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游记写作技巧赏析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下文是西游记写作技巧赏析,欢迎阅读。
《西游记》写作分析【1】
西游记是中国鬼怪小说中的高峰。
-- 同时其中也糅合了道家和释家的思想
《西游记》文本小说我早就看过,应该是高中,父亲很早从书店买了一套袖珍小说,其中就包括《西游记》,只有巴掌大小,字很小,很厚,不过里面插图整齐,标点错别字甚少,是人民出版社的。
这是我以前比较喜欢的一个版本,之后在大学时又重读了一遍,后来比较看了中央电视台80年代拍的电视剧,当时就感觉,小说中的情节非常的拖沓,尤其是集中在打斗部分,让人感到乏味。
其中孙悟空这个形象,在小说前期非常的神武,到了中间则碰见一个怪物,就落败,只好到处找救兵,求人,让作为少年心的我感到非常的困惑,他有这么差吗。
相比电视剧,明显编剧是深得读者对于西游记的感觉,孙悟空降妖是神武的,可惜对方都有一些利害的法宝,孙悟空无奈何下只好找人,结尾也会调侃几句纵奴行凶的神仙。
这让整个故事的更加让读者喜欢。
还有一些重要修改,比如唐僧的性格,小说中唐僧是愚善和胆小,而猪八戒是挑唆和逃跑的能手,沙僧则是忽略的人物,在电视剧中则进行了非常好的平衡。
唐僧虽然还是愚善,但是坚持求经之心不悔,大减猪八戒挑唆的情节,至于沙僧则建立了一个老实肯干,在平常的小口角中也能够做和事老的角色。
这样的安排下,每个角色都必不可少,中间的不和睦减少了许多,反而突出了相互之间谅解、友爱的精神,再加上去除了原著中的血腥情节,让整个故事新奇而不诡异,热烈而不缺温情,的确是一部佳作。
还要说,电视剧中没有拍全部的故事,而是剪除了部分降妖的故事。
《西游记》小说本身开始和结尾采用了唐代开始的若干传奇故事,比如魏征梦斩龙王,唐天子被勾魂到地府,还有唐僧父母的故事,这些都是脱胎于那些传奇故事,然后捏合在一起,形成西游记取经的前奏。
小说主体部分的孙悟空降妖,前部故事还是非常精彩的,曲折而不烦乱,打斗精彩中也夹杂斗智。
但是到了后面,小说的故事明显变得单薄,主题居然变成劝人为善,变成了粗浅的教育故事,这个让读者感觉不好,恐怕这也是电视剧剧本编写者删去这些故事的初衷。
另外就是八十一难的确太多了,中间的故事开始出现重复模式:唐僧被抓、孙悟空救援失败、搬来救兵解决一切。
我估计这个可能和西游记在宋代版本只有四十九难有关,从49扩展到81后,填充的故事过于粗浅,导致了贫乏。
删去这些故事就无可非议了,后来中央电视台又拍了西游记的续集,将没有拍摄的故事补上,我看了之后感觉不好,本来剩下的故事就不好,如果再不进行比较大的改变,是在是没有吸引力。
讨论完小说和电视剧,我回头再说一下我这次重读《西游记》的初衷。
四大名著中,我本来是最喜欢的是《石头记》,感觉其故事性、文学性都远超其他三部。
其实这部小说本来就是独树一帜的小说,是一个人完成的,其他三部小说,都是经过几百年,不知道几代人努力提炼改变而成,绝非一人写得。
所以在思想和文学性上,石头记带有先天优势。
还有人说,《金瓶梅》的文学性可以和西游记等比肩,我一直没有找到足本,所以不做评价。
后来我研究文学写作,主要是娱乐性质的小说,马上就想到《西游记》,其他的《水浒》显得流氓气十足,而《三国演义》则是依托历史演义而成,被历史束缚,也因为历史而著名,这两个都不是我最喜欢的,所以就决定看这老少皆宜、完全脱空、信马由缰的小说。
西游记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到孙悟空压到在无形山下,凸显孙悟空的狂野不羁,结果心猿意马难收,被压到五行山下作为惩罚。
第二部从唐僧父母受难,到灵山脚下。
这部分就是讲取经的主要过程,以经受磨难和降妖为主,是小说主体。
第三部分到结尾,取经结尾也有曲折,最后以中国式的大团聚、大团结、大欢乐为结尾。
读者比较喜欢的是 孙悟空大闹天空,和降妖的几个故事。
在我的印象中,西游记中只有几个故事比较曲折,比如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比斗仙术等,其他的故事大多数都是重复的遇难搬救兵的过程,但是这次重看之后,发现小说的故事呈现明显的阶梯,可以看到从前往后,故事的情节逐步变得单薄、无味、重复,不知道这个是怎么安排的。
说实在的,为什么非要搞个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八八六十四也可以,这样把无味的故事合并删除,就能够让小说更加紧凑,更上一层。
【西游记写作技巧赏析】相关文章:
骆驼祥子写作技巧赏析05-30
作文写作技巧09-23
作文的写作技巧11-10
作文的写作技巧02-05
考场作文写作技巧11-26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04-16
调研文章写作技巧04-01
总结写作技巧的论文04-01
新闻写作技巧与范例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