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初探

时间:2020-11-19 14:52:27 审计报告 我要投稿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初探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意义以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初探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框架

  一、审计环境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基本框架的构建首先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进行的,称之为审计环境,它决定了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定位、目标与模式。

  依据整个审计环境中的外生及内生变量,在确定审计目标以及模式的基础上,由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构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审计活动需要与内、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审计环境是审计活动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它一方面制约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现实需求,同时还决定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客观规律。从内、外两个维度对审计环境进行划分,其中,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技术环境是构造社会责任审计框架的外生变量;微观层面存在的公众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与思维偏好等则是制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内生变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逐步接受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即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享用了利益相关方的专属投资,它们或是以资本、土地的形式承担企业一定的经营风险,或是以人力、健康和环境的形式为企业发展付出了代价,因而要求管理层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考虑他们对资源的让渡,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和补偿。这样就决定了报告的审计模式应为“利益相关者”导向,审计报告的委托人与最终目的由股东与利润转变为利益相关方为代表的社会公众与社会责任。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当期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存在正相关。

  二、审计定位

  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尽管与一般审计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仍属于审计范畴。根据现在普遍适用的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对某一组织实体履行包括企业价值长远增长和奉献社会等社会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独立鉴证活动。考虑到报告审计的委托人是社会公众,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将其融入到企业审计过程的一部分,而政府审计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由其来承担审计的主要任务。另外,将社会责任审计并入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范畴,只需要在现有的审计准则中增加相应的规定,从而避免引入新的外部第三方对企业进行两项审计所造成的重复工作与资源浪费。因此,在设计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框架时应首先将纳入现有的独立审计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三、审计目标

  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从本质上讲更加关注其社会属性,尤其是社会责任审计,应每时每刻注重外围的社会环境(即外生变量)对其提出的'新需求与新要求。同时,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公允的鉴证,保证和促使企业遵循社会责任规范、履行社会责任。这也必然要求相应的审计实务应确保以下目标的满足:考察企业为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而设立的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审核企业发布的CSR报告所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公允性;检查企业是否依法如实地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扩展分析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

  四、审计模式

  鉴于现阶段企业的发展状况,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既没有反映在会计账簿中,也没有体现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中,这使人们自然倾向于选择“风险导向型审计”。而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型审计主要以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约风险为突破口,引导审计资源自发寻找高风险的审计项目,像管理当局违背股东利益进行财务欺诈、企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排“三废”等等。但有些社会责任则仅受人性伦理的指责,其要求远远超越法律层面,诸如血汗工厂指望物质利益来弥补精神摧残,完全不顾及员工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等“良心债”,便无法享受应有的审计资源。

  据此,应采取“利益相关者导向型”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将审计资源根据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过程和效用进行分配,从而确定审计策略,进而制定出适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实施计划。

  五、审计标准

  目前,由超过300家全球性组织一起创立的全球报告行动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已建立并发布了相关审计标准,如何借鉴其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体系及设立原则是审计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为多国认可的国际通行标准;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而不遵守与本行业相关的法规,小到可以使企业遭受罚款、行政处罚,大到足以让一个企业消亡,极大地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我们要做就是将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汇总、分类并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从而运用于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审计中去,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标准,以期解决制约社会责任审计实施的关键性问题——审计标准的确定,从内容与质量上尽可能完善其可操作性。

  六、审计主体

  由上述对国内外报告审计的现状研究可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公司因其天然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能够脱离政府、行业与企业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在社会职能设置角度完全可以遵循委托人的要求,检查和评价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注册会计师在充分结合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减少重复性工作,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能够在企业预期可接受的审计成本下完成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核工作。

  七、审计内容

  基于“利益相关者导向型”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在确定审计内容时应贯彻“侧重性”原则,而不应事无巨细、泛泛而谈。鉴于此,应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归纳为以下方面: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公众的责任等。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初探】相关文章:

我国效益审计报告框架的建议有哪些02-10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初探04-29

英文简历的基本框架08-01

国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评析及启示01-22

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04-18

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09-25

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05-09

可行性研究报告框架基本12-31

乡镇企业常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范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