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草原教案

时间:2025-06-23 09:20:55 教案 我要投稿

草原教案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教案六篇

草原教案 篇1

  【导练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录音带。

  【导练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

  (出示草原图)

  师: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⑴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⑵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⑶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⑴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

  (出示课文内容)

  ⑵ 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⑶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⑴ 完成练习题。

  (出示练习题后,教师明确要求)

  ⑵ 评讲。

  (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⑶ 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⑴ 齐读离离原上草。

  (软件出示)

  ⑵ 问:

  ①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②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③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④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⑤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读重一点。

  ⑶ 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让学生回答)

  ①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一岁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

  ②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③ 看了图片,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枯萎是哪一个季节?

  ④ 师:现在谁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说说枯、荣的意思。

  ⑤ 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⑷

  ① 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件出示:燃烧图)

  ② 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③ 教师画简笔画。

  ④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

  (强调尽的意思)

  ⑤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并说出诗句意思。

  (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⑥ 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⑦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读的时候语气要高扬。

  ⑸ 师: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板书:非常顽强)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

  (分组朗读、注重情感)

  2、背诵全诗。

  3、巩固:

  ⑴ 做练习。

  ⑵ 评讲。

  4、播放录音。

  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学习了古诗《草》,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及新词,掌握1个多音字“蒙(měng)”,认读1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野花的句子。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5、引导学生介绍、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游历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欣赏过云雾缭绕的庐山,今天,老师建议大家去领略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谁有兴趣?好!我们出发!

  2、多媒体课件(剪辑过的配乐锡林郭勒草原风光)

  3、启发:谁愿意谈谈感受?

  4、师:看来,大家对锡林郭勒草原很感兴趣,让我们走近一些,来个近距离接触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各自轻声朗读

  要求:体会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讨论: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师:虽然,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字能概括出此时大家的感受,那就是草原很——美。让我们踏上草原,细细地用心欣赏它。

  三、细读感受

  (一)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可以边读边画。

  2、讨论:(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板书(广阔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4、引导学生体会

  野草——广阔、茂盛

  湖水——清亮、神奇

  野花——鲜艳、清香

  5、重点句(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1)各自轻声读,体会

  (2)讨论:从哪儿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3)句子对比:

  A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B草滩上,有一洼洼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就像镜子一样。

  师:你感觉哪句好?为什么?

  结合平时看的影视作品,说说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

  什么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为什么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启发想象:除了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广阔美丽的草原?

  6、多媒体课件(草原近景,配乐腾格尔所唱《天堂》)

  7、指导朗读

  (1)各自有感情朗读喜欢的句、段

  (2)指名读,评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8、指导背诵描写野花的句子

  师: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我们去感受它的生机与活力。

  (二)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里写了草原上有什么?发出哪些声音?有哪些动作?

  (3)启发想象:除了这些,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我们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板书(动物、人)

  4、指导朗读

  师:老师深深地被草原的活力感染了,你们呢?我们来师生合作朗读,再一次感受草原之美。

  四、总读感悟

  1、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第一、三自然段,生读第二、四自然段

  2、小结:

  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简直是未来的作家和诗人!

  五、拓展

  1、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歌词)

  2、欣赏歌曲第一段

  3、自主创作第二段

  4、展示

  板书设计

  野草

  广阔美丽湖水

  野花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动物

  欢腾世界

  人

草原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写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藏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对藏北草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藏北草原。

  2、你们对“藏北草原”了解多少?

  3、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

  4、再让同学们谈体会。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整体感知,师相机板书。

  5、请你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6、指名回答:

  7、师小结:第1自然段、2——6自然段、7——8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采取多样的读书方式要读,读中进行体会。重点句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深深爱着的藏北草原”。

  四、练习本课生字,进行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通过朗读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师:“我深深爱着藏北草原”,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藏北草原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只有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划下来。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指名读2——6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集中写了藏北草原的什么特点?

  2、再读,把能表现草原“温柔之美”的语句和词语圈出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3、同座位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4、指名反馈。

  5、指导朗读“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那雪白的羊群……吃着嫩草。”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这绿的生命中……在草地上飞舞。”

  再引导读重点语句。

  6、小结:是啊,这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飘香的酥油茶构成了这藏北草原独有的美景。难怪作者不禁心中赞叹“美啊!实在令人兴奋”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7、师:“我欢呼、我兴奋、为故乡,为我的藏北草原”藏北草原不但自然风光美,草原上的人们更美。他们勤劳好客、勇敢善良,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师和同学们齐读7——8自然段。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3、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

  ⑴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摩挲(suō)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腾格尔《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问:

  ①你从歌曲中听到草原上哪些独特的'事物?

  ②从这首蒙古长调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腾格尔,来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这歌与草的海洋里。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一听到他的歌,人们就会想起蓝天、白云、草原、雄鹰。这就是腾格尔,一个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艺术家。

  蒙古长调,是唱给天空的,蓝天有多高,他们的调子就有多高;蒙古长调,是唱给大地的,土地有多辽阔,他们的尾音就有多悠长。啊!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从容宁静、自领风骚。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并连续三年被内地和海外评为“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思考:

  ①总览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点?

  ②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从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语句。

  ③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②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板书结构提纲。要求学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给下面解决)

  三、探究揣摩

  1、老师播放电视散文,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独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点拨:什么是独特: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独特?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独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独特?独特表现在①比较,和别人不同的个性;②新辟的,别人没有的首创。)

  2、分析1-6段

  作者在说明草原特点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样的风景时,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你在什么情况下眯着眼睛?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应,而是内心激发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对草原的感情是——喜爱,欣赏。

  3、分析7—10段

  ①文中说,“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

  明确:“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②第10段为什么写大海?

  对比。写出对草原的热爱。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没有见过大海,我们会说他对草原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缺少参照物。可是作者呢?有过海上观景的体验,无论怎么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就是一个蒙古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学生齐读。

  ②怎样理解“自由”与“不自由”?

  (层次,强调后者。)(“拐杖”、“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放声歌唱……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拐杖有什么用途的?“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有了这些,别人对你也就尊敬、羡慕,人有时就会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有个成语叫“人定胜天”,什么意思呢?它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显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证明自己的卑微渺小。于是人就会局促不安。

  这种局促在“外来的旅人”身上怎么表现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5、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学们,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朗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马”)

  ②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是蒙古人最为亲密的伙伴,只有这样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才能表现出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尝流水,这是一种温柔的爱,烈马暴躁,摩挲草尖时,却是那样的温顺,这是一种热烈的爱。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欣赏各种表现草原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如何用美术手法来 表现自然美景。

  3、通过记忆与联想,利用各种方法表现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教学重点:有创意地表现草原上的各种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画面的组织和构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有谁见过大草原?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里都有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描绘大草原上的动物们的生活吧!

  二、讲授新课

  1、 同学们觉得大草原上的动物平时都在干些什么?

  2、 通过欣赏课本的.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大草原。

  3、 让学生谈一谈欣赏后的感受和想了解的问题。

  4、 教师简介大草原。

  5、 大草原美在哪里?教师从大草原的形、色以及草原牧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知。

  6、 学生分组讨论。

  三、教师示范,学生作业

  1、 教师作剪贴、画画的示范。

  2、 教师讲述本课作业要求。

  3、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用画笔或用其他材料把对大草原的感受表现出来。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07-13

草原教案11-10

《草原的早晨》教案11-29

《草原》的优秀教案07-26

《草原赞歌》教案10-22

《草原上》教案10-27

《草原》教案(通用23篇)05-27

【实用】草原教案4篇04-24

《草原》教案合集五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