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研究社区经济理论模型

时间:2022-10-08 13:08:48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社区经济理论模型

  研究社区经济理论模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济的论文,欢迎各位需要的同学阅读!

研究社区经济理论模型

  【摘要】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

  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产业技术的革命,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以分工和契约方式连接起来的社区发挥着建设城市的独特经济功能。

  社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独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对如何发挥城市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独特的微观经济基础。

  本文总结并概述社区定义,并以社区要素构成中社区经济结构为出发点,探讨社区经济理论研究方法。

  【关键词】社区;社区经济;公共选择

  一、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中形成许多各种规模的社区。

  这一方面是由于早期社会主义所带来的革命变化,要求增加工人工资福利以及改善工人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分工的具体性要求微观企业不仅要面对传统的消费模式进行生产,更要面对消费主体的市场再次定位进行更完善的生产经营活动。

  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作为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显现出自己独特的经济魅力。

  以社区成员而展开的各类生产和经营活动,不但可以体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对经济政策也会做出积极的评价。

  这也就是发达国家研究社区经济的意义所在。

  二、社区概论

  (一)社区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定义:“社区是指在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①。

  在早期的社区研究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礼俗社会与法制社会》(1887)一书中提到社区是基于亲缘关系和血族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联合汇总,理性意愿与自然意愿相互依托,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美国社会学家波谱诺在其所著《社会学》一书中提到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其所著《社会学概论》一书中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

  美国社会学家麦其维在对社区(community)与结社(association)作分辨时认为社区分子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兴趣与目标,为实现共同目标,个人与社区结合在一起,而结社的分子只为满足某些特殊的兴趣或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因此个人与结社之间只能维持部分的或片面的关系。

  我国经济学者叶金生(1997)从社区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认为“社区应该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气息的一个有秩序地空间群落,是构成城市的,有共同地缘文化、习惯、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生活氛围的地域空间,是介于社会和团体(包括结社之间的社会实体)②。

  以上对社区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1.社区单位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区位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2.社区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3.社区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上述社区研究基本上以社会学角度出发,如何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对社区进行定义并开展社区经济研究。

  社区一般要素包括: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口、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自己特有的文化以及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感情对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

  笔者试用从经济学角度来定义社区含义—社区应该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以分工和契约的方式连接起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人的总体,并以此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强调地域性,是因为地理空间的分布格局本身对社区经济的影响;用分工和契约的社会经济关系是表明社区人员由于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社会单位,以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这里的共同利益狭义的认为对基础设施服务的要求以及对社区经济资源的使用。

  如果将一个城市看成一个社区的话,那么构成城市物质基础的要素也等同于构成上去资源的要素,即:1.自然资源包括可以利用的矿产品资源、能源、水资源等天然资源以及地理地质状况、交通位置、气候状况等环境条件;2.人力资源包括人口数量及其专业技能、分工状况、创造力、思考力、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是地区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3.公共物品即城市道路、桥梁、供排水系统、通信设施、草坪绿地、广场等基础设施和消防、公安、环卫、城市管理等设施服务;4.私人资本包括私人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5.组织工具③。

  (二)社区经济含义

  在此强调市场机制下的社区经济活动既可以体现城市社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同时又表现在社区中的竞争、合作、冲突等社会互动过程,是社区资源配置有效的方式。

  由此引申社区经济含义。

  社区经济(叶金生)是指:“在一定的社区中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资源多数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重新组合的配置,创造新价值的一种现象”。

  “一定社区”是指具有一定地域空间的社区,即介于社会与团体之间;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资源包括有形资产、资金、和无形资产(技术、专利)等;多数是指可流动性,资源在重新组合中,是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资源重新配置后产生的效益。

  陈宪:“社区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以居民福利和部分服务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资源通过社会机制为主的多元化机制进行配置,并可以进行成本与效益比较的一切活动”④。

  二者对社区经济的的定义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济实体。

  笔者认为社区经济应包含如下层义:1.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强调地理空间格局对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2.共同社会利益或共同社会偏好的选择亦即社区居民偏好倾向选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服务体系比较良好、工作与生活环境协调的外部居住条件;3.经济活动以社区居民消费为中心的各种商业活动,注重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政策之间利益分配关系;4.人口流动,即人口可迁移,制约活动人口因素决定于经济因素。

  因此,社区定义应该具有共同社会利益(共同社会偏好选择)从事各种分工和契约方式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要素地域,而社区经济则是围绕这种社区资源展开的各种经营和配置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城市社区中展开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狭义性。

  (三)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社区经济研究的启示

  在这里我们将社区经济研究视为经济学和社会学趋同过程。

  这种独特的经济组织关系对经济的影响,倾向于经济关系及社会公正关系的协调,其研究方法:1.首先是减少抽象程度方法,这种方法使建模分阶段进行,模型逐步接近现实,同时不会丢失简单模的指导能力;2.其次是框架效应,反映理性选择和环境定义的联合效应;3.第三是对一般人类目标的社会生产函数,这些目标允许以社会生产的方式将工具偏好融入分析中去,社会生产函数揭示了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人认为社会认可,个人避免损失和物质福利的生产极为重要,这些方向大大缩小可能的治理结构的范围,由于某些引起可以观察到的趋势,不同的治理可能会趋同,因为它们必须经济的团结性(不会引起明理团体边界和新交易成本的团体性);4.最后是合同订立,只有通过趋同至一个共同关系人的社会—经济人模型在合同订立中才可能极度机智性(即机会主义),程度不同的主观理性和框架效应⑤。

  利用这种趋同使社区研究逐步成为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出发点,社区经济理论研究应强调以人为主的特征,因此研究人的选择行为对其他个人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之后展开的社区经济模型中包括社区最佳人口规模、社区福利、社区中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等。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是产业技术革新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个人禀赋和价值观念的内在要求,并由此导致人口迁移和流动。

  城市空间发展的集中与分散的演进过程,其实质就是市场选择的机制平衡,并伴随人口流动过程。

  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是衡量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变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从城市社区人口流动特征出发来研究城市化与社区问题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笔者就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具体概念进行区分,通过引入网络信任概念描述流动实质,并以此构建城市社区流动假说。

  三、社区经济理论模型

  在对社区经济模型考察时,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间人模型以及俱乐部模型等都对集体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在涉及集体利益时,笔者主要强调的蒂伯特模型即用脚投票的理论观点重新对社区规模进行分析。

  在此笔者不再介绍关于公共选择的理论,相关部分会在具体分析中提出。

  作为社区经济资源的一部分,即公共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必然涉及市场外部性问题。

  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的外在环境。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研究。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论

  (二)最优社区规模

  当消费者偏好和企业生产技术都为凸性时,便会有价格系统。

  每个企业生产计划以及每个家庭消费束,并且在流行价格下满足以下条件:

  1.每种商品供给等于需求;

  2.企业在规定的生产集合下谋求最大利润;

  3.家庭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其效用,这一预算由家庭初始禀赋值决定,家庭同时也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在均衡条件时,当每一个行为人都选择其最偏好的行为,所有市场便出清了⑥。

  本文参照此观点,对蒂伯特模型进行解构。

  假设:第一,城市是孤立的;第二,城市里有大量社区数目;第三,社区间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第四,社区居民家庭禀赋不随教育投入的增加而改变;第五,城市内部为完全竞争市场;第六,公共产品产出水平符合纳什均衡;第七,个人做出迁移决策时掌握完全信息;第八,社区政府通过征收个人收入税来确定公共支出水平,即竞争性的财政基础;第九,私人部门可以代替公共部门进行公共产品的供给;第十,土地无级差,租金利润为零;第十一,个人效用可以用除税的实际工资收入来衡量;第十二,迁移不产生交通成本;第十三,公共产品为混合产品。

  在政府税收与工人期望工资水平之间出现非合作博弈,即在较低期望水平并不期望任何税收;相反,在高工资下,人们愿意接受高税收,以使个人的效用得到最大化。

  所以社区可以作为公共财政收入体体现的部分。

  但由于不能产生真正的税收均衡,所以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工资-税收模式不足以说明社区经济对税收的影响,也就是不同工资期望水平下的税收体制的确立并不清晰。

  四、结束语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社区的最优规模是当社区人口拥挤率达到0.5时,社区内企业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

  社区经济规模应该社区人口最佳规模下的企业生产。

  针对模型中的问题,笔者认为:1.用个人的消费组合替代效用,并以此来平衡实际收入的效用,可以更好的解释个人期望收入与社区规模问题。

  2.由于假设条件的严格约束,使模型在展开过程时,难度加大。

  鉴于笔者的能力,只能做简单的讨论。

  3.政府税收部分与社区成员集体效用因个人禀赋的不同而导致的无效率,也是非合作博弈的难点。

  或许借助于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或许会作到均衡点。

  4.笔者在前文中反复提到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是基于模型的可考量性。

  使模型具有更深的基础,这样一方面不使模型趋于纯理论的陷阱,另一方面也是自己今后学习和研究的起点。

  注释:

  ①魏秋玲.中外社会学研究手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8.

  ②奚从清,沈庚方.社会学原理(第五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4.

  ③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际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40.

  ④叶金生.社区经济论[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15.

  ⑤埃瑞克·G菲品博顿,瑞切特,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24.

  ⑥[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科斯.蒂斯,著.刘峰,张雁,陈海威,译.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2004.201.

  参考文献:

  [1][英]C.V.布朗,P.M.杰克逊,著.公共部门经济学[M].张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经济·社会人文——新发展观研究文集[M].民族出版社,2004.

  [3]胡家勇,主笔.转型经济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美]阿兰.斯密德,著.刘璨,吴水荣,译.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因内思·马可—斯达德勒,J.大卫·佩雷斯—卡斯特里罗,著.管毅平,译.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第2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研究社区经济理论模型】相关文章:

经济理论须立足于群体心理研究10-06

公共艺术模型设计研究论文10-11

中国股市的概念模型研究10-09

信息安全工程经济模型研究的论文10-08

中小企业融资对策模型研究10-05

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模型研究10-08

基于旅游管理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论文10-08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分析控制模型研究10-26

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研究报告10-07

深沟球轴承模糊数学模型研究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