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1.课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课以讲述九一八事变、事变后社会各界的不同态度,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抗战带来的转机等为主要内容。这一主题主要反映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两个子目。
3.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课为抗日战争史的第一课,是为日军侵华、民族危亡的开始。对于本单元《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两课介绍全民族抗战及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且本课的内容,通过新闻、影视等各种媒体,学生都有所了解,知识的积累为本课学习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仅知道其一点事件,对这些知识还未系统的掌握,对现象存在的原因也不了解,因此要重新构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委员长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3.通过对社会上某些不尊重历史的现象进行讨论, 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2.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培养阅读、概括、分析、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利用多种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探究;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悲痛,勿忘国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正确评价张学良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人物导入:通过介绍张学良的生平,尤其是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后执行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等经历,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变: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让学生复述事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展示材料,让学生讨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以及各方反应;展示日军罪行图片,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过渡:利用地图展示东北沦陷、华北危急的局势,引出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展示西安事变的`照片和经过,让学生讨论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介绍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的命运,呼应开头。
课堂小结:梳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历史脉络,让学生清晰掌握知识。
巩固练习:通过设置相关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简洁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关键信息,突出重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人物导入成功吸引学生兴趣;课堂环节完整,注重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力;课堂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记忆;利用地方教材,如介绍宜宾人赵一曼的事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培养学生对党的热爱。
改进之处:知识拓展较少,可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志士;问题设计不够巧妙,应多给学生展示交流机会;课堂掌控不理想,如辩论赛气氛过于活跃时引导不足;板书设计不够合理科学;各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具体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九一八国耻残历碑图片,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讲述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以及东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展示日军罪行资料,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局部抗战:学生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杨靖宇的故事,感受抗日英雄的精神。
西安事变:观看西安事变视频,学生讨论事变发生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清晰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要点。
教学反思
优点:以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资料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不足: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学语言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课堂吸引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准确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史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核心内容。
难点:剖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复杂原因和深远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历史影像片段,创设历史情境,导入课程。
九一八事变讲解:结合地图和资料,详细讲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分析日本的侵略意图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西安事变探究:展示西安事变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事变发生的背景、各方态度以及和平解决的必要性;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课堂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当今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强化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逻辑清晰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关键信息。
教学反思
教学成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讨论方向偏离主题,教师引导不够及时;课堂延伸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较短,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想法。
改进措施: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控,确保讨论有效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熟知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提高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铭记历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主要史实。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局势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变学习: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会,探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对错。
西安事变学习:展示西安事变的相关图片和文献,让学生分组分析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邀请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西安事变后的各方谈判场景。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记录和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方面:故事导入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和辩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对资料的筛选和分析能力不足,教师指导不够到位;模拟谈判场景时,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表演形式,忽略了对历史内涵的理解。
改进方向:加强对学生资料查阅和分析能力的培训;在活动前,明确活动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第11单元:快与慢 全单元教案106-01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精彩04-07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06-20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建议书10-22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写作指导02-07
九上第四单元英语作文范文(精选10篇)08-19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08-29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06-24
《第四单元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