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5-08-25 19:12:29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创设充分尝试练习、比较讨论等探究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律,能灵活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把该运算律迁移到减法中去,还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系列的对比练习、讨论交流、辨析总结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生动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重点难点

  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挂图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唤起注意,引起旧知,为本课复习作好充分准备。

  通过实际题目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一、引导回忆:

  师:前面我们学过乘法中的另一个运算律,是什么呀?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呀?

  二、进行练习:

  (一)基本练习:

  1.书本练习五第1题。

  (1)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思考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组织反馈:根据学生的

  引起所学的乘法分配律公式的回忆。

  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题目,列出两种算式进行计算。指名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通过计算、观察以及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比较,将新知内化。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创设生动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汇报板书。

  2.书本练习五第2题。

  先选择:出示16×401

  (30+2)×15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算法。

  出示103×23125×(8+16)

  (二)变式练习:

  1.书本练习五第3题。

  (1)组织学生尝试练习。

  (2)组织校对。

  (3)引导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与刚才我们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五第4题。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第2题的计算方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

  书本练习五第5题。

  (1)引导独立审题。(2)组织独立解答。(3)组织校对。

  三、小结与作业:

  1.组织交流本课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练习相应习题。

  学生集体练习,指名个别学生板演。

  集体计算,指名板演。

  观察,交流发现的规律。

  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比较。

  集体计算,指名板演。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练习。反馈

  学生练习,列出不同的算式。比较。

  独立解答,个别校对交流。

  各自交流。

  独立作业。

  通过本课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运算律的熟练运用还不够,今后还要多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方程

  通过淘气和笑笑做猜数游戏,引出用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探索方法。

  1、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猜数游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游戏的奥秘,列方程解决。对于解设和答题,只要能说清楚即可。

  2、如果淘气想的数为x,那么2x+20=80,x=30

  也可以这样写:

  解:设这个数是x

  2x+20=80

  2x=60

  X=30

  三、解决问题

  1、在解第二个方程时,学生可能感觉到直接猜出结果不太容易,从而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得普适性。

  2、列出的方程可以是:3x+3.6=11.4

  3列出的方程可以是:2x+40=60,50-5+4x=61,5x+7=42

  4、引导学生学会看“线段图”,列出的方程可以是:3x+200=20xx,4x+1400=11000

  板书:

  解:设这个数是x

  2x+20=80

  2x=60

  X=30猜数游戏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提高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对有些题目能进行一题多解。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米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练习十六”。

  (二)基本训练

  1.“练习十六”第5题。

  (1)投影出示第5题线段图,请学生看图填数。

  (2)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编出两道应用题。

  A、一列火车3小时行驶144千米,照这样计算,再行驶2小时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B.甲、乙两站的路程是528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出,5小时行驶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还需要多少小时?

  2.“练习十六”第6题。

  (1)读题,分析题意,问:要求长江比珠江长多少千米,必须知道什么?怎样列式?

  (2)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并指出其中的错误。

  错例:6300÷2+19006300×2+1900

  (3)分析:这是一道逆思考的应用题,教师可借助线段图教学。

  (4)学生再次尝试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6300-1900)÷2

  =4400÷2

  =2200(千米)

  3.“练习十六”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答案。

  (三)思考题教学

  提示:教师可投影如下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帮助找到解题思路。

  6米花布总价=10米蓝布总价4米花布=60元

  1米花布=15元

  3米花布总价=5米蓝布总价--3米花布=45元

  算式是:60+60÷4×3

  =60+15×3

  =60+45

  =105(元)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8、9、10、11题。

  (五)作业:《作业本》第53页(五十三)。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10月21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做思考题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

  40+30=27+31=36+24+

  70-30=58-31=60-24=

  70-40=58-27=60-36=

  思考:从上面三组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

  相加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思考: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请同学们把书上的有关内容填写完整。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因此,一定要熟记这些关系。

  1.做练习十一第4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结合提问学生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十一第7题

  (1)出示左边第一组三种蔬菜的千克数。

  (2)你能想到哪些加法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第二组、第三组的数量

  让学生口答加法或减法问题,选择一些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加法或减法问题?

  4.做练习十一第8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加法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式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思考题。思考:你明白了什么?

  练习十一第5题

  课后感受

  学生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情况良好。计算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年级数学教案5

  课题: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1和例2,第22、23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出示例1的插图,自学:(1)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有几种求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2)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3)相同的加数是谁?

  (4)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是谁?

  (5)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6)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5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自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自学一个数和1相乘。

  完成下面的算式:1×3=、3×1=、1×1=。

  6×1=1×8=1×10=123×1=

  做完后让几个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自学一个数和0相乘。

  自学后,完成下面的算式:0×3=3×0=

  提问:“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

  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学习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1)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

  (6×5=30(个))。

  (2)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讨论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乖,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

  实践:下面同学们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小组间进行实践。

  教师:“通拉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自学例2。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2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设想:本课大胆地进行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并自己进行验证,教师只是参与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课后附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第1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第3题: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第4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估算的作用。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三角形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出示下图:

  3.导入 新课.

  教师导入 :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关于三角形你还想了解它什么?

  整理学生发言,并提出以下学习目标: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4)三角形怎样分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三根小棒,如果把每根小棒看做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分组摆一摆,并互相交流一下,知道了什么?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教师:看一看哪组和你摆的一样,它们是三角形吗?

  (3)分组讨论:如果我们摆三角形用的三根小棒看作三条线段,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4)教师演示三根小棒是怎样摆的,从而使学生知道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随后明确这是围成的.(板书:围成)

  (5)揭示概念.

  教师启发同学互相补充,口述三角形的含义.(教师板书)

  (6)练一练: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2.教学三角形的特征:

  (1)自学: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②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什么叫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几条边?

  同桌讨论: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征?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3)结合手里三角形学具、边摸边说出它的特征.

  3.三角形的特性.

  (1)用三角形木框实验.

  学生尝试: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感觉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拉一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

  (2)实验: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木条钉成的)教具,让学生试拉一拉它们.感觉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3)揭示特性.

  (4)师小结:房架、自行车架等之所以制成三角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5)你还能举例子说明吗?

  4.三角形的分类.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或剪一个三角形)

  (2)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①学生猜测: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②教师揭示:通常我们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成三类.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③小组讨论:你画或剪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找同学代表把三角形贴在黑板相应的集合图中.

  ④组织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类?

  ⑤教师小结: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⑥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3))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

  全班同学共同测量课本137页上部的三角形.

  教师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引导学生比较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使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

  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

  (1)画锐角三角形,教师边作图边说明.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

  教师提问: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如果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如果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

  (2)画直角三角形.

  讨论:直角三角形的高应该怎样画?

  使学生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

  教师提问: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

  使学生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

  (3)教师演示怎样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4)教师强调说明: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

  6.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演示动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量一量下面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教师: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准确度数呢?

  (2)实验:

  指导学生拿一个直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和∠2沿虚线折过来.观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90°.

  指导学生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2、∠3沿虚线折过来.观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180°.

  ③指导学生用一个钝角三角形再试一试.

  (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根据三角形内角的是180°,如果知道三角形是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列式计算.

  (5)练习:“做一做”.

  在三角形中,已知∠1=140°,∠3=25°,求∠2.

  四、巩固练习.

  1.在信封中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不能确定?

  2.判断.

  ①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③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④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

  3.操作题.

  在下面的图形中画出一个条线段.

  (1)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锐角三角形?

  (2)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

  (3)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4.实践题.

  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有点摇摇晃晃了.请同学们帮她想想办法,该如何修理?

  5.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

  五、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你掌握或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

  140页10题

  下图是一块菜地,它外面的篱笆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篱笆的周长是多少?

  140页11题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用两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用四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用七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141页14题

  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

  (1)∠1=50°,求∠2.

  (2)∠2=48°,求∠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听指挥

  游戏地点

  操场

  游戏用具

  皮筋(封闭的)

  游戏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各小组.每组4人,其中三人按老师要求利用皮筋围成三角形,另外一人负责举旗,当本组完成时,该同学举起小旗,以示做好.

  2.老师可以说任意一种三角形.例如:当老师说“直角三角形”,三个同学就开始围(三个同学各在三个顶点位置),另一个同学认为围好了就举起小旗,先举起小旗者为胜.当说出其它三角形时,游戏方法同上.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2-105页。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调查、统计身边的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方法与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其在生活里的应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初步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存空间的一些因素,进行相关的环境教育,从小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分析图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

  设计理念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既学会了统计知识,又有了环保意识,还有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电脑展示地球的图片。

  这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同学们看了图片有什么想法吗?

  2、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课前,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环境的资料,你对环境问题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指出:

  我们的人类不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人口和环境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板书课题)

  指名回答

  学生交流收集的材料,并回答如何收集的。

  二、阅读交流

  1、阅读书上第102页的两幅统计图。

  (1)、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看了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话想说?

  (3)、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2、我们的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大家可以阅读第103页的两幅统计图。

  (1)、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结:我们国家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两幅统计图就足已见证。然而,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前两幅统计图来看,我们的人口、污水排放还在逐年增长,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断努力。

  3、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等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除了这些,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吗?把你所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阅读。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

  学生交流。

  三、指导实践

  1、选择主题。

  ⑴在我们的周围,同样能了解到有关我们生存空间的一些资料。你想了解些什么?

  ⑵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2、成立小组。

  根据各人选择的主题成立相应的小组。

  3、确定方法。

  ⑴怎样开展活动呢?

  ⑵小结: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分析图表。

  4、指导收集数据。

  ⑴收集数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统计工作,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收集到这些数据?

  ⑵说明:要按时收集数据,及时记录下数据,防止资料的流失。如果了解空气质量或气温变化情况,至少要积累十天的数据。

  学生:气温变化情况,空气质量情况等

  学生自己选择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每天测量、上网、走访单位等。

  四、亲历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教师适时了解情况。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制成统计图

  分析图表

  五、作业设计

  继续完成制图过程

  六、教后反思

  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教案9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

  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那么 ,因此,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教学重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的表示什么意思?

  0.2×4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4×5=0.2×5=0.6×5=

  0.3×6=0.2×7=0.6×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4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3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构建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感受乘法计算中的规律,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题意选择已知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在平等的、民主的、富有情趣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技能。

  3、在巩固认识乘法,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区别,增强估算意识,并继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乘法计算中的相应规律,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复

  习

  导

  入

  由不同的'乘法类型出发,回忆乘法,为练习做好准备。

  出示乘法算式,复习笔算

  口算练习:

  20×50025×100210×43×12010×46040×80040×200200×7060×900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说,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观察,比较。

  回忆乘法计算方法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说,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巩

  固

  练

  习

  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每组题目中的联系,感知其中的运算规律,为更加灵活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学好乘法分配律打好基础

  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让学生主动搜集题目的信息解决问题,进一步积累对乘法分配律的感性认识。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较第3组题。说说怎么计算简便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

  观察每组两道题之间的联系

  了解: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

  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在书上

  说一说

  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于简便运算掌握不是很扎实,运算的方法不灵活。

  思考题学生解决起来有点问题,总结

  指导学生弄清楚公园对不同购票人数的价格的规定。根据题意合理选择已知条件解决不同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试验的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乘的积的大小与乘数的关系,了解铺地锦的有关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

  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思考题:

  用1、2、3、4、5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积最大,要使积最小,该怎么写?

  你知道吗?

  介绍铺地锦的有关知识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完成练习一的8、9、11题

  独立完成

  说说思考过程

  弄清楚公园对不同购票人数的价格的规定

  思考交流

  寻找思考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铺地锦的有关知识

  说一说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250×3248×125

  250×4×8125×8×6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找搭配的规律。四下教科书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讨论中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搭配方法,发现搭配事物与搭配方法的关系,能用语言完整表达。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学生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老师今天来淳溪小学,出门前先要吃早餐。我们来看一下老师准备的早餐。(出示:一杯牛奶、一碗豆浆、包子、面包、鸡蛋)

  这样的早餐真丰富。如果只喝一种饮品、吃一种食品,你会怎样选择?让学生上黑板展示出自己喜欢的搭配方式。(板书:搭配)。把你喜欢的搭配方式说给你的同桌听。

  二、小组合作,探寻规律。

  1、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呢?

  让学生估计一下可能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在小组里合作选一选、数一数,并请组长把每种选配方法简要地记一记。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搭配方法。

  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评价他们的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引导回答、板书:有顺序、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

  2、你们觉得哪组的记录更节省时间更有效率呢?我们寻找规律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进行记录。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用“△”来表示饮品、用“□”表示食品,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动手连一连。

  在连线过程中思考并讨论:

  怎样连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3、食品的种数和饮品的种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得出结论:饮品的种数×食品的种数=搭配方法的种数

  4、师生共同小结: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搭配问题,我们通过自己

  的研究,找到了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搭配方法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三、巩固提高:

  1、路线的选择。

  老师一边吃早餐一边在想一个问题:到淳溪小学(出示路线图),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全班汇报。上台指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2、衣服的搭配。

  吃完了早餐,选好了路线,该换衣服了。

  出示3件外套,2条西裤,3条运动裤。

  老师想如果穿外套和西裤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动手连一连,验证一下。

  如果穿外套和运动裤,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怎么算一共有多少种穿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拓展延伸。

  如果再加上2双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再加上领带呢?有兴趣的话我们课外去研究一下。

  四、全课总结。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搭配,例如我们的一日三餐的搭配,例如我们穿的衣服、鞋、帽的搭配,我们用的学习用品、玩具都有搭配的问题,等等。只要做个有心人,用心去观察,你就会从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索和思考,你就会找到其中的规律。

  五、补充练习。(视时间而定)

  1、在班上选两名同学,和在座的听课老师握手,一共要握几次?

  2、今天学校食堂选一样荤菜和一样素菜搭配,一共有1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猜猜看,可能有几样荤菜,几样素菜?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听故事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观察数字

  发现每天吃的桃子的个数是一样的。

  用除法来进行计算。

  学生说方法,回答:商都是4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举例说明

  回答: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思考后汇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

  1、书P941(填空)

  2、书P942(填空)

  3、书P943、4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讨论后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说出注意的地方

  学生判断。解答疑问。

  弄清表的结构,独立解决问题。

  独立填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不变的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15

  板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

  8÷2=4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

  16÷4=4同的倍数,商不变。

  32÷8=4

  64÷16=4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运用猜测、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1.通过商品标价2.50元和3.00元这两个小数尾末有零来引起思考,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0.1米、0.10米、0.100米,它们大小相等吗?0.30和0.3呢?

  2.猜一猜。

  二、 利用工具,检验猜测。

  师: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些工具(一把米尺,一张数位顺序表,两张方格纸),请你们利用这些工具来检验刚才的`猜测是对还是不对。先请你们四人一组,选一选、议一议:你们选择哪种工具,准备怎样来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检验:

  ⑴ 学生利用直尺验证: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他们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⑵ 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验证:把0.30和0.3写在数位顺序表中,从数位顺序表中看出,它们的位数虽然不同,“3”所处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

  ⑶ 学生利用正方形图验证:0.30是百分之三十,0.3是十分之三。从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中其中3份,就表示0.3。从图中很明显的看出0.30=0.3。启发学生想一想:十个百分之一是一个十分之一,三十个百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所以0.30=0.3。

  三、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从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已经知道:0.1米=0.10米=0.100米,0.30=0.3。下面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等式,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数变了后数的大小不变?

  四、 概括总结,揭示性质。

  ⑴ 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出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做“小数的性质”。

  ⑵ 请大家一起读“小数的性质”

  五、 学生质疑。

  六、 运用性质,化简改写。

  ⑴ 学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自学课本例3。想一想:什么叫化简?什么叫改写?它们的根据分别是小数性质中的哪一句?并举例说明。

  ⑵ 教学例4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①问:0.2和4.08各是几位小数,要把它们改成三位小数应在小数的哪部分添上“0”?各应添上几个“0”?为什么?

  ②问:整数3改写三位小数,在3的后面添上三个“0”写作3000,对吗?为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写?

  ③学生汇报结果,师板书:0.2=0.200,4.08=4.080,3=3.000。

  七、 巩固提高,升华知识。

  ⑴ 完成课本“做一做”的题目。

  ⑵摆数游戏: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

  ①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②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八、 交流收获,反思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九、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6题。

  十、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例2:0.70=0.7 105.0900=105.09

  例3:0.2=0.200 4.08=4.080 3=3.000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8-08

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最新01-06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8篇]1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植树问题04-04

四年级数学教案:小数的意义06-05

四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06-06

四年级数学教案小数的性质05-2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23

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