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父母散文随笔

时间:2021-08-19 16:40:34 随笔 我要投稿

父母散文随笔

父母散文随笔1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想、观点和对事物的认识也趋于成熟,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有个人小秘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特有的性格特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否则,我们的交流就出现了障碍,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其实,天下父母的心都是相似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体健康、勤奋学习,将来能够成才;都希望孩子能把父母当作朋友,遇到问题能够开诚布公地一起探讨。可有的孩子感到课业负担太重,很难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于是,开始迷恋虚拟的网络世界,在游戏中找回自信和成功的感觉。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愿将心事跟家长或同伴讲,只得在聊天室向网友诉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或早或晚都要融入社会,要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而与家人、亲友、同学不交流,与社会格格不入,以后怎么能自立于社会、自立于时代?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性要求孩子学习成绩门门优秀,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尊,一旦我们过强的自尊心演变成虚荣心时,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年轻气盛,遇事冲动,感情用事,甚至打架斗殴,尾随社会上一些危险分子而不考虑后果,让家长和老师担心。这些行为都是万万要不得的。

父母散文随笔

  父母爱子女是无私的,本不需要任何回报,但为了使子女从小学会对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回报以关心和爱护,父母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子女索爱。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少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于有些孩子只会享受亲人的爱,而不知以爱回报亲人。孩子们,你们放学回家,在学习之余要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妈妈下班回家前,你能把拖鞋整整齐齐地摆好,能把洗脸水放好。爸爸身体不舒服,你能到床前问候几声,能递一个热毛巾帮爸爸擦擦身子。爱心就是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培养的,有了爱心,也才能珍惜父母、他人、社会对你们的每一份爱。不可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长大后会爱祖国、爱人民。爱的奉献是双向的,真正的爱从来都是对流的。

  孩子们,身体好是第一要素。我们做家长的谈到你们学习时的共同感觉,就是现在你们的学习比起我们当年不知要辛苦多少倍。将来你们最有资格感慨十年寒窗苦了。繁重的学业首先要求你们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去支撑,你们要挤出时间锻炼身体。

  在这缀满果实的季节里,你们又站在了新学年的起跑线上。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同出发。

父母散文随笔2

  朋友小吉是个非常上进的人,他一个人在洛阳打拼,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安家落户,其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生活艰辛的人,对亲情的渴望似乎更多些。这不,朋友小聚时,小吉醉了:“我那么努力,那么尽心孝敬父母,可他们为何就不在乎我,而一直偏心我的哥哥……”从他的诉说中得知,他一直都很孝顺父母,从挣钱的第一天起,每月都要给母亲寄钱补贴家用,经常给父母添置衣服,给家里购置日用品。他的哥哥没为家里出过半点力,但母亲一直偏袒哥哥,甚至会把自己给父母的钱,转而补贴哥哥。

  “母亲还到哥哥打工的城市帮忙带孩子,我添孩子时,也是我最艰苦的时候,母亲都没有来帮我一下。我的心都凉透了……”在小吉看来,就算是陌生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而至亲的人,连普通的朋友都不如。

  看他那般痛苦,我给他添了一杯水,轻声告诉他:“你的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母,也是最无私的父母,只是你不能体会而已。”

  小吉闻言,一脸惊愕。我接着问他:“假如,你也有两个孩子,一个聪明伶俐,一个老实木讷;一个能力非凡,一个却只能出出苦力,混个温饱。你会把更多的爱,给哪一个孩子?”

  小吉沉默了,他点燃一支香烟,狠狠地吸着,若有所思。

  “你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不会因你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而放下能力比你差的哥哥。他们没有偏心,也没有私心……”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小吉已掏出手机:“妈,您和爸还好吧!近来太忙,也没顾上打电话。家里需要啥,您和爸只管说……”

父母散文随笔3

  同事小周家在外地,来我们单位工作才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他常常在电话里请求他父母为自己做一些事情。

  “妈,天有点儿凉,你给我织件毛衣吧。要记得买蓝色的毛线,那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妈,家里的小米磨好了吧,你抽空给我寄一些来,我想熬小米粥喝……”

  “爸,忘了告诉你,我的小收音机坏了,你抽空给修一修,我回家时还想听评书呢!”

  我笑着说:“小周,你都已经参加工作了,该学会照顾自己了,咋还经常打电话麻烦你爸妈呢?再说,你要的东西这个城市也能买到,何必折腾二老?你可真是不孝顺啊。”

  听了我的话,小周神情专注地说:“我这才叫真正的孝顺。爸妈几年前就都退休了,爸爸会下棋,会修理小家电,没事儿的时候还能找人下下棋,摆弄一下电器来打发时间。可妈妈是个闲不住的人,一辈子劳碌命,除了干活就是干活,不爱说话。退休了,我又不在身边,她就整天空落落的。去年回家听周围邻居们说,她忙完了家里那一丁点儿活,就常常在家门口呆坐着,一坐就是半天……”说到这里,小周哽咽了一下,我发现他的眼睛里有泪水在闪动。

  过了一会儿,小周接着说:“于是我苦思冥想,才想出了这个‘折腾人’的法子,就是想给她找点儿事做。每次我让妈妈帮我做事时,她都高兴得不得了,总是花很多心思在上面。而且通过这个法子,我们母子俩有了更多的交流内容,她会经常向我‘汇报’事情的进展,征求我的意见,人也变得有精神了。我想如果有一天,父母什么事也为我们做不了,那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种痛苦和折磨。我觉得能让父母牵挂着,他们才会更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听了小周的一番话,我的心里感到暖暖的,爱也可以这样啊。想起了每次我打电话回家,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问我吃穿怎样,说如果不好的话他们就亲自做,现在终于明白这话的真正含义了。当我们吃着母亲精心做的饭菜,穿着母亲洗净的衣服,骑上父亲给你擦得锃亮的车子出门上班……这个时候,我们是幸福的,而父母也是快乐的。

  让父母牵挂着,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父母散文随笔4

  我十八岁离家,今年虚岁三十八,算起来,迄今的人生里,一半时间都在外。这一半的时间里,驱使我不断离家远走的,无非是所谓“学业”和“事业”。父母在人前夸耀儿子时,所依据的也无非是这两点:学业圆满,事业小成。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另一种可能。可以说,前三十年,父母和我共享了它的荣耀,但是,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分食它的苦果。

  牺牲大片乡村和城镇、成就个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资源极端不平衡,机会极端不均等,迫使广大“不幸”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地扎堆“北上广”。从正面看,这是社会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殊不知,隐患早就埋下,代价异常昂贵。当年我兴冲冲离家,眼里只有异地、大都市与锦绣前程,却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如今父母年迈,能见到我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利,见不到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我却吝啬得每年只给他们一两次见面机会。这就是代价,该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几千年来安土重迁,如今却要背井离乡,他们合力主演了三十年的经济神话,却留下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时代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并未因此获得他们的尊重与谅解——那些“北上广”的当地人,那些一辈子不曾离开父母半步的人,他们嘲笑外地人“报恩”父母的想法太陈旧,他们视回家过年为陋习,视春运为灾难,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外地人那颗思乡的心,为何如此迫切?如此不通融?你向他们倾诉,他们一句话就给你顶回来:谁让你来的?你老老实实待在家乡不就没这些麻烦了吗?

  古时父母去世,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才可陈请复职。即使普通百姓,三年内也不得婚娶,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据说曾国藩当年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亲自下旨借孝的。放在今天,这样的规矩或许多余得可笑,但是现在,我却越来越觉出它的庄重。胡适的儿子出生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这位新文化的领军人给儿子写了一首诗,“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的儿子”,语出惊人。但说归说,做归做,胡适本人却是极孝顺的儿子,他客居海外时,坚持每天写家书一封,让老母亲时时读到儿子的信息,待到胡适的儿子长大,他也用这标准来要求儿子,全不顾年轻时写的那首诗了。今天,我们的通讯手段无比发达,有谁能做到胡适这样?别说每天一封信,哪怕每天一个短信?

  这是一个制度化、结构性地消灭人伦的年代,高铁、网络、中国电信,并没有让亲情更便捷。骨肉被分隔两地,血脉被拉长稀释,年轻人即使有心,也已经无力,在奔走求生的现实重压下,亲情早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亲子之情,天伦之乐,原本至高无上,任何人无权剥夺,却不料败倒在这坑爹的时代。

  网上有人感叹:“这些年,我所有的眼泪都流在春节结束后,父母送我上车离家的时候。”情真意切,却万般无奈。

  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亲情并未退化到泯灭,它仍然死守在我们内心的底角,当朋友不可靠、爱人不可靠时,父母几乎是我们最后的情感依托。更何况,千疮百孔的养老体系,让子女们更加放不下心,国家不养老,只能“养儿防老”,儿却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一代的中国父母,把全部心思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太疼惜孩子了!要知道,牵挂是相互传染的,是要继承的,父母过分的爱,成为子女不能承受的重,要变本加厉地“返还”给父母。如果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也像外国人一样相对独立,我们两代人是不是都可以更洒脱一些?

  从父母角度来看,他们也有更多的理由牵挂子女。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后半句是说:如果子女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让父母放心的去处。可是,这恰恰是一个“无方”的年代,青年人漂泊异乡,身心无处寄放,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这正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地方。很多年,母亲担心我的早餐,怕我早饭没有着落,潦草应付过去,亏了身子,“不怕一顿不吃,就怕十顿不饱”。我常嘲笑她,说她本末倒置,用我的话说,“早餐是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事情”,我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终极困惑你不关心,偏偏要纠结什么早餐。可是,今年,我体会到了她的深意。稳定的、营养均衡的早餐,正是“家”的首要标志,是“有方”的重要前提。对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担心。

  一位海外学子在日志上说:“我十九岁上曾发誓,父母去世之时守孝三年,如今我再发一誓,毕业后五年为期,纵弃前程锦绣,亦决然回家,以全人子之心。”还有人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完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我说,因为家里有我的家人。我自认为,工作不是说签了牛逼的企业或者去了牛逼的地方你就牛逼了,工作不过是为了过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不喜欢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建设别人的家乡,等到爹娘老死还要赶着飞机回去,还不一定买得到票!”少数人的回归和反抗,让人钦佩,但另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仍被时代裹挟,急惶惶踏上不归路,却忘了其实身后还有另一条退路。

  “人生在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上也成立,对父母来说,我就是他们的“面子”,我自幼学习不好,现在混迹广东,娶了媳妇安了家,在老家的县城,这些足够他们自豪了。但其实,我不过是一张“面子”,我一点都不实用,我只有观赏价值,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父母不要我的钱,我也没能力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相隔一千公里,每隔一星期或十天我和他们通一个电话,一两年回去一到两次,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我越来越只剩下象征意义。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还有一张“里子”——我的弟弟,他在首都,衣食无忧,他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给他们吃穿,带他们看病,陪伴着他们,忍受他们的争吵和絮叨,他们也带着孙子,享着天伦之乐 。弟弟可能没有那么多值得吹嘘的头衔,却是一个尽职贴心的“好孩子”,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甘愿牺牲的“里子”,才有了我这个逍遥法外的“面子”。但是,我越来越不能原谅自己,尤其当父母近六十岁,当父亲的父亲离世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的孤独无助。做父母的,哪怕有十个子女,每一个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该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

  “今生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即使父母活到100岁,你每年回家见一次,还能见多少次?”这条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每个人都在默算自己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触目惊心。亲情在倒计时,永别似乎近在眼前。

  爷爷去世,我登上北去的飞机,躲在三万英尺的云底,以波音的时速追赶即将老去的老人,追赶逝去的亲情。此刻,我的父母们,他们还有我们,而我们已经成人。那一夜,我在手机上悄悄记下:平生第一次,我发现了比生命、爱情、正义、写作更重要的事情。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父母散文随笔5

  前两年我回家,正在玩着ipad,父亲过来,想要问问这是什么,怎么用。

  但他刚一问,就有点后悔,可能怕我嫌他脱轨,没文化,之后见我没理他,在我周围转了几圈,就走了。

  过了不几天,他见我不在家,偷偷拿出来玩。结果他摆弄一会儿,就自动黑屏了。

  他以为是坏了,着急上火,一整天心神不宁。晚上我一回来,便捅咕我妈跟我去说。

  我一打开,一看没坏,告诉他别担心,只是电池没了电。

  后来我妈告诉我,他只是不想跟我有太多代沟,所以就偷偷去研究,没想到一玩就没电了,吓他够呛。

  出门在外,他们有时候也想跟我们聊聊,只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话,该问什么话。

  他们或许早已脱离了你的所谓网络圈、技术圈、文艺圈、时尚圈、微信圈云云,关心你的范畴,也越来越小,能和你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少。

  就像你们之间,明明待在一起,却永远隔着一个pad、一根刺。

  他们想问你计划,但可能,你正为计划所扰;他们想问你婚姻,但可能,你也正为爱情所困。

  在媒体渲染,网友玩笑之后,这一切的问候便加上了“逼”,逼婚逼房逼工作。

  于是我们渐渐反感,抱怨他们不和时代接轨,接着责怪他们啰嗦、杞人忧天,到最后干脆一个电话不打,一个家也不回。

  某个朋友,他奶奶长期卧病在床,不能走动,也没什么人探望她。

  过年回家,他小姑前去看她,可向她展示了一遍礼物,就转身走开,搓麻打牌去了。

  不久,她在里屋大喊,说她手上一不小心,扎了个刺。

  小姑连忙跑进去,端着她的手,反复检查了好几遍,就是找不到这个刺。

  怕奶奶担心,小姑说带她去医院,让大夫好好瞧瞧。

  还没出门,她就被爷爷拽住了。

  他悄悄告诉小姑,她妈不过就是,想找些事情,跟女儿多说些话。

  不过,就是想找些事情,找些话题;不过,就是想跟孩子多说一会儿话,而已。

  有时候,不是父母不懂你,其实你也不懂他们。

  回头想想,这一切所谓的逼迫,可以是一件烦心事,也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世上,恐怕没人会如此真诚地关心你,即便他们用错了方式,搞乱了计划。

  当你坐在列车上,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转弯处,或许,他们的唠叨,将会变成你记忆里,最温暖的东西。

  永远别去责怪父母。

  要怪,就怪我们大了,他们老了罢。

父母散文随笔6

  三年前,母亲做了心脏手术,恢复得不错,之后只需每一两个月去医院抽血化验一次,以决定每天的药量就行了。和住院时的心情已完全不同,每次从山村老家到市里医院,我们都当成一次三人游。

  最近一次化验后,我们在医院北门外吃灌汤包。我提议,时间挺充足,我们去医院附近的王城公园看菊展吧,前段时间看别人发的照片,可好看了。父亲第一个响应。母亲也说好,再看看菊花。

  王城公园里,菊花摆着各种造型,球形、圈形、菊花形、扇子形、游动的鱼、盘旋的龙、飞舞的蝶,龙船里载着菊花,老树上开着菊花,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菊世界。

  天气晴好,阳光温暖。父母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惊奇着,虽说这三年每年都看,一年跟一年不一样呢。

  在菊花前,我给他们拍照,两人离得两尺远。我示意父母离得近点,母亲笑着不动,父亲主动挪了一步,距离缩为一尺。我说:“牵着母亲的手。”父亲看了看母亲,听话地伸出手,母亲却把手插进了口袋,父亲手没处放,只好伸到母亲的背后。母亲很不好意思,笑着把头扭到一边。

  我让父母为难了。一辈子,他们从来没有在人前拉过手。记得母亲说,结婚头两年回娘家,两人连走路也是一前一后离得好远,好像没有一点关系似的。

  正值王城公园举办一个摄影展。其中有张老照片,河上还是老吊桥,站着一对年轻人。母亲仔细看了看,指着说:“是的,第一次来时,公园里就有这样的老吊桥。我穿的是绿色小格子的上衣,也是两条辫子搭在肩上。你爸穿的是白衬衣,跟照片上一样。那时,没舍得照相。”

  母亲第一次来王城公园是在1966年。18岁的母亲经媒人介绍,刚与父亲认识。父亲借一辆自行车,载着母亲骑过伊河、洛河,带的是奶奶烙的饼,只在街上喝了两碗稀汤。

  公园里的漫步,让父母暂时走出了琐碎的生活,忘记了为儿女操心,为家里的庄稼、狗、猫、鸡操心,隔着几十年的劳累日子,看见了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

  妈妈年轻时是照过一张相的。年轻的妈妈,眼睛明亮,头发浓密,两条辫子又粗又长。

  那张照片夹在镜子的后面,我小时候常看。可惜,镜子被我们摔坏了,而照片因为时间长,粘在玻璃上,一揭就坏了,仅有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后来,虽然我常用数码相机拍过一些照片,但大多都存在我的电脑里,没有洗出来。我能看到,他们却看不到。

  母亲说:“跟你爸,这一辈子受了太多的苦,早知道,不跟他!”

  父亲说:“现在,你是咱家的老大,说啥行啥,我一句都不敢犟嘴!”

  我听着两人斗嘴,呵呵地笑。年轻时,艰难的生活、复杂的大家庭,让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两人也少不了吵嘴、怄气。如今,一切怨气都化为云烟。父亲脾气好得像个老和尚,跟年轻时完全不一样。父亲说:“你妈是咱家的大功臣,她一病,我才知道她有多重要。”

  其实,父亲的话何尝不是我们做儿女的感受。陪着父母看菊展,何尝不是我的幸福。

  我让父母看这次拍的照片。母亲笑父亲手里还拎着给我带的枣,照相也不舍得放下。父亲说:“看你妈笑得多自然。”

  我选了最满意的一张,准备送到照相馆里,洗一张大大的照片,装了相框,给父母送回去,挂在老家客厅的墙上,让父母一抬头,就能看见。照片上,是王城公园灿烂的菊花,菊花前,是父母比菊花更灿烂的笑容。

父母散文随笔7

  自毕业离家在外,年年很少时间在家。尤其是在成家以后,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除了偿还借来的债务,还得养家糊口,挣钱的时间更加紧迫,只要有挣钱的机会都不愿放弃,多挣一点儿生活上就轻松一点儿,有时逢年过节就不回家了,相伴家人的时间越发少了。

  心里总有两种声音缠绕着,一种是想挣钱,一种是想多陪陪家人。后者的声喊最强烈,但最终还是败给现实,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就会举步维艰。所以,在生活中,矛盾在心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家里有一点事儿,就会让我的内心迷乱,处在彷徨之中,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前几日,媳妇打电话过来告诉我,说母亲的腿又疼了,走路艰难。母亲腿疼这个毛病伴随她多年了,可能是早年吃力太多,不能遇寒,着凉了,脚脖子就发胀,母亲就会感觉两条腿紧绷绷的,不敢下地行走。曾做过检查,医生说是静脉曲张,不让干重活了。母亲除了腿疼,她还有腰间盘突出,不能搬重物,不能抱孩子,吃一点累就腰酸背疼。这些年,母亲从没有正儿八经在医院看过,身体不适了,她就跑门诊处买几副膏药贴贴,身体好点儿,就忘记一切,该怎么干活就怎么子,就这样她的毛病总是反反复复。我曾说过母亲好几回,让她来大医院好好瞧一瞧,看看能不能一次治好,母亲总是搪塞推辞,说什么人老了,再怎么看,身子骨也就这样了,不花那冤枉钱,一直推到了现在。

  这回媳妇告诉我,不仅母亲的毛病犯了,连我父亲也查出了毛病。父亲在领母亲看病的时候,说自己最近一直犯头晕,顺便让医生测了测血压,这一测,医生说我父亲高血压到一百七了。这高血压也老严重了,医生除了给我母亲拿药,还给我父亲开了降血压的药。

  老两口这回一生病赶到了一块儿,确实让人担心不已,媳妇让我回家来看看二老,当然,回家是必然的,可我的心里很惆怅,我这回回去,依然只是待上片刻,并不能长久在家。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身子骨越来越不如从前,生病难免相伴,我怎样能守在他们的身边呢?这是我心中一直考虑的,不仅仅要照顾父母,还有自己的孩子,也是想守在他们的身边儿。这种境遇着实让我为难,让我抓耳挠腮的不知所措。

  来到家里,幸好,父母都无大碍,母亲连日累着了,休息一阵儿,情况好转,父亲再测血压,也降到了正常范围。他们确实不能再劳动干活了,稍累一下,所有的毛病就找到身上来了。

  我离家这么多年,在印象中,觉得父母还年经,还健壮,也觉得自己还年少,还是个孩子。可想想年龄,自己已奔三了,父母已奔六了,真的让我的心中惊然晃若隔世,原来岁月在不经意间已让父母老去,让自己将步入中年,时间真的可怕,我都从家出来十多年了,这十年间,我在家的时间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少得可怜,伴父母的时间少得可怜儿。以后,还能有几个十年父母仍能健康的等得我的相伴。

  从出生,父母养育我们到长大,从入校伴我们成长,一直以来是他们照顾我们,再到远离家乡,父母在家照顾我们儿女,而我们却一刻也没有伺候他们,家里有点矛盾还责怪他们处理不当,父母还包容着我们的脾气,我们却一点也没走进他们的心里,没有照顾他们一点的生活,只有从他们身上索取,却没有一点回馈。

  现在,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却困难重重,总尽不到当儿子的责任,我亏欠父母太多了,父母却笑着说,啥也不要你的回馈,只要在外面平平安安,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了,在父母的眼里,任何时侯,不论自己有多老,孩子有多大,儿女永远是他们照顾的对象,即使生病了,也不想打乱儿女的生活,自己生生地扛下来。父母的伟大,让做儿女的我惭愧。

父母散文随笔8

  国庆假期,我回老家看望父母。

  走进村子,乡亲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也微笑着和他们聊上几句。走进家门,看见父母正坐在院子里剥玉米。父亲起身接过我带回来的礼物,并埋怨我又乱花钱。母亲笑着说:“知道你爱喝玉米糁汤,剥点儿玉米,新玉米熬汤可香了!”我搬了个凳子坐下,一边剥玉米,一边陪父母聊天。

  父亲说今年玉米、大豆、红薯都丰收了,庄稼人就盼着这样的好年景。我再次劝说他们不要种地了,年纪大了,太辛苦。父亲笑着说:“辛苦啥?我这身子骨再种个五年、八年都没问题。再说种地也是锻炼身体嘛,我身体好了,你们也少操点儿心!”

  母亲问我:“昊昊(我儿子)咋没回来?”“他今年上初三,学习任务重,得让他利用假期补补课!”我向母亲解释。母亲不再说话,只是叮嘱我别把孩子管得太严。

  我知道母亲又想孙子啦,儿子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在照顾,祖孙俩的感情很深。我答应母亲以后会经常带儿子回来看她。

  母亲跟我说起了村子里的事儿:隔壁李婶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是一本,全村人都为她高兴,村委会还奖励她500元钱;对门儿王叔的儿子上个月娶了媳妇,新媳妇长得白白净净,对王叔王婶也很孝顺;让人难过的是村东头80岁的李奶奶上周去世了,李奶奶和母亲常在一起聊天,母亲为此伤心了好几天。说到这里,母亲用手擦拭着眼睛。

  这时,父亲看了看我,说:“看你瘦了不少,平时要注意身体,不要再抽烟了,酒也要少喝,毕竟你也是40多岁的人了。”母亲也插话:“钱够花就行,人活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听着二老关切的话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父母惦记着的感觉真好。我不住地点头说:“爸妈,我记住啦!”

  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心贴心地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唠叨,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收获满满的幸福。

父母散文随笔9

  华灯初上,整齐的做操队伍在广场上排列,随着音乐的节拍,队伍也整齐划一地摆动起伏,场面甚是壮观。

  这时,有位步履蹒跚的老妪一手拄杖,另一只手臂被高大的儿子紧紧搀扶着,目标很明确地走向前面花坛的边沿,坐下,目光中满是欣慰,仿佛自己也是舞动队伍中的一员。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带父母去海边的旅行。

  去年暑假,我规划已久的带父母远足一次的愿望终于实现,我和姐姐两家自驾去青岛日照,让久居中原腹地、年近八旬的父母能亲自看看海天辽阔的景象。

  我们在旅馆匆匆安顿下来,父母就催我们快到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水滚滚涌来,母亲犹如诗人般浅吟:“美丽的大海,我终于见到你了!”眼神中写着新奇。我和姐姐分别搀着父母,踩着松软的沙滩,走向海水,任温暖的海水没过脚背,抚摸双腿。父母略有怯意,晃动的海水让他们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倾斜,此时,女儿坚实的臂膀就是他们可依托的柱石,他们心中的欢喜很快就驱走了软弱的胆怯。若干年前,在父母的臂弯中,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担忧吧……直到天空飘下了雨丝,我们才返回旅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每到一个可供游玩的海滩,都会停车去踏浪,父母显然适应了晃动的海水,竟然调皮地弯腰戏水,伴随着爽朗的笑声,苍颜白发的父母,在我眼前似乎成为两个活泼的孩童,玩得那么开心!我忙拿出手机,记录下一个个浪漫的镜头。

  平常,母亲不辍劳作,留给我们的总是佝偻的背影,父亲因身体疾患总郁郁寡欢,而今天在浪花飞溅中,在海水环抱中,他们宛若青春再现。

  《礼记》中有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我想,子女所能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能听到年迈的父母青春的欢笑,能看到年迈的父母青春的梦想!

父母散文随笔10

  我从不知道,也没想到,年近七十的母亲会拉父亲去拍了一套婚纱照。

  当母亲像小姑娘一样,面含羞赧地把两本影集递给我时,说实在的,我心里满是惊诧,甚至有一点不解。我不明白一向节俭保守的母亲,怎么也会去赶这样的时髦?

  打开影集一看,我不得不承认,照片拍得真漂亮!

  影楼给他们提供了三套衣服。一套是西式礼服,身着黑色西服的父亲和披一袭白色婚纱的母亲携手并立,两人的神情显得有些拘谨,看得出来他们很紧张,我猜这是最先照的。另一套是大红色的中式礼服,这套短款上衣和曳地长裙就像是为母亲量身定做似的,愈发显出她娴静端庄的气质。旁边的父亲手执折扇,很有几分风流儒雅的书生气呢。还有一套是晚礼服,父亲穿白色西装,母亲着紫色长裙,背景是蓝色的大海,非常唯美。

  母亲单独照的几张也很有味道,或是手握绢扇,或是捧一束鲜花,或是斜斜地执一柄油纸伞……一个娉婷少女的形象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我眼前。

  我忽然记起来我结婚前一晚,把租来的婚纱拿到家里,和闺蜜,还有妹妹,我们轮番穿了拍照……母亲在门口含笑站着,看了好一会儿。原来母亲的心里也藏着一个属于女孩子的婚纱梦啊!唉,说起来,母亲和父亲还真是没有一张像样的合影呢,他们结婚证上贴的只是两张拼在一起的一寸照片。

  大概,做子女的都是和我一样粗心吧?我们的眼里只有那个整日为我们洗衣做饭、琐碎唠叨的母亲,却从未想过我们的母亲也打青春走过,也有一些女孩子的小小的可爱的梦想。

  想到这些,我有些心疼,我曾经那么热衷于追求一个女人完美的生活,却不曾想过母亲也是一个女人。

  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母亲也能与时俱进,怀着一份美好的心情,去赶赶时尚、追追潮流,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好事啊!

父母散文随笔11

  晚饭,主食烙饼,鸡蛋炒韭菜,其它。我拿起一块饼,分成两层,把鸡蛋夹在中间。刚吃一口,老妈说话了,“你爸就爱这么吃。” 不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了。还有一次是吃玉米面发糕,我把发糕掰碎,泡在炖茄子土豆的汤里,也听到了这句话。我虽然看到过爸爸这样的吃法,可我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想起爸爸。

  老爸去世已十年了,平日里,并不能时时提及老爸,一旦有涉及到老爸的事情,老妈便会说你爸会怎样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前些日子,老妈吩咐我,让我把楼上箱子里她那件蓝色的呢子大衣找出来。当时,我很不解。虽然知道有那么一件大衣,可我从未见她穿过,也许是年头多了,我忘记了吧。

  大衣拿在手里,她便翻过来调过去的打量,口中念念有词,“这还是我跟你爸结婚之前在沈阳买的,五九年,一百二十块钱呢。” 一句话,交待的很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细节。说着话,又把大衣穿在了身上。大衣本就是过膝的'那种,老妈的身体又佝偻了,愈发显得长了。大衣有两层,外面是呢料,里层是薄薄的一层毯子。“哪天没事,我把这里子拆下来,做一个小垫子,睡觉铺着,能暖和啊。”老妈边比量边说。说归说,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也没见她去做,终究是舍不得啊。舍不得的是什么呢?是一件不能再穿的旧大衣么?是想舍也舍不去的回忆吧!睹物思人,我如何会知道,老爸老妈那时有怎样的故事呢?

  老妈没有拆掉那件大衣,又把它叠好,收了起来。其实,我知道,即使老妈拆掉了那件大衣,也抹不去心中那份美好的回忆。何况,她本就打算改成一条褥垫的。当老妈睡在那暖和的褥垫上的时候,或许能感到爸爸的体温吧。

  旧大衣可以拆掉,甚至可以扔掉,心里的那份温情,却会历久弥新。

父母散文随笔12

  在城市的尽头,既没有繁华的街市,也没有闪烁的霓虹,有的只是一处处破旧透风漏雨的工棚。

  在那些破旧漏雨的工棚里,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早出晚归头顶烈日,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们都匆匆地行走在工地的施工便道上;不管严寒酷暑,他们都穿着肮脏的工作服汗流浃背的在工地劳作。

  这些住着工棚穿着肮脏的人却为现代化都市文明辛勤地服务着。可当他们服务完却又被现代化都市文明无情地遗忘。他们甚至很无奈地被文明人定义为农民工,处处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友好的眼神。

  (一)十年前

  十年前,农村老家都穷,除了种几亩地卖点粮换点钱,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而那些年的粮食又不值钱,往往卖了一大袋粮食换不回一斤肉,一壶酒。

  迫于生计,父母只得在农闲时到工地打零工,而我也就这样跟随父母来到了城市的尽头——工地,在工地扎下浮萍一样飘忽的根。

  刚到工地,只见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对我的到来,透露出些许不解和无限可惜,甚至有人借口我是个学生,不让我住工地。后来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包工头才勉强让我住下。

  虽然那工棚破破烂烂,每当下雨时,外面大雨,工棚内中雨,外面中雨,工棚内小雨,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但是我还是得感激人家给了我这样一个可以暂避风雨的地方。虽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寄人篱下的辛酸,但是在那个悲哀的童年,在那些艰辛的岁月,在那举目无亲的工地,我们能有个安身之所,应该算是心满意足了。

  每当寒暑假,我都跟着父母出工,到工地上挑石头挑砂子,搅拌水泥,十多岁的重体力劳动不仅折磨我的心灵,更摧残我的身体,至今父母都还在忏悔当初让我去工地干重体力活,误了我的身高。

  那时候,工地的工友们都亲切的叫我“小民工”,而我也伴随着这个称呼从工地走到学堂,从学堂走到工地,忙得不亦乐乎。

  都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可当年的我,虽然很穷,在家里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菜,上初中的时候,每天都吃酸菜,因为没有油水,饭量是人家的两倍,正当发育的黄金时期,吃的那么差,导致现在还留下很多遗憾,但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我的志并不算短,志气的我也没有那么容易知足。

  每当我背起书包的时候,我都想有朝一日融入城市生活,不受异样的眼神,不再被都市文明遗忘。

  每当我放下书包的时候,我都盼着父母能早点回来,可是每次他们都还在工地,午饭、晚饭都要我自己动手。

  那时候,父母的提早下班成了我最期盼的事情,而南方的大暴雨天气,出不了工短暂的休闲成了我们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

  在那些艰辛的岁月里,不管严寒酷暑,母亲的衣裳总是被汗水湿透,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我依旧会多余的问:

  “妈,累不累。”

  “习惯了,不累。”

  母亲总是微笑着说。

  但是,每天都在工地挑水泥,挑石子砂子,搅拌混凝土,绑扎钢筋,可能不累吗?

  “妈,冷不冷?”

  “干着活,不冷。”

  又是刮风又是下雨的,衣服都湿透了,能不冷吗?

  “妈,疼吗?手臂都还在滴血呢。”

  “不疼,只是破了点皮。”

  可是,手上满是工地干活时留下的伤口,伤口愈合了又拉裂,拉裂了有愈合,反反复复的流血,肩上都是扁担磨出的血泡,血泡磨破了,连敷药都没有,顶多垫块柔软一点的布,穿上一件厚一点的衣服就出工,母亲能不疼吗?更何况我也干过那些活,那些本来就不是人干的活,怎么可能不累,怎么可能不冷,怎么可能不疼呢?

  可是,每当有人问母亲,为什么那么勤劳那么能吃苦那么能忍痛时,母亲总是说,我是她全部的希望,只要我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像她那么辛苦就可以了。

  不要像她那么辛苦就可以了。

  这是多么简单的话!

  这是多么简单的愿望!

  母亲没什么文化,说的话也简单,愿望更简单。

  (二)十年后

  十年后,迫于就业压力,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毕业的我进了施工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

  昆明培训后分配到曲靖分局,曲靖培训后分配到中水路桥贵广高铁第一项目部,不搞本专业,而是跨专业去搞新生的高铁。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十年都过去了,我以为自己已经走出去了,没想到,十年后大学毕业的我再次回到了工地,一切似乎又轮回到起点。

  不过这一次回工地,我不再是农民工子女,更不是小民工,而是二十六亿人民币这样大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者之一,有了固定的工资,有了五险二金,住进了空调房,上下班有车接送……

  刚到贵广项目部,我被安排在工程一部,不久,负责卢罗特大桥到卢罗3#中桥那片的桩基、承台、墩身、路基全面的施工管理。

  走在卢罗那片工地上,每一段路基、每一个桥墩、每一块挡墙,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去年,刚刚开始开挖桥台台背回填基坑的时候,项目部把那些工作面划分给了路基支护架子三队。这个队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老板,所有的工人都是女的,一班娘子军。

  卢罗大桥贵阳台处于水库边上,开挖回填基坑的时候,渗水很大,开挖完大面积塌方,加上基底原本就是鱼塘填起来的,越踩越软,越挖越深,为了清理基坑内的稀泥,一班娘子军自动分成两组,一组不畏严寒,率先脱下水鞋,赤脚跳进基坑内,稀泥很深,人刚下去就沉下去半米,但她们忍着严寒,站住一个位置不动,一桶一桶的把稀泥往上传,另一组在边上接,一个小时一换,从早到晚,靠着她们这十三个女人不畏艰难,不畏严寒的意志,硬是把卢罗大桥贵阳台那个回填基坑清理出来。当然这还不算完,她们还要自己扛柴油发电机,自己拉电线,接好振捣棒,安装好开关,夜里还要加班浇筑一百二十立方的回填混凝土。

  看到这种情景,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

  “你们不冷啊?”

  站在承台上,我问她们,而我的牙齿都在咧咧寒风中格格响。

  “干着活,不冷。”

  这话好像在哪听过。

  在哪儿呢?

  “你们怎么跑到这么远来打工啊?”

  我问一个干活速度最快的阿姨。

  “她呀,家里三个娃娃上学,两个高中,一个大学,不出来打工怎么办?”

  旁边的人抢先替她回答。

  “那她丈夫呢?”

  “她丈夫死了,是她自己把三个娃拉扯大的。”

  多么伟大的母亲啊,想起我那一样伟大的母亲,我眼睛湿润了,忍不住用手擦了擦。

  “黄工,您怎么了?”

  “没事,眼睛里进了个砂子。”

  据说,很多哲学家在谈到女人时都不约而同的说女人是弱者,可是当他们谈到已为人母的女人时,又不约而同说母亲是强者。

  可怜天下父母心,特别是母亲的心。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也是神圣的,母爱更是无疆的。

  “你孩子在哪个大学啊?”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

  “唉,我记不得了。”

  “他学什么专业啊?”

  “也记不得了。”

  说了两句话,阿姨又埋头干活。

  一群女人,从湖南来到广东,不远千里,不辞劳苦,为了什么?

  “我希望我的孩子跟你们一样,能清闲。”

  过了好久,那个阿姨不经意的说。

  顿时,我惊呆了。

  像我们一样能清闲吗?

  也许,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很清闲的,因为我们是管理干部。我们每天戴着跟她们不一样的帽子,穿着跟她们不一样的工作服,即便工作服上偶尔有几点泥浆的痕迹也是被洗得隐隐约约;我们准时上下班,还有专车接送,准时吃三餐,都是小灶桌餐;我们可以在安排完工作后,自己找块阴凉的树下躲躲烈日,可以在大雨天撑着雨伞,甚至可以提前下班回去……

  跟她们比较起来,我们真的是很清闲的,可是,我们也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清闲。

  去年项目部进入施工热潮,大干120天,我们行动比口号响亮,那段日子,早出晚归,现场交班,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吃点饭菜,倒头即睡,长期漂泊,少有闲暇,思念父母,电话问候,一年一次探亲,还不够路上行程。

  低头看着这么淳朴的阿姨们,我不禁反问:

  “你孩子要像我们还能清闲吗?”

  “反正不要像我这么辛苦就可以了!”

  这是一句多么熟悉的话啊!

  更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愿望啊!

  突然,我发现,不管时间怎么推移,空间怎么交换,母亲的愿望一直没变。

  两个母亲,一个愿望!

  后记:

  转眼离开贵广快一年了,异国他乡,我不禁又想起曾经工作了一年半的往昔,别了20xx,别了,淳朴的阿姨们,祝福你们,希望你们简单的愿望都能一一实现。

父母散文随笔13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这么美丽的女孩儿,这么美丽的名字。做父母的如何舍得让她被世俗的口水淹没,如何舍得在她不幸的血液中种下,拈不掉的刺。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被裹胁在世俗的洪流中,她本应被父母层层保护,如放进无菌室一般的照料,可是却在风口浪尖上被人议论。

  或许父母的初衷并不是如此吧,或许只是营销的策略太过成功吧,或许是这个大时代的特色吧,或许人们真的忘记了应怎样当父母,做父母的应如何爱护幼子。

  在这样的时候,众筹似乎成了众人眼里的骗局。其实,若是受骗,也是心甘情愿。召唤和呼吁,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总有打动人的地方。每个人送上的不过是各自的心安。我不知道那些愤而声讨的人是否有真正的援手?或者只是看着别人飞速聚集的金币,心生妒忌?

  反正若是我,送出去的金币,不管是给了谁,不管他用去做什么,那是他的人品。而我的给予,是我的人品。

  一笑的事被刷屏,不知道父母如何给年幼的孩子一个交代?

  希望孩子长大了,可以一笑置之。

父母散文随笔14

  阳春三月,天气晴朗,温暖的空气中流淌着一丝香甜的气息。举目望去,山明水秀,风清气爽,吐纳之间皆是清新,俯仰之余皆为美好。如此天气,如果不外出踏青,岂不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想起了去年去洛阳赏花的情景。

  去年四月,听说洛阳的牡丹已开放,便直奔而去。牡丹真不愧为百花之王,一朵朵或含苞待放,如美人含羞带涩;或花开半朵,似美人朱唇轻启;或倾情盛开,宛若美人玉手,盈盈可握。

  赏花的大多是年轻人,有的两两相伴,有的三五成群。还有些人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默默欣赏。在众多赏花者中,有一名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四十多岁的样子,正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缓慢地走在前行的队伍中。他小心翼翼地扶着那位老人,时不时地指着一朵花靠近老人的耳朵说着什么。偶尔,从自己的背包里取出一些食品和水递给老人。走上几步,他便扶着老人在石凳上坐下,休息片刻。他望向老人的目光那么温柔,任谁见到都可能为之动容。我不由自主地朝他走了过去。

  在他身旁的长凳上坐下后,我跟他搭起了话:“这位是您的母亲吧?”“是。”男子简短地回答,脸上竟露出了一丝孩子般的羞涩。我的心里一动,由衷地说:“您真是个孝子,肯带自己的母亲出来玩。”他听了我的话,笑了:“母亲这辈子不容易,为我们操劳了大半辈子。年轻时没时间出去走走,现在老了,想走却又走不动了。趁着现在天气好,就想多陪她出来转转。别看母亲年纪大了,劲头却十足呢!”说着,他转过头冲老人笑了笑,老太太也正一脸幸福地看着他笑,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知足和骄傲。

  老人那柔和的眼神一下子触动了我,我突然想起早上出门跟父母告别时,他们的眼睛里分明透出了深深的向往和期待。

  望着中年男子搀扶母亲远去的背影,我感觉自己的心渐渐地濡湿了。趁着父母还健在,我们真该放下手头的一切,多带他们出来旅行。相比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做的这些又多么微不足道呀!

父母散文随笔15

  我有位特别优秀的女友,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先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了半年多一点,然后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辞职回老家,拿出一年的时间来陪伴父母。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女友家中出了什么事,后来才知道不是的,她的父母都十分健康,家中也没发生过什么意外,只是这位女友觉得,她应当送给父母一段完整的时光。

  女友说,她曾做过一个估算,如果自己每年回家探望父母两次,每次待一周,那么按照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来算,她用来陪伴父母的时间,也不过只有短短两个月而已。这个结论把女友吓了一跳,因为她自高中开始就在学校住读,和父母朝夕共处的时光并不多,她原本想着等到自己事业有成并建立好小家庭的时候再把父母接到身边,与之共享天伦之乐,但女友身边一位同事双亲的意外亡故警醒了她,让她意识到生命里存在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所以,女友准备趁着自己尚未结婚生子、琐事缠身的时候,多留一些时间给父母,好好尽一下做子女的责任。

  于是,女友果断辞了职,回到父母的身边当起了宅女。最初,女友的父母对她的行为十分不理解,不断催促她回去工作,女友只好解释说自己身体状态不太好,想回家休养一段时间。

  其实看到女儿回家,女友的父母十分高兴,他们每天变着法子做好吃的食物给女儿吃,想方设法给她滋补身体。女友一面享受着父母浓浓的爱,一面认真陪伴着父母。每天清晨,女友都跟着父母去公园散步,和他们一起聊天晒太阳;回家后,女友便和母亲一起清洁房间,帮她择菜拖地,母亲开始准备午餐的时候,女友又会钻进厨房,向妈妈讨教厨艺;吃完饭,女友又会抢着收拾碗筷,然后躺在妈妈铺的花床单上酣然午睡;晚上的时候,女友就和父母一起嗑着瓜子看电视,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讨论剧情。此外,女友还会帮父母染头发,给他们洗衣服,和妈妈一起逛淘宝,给她买平价但好用的护肤品。

  在家的那段日子,女友一边接一些私活做,一边用心地陪伴父母,把他们哄得每天都乐呵呵的。几个月后,女友的父母大概也看出了女儿身体并无不适,回家也不是为了养病,但他们很享受女儿陪在身边的感觉,便没有再赶女儿回去上班,而是不动声色地享受着亲情。就这样,一家人乐陶陶地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女友才重新回归了职场,并开始与男友商讨结婚事宜。

  对女友的这段经历,朋友们都感到不可思议,有人对她说:“你这样贸然辞职,放弃打拼的最好时机,太可惜了。幸好你的男朋友通情达理,要不然你的损失可就更大了!”听了大家的话,女友笑了,她一脸幸福地说:“古人曰,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赚钱、升职、结婚、生子,这些都可以晚一些再去做,独独孝顺父母这件事晚不得,所以我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决定。等到我爸妈百年之后,回忆起那段与他们共处的完整时光,我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

【父母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散文随笔大全11-23

高中散文随笔10-26

兰花散文随笔10-13

散文随笔好文10-13

散文随笔范文10-13

关于散文随笔10-13

友谊的散文随笔01-05

关于散文随笔15篇10-18

写给正义的公开信散文随笔05-17

高考父母寄语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