打开课文来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表扬学生的读书姿势。)(大约5分钟)

  师:谁坐好了就说明已经读完了。

  (生继续读)

  师:孙老师认为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再读读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读得特棒。

  (出示词语卡: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生读

  生:(读)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拂面,轻轻的拂过,再读一遍。

  (生读)

  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样的?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学生读

  (出示:曲线的“曲”“曲”两个字音的释义选项。)

  师:选哪一种解释。

  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出示:两组句子。

  师: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肖复兴

  师:肖复兴是一位作家,当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和你们差不多。

  师:《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带有爬山虎,那篇是写植物的,这篇还是吗?

  师:这篇课文是写哪两件事?在哪里可以分为两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我们简单的概括,修改文章,修改作文可以吗?

  生:6—10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师:概括一下。

  生:邀请做客。

  师:大家跟他意见一样吗?

  师: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自学这部分,一会儿交流。用笔画一画,一会儿出声的读一读划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学)

  师:出声的读读你划的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看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密密麻麻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啊?看看叶老先生修改的。

  (出示修改的文章的图片)

  师:我们应该怎样画曲线直线啊,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生读)

  师:听到你的读,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

  生:从一张画像,一幅画像,我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师:有什么不同呢?一起体会体会。

  生:“幅”字用在画像上就更准确了。

  师:我们平时说一幅画像,这样用字就更准确了。

  板书

  师:叶老先生曾经说过,你们再看看叶老的修改,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了一大段话……)

  (出示:怎么你把包……)

  师:两个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一个是删改,都有“删”字,知道“删”这个字是怎么来的?我们先看看“册”字的来历,(出示图片)古人也有写错的时候,他们就用小刀把字挖去,所以,删字就是册字加一个立刀。……

  师:要想写好,注意什么?

  (生说)

  师:删改前的字和删改后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啊?自己读读,试一试

  生:书皮换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师:你用的是课本上的话。

  师:叶老这个大作家为我这个初中生修改,你感受到什么?

  生:认真

  师:谁能在课文中找到呢?

  (生读文中句子)

  师:我感到这春风不仅吹到脸上了,还吹到心里了,应该怎么读啊?自己试试。

  (生读)

  师:这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可是修改了一百多处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出示修改文字)

  师:配乐,叶老是教育部副部长……可忙了,但是还为我这样的学生修改文章,读——

  (生读)

  师:当时的叶老已经七十多岁了,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所以——

  (生读)

  师: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仅仅是一个认真的老人吗?

  生:温柔

  生:慈祥

  师:叶老是一位教育家。

  生:给我们关爱。

  师:给予每一个学生关爱。

  师:叶老后面还写了一段评语。不仅告诉肖复兴,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的?

  (生读)

  师:怎样写好作文?

  生:具体事实。

  师:看第二句话,还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写好作文——

  (生读句子)

  师: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师:修改了一百多处呢?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提出来)

  师:快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那段简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好作文的信心。

  (板书)

  师: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了一位大作家。他不能忘记,我们也跟随他一起,

  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填写内容,汇报。

  出示:句子

  师:读前面的句子,生读。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也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下学习卡片上的话,看看怎么修改啊?(下课铃响)

  (学生修改)

  师:用上这两个修改符号。能说说怎么修改吗?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回答。

  师:看到课题……

  下课。

爬山教案 篇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同学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生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讲叶老给他修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写自身到叶老家里做客时,几次写到爬山虎,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这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 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

  初读时,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同学一局部一局部地学习。

  二. 突出重点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局部。可以让同学先自读这局部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就“叶老师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协助同学解决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同学抓关键词揣测其含义。

  四. 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局部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同学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情我到他家里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另外,教师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平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教案范文11-08

爬山教学教案02-21

爬山教案六篇03-15

精选爬山教案汇总7篇04-03

《爬山虎的脚》教案07-27

爬山虎脚教案07-08

爬山前体能总结教案07-11

爬山虎的脚教案10-18

爬山虎的脚教案10-16

有关爬山教案合集五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