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建构精神性的人文主义

时间:2020-12-09 13:28:16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建构精神性的人文主义

  下文是一篇小编精心准备的人文社科论文,建构精神性的人文主义,欢迎各位人文社科毕业的同学进来看看哦!

  摘要 现阶段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践行有所不足,这一方面是没有重视终极的精神性,一方面是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的盛行。具体到人文理念,前者表现为不接受内在主体的外在人文主义,后者表现为凡俗的人文主义。这些依然是百年来西方文明的冲击所造成的偏差,形成了古今中西的对立与分裂。要克服这些不足,发挥人文精神的价值,使中国文化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就需要发掘人的内在心灵世界,需要证成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仁”的核心价值,并且贯通到个人修养与社会活动。这样的人文理念是一种精神性人文主义,能够克服外在人文主义、凡俗人文主义的不足。精神性人文主义的价值在于,既能够成就人的内在价值,不被外物异化,也能够提高处理外在世界的能力,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从而内外贯通,和谐圆融,实现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克己复礼 为仁 精神性人文主义 外在人文主义 凡俗人文主义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有了深刻的反思,逐步建立了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力。在高等院校中,出现了国学院、儒学院等有意义的尝试,民间也成立了很多书院,教育制度层面也有很多改革的尝试。处于这样的阶段,必然是百花齐放、多元发展、新的规范即将生成的活跃期与转型期。在这个大时代中,我们需要学习中国文化传统,关注中国与全球发展,综合古今与中外两方面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本文考察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观念——仁,并且回应不同思想背景的学者对仁的解读,希望克服外在人文主义、凡俗人文主义等思潮的不足,提出精神性人文主义的主张,从而形成丰富的、贯通的人文理念。

  一、对克己复礼为仁的传统解释

  中国的传统一般认为孔子最重视仁,儒家也是以仁为核心价值的一种文教传统。仁义礼智信、仁义道德等儒家观念,均以仁为首。《论语》中出现“仁”字109次,大部分是当作重要的观念来讨论、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在这些讨论中,最具有理论深度的就是孔子回答颜渊问仁的这一段。众所周知,颜渊是孔门十贤中德行方面最先提到的一位,孔子对颜渊特别重视,认为有大才,最能呈现儒家的价值理念。另外,孔子讲究因材施教,所以回答颜渊的问题,也都是非常深刻,具有思想的深度。

  《论语·颜渊》第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颜渊问仁的回答,短短几句话构成了孔子论仁的重要文本。后世对这段话的解读很多,各有精彩之处,代表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现今思想界对这段话的争论更多,歧义也很多,尤其是在世界不同文明的语境下,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比古代儒家内部的讨论更宽广。本文尝试梳理这段话的前生今世,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

  先引用这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们先来看传统维度对这段话的解释,主要采用何晏注、邢昺疏、朱熹集注、刘宝楠正义这几种。先来看何晏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马曰:“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颜渊曰:“请问其目。”(包曰:“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郑曰:“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王曰:“敬事此语,必行之。”)(引自《论语注疏》,句序有调整。)

  何晏继承汉代经学,把这段话解释为:孔子说的克己是约身,要规约自己,复礼是身能反礼,要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如果有人能够一日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服他的;能够做到一日都有这样的效果,何况是终身为仁呢?而且,为仁、行善的选择权在于自己,并不是由他人或外物所推动的。颜渊知道为仁必定有条目,所以请问其目,孔子回答说视听言动,都要知道不合乎礼的就不要去做,颜渊回答说自己一定会谨敬地这样去做。这种解释比较古朴,重修养、守礼节,看重仁义之名,这与当时世家豪族的身份认同相配合,也是士人的自我操守。

  何晏注解比较精炼,后世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展开,所以主要考察后来的解释。下面看邢昺疏: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者,克,约也。己,身也。复,反也。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此注“克”训为“约”。刘炫云:“克训胜也,已谓身也。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复于礼,如是乃为仁也。复,反也。言情为嗜欲所逼,己离礼,而更归复之。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于礼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己复礼,则天下皆归此仁德之君也。一日犹见归,况终身行仁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者,言行善由己,岂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

  “颜渊曰:请问其目”者,渊意知其为仁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也。《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巂”、“式视马尾”之类,是礼也。非此则勿视。《曲礼》云:“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言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四者皆所以为仁。“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此颜渊预谢师言也,言回虽不敏达,请敬事此语,必行之也。(引自《论语注疏》,句序有调整。)

  邢昺基本接受何晏注的观点,有更详细系统的解释。他认为克解释为胜更好,己就是自己的身体,身体有嗜欲,要让礼义战胜嗜欲;复是反归、归复的意思,把离开礼义正道的情,反复到礼上来。归仁是归服仁者的意思,如果能够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服于他。为仁就是行善,是由自己决定、进行的,不是由于他人而进行的。对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他认为这是为仁的条目,能够视听言动无非礼,就是所谓为仁之方。   邢昺虽然是宋人,有一些义理的讨论,但与宋明理学家的注解还很不同,下面看朱熹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