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10-09 03:00:27 经济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论文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论文1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及其不协调的今天。

  社会经济市场对具有独特个性和符合自身成长方式的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达到一定高度。

  面对严峻就业形式和沉重竞争压力,高校必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同时不断发展自身教学方式,以更好顺应社会潮流,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因此,结合高校工厂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校企联合;高校工厂

  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一个组织中高层管理者和自主独立创业者。

  自主创业不仅需要胆量和意志,更为主要的是谋略。

  作为经济管理类人才需要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

  经济学偏向对社会资源如何更加优化配置进行分析研究,而管理学针对不同人提出相异而又合理管理方案。

  经济管理类人才应具有独特的洞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专门服务领域和专业能力,综合性思维方式,勇于冒险的精神和较高的综合人格素质。

  因此,如何培养这种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经管类人才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一、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现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1.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现况

  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通过高校设立经济管理专业,从而对经管类人才进行培养。

  如今,全国高校中经管类学生将近15%以上,在高校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经管类专业学生基数可观,但由于好多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明确,开设相关培养课程并不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市场需求,而且高校大多只注重理论培养,忽略与实际结合,急于追求短期内高效益办学,因此,高校毕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当今时代需求,出现就业难等问题。

  2.未来社会经济管理方向和对经管类人才要求

  本世纪是人类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管理者为驾驭知识经济和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不断创造未来、开辟新领域、把握整个科技、经济走向,掌握经济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信息获取、分析和运用方法。

  经济管理类人才须具备科学的、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要对社会科技动态、趋向及自然环境等的变化规律充分掌握。

  新时期以人为本已经是社会共识,经管类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由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创造和适应。

  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个人自主和自觉性,实现真正人性化管理。

  经济管理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就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需要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有强烈义务感、对新事物和契机的追求欲、富于挑战和创造性、善于合作、良好心理承受能力。

  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具备较强组织能力、决策能力、预测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

  二、经济类管理人才的培养措施

  1.利用高校工厂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

  高校工厂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和产品生产三者相结合的基地。

  它是连接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枢纽。

  高校办厂紧密遵循经济规律同时承担教学任务,与社会一般企业不同,是根据学校教育和科研设计开办。

  通过与学校联合承担学生实习任务,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以有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高校工厂面向世界高新技术,与社会各界合作交流广泛。

  实时与外界交流学习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层面。

  自由聘用外界人才专家为高校引进新资源同时大批的接纳实习学生。

  高校工厂通过自身拥有高技能、高素质、强表达能力的实习老师,在学习态度、劳动观念和纪律上影响学生。

  经济管理类相对比较灵活,与社会联系紧密。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不断探索并更新培养人才模式,丰富自身教学方式,发展教学灵活和多样化,有利于经管类专业自身发展,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培养人才方式对提高管理人才实力和竞争力也十分有利,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所以在对经管类人才进行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注重培养模式多元化。

  经济管理类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课堂理论知识,还需要从实践中培养交流、决策、预测以及挖掘信息等技能,即通过连接社会的桥梁——高校工厂培养人才。

  2.高校工厂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优势

  校园和企业合作方式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

  高校工厂紧密联系社会市场,时刻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动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

  经济管理类学生课堂学习和高校工厂实习同时进行,从而培养创新意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从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两个方面也得到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突破封闭教学模式,建设社会化、国际化大学,达到知识和人员在国际上交流合作。

  从而真正实现多元化和灵活性教学,培养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

  三、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讨论,本文认为要适应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对高素质管理型人才需求这一潮流,高校应该注重与社会紧密结合,实时挖掘社会最新信息资源,适时完善自身教学模式,有效联合企业,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职业综合素养方面培养,改善以往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这一教育落后的现象。

  从而,培养多更多高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明,董再平.对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几个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1(03).

  [2]刘运材,王小兵.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06).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2

  摘 要:经济管理类人才,是企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社会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要,高校建立了与之相应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高校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向企业输送人才。

  目前,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类人才 培养模式

  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是通过高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人才的培养。

  根据教育部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全国600多所高校中就有500多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

  另外,还发现经济管理类学生占校总人数的15%以上。

  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高校各专业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其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专业指向性弱;其二,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切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三,高校培养的模式重理论化,理论与实际没能有效结合。

  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薄弱,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企业需求。

  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理由是多方面的。

  首先,受经济管理类自身特点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绝对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需要而定。

  其次,大多高校强调节约教学成本,致使教学设备单一。

  加之急于求成、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相对灵活的专业,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相对紧密的专业,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时,培养模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另外,虽然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学生,在进校时基础成绩比普通本科生的成绩略差,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并不亚于本科生,有的甚至更强。

  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时要更加强调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在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中,比较常见的,也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有以下两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同样是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重要举措。

  这里的创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创新,其一是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里是强调在对经济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时,学校和企业都要重视培养模式的创新,尽量多样化和灵活化。

  其二是对人才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人才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使管理类人才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

  创新这既有利于经理管理类专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避免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缺陷。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经济管理类人才关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因此其培养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这两方面。

  高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合作,最重要的意义是将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经济管理技能有效结合。

  这主要是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当前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来制定的模式。

  三、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最直接的就以下两点:其一,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发展。

  高校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充实和丰富经济管理类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从而发展了该专业。

  同样,这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

  其二,有利于培养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的输送方向是社会中的企业,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没有定式,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模式都是可以利用的。

  1.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校具体要注意的事项有

  1.1重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最基础的。

  高校应该看到这样一点:高校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市场,而高校学生的就业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

  而企业看重的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通过这两项来衡量和鉴别人才。

  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2加强专业与企业的结合。

  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时刻关注人才市场动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获取的市场信息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这样做就是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加强校企结合,让老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企业的需求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1.3教师应重视自身素养的培养,加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意识。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批优秀的老师加以引导的。

  只有重视老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比如,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的学习多数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在讲解某些问题时尽量让学生更多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等等。

  在实践中贯彻理论,在实践中总结理论。

  2.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企业应做的一些努力

  2.1主动与学校合作,积极了解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信息。

  高校的经济管理类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具体需求。

  因此,企业方面应该主动积极的为学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人才需求信息,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必要时组织学生在企业内部参加实践活动。

  2.2遵循政府政策,按要求进行校企的有效合作。

  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一直都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转换观念,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不是只追求利益的获取。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取经济效益,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该侧重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社会应该给予的支持

  3.1改换观念,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和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首先,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政府可以推广一些优惠的政策,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一些政策的优惠,在利益的趋势下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这样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

  社会其他对经济管理类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认同。

  3.2支持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实践活动。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在高校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社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配合,大家一起在无形之中为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构建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而其间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就是学校和企业,因此,在探索相应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时,要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宏波 袁永平.浅谈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J].经济师,2009(07).

  [2]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

  [3]张荆艳 蒲唱伟 潘丽辉 吴莹.浅议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世纪桥,2009(09).

  [4]杨广金.浅议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职业.下旬,2009(11).

  [5]罗江红.校企合作构建“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纵横,2010(06).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管理类论文10-06

经济社会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论文10-12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的论文10-08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论文10-09

经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论文10-09

对比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8

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10-08

从招生模式的变化探究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论文10-08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