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爬山教案

时间:2025-05-06 10:39:01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爬山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爬山教案锦集7篇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9、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细丝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

  (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A、看实物

  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C、多媒体显示

  样子:A、看课件

  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

  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

  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

  萎了

  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六、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板书:

  位置

  样子

  形状

  颜色

  爬山虎的脚

  爬墙

  触、巴、拉、贴

  变化

  萎了

  牢固

爬山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叶 嫩红 嫩绿 新鲜 准确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波纹 好看 生动 仔细观察

  爬山虎的脚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细丝 嫩红 具体

  爬 巴、弯、拉、紧贴、爬 连续观察

爬山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平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教学教案02-21

爬山教案范文11-08

爬山教案六篇03-15

精选爬山教案汇总7篇04-03

爬山虎脚教案07-08

爬山虎的脚教案10-18

《爬山虎的脚》教案07-27

爬山前体能总结教案07-11

爬山虎的脚教案10-16

关于爬山教案合集8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