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元宵的随笔

时间:2023-02-06 12:16:45 小花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元宵的随笔(精选18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元宵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元宵的随笔(精选18篇)

  元宵的随笔 篇1

  大沙漠驼铃摇响的月;杨柳梢清风拂笑的月;《峨眉山月歌》声里的月;《春江花月夜》里的月;天空的月;水里的月;山顶的月;竹篱笆院落的月;草浪间的月;马背上疾驰的月;旗帜上漫卷的月;

  故乡的月;客舍的月;琴声里的月;舞袖里的月;心中的月;梦中的月;正月十五元宵节冰灯晚会的月;霓虹灯影里的月;香槟美洒里飘荡的月……

  晶晶的酒杯里,婉婉的话语里,盈盈的泪花里,依依的笑影里,皆是月,皆是情……

  远古的月。现代的月。超越时空的轻纱之一掠,永远的美的精魂。

  游弋在鬓发间,吟咏在诗词里。

  中国的月。外国的月。都是这个世界的月,这个地球的`月,这个天空的月,这个宇宙的月。

  只有一个月亮,属于所有的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看到这个月亮了么?

  也不!且不说圆满残缺的变化,那左右高低,纵欢侧看,岂是一般?

  晴朗是这一边,而谁会想到与此同时那一角却风雨纵横,阴云弥漫?或者在迷雾里朦胧,或者在流沙里埋没……

  还是那个月么?也是也不是。

  商人的月,是金币;诗人的月,是缪斯;水手的月,是航标;歌手的月,是嫦娥……

  欢乐时的月,和美;幽怨时的月,淒清……

  水里磨亮的孤高;琴弦上弹响的晶玉……

  月,在媚眼中荡出波光;月,在愁鬓上霜着秋色……

  闲适者窗前的月,恬淡;饥寒者肩上的月,凛冽……

  是否永恒?

  同是那一轮明月么?

  月,掠过头顶的孤雁。

  月,摆在窗前的花瓶。

  月,在船桅上升起。

  月,在马鞍桥跌落。

  走在洒满月光的路上,趟起幻想。

  接上思绪的线头,抽出来往事与今朝,摘来那一缕缠绕的月光,各自编织些什么?

  元宵的随笔 篇2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来到大街上看闹元宵的,还没到地方,我就发现的街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等待着精彩节目的上演。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的汤圆,鞭炮声声、礼花阵阵,显出一片和谐欢喜的景象……仿佛要把整个地球都要染上那五彩滨纷的礼花颜色,整个世界得意的、豪放的尽情释放这个节日的浓重气氛!

  烟花此起彼伏,似乎已经按捺很久,集聚在这个喜庆佳节通通迫不及待的展示它最漂亮的一个个瞬间!让人们驻足观望、拍手称赞、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吃完元宵后,抬头一看,天空中满是绽放的烟花,各式各样,五彩纷呈,有的五颜六色合在一起,有紫色的、红色的.、金色的、绿色的等等,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太阳,它们一串串飞向天空,散落大地。烟花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它的璀璨却长留人间,带给人愉快。

  晚上,大人们都要回家了,可我们这些小朋友,却还在放烟花。

  在大人们的叫声中,我们恋恋不舍的走回家。

  元宵的随笔 篇3

  今晚天晴无风,月圆而皎洁。望天上火树银花,看人间鞭炮声连绵不断。正月十五元宵节,正以它千年流传的习俗,热闹了人间,让中华大地璀璨生辉,欢乐成了海洋。

  元宵节的来历颇多,据说,西汉文帝刘恒成功登位的日子就是这一天,并喜而出宫与民同庆,且把这天晚上出游称为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我国有一年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古时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故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民间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因此,元宵节便赋予其如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我们这里的习俗,因为元宵节要吃饺子、吃元宵、点灯笼、放烟花、舞狮子、踩高跷、小车子会、唱戏、耍落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故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下”的说法。

  元宵节一般是三天,农历十四、十五、十六。从正月十四开始,这天早上家家开始祭祀,下午包饺子。晚上一家人聚餐,举杯同庆,然后吃元宵。正月十五早上中午都吃饺子。这三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门前挂红灯笼,家里各个房间里都亮着灯,并且这三晚上的灯各有叫法,分别是鬼灯、神灯和人灯。

  正月十六晚上,因为是人灯,故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动,叫溜百病。家家在门前或胡同里和街上拨灯,一堆堆的。何谓拨灯,一般就是用闲置的盆子,盛上锯末或者棉籽倒上柴油搅拌好,用棍子或铲子一堆堆地拨在地上,用火点上。放眼望去,簇簇火苗跳跃,预示着家家户户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唱戏是元宵节里的重头戏,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元宵节,我们那里年年唱大戏。唱的是一种叫“哈哈腔”的地方戏,非常好听,并且远近闻名,都是全本的唱,从头唱到尾,从过年一直唱到十五,大概有一百多部戏。什么《七人贤》、《王二舍化缘》、《刘公案》、《秦香莲》、《卖画》、《朱买臣休妻》、《芦花记》、《小王打鸟》等等,至今仍记忆犹新。

  此外,还有许多幽默的小戏,引人发笑的,比如《锯大缸》、《拉碌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远近闻名的剧种,现在想起来,还令我忍俊不已。

  元宵节放烟花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许多人家放烟花,看谁家的烟花放的高,花多。记得那时,我们家放的烟花最好,哥哥每年都早早买了铁屑,自己烧了枣木炭,当时本家的小叔也来帮忙,一起配药,装花,放花。

  我记得光是装烟花的铁桶哥哥就让人做了十几个。放花时,我们在旁边欣赏,人们都来我家门前看,说这花真好,越放越高,眼看就要爆炸的劲,好悬乎,可是这就接近尾声了。哥哥说,这才叫技术!放烟花,给我带来了无限欢乐,热闹的过节,也有过节的味,让我至今回忆,引起无限思绪。

  夜已深了,外面也静了下来,但过节的浓厚氛围仍在我脑海中萦绕,节日的喜庆暖流仍在我心中荡漾,久久挥之不去。

  元宵的随笔 篇4

  “明天是元宵节,我还要炸元宵!”“什么?妈妈您还要炸?”一提起炸元宵,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去年妈妈炸元宵时那恐怖的画面:

  “噼哩叭啦,嘣!”“妈妈,妈妈,您没事吧!发生什么了?”正在客厅看电视看得不亦乐乎的我被这从厨房里传来的“冲天巨响”震得一颤急忙赶到厨房,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锅盖,右手握着铲子,怔怔地立在那里,看来受到的“震撼”不小啊!再看锅里,只见个个元宵都鼓起了“肚子”在油锅里沸腾着,不时溅起片片油花,

  仿佛它们随时都能爆发出无穷的.“超能量”。再看燃气灶旁边的玻璃,上面居然粘着一个瘪了下去的元宵!不用说,刚才的巨响肯定是它们发出的。老天!这热锅中的元宵也太具“杀伤力”了吧!

  待我回过神来,便开始对妈妈念经:“妈妈您忘了去年炸元宵多危险了吗?元宵在油锅里溅起大片油花,白的元宵居然飞出锅外,多可怕啊!出了意外怎么办?妈妈,你别炸了,好不好?”“没关系!不就是炸几个元宵吗?你别担心。”

  唉,妈妈就是这样,倔强得不得了,她决定了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劝说她,就等于白费力气,也许我从别的方面想想办法能省些脑细胞吧。

  对!既然不能阻止妈妈,那就想想办法让炸元宵变得安全些吧。可是,这炸元宵的方法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后人沿用了这么多年,一定被改进得无懈可击了,我能找出更好的办法吗?这种想法不禁让我有些泄气,可转念又一想:做什么事情都按照传统的方法,这生活还有什么新鲜可言?我今天一定得给它来个突破!

  元宵由皮和馅组成,可是什么导致元宵爆掉呢?爆掉是因为膨胀,可是是什么东西在膨胀呢?馅?不像,那么是……我突然眼前一亮:空气!对,一定是空气膨胀而又无法排出,才致使元宵爆掉,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样看来,我只要给元宵扎个小孔就一切OK了!这样一来既可以排空气,又不会让馅流出,对就这么做!

  说干就干,我趁厨房里没人,便蹑手蹑脚地找出元宵,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扎上洞,待完成这切后,我又轻轻地走出了厨房。

  第二天,妈妈炸元宵的时候,我则坐在餐桌旁,紧张而又专心致志地倾听着厨房里的动静,果然这次没再发出那种恐怖的“叭叭”声,不一会儿,妈妈便将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炸元宵端上了餐桌,看着妈妈那得意的笑脸,我的心里不禁乐开了花!

  谁说古人的道路一定完美?谁说前人的方法一定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大概只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功中,深深陷入前人的错误里吧!

  元宵的随笔 篇5

  又过年了,那些温暖的年事总在脑海里一遍一遍演播,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年关翻涌。

  现在,乡下的过年跟城里差不多了。我儿时的过年却跟城里差别比较大。我家是父辈三兄弟没分家,大大小小20口人。奶奶是她那一辈兄弟妯娌里最后一个健在的人,自然是过年时家族都要来拜年的老天派。过年的大小事情、祭祀、走人户呀什么的都听她调遣。

  过年除了吃年夜饭,正月初一还要吃汤圆。现在过年吃汤圆,超市里各种牌子、各种馅料、大小各异的汤圆琳琅满目。小时候吃汤圆都是自家加工。

  每年进入腊月中旬,奶奶就安排母亲和两个婶婶把糯谷背到社里的打米房去打好,然后泡上大半水缸糯米。在过年的前几天母亲和婶婶她们把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在石磨上细细的磨好,装在白棉布做的长长的汤圆口袋里(我家人多,客人也多,每年都要磨两大口袋汤圆)。磨好的汤圆在口袋里用石磨墩压着,等压干多余的水分,过年的晚上就从汤圆口袋里把凝脂一般的汤圆掏出来放在两个大缸钵里备用。

  接着就是准备汤圆心子了。那时候,汤圆心子没现在这么多名堂,都是自家准备:红糖心子、白糖心子、芝麻冰糖心子,小时候觉得冰糖和腊肉末、芝麻做成的心子最好吃。

  现在过年吃汤圆也不是必须了。小时候在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是必须吃汤圆的。除了初一早上吃汤圆,客人来家给奶奶拜年,早上中午的.饭前都要吃一碗醪糟掐掐汤圆,所以元宵节以前吃汤圆的数量对于我家来说不小。不过,过年时无论吃多少顿汤圆,最重要的一顿还是正月初一早上那一顿。

  初一早上母亲和婶婶她们早早起床,烧好一大锅水准备煮汤圆。为了讨个好彩头,奶奶还准备一些洗干净的硬币交给母亲和婶婶她们,和着汤圆心子包在一部分汤圆里。奶奶说谁吃到硬币或是吃到的硬币个数多,这一年财气就旺。我们一帮孩子也是被早早从热被窝里叫起来,奶奶说新年第一天就早起,这一年都不会睡懒觉了。

  看着大人们忙碌着包20个人吃的汤圆,我们几个姐妹也忍不住要去搞槽。大人们不允许妹妹们包汤圆,说没包好心子流出来,水就不清亮,汤圆就不好吃了。我是被特许包汤圆的(也许我现在能包汤圆包粽子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吧),但不准包有硬币的汤圆。看着满锅圆圆白白在锅里翻腾的大个头汤圆,眼睛细细搜索哪个汤圆里有硬币,哪个是最喜欢吃的心子的汤圆,以备轮到我端汤圆时不搞错(其实这是白搭,煮熟了都差不多无法辨认)。

  汤圆煮好了,可不是马上就吃得着,奶奶和母亲、婶婶她们还在门口外放上一长凳,然后舀上几碗汤圆搁上筷子放在长凳上,敬谁我是真不知道了。摆上一会儿收了才轮到一大家子吃。吃汤圆的顺序也是从长辈开始一个一个端上桌子的。奶奶一发话,全家大小动筷子了,奶奶还鼓励看谁吃得多吃得巧:吃一个的,一帆风顺,吃两个的,好事成双,吃四个的,四季发财……吃十二个,月月发财。一帮小孩子被奶奶这一鼓励,都争先恐后抢汤圆吃,吃到硬币的开心的炫耀,没吃到硬币的就赶紧报数吃了几个汤圆。这样一来,一家子都找到了一年初始开心的理由。现在想来,那也许是奶奶的激将法;让大家努力把汤圆吃完,免得剩下不好打整。 年,一年年的过;汤圆,年年都香甜;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梦想,只要努力一定会圆!

  元宵的随笔 篇6

  微微殷虹的天上飞着几盏孔明灯,红的绿的夹杂在一起绘成一副鲜明的画,我们在地面上睁大了双眼看着自己放飞的孔明灯,固执地指着跳着说哪一盏是属于自己的,就像我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梦一般……

  ——题记

  元宵到了,我在日记本上淡然写道。几年前或是更久以前吧,我也曾在日记本上用童稚的字写过这句话,我也不知道时过境迁后的我为什么会这么不痛不痒地写着这几个字,但是我唯一明白的是,元宵到了。

  我们几个在运动场的乒乓桌上,弓着身子在孔明灯那红色的纸上写着自己的愿望。我觉得有窒息般的热,可是却没有出汗。黑色的水性笔散发出一股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味道,透过纸的缝隙有力地渗到下一页。

  来到一处空地上,我拉开了孔明灯。有两处地方似乎被黏住了,我们着急地用手弄开,像是小心翼翼地抚摸心爱之物。我知道,那是梦想,在我们心目中完美无缺不容有一丝损伤的梦想。

  或许只是轻微地黏住了,很快孔明灯已经拉开。点燃的蜡烛亮亮地照进了我们的心房,亮亮地点燃了我们的希望。

  似乎还是舍不得放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着孔明灯,似乎恨不得把一切做成胶片装进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永远存留的记忆。

  最后不知道是谁的手先放开,我一把把孔明灯推向空中,然后站在原地看它越飞越高,最终成了一个点,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他们跳着叫着,知道看不见为止,那是对放飞的不舍。

  我明白如果不放开,等蜡烛燃尽之时他便再也飞不起来了,就算侥幸存一点点,它也飞不高。因为我看过拿在手里不肯放飞的孔明灯,等它飞上去的时候蜡烛已经所剩无几了,我看过他坠落时的样子,也见过它的主人那满脸的失望,我希望他可以越飞越高,到达他想去的地方。

  突然下起了助兴的'毛毛雨,落在脸上很痒很痒。我们拿着小小的烟花,火花般燃烧的它照亮了我们的脸庞,我们没心没肺地笑着跳着,像疯子一般。

  我知道等元宵过后我们中间有的要去广州,有的会去汕头,会各奔东西。与其因离别而痛苦得撕心裂肺,不如享受于短暂的相聚时光中笑得没心没肺。

  或许是有点儿渴了,我们做到位置上喝着炒冰。我觉得很冷很冷,但是舌尖忠诚地告诉我那是甜的。看着他们,看着远处绽放的烟花,一瞬间我自私地希望时间可以停留,希望我们的游戏不会像烟花那般稍纵即逝。

  时间总是无情地匆匆走过,一看手机竟是十一点多了。运动场上比之前有些冷清,我们往回家的方向走。明明觉得路很长很长,为什么眨眼就遗忘。偶尔一两家门前吊着一盏小小的灯,照亮了冷冰冰的路,我们笑着迎接分别的时间,笑容被路灯照耀得如此耀眼。

  分叉路口,我们笑着说,明年元宵还继续。

  是么?我知道那是强颜欢笑。但是,与其看成是玩笑,我更愿意当成一句承诺。

  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呢?

  元宵的随笔 篇7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闹元宵,去坟、烧火、看湖南卫视一年一度的闹元宵,丰富而开心!

  快到傍晚的时候,我们踏起轻松的脚步,迈起快乐的步伐,去坟给祖先和老婆婆烧纸,插小蜡烛,回去的'时候,再看看一大块坟,格外漂亮,一片金色的海洋。回家的路上,家家户户的房屋上都挂有红灯笼,家门口还有小蜡烛,像是在装饰自己的城堡一样,格外好看。回家以后我们就开吃饺子了,

  一家人坐沙发上,看看新闻吃着饺子,心里都很兴奋和幸福。吃过饺子后,舅舅带上我们在房外点火,放炮,格外开心,玩过以后,我们去姥爷家看湖南卫视的闹元宵,

  因为我们都快开学了,所以妈妈8:30喊我们回家睡觉。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快乐、开心、幸福中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次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次了,因为我舅舅这里的闹元宵很热闹,而我老家哪里都是冷清清的,最重要的就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开心、幸福!

  元宵的随笔 篇8

  记得全家人第一次正儿八经过元宵节,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正好读四年级,正是不知忧愁、无拘无束的年龄段。什么事都不知,但又什么事都能自顾自的高兴起来。

  那时家里穷,一家三口住在一间不大的房里。每天,除了水费、电费和柴米油盐外,能省钱的地方几乎都省了下来。

  元宵那天晚上,也不知为什么,父亲有些意外的从外面买回了一小袋糯米粉和芝麻粉。后来才知道,那是父亲怕让我比同龄的孩子少了些什么,才特地买回的。

  吃晚饭的时候,汤圆被端到桌上。汤圆不多,装在碗里,恰好只够三碗。那晚,一家人围在桌前一面说着,一面笑着。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和母亲的脸上都红红的,也不知是被从汤圆里升腾起的热气蒸的还是因为其它缘故?

  记忆里,那次的汤圆特别甜。咬一口,那细滑如凝脂的黑芝麻,便顺着唇流入口中。咽下去,芝麻的甜味,好长一段时间都在唇齿间萦绕,经久不散......

  那时年纪小,不懂事,吃完了自己碗里的,便顺手用筷子从母亲碗里夹起一个来吃。但一口咬下,汤圆裂开,里面却根本尝不到任何芝麻的味道。吐到碗里一看,那只汤圆的里外竟然是一样的乳白色。当时,我放下手里的筷子问母亲,“妈,为什么这只汤圆里没有黑芝麻?”记得母亲说,“那或许是你爸做的时候漏掉了。”后来又说了什么,我已记不清了。只知道听完那些话以后,我竟然相信了,也不再闹了。

  长大后,一次和父亲聊往事,父亲说漏了嘴,才知道原来那天的汤圆里只有我的那碗是有馅的。父亲煮汤圆时,特地分了两个小锅,最后把那碗包有黑芝麻馅的汤圆留给了我。

  记忆中还有另一次元宵节,同样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那时,我正在读初三,临近中考,元宵节晚上学校补课。下午时间仓促,我没有回去,在学校食堂胡乱应付了一餐回到教室里继续上课。

  那天晚自习,老师布置了一张试卷。做到一半,我习惯性地抬起头向窗外看去。原本想看看远处霓虹灯下的夜景,驱赶一下做题的倦意。但透过走廊一侧的窗,看到的却是一个人影。隔着玻璃,人影在紧闭的教室门前犹豫了一会儿,之后又转身向楼下走去。人影的手里似乎提着些什么,转身的时候,那人的背影显得格外熟悉。那种熟悉感像是父亲,但我不敢更不愿打开教室门追上去。

  那个时候,我在学校成绩不错,分数总在年级前五之内徘徊。又恰好正值青春期,身体内的各种激素都在疯狂分泌,见到心仪的女孩子,耳根也会不知不觉像挨上了烙铁,霎时变得通红。再加上父亲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一开口便夹带着满嘴方言腔,穿衣也不爱讲究,所以总认为父亲的每次到校,无论是所谓的好事还是坏事,都显得极不光彩。

  那时,坐在教室里,总担心父亲会半路折回来,推开教室的门,之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正坐在讲台上的老师客套几句,说几句在他看来已经竭尽全力说出的标准普通话,最后引得整个教室一阵哄笑,只留下我一个人哭笑不得地坐在桌前,假装聚精会神地看着课本上的文字。

  但直到那天的晚自习下课铃响后,我才知道刚才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心有些庆幸,匆忙收拾好书包,怀着一种所谓的“虚荣”心理,赶在其他同学还未出教室前,向楼下飞奔而去。

  沿着楼梯下来,直到跑到一楼的转角,我才看见父亲。

  父亲的'手里提着一只保温瓶,看见我,冲我笑了笑说:“今天是元宵节,你妈让我给你送汤圆,赶紧吃了,还热着呢!”父亲说着,把保温瓶递到我的手里。说话时,父亲用的还是那样蹩脚的普通话。那一刹那,不知为什么,或许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种纯粹的逆反情绪在作怪,我接过保温瓶,故意问:“那你为什么刚才不送进教室,也省得在这里站着等了?这大冷天的,你等着不烦我都烦呢!”

  原本以为父亲听完后会恼火,但父亲听了表面上仍旧一脸平静。停顿片刻,父亲说道:“刚才我在窗外看见你们在考试。这不,没敢进去。怕打扰到你做题了!”说话时,父亲的声音结结巴巴的。

  父亲平时是个善于交际的人。那一次,也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看见那个养了我十多年的男人说话结巴成那样。几句话,几乎每个字都会重复一两个来回。

  其实,即便父亲不肯说,我也明白父亲的意思,他是怕让他的儿子没有面子,在同学面前“丢丑”。

  那天,外面的天气格外的冷。晚自习两个半小时,保温瓶里的汤圆几乎透不出丝毫热气,只有瓶中的汤水还能感觉到一丝余温。不知为什么,吃着吃着,突然发现汤圆里混进了几星咸酸。

  我搁下汤匙,抹了抹脸,才发觉不知何时,两行清泪划破了眼睑,汇到了唇角......

  元宵的随笔 篇9

  提起元宵节,自然就想到团圆,与家人的团圆。上元节,我在无影灯下独自“团圆”。

  手术间外的长廊,可以看到门诊及住院部门口悬挂的红灯笼。就那么随着风的吹拂,而舞动着,宛如一个个身着红纱的女子,扭动着曼妙的身姿。以清脆的鞭炮声为曲,以仙女洒下的灿烂的“天花”为景,和各楼层上窗口处的明灯相伴,共同展示着医院里那仅存的年的气息。

  手术间内,一如以往的.平静。那一丝最后的年味儿也不曾打乱那有规有矩的节奏。依旧明亮的无影灯,依然闪烁的仪器表,还有那利落的传递器械的身影。一声新生儿的啼哭,

  给手术间内的人都注入了一丝的活力。我看着产妇母子亲切贴脸的温馨画面,忽然想起高热不退独自在家的老母,愧疚的泪水猛地溢出眼外。

  几个人的付出,换来千家万户的团圆,可值?舍小我,成大我,可值!

  与无影灯相伴,赏无影灯为趣。月圆之夜,希望这元宵节里明亮的无影灯,给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带来圆圆的梦,圆圆的爱,圆圆的幸福!

  元宵的随笔 篇10

  就在办公室,盘腿而坐,因为是元宵,都回家啦,虽说椅子狭小,外面下着雨,我平静的看着电脑,两个,充分地享受这独处的妙处,犹如我偷偷去看电影,虽说我是在看以前,也可以说是五年以前,经历过的工作日记,表格,培训资料,点滴的片段,都可以多少找回点记忆,不是一个人,快乐地忧伤的躺漾。

  小子,格子衫,稚嫩的声音边走边叫爸爸,让我看天空,这样的影像至今还保存完好,我也庆幸这点财富,幸福的看着,虽说如今有点执拗,倔强。可不可以再阳光一点,可不可以再加把力,把数学知识赶上去,一句话,不,坚决不,无计可施,是一个父辈的无能,这是无可奈何的,我记得成龙电影《新警察故事》,一个高级警官,面对儿子,犯罪的儿子,最后时刻还是吼叫,辱骂,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儿子失望啦,父亲懊恼的不仅是失望,更是教育的'失缺。

  我相信这小子是心里有数的,他没有恶劣到这般地步,正如太阳黑子,就那一点点啦。我没有失去信心,甚至相信这是可塑之材料,也许每个少年心里都会有这点宝贵的倔劲,一如人对某一方面的执着。外面的鞭炮多了,雨也悄无声息的多了起来,我还在看,看窗外的雨,雨啊,我被你困了。

  有时可以换个角度看,比如我在雨天里,我可以有独处的时间,没有人打扰,而且是元宵的节日,多了几分思索,平常都荒芜了,只有节日可以拉进思考。我穿着极其简单的衣服,没有配色,舒适是我心里没有障碍,不见人,不听外事,也无人来打扰,多好的空间,我试图听几首新歌,都没有听进去,又回到我爱听的那几首,《 十年》《再活五百年》《千年等一回》,都是与时间有关的。

  盘腿而坐,不是我无状,还在狭小的座椅里,充分自由吧,只有身体自由,灵魂才可以自由,灵魂有时挺磨叽,本可以天马行空,却偏偏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看不透看不远,有时却出窍,比哲学家还哲学家,比霍金都正常还远,灵魂就这样不依不饶的跟随着躯体,我思考着,灵魂哪里去了?

  你在哪里了,我在家里,家里那个地方?…, 父子对话就这样带着追问,你房间里嘛?嗯,冷嘛?不冷,吃什么,吃饭,我知道你吃饭,知道还问。我变哑巴啦,有话和爸爸说嘛,没有,那我挂了,嗯。结束这与感情无关的话题,我还是回到记忆里,尤其年小时候,雨在断断续续的。

  慢慢感受一天的雨,下午五点时分,去一位朋友家吃饭,四个人,两瓶红酒,我本吆喝着喝酒,却不胜酒力,晕了,也站立不稳,只好停止喝酒,酒后喝了很多茶,渐渐清醒,就开车回来了,总感觉少点什么,就是不知道。

  元宵节,我没有致电父母,感觉刚从家过完春节,没有什么要说的,我想打电话给儿子,想想昨天刚结束那些无聊的对话,说啥哪,不说了。不过我还是记得儿子喜欢吃七彩元宵,五颜六色,口味很多,一吃都一大碗,我们都吃不了多少,结果都是他的,今天我没有特殊问候,不知道他能吃上否,我更不知道我妈妈会不会也这样想我,虽说我是真的没有吃,可我是真的怀念有元宵的日子,是七彩的。

  元宵的随笔 篇11

  啦啦啦,今天我们包汤圆。包什么圆?五仁圆,芝麻圆。在我的家中,不时传来欢乐的歌声。今天是正月十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有许多,像看花灯、猜灯谜等。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要包汤圆,吃汤圆了。也就在今天,我准备与爸爸妈妈展开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包汤圆大战。

  此时此刻,在硝烟弥漫的厨房里,我刚刚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把糯米粉和好。接下来便准备开始包汤圆。

  我先从糯米团上掰下了一小块,用手使劲握,把粉揉到柔软些,再把它摁成饼,把馅放在里头,再包上,一个汤圆就大功告成了。于是我再接再厉,又接连包了三个。

  再看老爸老妈,他们都包好七八个了。没办法,我只好继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包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也渐渐超过他们。终于,我们把所有的馅包完了。我数了数我们三个人的成果,我包了三十二个,爸爸包了三十一个,妈妈也是三十一个。最终,我获得了胜利。

  很快,汤圆出锅了,我夹起一个放进嘴里,轻轻一咬,一阵香甜涌入我的`心头。我不尽感叹:还是自己包的汤圆最好吃!今年的元宵节别有一番韵味。

  元宵的随笔 篇12

  青箩木屋,香茗藤椅,居旁有竹,枕畔有书,暖暖的阳光,淡淡的茉莉香,慵闲静坐,凝目沉思,享受着独处的光阴。或是在这样一处闲雅之境,与最爱的人白发相依,携手夕阳,无怨无嗔,共度余生,这一直是我神往的境界。

  元宵之日,朋友赠送美图,那意境恰如心中所想,图片中虽然多了鲜花的喧闹,却也清雅宁静,欣赏良久,不忍移目。

  恍然之间,心升无限感慨,华年似水,最无奈的是光阴的流逝,曾无数梦想在心中绽放,似午夜的花儿,悄悄地开,悄悄地谢。只有这个木屋藤椅香茗的愿望,一直藏在心底,日久弥珍,总是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那抹神经,时时感动自己。

  站在窗前,看到了砰然腾空的烟花,一朵朵,一簇簇,璀璨夺目,转瞬间又幻化成灰,飘然而逝,再寻不到点滴的痕迹。剪心日日年年,每年的元宵节都会观赏烟花,都会被那种绚丽的美而震撼,哪怕分秒存活,当烟花散去,繁华一梦,全无影踪。哀叹也好,惋惜也好,那就是它的轨迹。

  用自己最绚丽的'美博得人间一笑,使命既去,它也如风般的杳然,人人惊叹它的短暂之时,也记住了那震撼心灵的瞬间。

  傍晚,灯祭父母,跪在白雪覆盖的坟前,看着油灯静静的摇曳燃烧,看着纸灰幻化成只只黑蝴蝶,飘舞在苍茫的荒野,眼前晃动的全是父母的笑容。挚亲的亲人,生我养我,给了我最幸福的光阴,一朝魂杳,他们只能在天堂遥望我寂寞长跪的身影,只能在天堂怜惜爱女孤苦独泣。

  元宵的随笔 篇13

  元宵节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和艺在一起吃的那碗汤圆。艺,是我高中时喜欢的女孩子,那时我和艺正读高二。元宵节时正值倒春寒,气温骤降,一觉醒来,已是雪满江城。那天学校破例不上晚自习,下午最后一节课后,我和艺从学校出来,缓缓向家里走去。

  公路上,积满了一层薄薄的白色。我替艺提着包,她则推着我的自行车走在一侧。

  走着走着,不知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艺突然停下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我看了她一眼说:“元宵节。”“那咱们一块吃汤圆吧!”说着,艺骑上车向前踩去。我在后面追着,等回过神时,车已在一家小吃店前停下。

  那天的汤圆,是艺执意结的账。我和艺坐在小吃店里的长桌前,一边吃着,一边聊着。几个从小吃店门前路过的行人投来短暂的目光。目光落在我和艺的身上,那一刹那,我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才是最幸福的。那种幸福的源头便是真挚,便是友情!

  那天回家时已是八点,路上橘色的灯投下的昏光映着未融尽的积雪,莹莹动人。回家后,父亲问我:“去哪儿了?”我怕父亲误会,撒谎说:“学校里有些事。”父亲听了笑而不答,只是招呼我和母亲吃晚饭。

  同样是事后,我才知道。其实父亲早就知道我和艺的事。尽管那时正是学习的关键期,许多家长都在拼命的给自己的孩子请家教,甚至打补药,但父亲却对此没有半点介入。而他只是凭他的直觉相信,相信他的儿子所做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会做得尽善尽美。

  后来我和几个朋友提到过此事,朋友都很羡慕,说我有这样一个好父亲。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我幸运。而是“父亲”这两个字和“家”一样,原本就蓄满了爱。只是情况不同,倾泻的方式各异,但爱却始终是不变的真谛!

  高中毕业后,艺去了另一座城市,而我仍旧留在湖北。每年元宵节时,艺都会打来一通电话。每次打完电话,那年高二一起过元宵节的情景,又会不知不觉间浮出脑海、涌上心头,一同从记忆里走出的还有那天晚上父亲的'微笑和一个男人对他儿子的全部信任与爱!

  ......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间已是晚上十一点。我拿起手机给艺和家里人发了一封简讯。简讯很短:元宵快乐,永远健康!发完,我放下手机,闭上眼,竭力去回味那些记忆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块边角。

  尽管冬寒还未退尽,但在我的心里,却有一股暖流此刻正在不停涌动,仿佛一眼温泉,汩汩作响.....不知为什么,一个人躺在宿舍的床上,泪,最终还是没有忍住,滑落到嘴角。但这一次,泪,似乎不再是单纯的咸涩;泪里好似透着淡淡的黑芝麻汤圆的味道,有甜蜜,有快乐,有心酸,但最终都融进了那股暖流,汇入了心的最深处......

  元宵的随笔 篇14

  作为春节最后一道华美的帷幕,元宵节又拖着她那绚丽多姿的长裙款款走来。又是一年的元宵节,又是一年的花谢花开,岁月的年轮又在我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走过今天,新年的脚步也即将离我远去,仿佛一切还在昨天,昨天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今天就伴着灯盏来回忆着曾经的逝光,感叹岁月,如飞似的流星,在转顺之间消失,还没等看到它的影子就一闪而过了,是那么得不愿,那么的不舍,不愿时光这么快,这么急的带走岁月以及在脸上刻下的痕迹。

  可是我们是无法改变自然的,抓住青春的尾巴,就让我用最后的青春来保持一个年轻的心吧!

  春去春又来,又是一年元宵夜。相同的是周而复始的更替。清晨,泡一壶清茶,美美品品人生!元宵节了,早早的为朋友们送去祝福。

  逝去的一年,有欢笑,那是快乐和喜悦,生活的甜蜜,我在笑声里陶醉。笑声里,让我尝到了生活的滋味,忘掉了烦恼和忧愁。有泪水,那是情感的升华,真情的`感动。那不是伤心的泪,因为伤心的泪流在了心里。

  留下的只有迷茫和彷徨,还有淡淡的微笑。辛勤的汗水,带来的是收获,在收获喜悦与快乐的同时,我也默默地为亲人和朋友送去深深的祝福。走过元宵节,迎来新的元年,更多的期盼在我的心中!

  美好的日子在我们的心底会一直存在的。在这个小年的最后一天恭祝所有的朋友们:新的一年开心快乐,没有烦恼,共同努力。

  元宵的随笔 篇15

  作为赏赐,我给自己炒了一个菜;作为犒劳,我给自己泡了一壶茶;作为日志,我记下了元宵之夜的所思与所行。——题记

  元宵节是一个吃元宵看灯会猜灯谜的日子,更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因为不能团圆,所以我不曾买元宵;因为没有心情,所以我不曾出门。平时,晚餐我很少吃饭,今天是元宵节,我决定赏赐下自己。

  于是,我削皮、清洗、切片、炒作;土豆片炒胡萝卜片蒜苗起锅,颜色不错,味道一般,我自己觉得蛮好。

  看着电视吃着我的.自创菜(我估计很多人可能没有吃过),窗外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浓浓的烟雾裹携着孩子们的欢笑破窗而入,随之入耳的还有大人的叮嘱。

  外面的喧闹与屋里的安静,形成明显的反差,我决定犒劳下自己。于是,我烧水、温杯、洗茶、冲泡;装模作样的端杯、闻香、品味。

  其实我既不懂茶,也不会品茶,之所以这样去做,是因为我喜欢甘冽中略带苦涩的那种滋味,喜欢茶气抵达五脏六腑的那种感觉,喜欢思绪随着茶香悠悠飘的那种状态。

  元宵的随笔 篇16

  春节刚过,十五又至,机关、商家、民宅的门楣或窗沿上纷纷挂起大红的灯笼,一下点染出喜庆热闹的氛围。

  元宵节的由来大概有三种说法:一是在西汉时期,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里“燃灯表佛”,后来演变为民间节日。二是汉文帝平息“褚吕之乱”后,深感国泰民安来之不易,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三是,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他以“敬奉火神君”的善举帮助一名叫元宵的宫女,于正月十五这天与家人团聚,后人为作纪念,将这天称为元宵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绎,元宵节作为一种民族节日,以其越来越浓郁的气氛,以其越来越多样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元宵节是我国民众都喜欢的民俗大节,它是春节期间广大民众歌舞升平过大年的高潮,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国的狂欢节”,是人们一年一度最轻快、最愉悦的身心放松。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狂欢节,讲究的就是一个“闹”字。我国不少地方在元宵节期间,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还要走出家门,参与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体现了“万人空巷闹花灯”的景境,因其喜庆氛围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闹元宵”,最显著的习俗怕是元宵节上不夜的灯会了。明代大画家唐寅有“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描写元宵节灯火盛会的诗句。这些年去了不少元宵节的灯会,发现除了传承了历代古老的花灯之外,霓虹灯、声控灯、音乐灯等也用上了排场,加上激光、遥控、电子、光导纤维等高科技的参与,灯的家族越来越大,灯会的规模、格调也更为大观。另外,在赏花灯的活动中,猜灯谜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灯是谜的载体,谜是灯的翅膀,元宵节通过赏灯猜谜,使人们在享受乐趣中增长学识。你闭目试想:徜徉在灯的流光溢彩之中,在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娱乐节目中去呐喊、去互动,不正是体现了闹元宵的那个“闹”吗?字典里“闹”解释为“生机勃勃,旺盛,声势浩大,热火朝天地搞”,因此,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还是个浪漫的日子,从古代时起,就成为诸多男女与心上人幽会的良辰佳期。用现代话讲,这一天也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欧阳修在词作《生查子》里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的是元宵节男女相会的情形。当今,时过境迁,现代人早已跳出封建礼教的窠臼与束缚,谈情说爱再没必要偷偷摸摸或者借助什么节日了。热恋中、恩爱中的男女携手并肩地奔向街头,成双成对地流连在灯的海洋之中,不正是元宵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吗?因此,也可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中华儿女的,它是狂欢的、也是浪漫的。

  元宵的随笔 篇17

  昨天是元宵节,下午单位就宣布有约会的人可以提前两个小时下班,我第一个举手声明有约会,于是我提两个小时下班,昨天的天气很好,象是到了春天的感觉,一点也不冷。晚上劳动公园有花灯会,星海广场有焰火晚会,很想去看焰火。

  晚餐自己做了美味的饺子,韭菜、虾仁和猪肉,有时候很佩服自己,一个人居然有心情做饺子吃,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人才会有兴趣做些好吃的东西来吃,否则那么多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大连这里元宵节一般都是早晨吃元宵,晚上包饺子,来到这里快7年了,也就随了这里的风俗习惯。

  每到一个节日,就和办公室里的同时切磋应该吃什么才算是过节,一年当中的节日,除了春节,其他的节日基本都在这里度过,以前还有朋友相伴,但现在朋友都结婚了,也不好打扰人家过节日。我似乎是越来越孤独,也越来的越随意,自由是我无上的欢乐!

  据说看焰火的人很多,车站和车上都是去看焰火的人,广场早在晚上6点钟就挤满了人,多数是年轻的情侣。正式燃放是在晚上的7点半钟。

  我终于没有勇气去现场观看,于是站在楼下眺望星海广场的'上空,五颜六色的烟花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在天空中绽放,那一瞬间的灿烂足以让人陶醉!恰似我们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也要绽放最美丽的瞬间。

  元宵的随笔 篇18

  一盏油灯,怎能表达我的哀思与悲戚?旋舞的黑蝴蝶,又怎能带去我对亲人的怀念与祭奠?

  儿时,父亲亲手做的罐头灯伴我度过元宵之夜,提着灯笼奔跑在邻里村屯,百步祛病的说法是他们最质朴的心愿,井沿滚冰的笑声还在耳畔。

  母亲亲手煮的浓浓汤圆是世界上最美的餐点。不能忘记,母亲点燃豆箕之火,我们拉长的身影跳跃在火苗之上,母亲欣慰含笑的叨念,烧掉霉运,一年平安。

  笑声犹在,叮咛犹在,呵护犹在,慈爱犹在,音容笑貌犹在!

  荒凉野地,这里却成了他们的家,天寒地冻,积雪茫茫,他们可有驱寒的衣,暖手的炉?撒手人寰,他们再不能享受天伦之乐,也带走了我的温暖与依赖。

  曾几何时,更喜欢孤独与寂寞,更喜欢理智与自强,因为我知道,没有父母相伴,我再没有了撒娇的权利,再没有了风雨中赖以依靠的港湾,再没有了倾吐苦水的至爱亲人!

  无奈复无奈,悲伤复悲伤,可这就是人生。人生在世,谁又能长留亲人在自己的身边?谁又能让自己的一世永无分别与离散。

  岁月峥嵘,曾有多少值得记忆的美好,曾有多少令心灵驿动的过往,又有多少人淹没于红尘中。亲人挚爱,或已杳离在时光的轨迹里;知音密友,为生存奔波劳碌而失去音讯;师长同事,因离职升迁而流离远方。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之处,那些朦胧的面孔,谁是旧知,谁是新交,再也无法细数,唯留这幽幽灯祭时的深沉思念,烟花璀璨时的感慨,那是永远无法淡漠的亲情与深藏在心中的.友谊,任凭时间打磨,总是醇香如故。

  人生如烟花,即使再美,也无法把它永久挽留,只有珍惜该珍惜的,记住该记住的,思念该思念的,牵挂该牵挂的,蕴情于心,悄悄的酝酿,让她发酵成醇香的酒,爱己所爱,此已足矣。

  烟花散尽后,放飞了红色的许愿灯,灯影里写着我的心愿与诚挚的祝福。仰望红灯飞腾而去,祝愿随着那摇曳的灯盏飞起,直上星空,星在希望就在,就如我愿意用笔来描绘一切,虽然无法诠释所有的人生真谛,留下的却是心中的永恒。

  漂泊的文字,清扬婉约,绚如烟花,随风飞舞,把一个个简单字符拼成动人的故事,放逐心灵之舟,用文字来堆砌最美的情感。在文字里微笑,在文字里幸福,在文字里酸楚,在文字里流泪,文字塑造的世界,不再是淤积与无奈,而是苦涩红尘中最真实的释放,让灵魂寻得一方安静。

【元宵的随笔】相关文章:

元宵的随笔08-02

关于元宵的随笔01-23

元宵节随笔02-10

关于元宵节的随笔10-14

关于元宵的随笔7篇02-05

《培根随笔》随笔05-17

《培根随笔》随笔5篇05-17

《培根随笔》随笔(5篇)05-17

经典的随笔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