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食品专业开题报告

时间:2024-09-02 16:42:27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食品专业开题报告

  食物指可供食用的东西,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或水构成,能够藉进食或是饮用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发酵产品,如酒精。人类借由采集、耕种、畜牧、狩猎、钓鱼等许多不同的方式获得食物。下面的是小编分享的与食品专业开题报告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报告网!

食品专业开题报告

  食品专业开题报告一: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不仅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还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来抓。但是,近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所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层出不穷,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阜阳奶粉事件、金华毒火腿事件、喷药多宝鱼事件、吊白块腐竹事件、假牛肉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已升级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府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对百姓的身心造成伤害,对创建和谐社会产生副作用。人民公众要求并呼吁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每年两会期间都有很多议题是关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意义

  (1)理论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如今已不再是简单的一种卫生、化学或生物问题,而是涉及到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多样性、复杂性问题。现今世界,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对其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中国政府也对其越来越重视。本文以无锡的食品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从无锡的监管体制出发,结合近年来无锡在食品监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揭示出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从理论角度来阐述政府监管失灵的原因,最后从法律法规、监管职能、技术标准、信用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而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2)现实意义

  无锡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国家已经明确无锡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无锡常住人口有638万,总面积为4787. 61平方公里。20世纪以来,无锡是江浙地区经济增长形势比较好的城市之一,20世纪中后期后无锡经济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快速持续发展的无锡经济已领跑“苏锡常经济圈”。但是,因为无锡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无锡的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而食品来源广泛,流通渠道复杂,准入门檻较低,技术和资金投入要求不高,这给大量的学历层次较低者生产销售食品创造了机会。

  导致无锡现在食品经营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那些地下加工、无证无照小作坊大量存在,这也给无锡的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无锡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无锡市委、市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历来高度重视,每年都会采取很多措施,花很多钱,用于食品安全监管。但是,由于现行的食品安全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标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无锡食品安全问题也时常发生。如何面对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探讨一条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保障无锡快速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方法,结合无锡现在通用的'食品监督管理体系,提出一系列措施用于解决食品监督管理问题,对无锡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思路

  鉴于上述目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来阐述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再以无锡为例,列举多个发生在无锡的案例来深层次剖析现行的食品监管体制存在的弊端,再结合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食品监管体制的一些措施。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查阅我国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监管相关著作、文献。搜索一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以及食品安全改革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对前人己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现状有了较深的了解,也为本文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比较研究法。分析我国现行的安全监管体制,研究发达国家成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将两者进行比较,探索出合适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变革路径。

  ⑶实证分析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无锡地区为案例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弊端。

  食品专业开题报告二:

  摘 要: 本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总体设计思想,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结合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特点,作者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改革为研究课题,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一套与就业岗位一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检测 实践教学 改革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相关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食品膳食营养、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岗位等现代食品生产一线岗位工作,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行业品质优、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敬业精神高,协作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一套与就业岗位一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增强教学效果。

  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即建立由食品企业、行业、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负责校企合作具体事宜。校企探索建立实施依托产业办专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利益驱动机制;探索建立实施校企双向兼职、双向培训、弹性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等互惠共赢机制;探索建立实施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的融合共建机制等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以为食品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为途径,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要求,联手国内一流食品企业,共同设计“体验认知→训练强化→顶岗熟练”递进式人才培养过程。

  推行“双证书”制度,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双证融通,开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开发《食品营养与膳食设计》、《食品检测技术》等5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将4门核心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将4门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建设成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建设包含学习资料、试题库、动画模拟、视频资料、课件等多个模块,开发食品生产过程品质控制虚拟流程、食品配餐等虚拟工艺等资源系统,建设集学习、考核、评价、服务、共享多功能于一身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进行中高职教育系统培养制度和模式等研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搭建中高职学习立交桥,聘请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全程参与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中、高职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的要求、各自教学重点、其他教学条件的延续等,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探索中职升高职自主招生制度和优秀中职毕业生注册招生制度,实现中高职教育学习立交桥的搭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3.优化实践育人模式

  引企入校,推校入企,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师资,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校内实训创造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推校入企,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负责软件建设,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技术,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完成相关专业课的授课和实训指导任务,共同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扩建食品分析等实训室,建设食品检测中心、食品检测模拟实训室和数字传输教室等,使其具备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具备对企业开展食品检测技术培训的条件,具备为省内其他职业院校培训相关教师的功能。建设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增加5个,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提高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氛围,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引入企业文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相关专业课授课任务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参与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验收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考核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科研功能。

  制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训方案和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与订单企业合作,共同制订《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办法》、《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等文件,确保学生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训质量。

  综上所述,建立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模块和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必将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斌.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N].人民日报,1999-02-27.

  [2]赵瑛.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1).

  [3]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4]王庆华.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学院高教论苑,1998(1).

  [5]周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考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2).

  [6]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2008(3).

  [7]吕森华,杨岳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几个问题的剖析[J].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96(2)


【食品专业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化学专业开题报告01-12

护理专业的开题报告02-22

武术专业开题报告03-31

化学专业开题报告11-28

食品安全论文的开题报告03-26

食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3-06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11-29

物流专业论文开题报告11-30

物流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3-24

国贸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