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

时间:2021-02-10 17:02:35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

  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1】

  [摘要] 印象画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是西方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

  印象画派摒弃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内容上表现宗教政治等宏大主题,绘画技巧上注重写实的艺术理念,革新和开创了新的审美范式,并为现代美术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铺垫作用。

  [关键词] 印象派 美学 非功利化 光色 主观

  一、印象主义画派的兴起

  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法国。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始终秉承“在平面上再现一种视觉真实的自然景象”即“真即是美”这一绘画美学理念。

  同时伴随着透视,明暗,色调冷暖这些绘画技术的出现,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画家都将营造一种接近真实的画面感作为其创作的最高追求。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摄像技术的出现,让很多画家开始对传统绘画写实技巧产生了质疑,致使有创意的画家将注意力转移到光影和色彩这一新的领域内。

  同时,在新古典主义盛行六十年之后,这种风格已经发展的过于古板和学院派了,印象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对新古典主义传统美学理念的反叛。

  然而印象主义也不同于与新古典主义彻底对立的浪漫主义,尽管浪漫主义也欣赏大胆地使用色彩和表达情感,但浪漫主义过于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印象主义画家想要表现的是通过人眼观察到的真实世界。

  印象主义画派是一个在绘画创新上影响深远的画派,作为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过渡时期,它摒弃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绘画理念,为现代美术理念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印象主义画派的美学理念

  1.创作主题非功利化

  19世纪初期,巴黎沙龙内展出的最出名和最受欢迎的画作多以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表现历史,神话或者宗教主题,大部分都脱离现实生活,并带有强烈的为政治或者道德教化服务的意识倾向。

  印象主义画家描绘的主要内容是巴黎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再把宗教或者政治内涵作为其创作的主题,却最大限度地突出和提高以往艺术中的辅助因素:色彩感,光线感,速度感甚至是单纯的情绪变化,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给人更轻松和真实的感受。

  印象派画家德加一生创作了大量以舞蹈演员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些生活化的题材反映出印象派画家在创作理念上已经突破了当时欧洲最流行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范式,在内容上摒弃了以英雄史诗,古典神话,宗教圣经为主的传统作画内容,开始转而到日常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

  在《舞蹈课》中,画面中央是一位年迈的舞蹈教师手持拐杖,讲授舞蹈课的教学内容,近景上是两个背对观者的舞女,其中一位全神贯注的看着老师的指令,另一位舞女则坐在钢琴上闭目仰头,显现出训练后的疲态,这种全景式构图用生活化的表现手法反映出芭蕾舞演员辛苦的练功生活,给人真切和逼真的印象。

  德加曾对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评论:“人们认为我是画舞女的画家,他们不知道,舞女对我来说只是再现真实生活和表现运动的媒介物罢了。”

  印象主义画派摒弃了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学”,将绘画从政治,宗教,文学的联系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以来,绘画必须符合正统的道德标准或表现某种政治议题的枷锁被打破了,人们开始用全新的非功利性价值标准来评判印象派绘画。

  2.对光色的表现

  印象派画家醉心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尤其对自然中的光影和色彩变化深感兴趣。

  同时19世纪的光学发展为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光学理论表明,物体的外在形色是由外来光和物体反射光共同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光色才是“视觉形象”的本质,“固有色”的概念是不科学的。

  新的光学理论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物体外在形态的认识,将画家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对光线和色彩的研究上。

  印象派画家认为要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就应该正确处理光线与色彩。

  他们喜欢研究和学习由于天气或者季节变化引起的光线和色彩的改变,为此甚至可以一天之内对同一对象画上十多次。

  他们的创作方式也与当时的主流画派不同,画风更加自由,同时随着新型颜料的问世,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使用上也更加大胆,使得他们的作品色彩明亮,鲜艳,充满光感。

  莫奈于1840年出生在巴黎,作为印象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对光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物体形态的把握,在他的作品《日出 印象》中,他用“大写意”的方式和概括性很强的笔触看似草率,实则极其精准的再现了清晨日出时海港的氛围。

  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给人一种光色交融的瞬间的美感。

  3.创作的主观化

  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的自我意识逐渐成为西方越来越重要的思想趋向。

  个体独立的意识在近代得到很大发展,并成为近代美学的部分思想根基。

  印象派的美学原则强调忠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再拘泥于传统理念要求再现真实的死板框架里,他们认为忠实的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创作的重要理念,这种主观式的理念为后来各种各样现代形式主义诸多流派的产生做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前期准备。

  梵高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认为“作画不是为了谋求准确,而是要更有力的表现我自己”,他不再关注物象的再现,而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之上。

  在作品《星空》中,画家不是靠直接观察对象来创作,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来创造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也不是写实的。

  为了充分表现主观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画面中两种不同的线条交互运用,呈现出一种令人炫目的奇幻景象。

  在色彩使用上,梵高认为颜色不是局部的真实,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激情,全画色调成深蓝色,浓烈艳丽的色彩对比达到极致,营造出一种压抑深沉的氛围。

  构图上,躁动的天空跟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天空中的云朵和星空下的树木房屋被表现成螺旋状,给人高速运动的视觉感受,充满动感的笔触表现了扭曲变形的星空和树木,给观者造成一种压抑和狂躁的心理感触。

  而这种心理感触正是画家本身想表达和传递的主观情绪。

  参考文献

  [1] 寇鹏程.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古典、浪漫与现代[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3] Laurie Schneider Adams. A History of Western Art.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Companies.2001.

  印象画派作品审美特征【2】

  印象画派自形成就开始影响世界美术流派的发展,每个时代对印象画派的审美特征都有不同的理解,今天我们依然有理由再次探讨印象画派的审美特征去反思当代的绘画创作。

  印象画派与传统绘画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绘画的取材、色彩运用、表现笔法等方面。

  一、抛弃传统固有色的观念

  在西方绘画体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这样的概念。

  “光源色”是指照射物体光线的颜色;“固有色”是指物体在白光照耀下呈现出的色彩;“环境色”是光源色作用在物体表面上而反射的混合色光。

  西方传统绘画坚守固有色的观念,甚至风格接近印象派画家的那些人的作品,都遵循了明确约定的技法:阴影始终采用中间色调,画面本身由清楚的明暗色块构成,仿佛补缀在油画布上;甚至气候条件和一天中的时间变化也作了严格的规定。

  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室内暗背景下的明亮人物或静物,造成大量程式化作品。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19世纪的人们已懂得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色彩,是由于他们吸收和反射了不同的光所造成的。

  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必须受到光源色和周围环境的其他物体色彩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有绝对纯粹固有颜色存在。

  受此影响,莫奈和他的画家同行使阴影也有了不同色彩,形体不是被照亮的,而是光本身就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莫奈《鲁昂大教堂》及《干草垛》的绘画实验就足以说明当时的画家对传统绘画色彩理论的怀疑。

  这样,传统固有色的观念被彻底打破了。

  这些认识促使印象派画家大胆的使用颜色。

  他们为求得真实而鲜明的色彩效果,开始采用以色块、色线或色点并置的手法描绘对象。

  如:红色和蓝色并置而得到明亮的紫色。

  这样,印象派画家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格外鲜艳明亮。

  因为在他们的画面上真正体现出光和色的科学的关系。

  如今美术院校通行的色彩理论均源于印象派对色彩的研究成果。

  印象派画家通过对光和色彩的关系的研究,依靠自己眼睛的观察去再现对象的光和色在视觉中造成的印象,从而在把握色彩方面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抛弃传统固有色,表现客观世界中真实的色彩关系。

  二、捕捉瞬间的视觉印象

  “莫奈的眼睛足以和一个完整的人相比”(克莱孟梭语),这种借助于目光和画笔分解光线的本领,使得印象派画家们不再满足于再现接触自然中获得的“印象”,而是转入寻求风景变化的瞬间性。

  印象派画家不仅在色彩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在观察方式上也开始了革新。

  印象派画家抛弃了一切传统的成见,真诚地捕捉人生经历中短暂而偶然的印象。

  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时刻的光色都在发生变化,而画家的任务也就是记录不同时间中光的颤动。

  正因如此,印象派画家们对传统观念中的“主题”并无多大兴趣,他们常常重复画同一个题材,像莫奈就曾画过二十多张干草垛的画。

  为了保持作品的生动感和真实感,印象派画家都把习作作为创作,主张在外光中一次完成作品。

  而他们想要捉住瞬间的印象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因此只能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顾及枝节细部,从而造成了作品笔法粗放,缺乏修饰,这样的审美特征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法国画坛对光滑平整的画面的要求。

  出于同样的理由,印象派画家也常常忽视对象的形体轮廓,把对象画的相当松散和自由。

  看惯严谨古典绘画的人很难接受他们的艺术。

  关注光和色的研究,注重表现瞬间印象,是印象主义的重要特征。

  为此,他们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在画室中做画的传统习惯,大力提倡户外作画,在阳光下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以表现物体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印象主义者将其艺术主题引入到日常生活场景和大自然景色中来,同时带来了艺术技巧与观念的变革。

  这种新的技巧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语言,绘画的视象表现由重叙事性、重情节与题材转而注重视觉传达的绘画语言本身。

  绘画的价值由此而走向自我的内在拓展。

  由此印象主义也成为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的一个重要关节。

  三、截取现代生活的片断

  印象画派不仅表现瞬间真实的印象,而且在取材上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那就是任何被画家注意的生活情节都可入画。

  西欧各国在中世纪时期,其文化完全为基督教神学所笼罩,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都带有宗教性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艺术虽然开始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但大多仍从宗教或古代神话中吸取题材,例如:乔托画有《基督之死》、《犹大之吻》。

  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都市繁荣,导致了资本主义艺术的昌盛,但人物画仍多取材于宗教故事,不过已经拨去了神的神秘外衣,而带有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例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像》等。

  看来只有宗教、神话和历史题材才能保证艺术的高雅。

  但印象主义者们正好相反,他们反对传统的学院派题材,热衷于描绘喧闹而繁华的现代生活。

  绘画不再承载道德说教的任务,只是快乐单纯地享受来自周遭视觉景象的快乐。

  比如:画家莫奈,塞尚等。

  印象画派作品内容的取材是印象画派革命的核心,也是印象画派的可贵之处。

  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者们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

  19世纪法国政治的变动、普法战争时期的流浪,这些苦难的经历并没有在印象主义者的笔下留下痕迹,他们画中的场景一如他们眼中的阳光一般灿烂。

  在印象主义者的手中,西方的写实传统在逻辑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各国的艺术家都从印象主义中得到了启迪和新的发现。

  人们纷纷涌入博物馆观看印象派的作品,因为这些杰作赏心悦目又通俗易懂。

  但艺术不仅是一个关于观察的问题,关于情感、关于结构、关于坚实的形体、关于社会的现实……这些用印象主义都无法解决,后印象画派的尝试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于是19世纪末的艺术家们渐行渐远,绘画终于走入了现代。

  四、笔法技巧率真灵活

  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前的传统绘画中,画面在笔法处理上非常细腻平滑,几乎看不到笔痕。

  印象画派在表现手法与传统绘画相比有了创造性的表现主要还是源自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因为印象画派表现的内容是瞬间即逝的光景,在绘画的制作上必然有时间的限制,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表现的充分、平滑、细腻是不可能的,所以印象画派的作品与当时传统的绘画作品相比显得粗糙不细腻,也难怪当时的评论家说“笔法多么自由,多么自如!毛坯的糊墙纸还要比这幅海景更完整呢”,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率真灵活的笔法使印象画派的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震憾,使得西方美术在发展的历程上迎接了新的曙光。

  提到印象画派的表现笔法,不得不说印象画派的领袖莫奈和后印象画派画家凡高,莫奈发明新的表现方法(与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相比),这种表现手法被凡高发挥到了极至,因为传统的方法和风格已证明全然不再能适用。

  构图、明暗配置、直线透视、笔触、色调和色度的变化等,所有这些,都难以派上用场。

  因此,他逐渐形成了新的`画风,包括呈斑块和旋涡状的散涂笔法,在这里,色即是光,空气也具有动感,空间则靠光线和空气的相互作用来构成。

  每一笔都同前一笔分离开来,其间没有转换过程或细微差异,这些已经没有必要,因为,如果画家的观察是准确的,形象将会自然而然地在观赏者的眼中组合起来。

  莫奈意识到自己的视觉能力以及如何来表现的问题,他把自己的经验推到了极限。

  在此过程中,他面对着被误解、被歪曲的危险。

  曾有一次,一个极端反对他画风的人,故意在很多人的前面,拿着他的画倒过来对大家说:“大家请看这幅画画得多么好,倒过来挂也可以,横着挂更是可以。”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曾经说过:即使给我泥土,我也能把它画成皮肤的色彩,不过从绘画的光与色彩的综合评介来看,他做的依然没有莫奈及他的同行们做的彻底。

  参考文献:

  [1]卢 岚:《文街墨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法]帕坦西维尔:《印象印…象主义》,钱培鑫译,译林出版社,2006.9。

  [3]圆点视线网:《克劳德莫奈》。

  印象画派的造型特点和色彩特性【3】

  【内容摘要】印象画派,称之为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过渡一点都不为过,是油画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画派,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分割线。

  印象画派标志着旧艺术的结束,是新艺术的开端。

  它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常规的“固有色”思想,对色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客观的分析。

  同时,印象画派也对我国的美术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印象画派 造型特点 色彩特性

  西方油画绘画历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不是很多,但印象派绘画却当之无愧。

  印象画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并在欧洲引起了一次油画绘画浪潮,在世界各国开始广泛传播。

  印象画派诞生于法国巴黎,在它的发源地——法国同时取得了最辉煌、最瞩目的艺术成就。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优秀印象画派大师在法国涌现,他们的经典巨制耳熟能详,直到现在还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

  一、印象画派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被称为印象主义。

  印象派画家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画风有着明显区别,无论在色彩、造型上,还是在构图和笔触上,另外在主观精神上也表现出不同之处。

  他们强调实践,主张迈出画室,鼓励写生,他们把作品的重点放在大自然中,用没有调和的色彩和张狂的笔触描绘大自然和光的瞬息万变,将冷色调与暖色调强烈地凸现出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

  当然,与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印象画派的诞生和发展也是艰辛坎坷的。

  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的处女作,最初它因被人讥笑而得名,一个记者嘲讽他的画展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画派也由此得名。

  在1874—1886年共计举行印象主义画展8次,前两次受到激烈的批评和嘲讽,当第3次、第4次举办时,社会便没有那么大的排斥,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这一画风,渐渐的,印象画派成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画展向世人宣告,印象画派作品不会固步自封、不会受世俗等级制度的桎梏。

  印象画派的崛起与世界美术史上的其他任何一场运动相比显得更具特色、更加有神秘感。

  最初,印象派被广大人民所批评、指责、嘲讽,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但是“他”却迎风而上,不怕艰辛,披荆斩棘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终,印象派创造了西方绘画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影响从法国到整个欧洲,直至全世界。

  二、印象派的造型特征

  印象派画家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显现出一种随意和一气呵成的意境,给人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感。

  为此,在造型特征上与传统绘画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印象派的构图,“偶然一瞥”几乎是每个印象派画家都要强调的艺术特色,他们对艺术对象的要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对象,例如从某一角度看一盘水果,或者从楼上俯视一群舞女……传统艺术的对象主要与历史、战争、神话等相关联,印象画派艺术对象的选取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桎梏,对画面的构图模式可以通过自由剪裁获得,强调一种貌似“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艺术作品相比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另外,与传统绘画相比,印象画派的构图主要采用散点透视,并且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突破了传统画派单一角度的模式,使作品给人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效果。

  2.印象派强调平面化的意境,而传统绘画注重造型的厚重和严肃。

  例如,马奈的作品,在黑与白的过渡层次上进行了精简,又对光影进行了简化,整幅作品显得简洁明了,与古典的多层次朦胧感截然不同。

  3.印象派对边线轮廓的处理比较含蓄,而传统绘画轮廓分明,甚至某些印象画派作品形体之间没有明显分割,代表作品如德加的《洗澡的裸女》。

  4.印象画派与传统绘画相比更看重色彩,在传统绘画中素描造型占主导地位,而印象画派注重色彩表现功能的发挥,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特点就是用色彩来充实造型。

  5.除上述介绍的以外,印象画派造型还吸取了非洲木雕的灵感,将非洲木雕中夸张、创新、抽象的元素应用到印象画派中,使作品更具美感、更具特色。

  三、印象派的色彩特性

  印象画派对颜色的重视前所未有,色彩的运用也是印象画派与传统画派的一个很大的区分点。

  纵观世界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印象画派之前的作品虽然偶尔会出现些许跳动的色彩,总体上呈现出清一色的棕色调子,而印象画派几乎都是色彩斑斓的。

  在“印象派之前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中就预示了色彩对古典艺术的挑战。

  印象派主要研究的是条件色,与条件色相对的是固有色,固有色是古典绘画中的主要色调,固有色,简而言之就是绘画对象的原本颜色,同达·芬奇的“真颜色”概念。

  印象派画家把传统画风中的棕色系调侃称为“酱油调子”,而印象画派则运用颜色勾画出更真实、更活的物体,其将物体的环境和色彩相互融合,神奇地记录下大自然的瞬息万变的景象。

  现代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道出了它的真谛:“印象主义派要求画家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实地记录下那些于特定时刻和特定地点知觉到的最小色彩单位。”另外,印象画派在色彩的使用方面独具特色,它将现代色彩的光学原理应用到色彩中去,以“原色”作画,达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结语

  印象主义画派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画派,它不拘泥于客观实际,却又尊重客观实际。

  它主张自由奔放的画风,注重第一印象的捕捉,鼓励表现主观感受,对传统画派是一种无言的挑战,印象画派一直在成长,从被拒绝到影响全世界,称之为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分割线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翁和平.瞬间的追索:论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艺苑,2007(4).

  [2]惠波.王珍.女性、裸像、妖女——解析马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艺术探索,2008(2).

  [3]杨钢.印象画派发展探析[J].艺术百家,2002(4).

  [4]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5]油画名作赏析——莫奈作品.

【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相关文章:

浅议印象主义画派02-15

中国古代的画派04-06

浅析印象派绘画的“印象”美05-09

浅谈艺术的审美论文04-13

浅谈汉字的艺术审美价值05-30

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性特征07-25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05-25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12-15

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分析论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