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时间:2022-10-07 18:45:35 经济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1】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也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人力资源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人力资源的进步成长。

  当今时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急需协调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平衡。

  本文简要分析了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管理关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 区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实现整合优化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

  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以及分布区域都能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才、吸纳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有效管理和培养好人力资源,区域经济才能健康稳健的发展。

  二、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空间不平衡性,东部、中部、西部是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上的分布。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区域经济有着显著的作用,为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协调作用,既能确保本区域的经济主体的发展,又能全面提高各地的经济水平。

  但是中国西部、中部、东部的发展的差距仍很大,原因是人力资源的争夺引起不平衡的人力资源分布。

  (二)人力资源现状

  虽然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很多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真正能够创造社会价值,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少。

  而且我们国家人力资源的分布特点是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因此人力资源的分布也分为三个层次:东部、中部、西部。

  所以说,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人力资源越是丰富,而落后的地方,人力资源只会更加匮乏。

  (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力资源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质量尤为重要,特别是具备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到人力资源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通常采取各种方式吸纳优秀的人才,同时还给予他们相关的培训促使其不断的成长进步,这有利于优化区域内的人力资源质量。

  而且当今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市场经济参与者很乐意花少量的成本来培养他们的员工,这大大有利于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发展。

  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失衡的人力资源开发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力资源的力量,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

  但我国仍有许多不协调存在于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慢,区域经济的发展快,缓慢的人力资源发展因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情况是地方政府控制着本区域的经济,决定了本区域的配置资源问题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而且地方政府的干预,没有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做深入的了解,一味的调整产业结构,最终使得人力资源配置跟不上产业结构的步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无法对接,即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技能、结构不能适应产业调整后经济发展的要求。

  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滞后的人力资源配置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地域不平衡的人力资源开发

  当今时代,虽然存在很多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是却缺乏高端的拥有高技术的顶尖人才,因此不能好好的发挥高技术的作用。

  再加上每个地方不均匀分配的人才,虽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效益,同时也存在人才过剩的现象,而对于贫穷落后的地方,人才避之惟恐不及,这些落后的地方因为长期缺乏人才,经济发展不起来。

  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而且发达的城市集中了很多核心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很好,也将各地优秀人力资源和资金吸引过来了。

  流向这些发达城市的都是高素质人才、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资本,使得发达城市更发达,落后城市还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大,所以我国面临着两极分化的经济形势,而且发达地区通常以高薪的方式吸纳各地的优秀人才,使得大量的人才涌进发达地区,从而导致西部出现人才大量流失现象。

  所以说,地域不平衡的人力资源分布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不协调的人力资源素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我国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监督机制。

  不健全的制度,难以保障员工的培训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相当少,因而出现滞后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和建设。

  所以,缺乏有效的人才评价制度,对于人才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这都是人力资源的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

  智力、体质、技能是判断人力资源素质优劣基本标准,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发展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不是技能的不足,就是体质的薄弱,或者是智力的问题,同时具备智力、体质、智力三大优势的人才仍很缺乏,与科技的发展速度不协调,最终导致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

  (四)缺乏组织体系和总体规划

  在我们国家,地方政府只是全面关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两耳不闻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导致的结果是各地区形成低效率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区域间流动。

  只有通过与其他经济区域的合作,并整体规划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开发人力资源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总体规划和人力资源组织体系,因而没有总体规划各区域的经济,也没有组织开发人力资源。

  四、区域经济发展之下人力资源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   2006-2012年能源强度效应再次呈现负效应。

  说明这段时期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起到了改善能源强度效应的作用,首先,国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奠定更新生产技术的经济基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驱动下加大了对技术改进方面的投资。

  再加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

  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加大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的步伐。

  (三)经济结构效应(es-effect)

  经济结构效应衡量了经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也就是工业39个子行业内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低碳行业鼓励其优先发展,“三高”行业则控制其发展速度。

  除了1999年、2004年和2007年以外,经济结构效应都为负值。

  从这个结果说明:虽然我国工业行业结构仍然以重工业为主,但几年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确确实实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其中,2005-2006年经济结构的改善减少碳排放的效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效果。

  特别是2005年达到了-176.08的峰值。

  这归功于我国在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一些高能耗产业过热推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加大对环境能源法律法规的制订和颁布,如:2005年2月《可再生能源法》通过。

  (四)经济规模效应(g-effect)

  经济规模效应衡量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经济规模扩大CO2排放增加的数量,也就是碳排放理论增加量。

  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其中,2003-2007年,由于中国加入WTO后,为中国经济重新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国经济呈现两位数的发展速度。

  而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钢铁、水泥、建材等一系列基础产业的强力推动,煤炭、钢铁、水泥、化工、建材、石油石化等高耗能行业取得了超常规发展。

  因而这时期的经济规模效应出现历史最高水平,甚至在2007年达到785.51几乎比2005年翻了一番。

  而07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有所降低。

  (五)CO2理论减少量

  CO2理论减少量是指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理论上CO2减少排放的数量。

  它等于碳密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的和。

  从输出结果来看,CO2理论减少量和CO2理论减少率都为波动趋势。

  且只在2003、2004年两年的CO2理论减少量和CO2理论减少率为负数,其他年份的CO2理论减少量和CO2理论减少率均为正数。

  为了逐步减少CO2平均排放总量,在不抑制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就必须还用加大增加CO2平均理论减少量的力度。

  通过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消费、技术进步和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一步改善碳密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

  五、结论与总结

  分解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规模效应成为直接导致工业CO2增加的最大的因素。

  而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必需要保证的,同时我们必须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在碳密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的方向上努力。

  第二,从1995-2012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能源强度平均值为-84.11。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起到了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作用,但力度比较小。

  而在能源结构改善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间。

  第三,平均来看碳密度效应平均值为11.74,也就是说煤炭仍然在能源消费中占据最大的比例,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的比例仍然太低。

  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低碳排放将是一个突破口。

  综上所述,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节能减排上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更要看到在碳密度效应、能源密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各个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但随着国家和公众对能源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大的关注,有理由相信,在我国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使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J. W. Sun. Accounting for Energy Use in China,1980 ~ 1994. Energy,1998,23: 835 - 849.

  [2] 涂正革: 《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3)。

  [3] 涂正革: 《能源安全与中国节能的现实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

  [4] 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2】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开始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稀缺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本文将全面介绍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知识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知识经济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持续稳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随着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在区域经发展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局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同区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给人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批的高学历、高技能水平的人才,但严重缺乏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导致很多地区出现“民工荒”;而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导致局部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

  本文将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发展,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从国外引入到我国的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面具体介绍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1、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又称HRD理论,指的是组织机构在现有人力资源基础之上,以组织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导向,对组织内部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地调查、分析、规划和整合,从而提高组织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挥组织人力资源最大潜能,保证组织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组织通过对已有人力资源的整合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能力。

  2、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经济的增长也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平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不同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人力资源分配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技工,导致每年出现大量的用工荒;西部地区普遍缺乏具有高学历的综合素质人才,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第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我国是一个人口和资源的大国,过去经济的增长都是依靠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以及资源的消耗。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效率。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增长。

  内部消费的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也是对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的过程,通过各种系统的教育培训投入来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同时也增加了局部地区的投资。

  同时,随着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人才队伍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区域内部的消费水平提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随之增加,可以有效地增加区域内部的投资和消费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只有做好地区内部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稳定高效地增长。

  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如下。

  1、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不合理

  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人口数量众多。

  但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发展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没有意识到对现有人力资源队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我国现有人才队伍潜能开发程度较低不能有效发挥现有人才队伍的所有能力。

  另外,我国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也不尽合理,大部分企业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就是简单地进行员工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员工个人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使得人力资源开发仅仅是流于形式,不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切实作用。

  2、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利用率不高

  受长期教育体制落后的制约,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严重缺乏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国家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我国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等教育,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高等教育建设。

  但随着我国高校建设的不断完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我国的高学历人才迅速饱和,导致近几年一直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人才利用率低下。

  另外,我国目前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但国家对职业教育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每年有大量专业技能人才的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3、人才区域需求差异大,人才流动政策导向性不足

  受长期体制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分布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

  我国的东部沿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特别是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需求大量高素质的技工。

  但目前我国东南部地区大部分企业并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特点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导致员工流失严重,甚至部分企业由于出现“用工荒”而不能正常运转。

  同时,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

  但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机制尚不成熟,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都前往东南沿海发展,导致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4、缺乏人力资源战略发展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在区域内部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区域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吸引区域外优秀人才的进入,但很多地区都没有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目光,没有将本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与本地区的战略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导致人力资源开发目光短浅,不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有效结合。

  四、完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区域经济发展之重要。

  受地理条件以及长期体制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这也给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着手解决。

  1、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

  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足是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受长期体质的影响,我国的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差,部分管理者甚至简单地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给企业招募到合适的员工,从企业的外部引进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根本没有意识到对已有员工队伍能力的挖掘。

  因此,我国的企业必须首先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通过对本企业、本区域内部的调研、分析来发现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区域内人才队伍所具有的潜能,通过合理的培训、教育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来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的素质,实现对人力资源合理的开发,提高企业乃至整体区域内部人才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利用效率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大量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

  国家应该及时调整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保证经济管理类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之下,加大对职业教育建设的投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区域内部建立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学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特点的技术人才,提高我国人才总体利用效率和教育经费利用效率。

  3、制定恰当的人才政策,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都在东南沿海,每年都有大批的高素质的技工以及管理人员到东南部就业,形成了所谓的“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模式。

  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国家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政策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目前制约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人才的缺失。

  因此,国家需要制定恰当的政策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中西部人才就业环境,提高中西部高素质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待遇;第二,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培养综合技能人才;第三,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

  4、树立人才战略发展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已经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稀缺性资源。

  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与区域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没有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目标,很多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仅仅限于当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没有将近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与中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效地结合。

  这就导致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战略发展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劲不足。

  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必须树立人才战略发展目标,将本地的经济战略发展目标与人力资源的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来指导地区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建设,防止人力资源开发短期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田静:山东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5).

  [2] 熊治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14).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相关文章:

经济管理与人力资源关系探讨论文10-08

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论文10-08

区域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10-12

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10-26

浅谈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论文10-11

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论文10-12

关于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重要作用论文10-08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研究论文10-10

论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管理论文10-12

区域经济发展与齐鲁文化关系探讨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