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春酒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03 17:09:56 海洁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春酒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酒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春酒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春酒的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4、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怀念,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怀念,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童年趣事导入

  (此环节旨在唤起学生童年记忆,调动学生积极性)童年,是人生项链中最璀璨的一颗宝石,是记忆汪洋中最动人的一朵浪花。在你的童年记忆中,有那么一朵最美丽的浪花吗?在你们的记忆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由我们的童年导入作者童年的故事。

  【板书】春酒 琦君

  二、跳读课文,把握回忆

  (此环节旨在快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主要事件内容)

  过渡: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屏显: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哪三件事?

  为何多年以后,作者对这些事念念不忘?

  生自读三四分钟后,思考回答。

  师呈现: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三、选读课文,感受美好

  (此环节旨在通过小组讨论,朗读课文,掌握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味家乡人物,感悟风俗美,人情美)

  过渡:作者多次异地辗转,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儿时的回忆永远难以磨灭。

  屏显: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

  蜜蜂似的: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还:吃饱了还不满足,小孩子真可爱。(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或修辞或词语等各方面赏析)

  生选读找出讨论交流,师指导朗诵。

  【板书】 我,母亲,阿标叔,乡亲。

  师依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并总结概括细节描写。

  1、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板书】可爱、调皮、活泼、纯真、充满童真童趣

  2、讨论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养母,婶婶)

  【板书】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勤劳简朴、温柔慈爱、热心助人、无私大方、善良纯朴、耐心细致、勤劳能干

  3、分析阿标叔的人物形象

  阿标叔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4、分析乡亲的人物形象

  乡亲——善良、纯朴、好客

  师小结:自幼父母双亡的作者,她的童年没有孤苦无依的凄凉,童年的她活泼可爱天真顽皮中透着最至真至纯的童真童趣,因为有这样慈爱温柔善良的母亲,有这样淳朴热情善良的乡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质朴的风俗美,最崇高的人情美。

  【板书】风俗美 人情美

  四、悟读课文,探究品味

  (此题旨在品味最后一段,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屏显:一篇春酒喜相逢,多少滋味在其中,琦君之意不在酒,在于这酒里满是 的味道?

  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1、家乡的味道

  2、童年的味道

  3、母亲的味道

  过渡:当童年母亲被时光带走,当故乡被万水千山阻隔,当人若秋鸿杳无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而她自制的八宝酒却怎么也找不到家乡童年母亲的味道。

  再读最后一段

  师小结: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美好的回忆,更是作者情感的依托。琦君的作品大多是回忆童年的,她写故乡,写亲人,写师友,因为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五、朗诵仿写,迁移扩展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内化本文中的思乡情)

  过渡: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舒兰的乡愁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乡愁还是汪曾祺故乡的一枚咸鸭蛋。

  屏显: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更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味的八宝酒,如果你是在外求学或出国留学或在异乡工作的游子,想起故乡,你会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思乡情。

  六、小结

  师呈现自己写的片段结束课文:沉甸甸的梦,荡漾在弱柳拂堤的那汪小池,嬉耍的浪花溅起多彩的童年。梦,不是缠绵,在夏夜的闷热中,飘香的清风,吹开了那火急火燎的心扉。原来,乡愁是母亲那轻摇的蒲扇,迷糊中塑成经典

  七、作业

  1、围绕童年或故乡写一篇300字小作文

  2、课外阅读琦君《烟愁》、《家乡味》、《乡思》等

  板书设计:

  春酒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研读,品味细节,关键词句。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课前说说新年,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学生朗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说到新年我们都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二、进入课文

  1、了解作者:

  琦君,台湾作家,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桂花雨》《三更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等。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看春酒:

  ⑴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感受:在文章中我读出了/知道了/感受到了──!

  ⑵ 作者在《春酒》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⑶ 思乡情,文章中最能让你感受到思乡情的部分?是九,十两段,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⑷ 教师总结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记忆、故乡怀想是那样的美,儿童圣洁的心灵,乡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轻笼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远在国外的琦君对家乡的春酒念念不忘,是因为里面含着浓浓的家乡味,接下来我们就跟着琦君一起去品味一下这其中滋味

  3、品春酒: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细节,有感情的读读,品品味道。全班交流一下你品出的味道:学生自由发言。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生2: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里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叙事中带着抒情,在娓娓的叙事中,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

  生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母亲给我小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一段文字活泼灵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的天真可爱。

  生4: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教师总结: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平易、净化、蕴藉、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叙事抒情并行的方式;善于设喻,平易又蕴藉;善于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又传神;善于运用细节,随意点染,意境浑然天成。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热情助人的阿标叔栩栩如生,形神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4、评春酒:

  我们品了春酒之后,再谈谈你品出的独特味道:春酒中,有一股_________味!例:春酒中,有一股浓浓的思乡味!生:有一股甘纯味。有一股人情味师小结:劝君更进一杯酒,家乡风味在心头。酒不醉人人自醉,醉在传统的习俗里,热闹,祥和!醉在童年的记忆里,温馨,纯真!醉在故乡的民风里,淳朴,真诚!

  5、酿春酒:

  记录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过节情景或写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心情。让我们也来酿一壶淡淡的思乡酒!可仿写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春酒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理念】

  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学立意的明确得当。一堂课的教学立意,应依据文本特点、学生情况、编者意图以及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来定位。“教什么”定位清晰了,“怎么教”也就得当了。于是师生互动,深入文本,浸润在字里行间品味、感悟、鉴赏,领略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精神便在濡染中得以培养、积淀与提升。

  【设计简说】

  《春酒》的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由此确定教学立意: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应在课堂上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吞”至其博,感知文意;“啃”至其深,读懂作者,体悟深情;“品”至其灵性,领略韵致,读出韵味。《春酒》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更须细酌慢品。本堂课就设计了“识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享韵致”这样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在学生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眼“家乡味”,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家乡味”,说理解的话,原汁原味感受课文。然后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部探微,个性品味,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和传神词句及其表达作用,说体验的话,体悟琦君情怀。最后适当拓展有关“思乡”的诗文,欣赏朗读,领略韵致,说感悟的话,丰富自己的情怀,提升自己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识春酒,知文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听女作家琦君把酒话往事,遥寄思乡情。

  2、想一想,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课文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到“文眼”。

  3、家乡味体现在哪些地方?

  家家邀饮春酒的无穷情趣,会酒的热闹与喜庆,人情的淳厚与温馨,童年的天真和快乐,母亲的贤惠和慈爱,阿标叔的善良和淳朴……(板书)这些便是浓浓的家乡味!

  二、品春酒,懂琦君

  1、课文中有很多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的话语或细微的表情,写得富有情趣,乃至一字传神。现在,请小组合作探究、品味,分别找出关于母亲、童年、风俗人情的一些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读懂琦君,读出深情。

  3、课文中还有一些关于家乡自豪感的描写,寥寥数语,开心、自豪神情毕现。你能找出来吗?

  4、“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读这句话?(泡不出家醅的遗憾,尝不到家乡味的惆怅)

  三、醉春酒,享韵致

  1、琦君就是用这样素淡的文字,传神的细节,絮絮地说着对童年、母亲、乡情的无限眷恋,氤氲出温暖甜蜜的家乡味。请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品出的家乡味。

  2、还有人仿照余光中的《乡愁》改写了《春酒》诗,诗意地表达了对家乡味的眷恋。请欣赏朗读。

  3、故乡的酒,流淌着醉人的芬芳;故乡的歌,总在想家的夜晚轻轻吟唱。借助音乐的抒情力量再次渲染、体会游子思乡的深情。

  4、介绍琦君作品风格:

  “一花一木耐温存”。

  1949年离开大陆漂泊到台湾的游子,都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思乡、怀旧成了这一代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琦君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春酒的教学设计 4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同学谈自身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身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只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同学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考虑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考虑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同学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同学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第二课时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掌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同学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经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交叉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考虑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同学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干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干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干提升自身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同学自主阅读,珍视同学的独特感受和考虑,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同学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同学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同学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春酒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心灵的理想国。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作者通过平易、净化、蕴藉、真挚的语言,抓住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大大增强了。同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为此,《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教师要注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情景,激情入境,激发学生兴趣,做好学习引导者、参与者的工作。

  【教学设想】

  教师一方面需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创设较为直观的学习情景,激情入境,激发兴趣,并开展赏读、感悟、研读、拓展等环节,在引导学生理清全文脉络后,引导学生品位富有情趣的语言,及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民俗民风。

  ⑵ 理解作者蕴涵在春酒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清文章脉络,研读赏析语言,品味语言的意趣,体会生活细节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⑵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探索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亲人善,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⑵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情朗读课文,研读赏析语言,体会蕴涵在生活细节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通过生活细节来表现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诵读法;

  3、讨论交流法;

  4、体验拓展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2、查找作者琦君相关资料。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情入境

  1、课前或上课时在大屏幕出示春酒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2、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曾经读过的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名句。

  (展示春酒画面,能给学生直观感受;设置背景音乐,能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请学生说自己读过的古诗词名句,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激活思维,为文章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朗读会意,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下面请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两段,最后两段全班齐读,希望能读出感情。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及春酒画面)

  3、教师鼓励性评价。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自由读和个别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教师鼓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指导自学,整体感悟

  投影出示问题:

  1、哪句话直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为什么写这几件事?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

  讨论明确:

  ⑴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表明作者的思乡之情。

  ⑵ 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作者写了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紧扣春酒,说明作者思念家乡的原因──民风淳、亲人善、人情美。

  (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自渎和自学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1、找出本课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可以是:

  最能抒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最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最细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是你似曾相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只要说出你喜欢的理由,读出你真挚的感情,你就是最棒的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全班交流,理解体会这些语言的特点及蕴涵在其中的情趣,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着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主动研读赏析语言,体会并理解作者通过生活细节所表现的思乡之情。教师只起到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验拓展,深化主旨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对家乡的思念总是人们难以挥去的情愫。请你把对家乡的思念以下列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先请同学讨论或写一下,然后抽查几位同学说一下。)

  家乡是一坛陈年的春酒,在遥远的异地也会闻到它的香气。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投影片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上音乐,学生朗读体会思乡之情及借物抒情的写法。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思乡之情,既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又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阅读《乡愁》,既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投影出示(选做一题):

  1、阅读其他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阅读心得。

  2、如果你长大后离开家乡,你会以怎样的语言文字表达你的乡愁?

  (阅读文学作品,既扩大知识面,又加深学生对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理解;写读后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读写结合,活学活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播放《思乡酒》结束学习

  【板书设计】

  春 酒

  家 过新年→民风淳 思

  乡 喝春酒→亲人善 乡

  味 吃会酒→人情美 情

  八、课后感悟

  本堂课整体效果不错,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举一反三,注重语言品味,让学生学会理解、领悟字里行间的淡淡真情,学生学习气氛浓烈,学后反响强烈。

  春酒的教学设计 6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并利用《乡愁》及配乐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通过“读”、“圈”、“画”、“注”、“问”的方式自读课文,所谓“读”,即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圈”即是圈划出生字词,并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画”即是画句子,画出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注”即是做批注,可以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对某处文字的感受体会;“问”即提出质疑,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而从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PPT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

  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春酒的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春酒》文字生动、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通过日常生活,诉说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有利于引领学生感受亲情,珍爱童年,懂得尊敬长辈,培养良好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炮制、挑剔、薏仁”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和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情,珍爱童年,学会尊敬长辈,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的亲情之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之美和细节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谁,对故乡,对亲朋,对童年如此眷恋,是台湾女作家琦君。

  2.请看屏幕,看这位已经年迈而不失优雅、充满书香味的老人。(学生满含敬意,齐读作者简介。)

  3.其实她的作品和她的名字、和她这个人一样美丽,让我们欣赏三个片段:

  a.《桂花雨》(童年的快乐)

  b.《长沟流月去无声》(思乡的惆怅)

  c.《髻》(母女情深)

  学生齐读,教师提问:

  (1)这三段文字最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体味童年快乐的是哪一段?

  (2)琦君把飘落的桂花比作雨,多么奇特的想象,南宋志南和尚不也有诗句把话比作雨吗?是哪两句诗?(“沾衣欲失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4.此刻,多情的作家又为我们斟满了一杯香甜的春酒,就让我们从中品味出母爱的真、人情的善、民风的美。

  二、学习课文

  1.交流初读的感受,共享发现的快乐:这篇文章历来被人们喜爱,已被众多的学者、文学爱好者研究透了,同学们通过预习,也一定有不少收获。今天,我更希望同学们说说自己独特的研究和发现,让我们共同享受发现的快乐。

  2.深入文本与人物对话:同学们在初步的探究中,不仅品尝到了语言的美,春酒的美,更感受到了人之美,是的,“人”才是故事中的最佳布景。(板书)带着发现的欣喜,带着思考的快乐,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处,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文中有哪些人?写人的段落中,你最喜欢哪一段?推荐同学朗读)

  板书

  “我”:活泼、天真母爱的真

  人物母亲:勤俭、善良、宽容折射→人情的善

  众乡邻:淳朴、热情民风的美

  (设问:众多的人物中,你最关注的是谁,他具有怎样的个性?)

  【分析总结】:母亲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她真诚的爱着她的女儿和乡邻,她的勤俭、善良、宽容,感染着大家,并在这个古老的乡村氤氲成那美好的民风。

  3.(设问:此时,这浓浓的乡情,淳朴的民风,这真情的'母爱,一定会在你的心里掀起涟漪,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他们的生活吗?你的生活是这样吗?不能拥有这样的生活,你内心的感受怎样?)

  【点评】:在欣喜和失落之中,流露的是现代人在文明进程中对传统习俗的珍爱,对至爱亲情的渴望,一言难尽。我们还会拷问自己:我们丢失了什么?丢失的还可以找回来吗?我们有这遗憾,琦君有吗?在哪里可以读出她的遗憾与感伤。(齐读课文末尾一段)她还说过:“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再尝呢?”

  三、语言运用,共写小诗

  1.故事终会远去,感情终会沉淀,然而我们意犹未尽,你甜香的酒滴,那憨憨的小花猫,那亮晶晶的煤气灯,都会成为温馨的回忆……我们做点什么?回馈琦君。说声谢谢,可以,读读文章,也不错。不,我们还是来写一首诗,写一首小诗,送给琦君,送给我们自己。该怎么写呢?屏幕打出余光中《乡愁》,并配以要求:

  (1)仿照《乡愁》的格式;

  (2)用琦君的口吻(“我”)

  (3)选用文中的意象,如:甜香的春酒、晶亮的汽灯、憨憨的小花猫、母亲的微笑……

  (4)拟写一节。

  2.学生配乐拟写、配乐齐诵《三月的回忆》。

  四、总结

  结缘琦君,品味《春酒》,它带给我们永恒的精神享受。愿这一切像这风中的芦苇,永远在我们的心田摇曳。

  附琦君作品目录

  《烟愁》

  《七月的哀伤》

  《下雨天,真好》

  《桂花雨》

  春酒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和意旨。

  3、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感情和意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老师引导,师生共同探讨。

  2、讨论法、问答法、课件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文章通过写春酒所展示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2、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通过写春酒所展示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2、品味文中动人的细节描写,体会文中的感情和意旨。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意蕴。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激发兴趣

  二、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鼓励学生谈家乡过春节的风俗

  师:提起过年,相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有不少过新年的乐事、趣事,请大家谈谈我们这里是怎么过春节的?

  生:??

  师: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2、了解作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勾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果

  (1)检查对重点词语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枸杞 门槛煨炖 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2)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从而了解全文内容,感受作品意蕴。

  ①作者回忆了儿时在家乡过新年时的哪些快乐的事?

  ②作者所说的“春酒”到底是一种什么酒?写这种酒好喝的`目的是什么?

  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④我们从文中除了感受到“春酒”的甜美外,还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些美

  的东西。这到底是什么美?这些“美”是怎样展现出来的?

  ⑤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除了表达无法找到“真正的家醅”外,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品析语言,关注细节

  1、引导学生就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品析,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引导。 例如:

  ①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盼望喝春酒,喜欢热闹,吃了之后心满意足的情态。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

  ②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生动的刻画了“我”的活泼、贪吃、调皮的童真。)

  ③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这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

  ④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添一舔,才过瘾。”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充满情趣)

  问:文中有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2、教师总结: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淳朴厚道的乡亲,进而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表现你过年的欢乐。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春酒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知---品味----分析-----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关注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还记得过新年的情景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讲怎样过年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的永嘉,感受她家乡过年所体现的美好风俗和人情,品味那让她魂牵梦绕的春酒。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一下作者琦君。(出示投影)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生字词)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围绕春酒回忆了哪几件富有情趣的事情?

  明确:有三个片段: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2、能让人在心中长久珍藏的东西,一定有它的美好之处,几十年过去,琦君仍对这几件事念念不忘,记忆犹新,为什么呢?

  明确:

  (1)写到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吃东西不能随便抓;说话要讨吉利;元宵节后分吃供品等,这些风俗都是家乡所特有的,写风俗就是要表现家乡的民俗之美,

  (2)“喝春酒”这个片段中,作者的故乡过年时有每家轮流邀请唱春酒的风俗。左邻右舍相处很融洽,可以读出那里有“桃花源”般的民风,

  (3) 作者写到喝会酒,乡亲们互相起会,帮助需钱急用的人,融洽地置办会酒表示感谢,母亲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体现出乡亲们的善良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好人情的赞美。 所以本文通过回忆儿时在家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等内容的描写让我们领略到了其家乡美好的风俗和人情。

  四、品春酒,谈感悟:

  师: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尽情地陶醉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之中!

  (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问题: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很有情趣,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词语,用圈点批注法进行赏析。看谁找的语句最吸引人!(限时5分钟))

  提出批注方法(批注可以从修辞,抓关键字、词等角度品析)

  “我”的细节:

  过渡师:1、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我”儿时的童真童趣?请同学们采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感受春酒中“我”童年的纯真和快乐。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

  出示示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 寥几笔,一个活天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

  【语言虽然质朴简练,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过渡师:2、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她的母亲)

  母亲的细节

  哪位同学找了关于母亲细节描写,来说一说让我们体会母亲的形象。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抓住关键字词品析。

  请同学读一读,然后告诉老师:你觉得琦君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宽厚、仁爱的人。 过渡师: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乡邻乡亲:

  过渡师:3、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请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尝尝这杯“乡情酒”。

  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正因为这样,几十年后,琦君仍旧对家乡春节时的生活接的那么真切,描写的那么细致。

  五、酿春酒,悟情感

  1.多少年后身处异地的琦君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还是以前的春酒吗 ?少了什么呢?(家乡的味道)

  2、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3、作者仅仅怀念的是故乡的春酒吗?

  六、写春酒 织乡情

  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是怎样的呢?试着写下一段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

  家乡是一坛陈年的春酒,在遥远的异地也会闻到它的香气。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上比喻或拟人的手法)

  七、总结(幻灯显示)

  追 忆

  风俗味

  春酒思母味 思乡曲

  童年味

  难 忘

  春酒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教研课题:

  初中语文“双主,双思”教改试验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1、听配乐诗朗诵《乡愁》引入本课

  2、介绍作者:琦君(相关图片及生平介绍)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配上音乐)。读时,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强调生字词。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qǐ)

  薏草(yì)斟酒(zhēn)家醅(pēi)

  2、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

  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二)重点研读。

  1、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请迅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示例句子并引领分析其中红色部分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6)、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3、通过图示理请课文思路

  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三、课堂小结。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在音乐中,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拓展训练

  1、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2、推荐书目

  3、小练习

  四、作业。

  “我”如法炮制,自酿了八宝酒,但儿子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听了儿子的话,“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呢?请你用一段文字写出“我”当时的心理。

  春酒的教学设计 11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文字清新、笔调淡雅、蕴涵浓烈情韵的散文,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住校一个星期之后,心里最想干什么?(回家)为什么?(想家了)那如果让你离家几十年,你会想家吗?你会想念妈妈做的饭菜吗?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想家的感受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品琦君的春酒,去体验作者的这份情感吧!

  二、识琦君,盼春酒

  1、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2、教师出示图片及简介文字引领学生走近作家。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

  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真篇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三、入课文,饮春酒

  1、一读课文,读出文章的喜庆味儿。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2、二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

  要求学生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情态的句子表情朗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补气、健脾、明目的哟!”“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以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回流鼻血,太补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等句子,重点指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语调。

  3、三读课文,读出作家的情怀:

  探究:结尾一句“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感慨可谓意蕴无穷。那为什么就找不到了呢?(引导学生对主题深层次探讨)

  明确: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生活的深情怀念。

  风俗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贡品堆得“慢慢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中国传统的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四、找佳句,品春酒

  1、找出喜欢的语句,尽情朗诵,细心品味。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堆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脸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寥寥几笔,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亲密随和、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是让人向往不已,读来也像是尝到春酒一般妙不可言。

  2、教师总结:

  琦君曾经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他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3、迁移阅读:

  读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和舒兰的《乡色酒》。

  品析: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味的八宝酒……

  五、做积累,赞春酒

  1、学生说感悟的话:

  提示学生可用“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明白了(知道了、记住了)……”的句式,内容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技巧,还可以是作者的情感等带给你的影响与震撼。

  2、教师归纳学生积累:

  例: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读准了这些词语的音领会了词语的意。

  甘醇 薏仁 橄榄 枸杞 酬谢 气氛 撒开 衣襟

  挑剔 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记住了大量叠词的运用可以增添文章的亲切感。”

  “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懂得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刻内涵,一杯春酒故土情。”……

  春酒的教学设计 12

  一、教材简析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童年、故乡、亲人、师友营造成了一个美好的艺术世界,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受作品中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中的美。

  (⑴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故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纬度出发设计第一个教学目标;

  ⑵ 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小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故从过程与方法的纬度出发设计第二个教学目标;

  ⑶ 语文课标中提到学生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故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纬度来设计第三个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研读,品味文中细节和关键词句,感受作品中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向父母长辈请教过年的习俗。

  教师:

  搜集有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书指导法: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合作学习法: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⑴ 我们一起来看一首诗(幻灯片1出示),是谁写的什么诗?(王安石 元日)

  ⑵ 读一遍,说说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宋代人的春节一定要喝屠苏酒,因为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二要及时在门两旁贴上新桃符,以驱鬼辟邪,可见人们对新的一年都寄于了美好的愿望)

  ⑶ 同学们记得过年有哪些习俗吗?

  (生说)看来同学们应该都很喜欢过年吧,过年时总是很热闹,各种风俗也都体现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于了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去看看她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吧!

  (出示课题幻灯片2)一起把课题读一遍,我们刚刚说过的“屠苏”也是一种春酒。

  (用古诗词、过年习俗导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本身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了学习本文的氛围。)

  2、作者简介:

  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琦君(幻灯片3作者简介)。

  (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增加文学常识,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3、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课本,用小组隔节朗读法,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4整体感知)

  ⑴ 本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⑵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这道题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这两题一前一后提出,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4、品读赏析:

  ⑴ 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幻灯片5)

  ⑵ 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或最能表现出作者对童年、母亲、家乡浓浓的感情的句子或词语,把它推荐给同学们,并说说理由。(幻灯片6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⑶ 教师小结: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思,同学们今后阅读文学作品,也要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这样才能充分体会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本环节是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应事先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作好充分准备,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 “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

  5、拓展延伸:

  关于思乡的话题历来在文人笔下屡见不鲜,同学们知道哪些表现乡愁的诗篇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出示幻灯片7、8思乡诗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6、课后作业(幻灯片9):

  ⑴ 必做题:读写训练:回想一下,曾有什么美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以“我最爱吃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写出细节,写出请趣,300字以上。

  ⑵ 选做题:

  ① 搜集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② 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故乡的桂花雨》《读书与生活》《琴心》等。

  春酒的教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教学设想】

  因为《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所以我准备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

  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学生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2、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3、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体会其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请问每年春节有哪些乐事?有哪些风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目的一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多媒体显示)作者琦君的介绍。

  (教学步骤说明:简介作者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二是与文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快地走近课文,走近琦君的情感世界。)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学生感悟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3.(多媒体展示)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稀罕、舔、枸杞、薏仁米、煨炖、如法炮制、挑剔、家醅”等字的读音和“家醅、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等词语的意义。

  (教学步骤说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4.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是从整体上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

  5.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思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在初步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琦君的思乡情怀。)

  三、研读细节领悟意蕴

  1.本文的语言清新素雅,如行云流水,但不乏生动活泼,特别是有许多细节很有情趣,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吗?请你们从文中找出几处,把最喜欢的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兼难点,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然后说说对文中细节的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进而感受到文章的风俗美、人情美和对母亲的追思、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多媒体显示)展示琦君的其他作品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琦君的其他作品中感悟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四、调动积累师生同说

  文中有些看似十分随意的细节,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琦君就是这样用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向我们娓娓地述说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关于思乡的话题历来就是文人笔下永恒不变的主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描写思乡的名句,下面让我们调动积累,说说知道哪些?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文人的思乡情结。)

  春酒的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章美点赏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感受春酒之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拉近师生关系进入,引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发现美

  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

  1、出示: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

  2、交流,穿插朗读、引导。

  3、介绍琦君的经历。

  三、表达美

  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仿写

  1、出示: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并交流。

  四、结束语

  (出示教师读《春酒》后写下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

  说明:

  简短交流,融洽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章有很多的'美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体验。这样的设计有很大的开放度,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联系语境,培养思考力、表达力和朗读能力。落实教学目标,落实重点难点。

  以此为窗口了解琦君作品的内容特点,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对琦君作品的关注。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丰富积累。

  提升理解,留下回味,以期“余音绕梁”。

  春酒的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故乡情结。

  3、联系生活体验,引出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4、拓展感悟,从诗文中蕴涵的思乡情结升华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是啊,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说道地的家乡话,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永远记得充满道地家乡味的风土人情。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来说,令她念念不忘的是童年那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教师配乐朗读,通过拟酒名初步体会寄寓在春酒中美好丰富的情感

  (1)问: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作者寄寓在春酒中美好丰富的情感?

  学生取的酒名进行比较。提示哪个酒名最能体现作者流淌在全文中的情感?

  思乡酒。

  (2)问:这杯思乡酒中包含了作者哪些美好的回忆?

  看来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是和我的童年生活、母亲和乡邻们联在一起的。

  (3)问:在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中,你对作者所写的哪一份回忆印象最深刻呢?

  三.赏读细节,深入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蕴涵的美好情感,品出一份道地的家乡味。

  1.问:描写童年生活的哪些细节特别充满情趣?为什么?

  学生品析细节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说说。

  例子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充满孩子般自由天真的想象。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童趣,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

  2.问:如果老师想把文中描写母亲的许多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知道人物的特写镜头怎么拍吗?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同桌交流。

  (1)学生讨论交流。

  (2)回答时尽量引导学生去领悟每个镜头所蕴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从这个镜头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教师可问学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跟喝过酒似的。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母亲对我说”,说这话的时候,母亲对我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说说你

  的理由。(从说话的内容中去揣摩)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善意的提醒。表现母亲对我的温柔和慈爱。

  小结: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3.问:对乡邻们的回忆中,重点提到了谁?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又是怎样的人呢?善良热心纯朴。

  问:从作者对阿标叔的怀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故乡淳朴浓厚的人情。这是一份多么淳朴的乡情啊。

  四.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思乡情结。

  1.师:这杯思乡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关注最后两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2.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五.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对我,一个普通的人而言,故乡情结是:

  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番薯糕。记得母亲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放在一个大筛子上,在阳台上晾晒。那金黄的色泽伴着阵阵香味对我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轻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说: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晒干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来才有味道。现在我偶尔从超市买回一袋地瓜干,却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后当我身居另外一个城市,我依然会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为它是我对故乡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忆。

  那么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写下一两句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

  示例: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师生交流点评。

  六.拓展感悟

  师:故乡情结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就已经缓缓流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古到今,诗人们借用更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问:在思乡诗词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吟诵有关诗句。

  小结:明月、羌笛、乡音、秋风等这些不同的意象上,使思乡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更深沉。它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那是穿越千年永远不老的文化之根啊。身居异乡的人们,吸吮着故乡文化精神的营养,都会把故乡作为心灵的归属。

  而现在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或回大陆寻根认祖,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我想这都是缘于凝结在心中的那份深厚的故乡情结啊。正是这种特有的故乡情结,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伟大的民族。故乡情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春酒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鸡年迎春酒店年会设计方案06-30

鸡年迎春酒店年会方案设计07-04

春酒仿写作文03-23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03-01

春酒邀请函示例(通用10篇)03-23

《设计活动方案》教学设计08-26

教学设计教案05-19

设计教学方案02-27

教案教学设计01-19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 精品教学设计模板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