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3-08-12 11:00:38 随笔 我要投稿

教师教育随笔(优选13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教育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教育随笔(优选13篇)

  教师教育随笔 篇1

  用活教材 盘活课堂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依据和物质基础,但在教学中过分的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变得沉闷、单调、乏味,那么,教学就会犹如一张网、一团麻,很难做到纲举目张,教材反而成了我们搞好教学的瓶颈。可见,处理好教材,才能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教材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合理的分析和解读教材,既尊重教材,又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轻松又实在。

  一、不求全,而求变

  不可否认,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及隐含其中的教育理念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然而,教材所安排的内容是否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又是否能为学生已有的基础所接受和认可?事实上,即如人们所普遍了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关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活动之间新的定位:教师应当用教材去进行教学,而不只是教教材。这也就是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正确理解教材,首先是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全面掌握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其次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确定重难点,最后是联系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必要时对教材的安排灵活变通,或“删”或“增”。在北师大三年级《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教学中,教材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多,从例题看:有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有笔算除法的首次验算(其中又包括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两类)。从习题看:有商的大小比较;有对剩余的不同处理。一个课时涉及五个新的知识点,试想:要使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对五个新知识点理解、接受、消化,可以吗?当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就要对教材作出大胆取舍,本课时紧承前面的教学内容,被除数首位不够除、笔算除法的验算无疑是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删除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对剩余问题的不同处理两个知识点,同时弱化商的比较这一知识,这是“删”。而在导入阶段增加口算420÷6,并通过分解图展示口算和思考过程,这能有效地迁移学法,理解“首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的算理;在学习了首商之后,及时在反馈练习阶段增加确定首商的专项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是“增”。如此删、增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学习轻松了,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因此,“不求全,而求变”可以看成数学基本技能教学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不求全,而求联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特别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普遍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模式,内容生动,对学生也有极大地吸引力。但观北师大新教材,课本以大量篇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而将对于知识的解释、应用与拓展反而隐含于练习之中。这样的安排就有可能割裂数学知识链条,淡化了数学本质内容的探究。事实上,我们决不能弱化数学基本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某些内容安排次序作出调整,可能更有利于鞭辟入里,使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更加顺畅,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顺畅。还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的教学,教材中的例1(46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而紧接着安排的试一试则是被除数的首位够除的练习,这是上一课时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大胆地将这一内容调到例1之前,作为铺垫题,达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提取笔算除法要点的目的。这样既分散了练习,又将新旧知识顺畅地联系起来,对新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再看北师大六年级下册《反比例》的教学,紧承正比例知识,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运用例2(王叔叔游长城,选择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所需时间的关系)、例3(分装600l果汁,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之间的关系)的情景,在与正比例的比较中理解什么样的量能成反比例关系,而例1中出示的和是12的加法表、积是12的乘法表倒是适合学生在认识了反比例之后对两种不同的情况作出哪种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判断,同时在乘法表中,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连成了一条曲线,这正是反比例图像的直观表现,对后面观察与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因此,不妨将本课时例1的内容调整到学习了反比例并完成相关反馈练习后进行教学,更利于知识的解释、连贯和联系。也就是说,“不求全,而求联”可以被看成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相应原则。

  三、不求全,而求延

  在教学中,简单机械地“用”教材教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教材的创新。例如,就概念教学而言,对于同一概念我们应当力求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理解,也即应当将其看成整体性“概念网络”的一个组成成分,从一个广泛的角度对概念作出必要的“引申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材呈现的有限内容中生发开来,全面的、立体的掌握知识。在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中,教材给出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比的概念。然而,如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呢?我们恐怕还需要更为生动的内容呈现。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后讲叙《柯南破案》的小故事,柯南只测量脚印就推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从而引出人体中有趣的比;在《试一试》习题中,解决了树高与影长比的关系后,引入数学家泰勒斯运用这一知识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教学临近尾声时,出示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比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吗?……这些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更能够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比”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像,而不是扁平无生气的知识。看来,“不求全,而求延”可以当做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此言不差,实际教学中,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有更多的实践体会去灵活的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灵性的。

  教师教育随笔 篇2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遵循由乐趣发展成为兴趣的原则并能因势利导,就会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探索体育的无穷奥秘。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活动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于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倾向与爱好。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倘若学生体育兴趣浓厚,将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和积极性,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获得身心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喜悦。倘若缺乏兴趣,将会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负担,体育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达到预期目的了。因此,遵循心理学客观规律,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必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从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多半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若能因势利导、授之有方,学生就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解,认真仔细地看老师示范。当老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完成。相反当学生对此练习失去兴趣或兴趣淡薄时,在练习时他们会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不时表现出某种抵触、厌恶情绪,自然影响到动作完成的质量与效果,甚至还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所以,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

  从正确的体育观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学校、社会、学生、教师、家长,要统一认识、齐抓共建、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支持者。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与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明确“小”与“大”的关系、“近”与“远”的关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从教学设计创新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设计新颖的教法、有趣的游戏,干净、舒适、安全的活动场地,先进的器材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新颖的设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参与练习的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学生奠定终生体育锻炼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育随笔 篇3

  绘画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既有思维,又有表达。强调先教幼儿会想再会画,是因为思维在先,表达在后,“意在笔先”,两者不能偏废。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照着老师的范画进行模仿,往往是老师怎么画,孩子就怎么画,最后呈现的作品也是基本一样的。如何打破传统,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乐意参加美术活动,也是我们本次一课三演活动的目的所在。

  在本次一课三演活动中首先确定了贴近孩子生活的一种粮食——玉米作为本次美术活动的对象,孩子们见过玉米也吃过玉米,他们比较了解玉米的特点。我们同时结合了我班本学期重点研究的美术形式——线描画,通过一只记号笔两边的粗细便可变幻出各式各样的玉米。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将线描画玉米这样一节美术活动包装的具有新意呢?经过我与李老师的商量,认为可以制作玉米书签从而吸引幼儿的兴趣。旨在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

  我根据幼儿当前的绘画发展水平结合《指南》要求,制定了以下三点活动目标:1、了解玉米的基本特征,尝试用线条画出玉米粒。2、尝试用点、线以及图形的方式装饰玉米粒,并制作成书签,3、喜欢美术创作,感受线描画的美。其中将用横线及竖线画出玉米粒设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将用线描画的形式装饰玉米粒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在活动导入中,我营造了讲故事的`情境,从而引出书签。但是从当天的氛围来看,我所表现的还是太过拘谨,其实完全可以放轻轻松缓缓走近幼儿,找故事的状态更逼真一些,将幼儿更加带入情境。其次活动开始的部分有些出乎我意料,也许是我第一个出示的书签是画好横线和竖线的玉米,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认出这是玉米,而非我所期望的此处是引出书签,让孩子们认识书签,了解其作用,所以我反思到,如果第一个出示的是完全空白的玉米轮廓,带他们认识书签,接着我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玉米书签,这时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吃过的玉米上有什么呢?玉米粒!那怎么样可以将玉米粒画出来呢?还可以请一位幼儿上前示范,既能避免教师示范的枯燥,又达到了生生互动学习。在幼儿示范时教师的指导用语也是非常关键的,由于画出玉米粒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此处教师应该提出要求:横线应该从左画到右,竖线应该从上画到下,撑满整个玉米书签。由于这里教师没有强调所以孩子在作品中的横线和竖线有些都没撑满,大小各异。

  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显然能看出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的,这体现在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用线描画装饰玉米粒,孩子都完成的非常不错的。孩子们的线描画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有的幼儿造型能力强,能画出不同的图案搭配;有的幼儿色彩感强,可以运用明暗对比;有的幼儿动作大胆泼辣,大刀阔斧;有的动作精细、优美、流畅。我也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主的美术活动的环境,允许幼儿有自主选择自己偏爱的表现方法的机会,鼓励幼儿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体现自身的价值。

  当然,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幼儿在用线描画装饰时内容画的比较稀疏,太空了,影响了效果,而画得精细的孩子时间根本来不及,来得及的都是那些线条画得较少、较稀疏的幼儿。有些幼儿在画玉米粒时将玉米粒画的格外之小,当时我也有所担心他是否来得及完成,效果会不会不好,想加以阻止,但是想到《纲要》中指出,要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我就多给孩子们创作的空间,最后密密麻麻的玉米粒效果意外的不错。最后在作品的交流环节中,孩子们相互交流太少,《指南》中提出还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可让他们说多多说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对别人的作品作出评价,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受到启迪。教师点评的重点也不够明确,完全可以结合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来点评,比如玉米粒绘画情况和线描画装饰部分的情况,教师显得有些急促了。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取长补短,让幼儿的绘画水平更上一层楼。

  教师教育随笔 篇4

  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工作以来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有的孩子语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间视觉智能突出,有的运动智能突出,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通过鼓励、表扬、引导克服不足,尽力弥补他的短处。

  我们班的一个小女孩叫珂珂个子很矮,很内向。自我们带这个班以来一直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她时她就会紧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因此,语言表达、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发展的`要慢一些,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很着急。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她,我们已无从去追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给她新的教育,新的起点。于是,我们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希望捕捉到她的亮点和进步的地方,给她鼓励,给她赞美,给她机会和希望。当我们发现她在绘画和运动方面很出色时,就在全体孩子前面表扬她,并让她做示范。当她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我们会抹抹她的头,给她一个赞许的微笑;当她在老师的要求下能简单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给她鼓励的掌声以及一个小贴画……在这些不同的赞许、鼓励下,她渐渐大方起来,眼睛也敢正视老师了,这些进步就是简简单单的鼓励与夸奖就能改变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教师教育随笔 篇5

  今天是开放日,全班幼儿的家长都来了,不大的屋子里满满的人,充满着欢声笑语。孩子们的表现比平时更出色,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都笑得合不拢嘴。

  “光宝宝溜下地呦,亲亲一群果娃娃……”歌儿唱起来了,声音最响亮的一个是侯亦婷,我注意到xx妈的眼里似乎有些潮湿。看着xx唱歌投入的样子,我也不禁想起了初次见到xx时的一幕。那时已经开学三四周了,可是xx却一直没来报道。从xx原来班的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xx是奶奶一手带起来的,老人对孩子娇得很,在家一个喷嚏就请假不上幼儿园了。xx习惯了家人的过度关心,对家和家人的依赖性很强,自理能力方面缺乏锻炼,并且几乎独自不跟外界来往。至于xx为什么开学这么久了还没入园,我们通过电话知道的`情况就是xx去另一县区的姥姥家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孩子们和我们两个老师的关系越来越默契,在我们又往xx家打过一通电话之后,xx的父母答复下周一就把xx接来送入园。xx来到这个新的班集体时,我们看到的是个文静怕人、白净漂亮的小姑娘。她躲在奶奶身后,拽着奶奶的衣角哭着闹着要回家去。我们两个老师先把依依不舍的xx奶奶劝走了以后,好不容易才使xx的情绪平复下来,可是直到午饭时,xx的眼里还是泪汪汪的。几天后,在xx妈来送她时,我和xx妈单独进行了一番长谈。通过交流,老师详细了解xx在家的表现和家庭环境,和xx父母制定了针对xx以往不好的生活习惯和不愿容入班级活动、不适应集体生活这些需要纠正问题的教育计划。

  几天后,在老师有意的引导和xx父母的鼓励下,xx终于可以笑着问“老师好”了。xx的表现马上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热情鼓舞,从那以后,xx来幼儿园再也没有闹过情绪。在随后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暗示下主动带xx等几个性格内向的伙伴一起参与,使他们性格和胆量在集体的带动下越来越放得开,在能力上的差距与全班整体水平越来越小。

  看到孩子们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当老师的总是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把小小的闪光点放大,修正缺点和毛病,在促进幼儿成长的同时,有意识地形成集体中幼儿团结互助、分工协作的生活和学习氛围,逐步建成一个充满温馨、充满亲情和关爱的大家庭。在这半年来,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成长进步着,在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也在老师、家长统一的教育理念下逐步形成。没有了入园闹情绪的孩子;没有了与伙伴起争执就打人的孩子;没有了不吃饭的孩子;没有了不好好午休的孩子;没有了娇气的爱哭鬼……在整个班集体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中,许多事情不用老师指出,就会有孩子提出正确意见。现在,班里的团结互助已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大家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困难时也争先恐后的一起来帮着解决……

  如今已经是我们班“小巧手”的xx成了伙伴中的小老师,每次在班里的美工活动中把自己作品做得又快又好后再主动去帮助身边的同伴,也常常会把自己在家完成的作品带来幼儿园展示并教给大家,难怪xx妈总是逢人就夸:“看我们家xx多棒……”

  教师教育随笔 篇6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可能都感觉到有些孩子愿意大喊大叫,刚刚告诉完不要大喊大叫一会儿孩子又忘记了,依然如故。这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孩子自己,说话音量过大,一会损坏喉咙,影响声带的发育;二会给人留下不礼貌、没教养的印象。即便是一句简单的“你好!”,不同的音量,不同的语气,都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谁又愿意听到那刺耳的问候呢?

  如果在幼儿园或者是某个集体,若是天天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听觉,更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以及注意力。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若是经常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易形成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孩子的天性原本是无忧无虑、轻松自由的,可是却过早地感染焦虑,那是对孩子多大的摧残啊!

  那么,孩子为何会大嗓门地说话呢?天生这样吗?遗传的因素固然有,家庭的成长环境因素固然有,但更多的是受幼儿园或学校环境的影响。有时,几个孩子在共同讨论一个话题,大家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争先恐后,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而这时候,有的孩子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往往会采用大声嚷嚷的方法,以为只要自己大声地喊,就能超过别人的声音,就能被大家所听到。你的声音这么大,我的声音比你还要大。这样就造成了“一浪高一浪”的现象。

  如果孩子产生这种现象,作为老师其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活动中、课堂上,如果教师忽视某些孩子的存在,无视他们的反应,无视他们的心理,更无视他们的语言。其实在某个角落里,有一双充满期望的眼睛正在看着你。就因为老师的忽视,而使他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剥夺了他表达的`权利。这个时候,那些表现欲强烈的孩子往往会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喊出来。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才会让大家听到自己的声音。而有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为了维持“你是学生,我是老师”的关系,则会用更高分贝的音量来压倒孩子,稳定局面,觉得只有这样做才不失老师的尊严。久而久之,这一切都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声音越大,老师也就越想压过他们。而老师的声音越大,孩子也会试图用更大的音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亲爱的教师们,希望你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注视着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蒙台梭利教学法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能走过那么多年 ,还能有如此众多的追随者、推崇者,自然有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针对以上所提到的现象,我觉得“蒙氏”教育给每个接触过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静”和教师很少用语言只用眼神。孩子各得其所而又各得其乐,他们自由,但不会影响同伴,他们活动,但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丝毫没有喧哗的场面。如果有交谈都是轻轻的、“温柔”的。当然,我们不能盲目推崇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但是“蒙氏”所营造的这样一种氛围,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做到这样?是天生的?不是!孩子的天性都一样。那么,既然孩子的差别不是主要问题,那幼儿园及教师的方法就值得探讨了。我们认为,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教导孩子,而是为孩子准备一个丰裕而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假若教师、师生之间的交谈都是轻轻的、温柔的,那么,我们的孩子还能大声喊叫吗?

  教师教育随笔 篇7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生活,人们需要更深一层的内心感悟,体会只属于自己的情意。阅读像一只船,可以载着你去任何地方遨游。阅读可以打开心灵之窗,在空气的任何角落飞翔。阅读可以使一个荒蛮之地变成文明礼貌之乡。阅读可以让人改变人的性情,使人脱离愚昧的境地,愉悦心身,终身受益。

  分级阅读书籍,给幼儿带来的就是这种引领幼儿进入阅读王国的书籍,我们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享受快乐的`阅读时光,小脑袋能很快地记住一个又一个故事和诗歌的情节。小手指在字里行间滑动,而且能走在大街上认识汉字,清脆甜润的童音朗读给一个又一个家庭带去快乐和希望之光。

  除开分级阅读,我们还有《快乐成长》主题包和教师自我创编的语言类教材。你们看,中班时,我给他们写儿歌,中班时,我给他们写周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对幼教事业的一种热爱,也是对我身边孩子的一种热情,同时也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心。希望这种责任心能给幼儿留下一丝印记,也圆满我的人生。超越红尘中的自我。

  早期阅读是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意图为主的幼儿读物的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积极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师教育随笔 篇8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在《爱弥尔》一文中写道:"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拔不掉它们了。"

  20xx年9月我接手了911班,听前任班主任和教过的任课教师反映:他们从来没有教过这样差的班级,全班45个同学,女同学都乖巧懂事、读书认真,但成绩不拔尖。21个男同学只有2个男生在认真读书,其他的男生脾气古怪,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都很差,学习成绩极不理想,尤其是所谓的"五大金刚"每天惹是生非,不是跟同学过意不去,就是与任课老师作对。老师们每天都在倒计时,发誓九年级再也不要教他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学校领导信任我让我接手这个班,我心里也暗暗告诉自己:不管这些学生的过去怎么样,我都要尽力做好这个班的班主任,给他们的初三生活带来一些温暖和感动。

  作为班主任,我一定要用一套和他们原任班主任不一样的教育管理方法来转变班级的后进男生,根据我20xx年的班主任经验,我认为要转化后进生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要在多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前提下,用爱去帮助学生及早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促其健康成长。今年六月这届初三学生已经顺利毕业了,回顾这一年来我在转化班级后进男生时感触真的很多呀。

  一、不随意当众批评

  当后进生犯错误时,不当众批评,要留个台阶。俗话说:"表扬在人前,批评要私下"。当众指责、批评学生肯定达不到好的效果,学生正在成熟过程中,尤其是初三学生自尊心比较强,应"私下进行批评",下课了找个机会像老朋友一样找他谈心,让他有发言的机会,讲出犯错的原因,冷静下来审视自己,这样才能直达他的内心,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许多学生都会感激班主任给他的这点面子、这点尊重,从而改正自己。

  例如为了激励几个男同学爱好学习,我任命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游、天资聪颖的小林同学做科学课代表,有一次他没有及时上交全班同学的作业给科学老师,科学老师在课堂上问他为什么不及时上交时,他不仅不解释原因,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然顶撞老师,最后两人差点要打了起来。当科学老师把此事告知我时,我并没有再在课堂上批评他,而是在午睡时悄悄把他喊到办公室隔壁的一间空教室里,我们两人像老朋友一样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谈。事后他果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后来的科学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科学老师道歉。此后这样的错误再也没重犯过,每次自己都能按时完成科学作业并及时上交给科学老师批改。正是因为我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才使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过自新。在今年的中考中他的科学考出了170分的好成绩。

  二、请学生坐下来谈话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曾经指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然而,我们平时与学生谈话的时候,却常有这样一种潜意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大,你小。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端坐于椅子上,而学生则站立在其对面。且先不论他们的谈话内容,仅从其不同的姿势上看,就是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并以"绝对"权威自居的印象。这极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缺乏自信心等。要想让师生沟通无阻,交流无限,班主任就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让学生坐下来谈话,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呈现出真正平等的"会晤"与"对话",也才会产生"面对面""心与心"的有效沟通。当我们班的后进生犯错后我总会在办公室老师不多的时候,摆好板凳,倒好开水,让学生坐下来,面带微笑,平等地交流。

  例如去年8月31日学生开学报到的第一天,走进教室时,我就发现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不论其高矮齐刷刷一排全是男生,我马上意识到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当新教材等一切发放好了后,我要求全班同学按照高矮顺序排成两列重新安排座位,可一个不高的男生就是不肯往前挪动两排位置,并且怒气冲冲,斜着眼睛看着我。当时我并没有简单粗暴的批评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不愿调换座位,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老师希望放学后你暂时留下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好吗?"原来在初一的时候他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游的水平,因为自己自控能力差,回家后每天沉湎于网络游戏,平时上学玩到凌晨两三点钟,双休日几乎每天二十四小时在玩游戏,眼睛越来越近视,成绩越来越差。家长每天打骂也无济于事,反而他的叛逆情绪更强,以致于破罐子破摔,宁可坐在最后面睡觉,也不肯把位置往前挪。听了他的这些内心想法后,我对他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总算打动他了。谈话结束后他主动换好了座位。从此以后,他真的变了,学习成绩也在慢慢提高。在今年的中考中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教师教育随笔 篇9

  每天早上小朋友8:10入园,幼儿园每天都是早8:10准时开门,小朋友有秩序的进入幼儿园。在这之前都是由家长负责在幼儿园大门外负责看护好孩子,等待入园。

  在这期间幼儿要让家长买零食吃,有的小朋友家长瞬时会教育孩子,“那些东西不干净,吃了会拉肚子的。”小朋友有的会听家长的话,而有的孩子只要家长不给他买,直接就哭起来,丝毫都不会顾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对自己家长的`看法。

  我们班李xx小朋友以前入园之前都会向爷爷要一块钱,跑去摊位上买零食吃。如果爷爷不给马上嚎啕大哭,也不来幼儿园。他的爷爷把这种情况反应给老师,老师找时间和李xx小朋友讲:“外面的东西不干净,吃了会生病的。”“老师我就是觉得好吃,才让爷爷买的,吃零食对身体不好,那我以后不吃了。”

  我每天都在观察他入园之前的情况,结果他真的坚持没有吃,他的爷爷反而买一些水果,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给他洗干净,让他拿在手上吃。慢慢的他爱吃零食的习惯改掉了,身体也一天比一天棒。

  教师教育随笔 篇10

  新学期开始我的宝贝升入中班了,已经从幼儿园的小弟弟小妹妹变成哥哥姐姐了,我们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可是升入中班后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了,要在幼儿园给小班的小朋友做好榜样,还要加强自己的自理能力,常规更要比以前好,还要更好地学会互相帮助等等,一系列的的'要求摆在我们面前。

  可是等我们开学来到幼儿园后,发现一切都变了。部分孩子的普通话不会说了,吃饭也用左手,被子不会叠了,还学会了打架,看到这些情况我伤心了,就放了十几天的暑假部分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难道这不能说明家长在家对孩子的溺爱吗?

  记得以前我曾经发过一篇关于溺爱孩子的日志,看来部分家长根本没引起重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假期中让孩子自由散漫,好的生活习惯没有了,溺爱孩子,什么也帮助孩子做等等,这些对孩子们是不利的,因此我想告诫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理能力,请配合一下学校,让我们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孩子是有利的。

  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假期回园后,我们的孩子还保留着原有的好习惯。

  教师教育随笔 篇11

  小宝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小男孩,特别是他那张小嘴,常常使我感到快乐。一天,小宝吃完饭去用毛巾擦嘴巴,然后他又在戏耍自然水,手上拿着一块小毛巾,看他那全神贯注的样子,就知道他正待发现什么。我想抓住这时机仔细观察,或许我会有更大的发现。于是,我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

  通过有足足两分钟的观察,我发现他正在为流出的自然水“造型”:时而喷出细细的水花,时而喷出银色水柱,时而显出颗颗珍珠……煞是好看。与此同时,我也欣赏到了他脸部的表情变化:一会儿撅着小嘴、一会儿睁大眼睛、一会儿哈哈大笑。简直是行家里手在欣赏罗丹雕塑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表情。

  我心中一直有数,这是一个对“造型”有着特殊敏感性的孩子。为了试试他,我亲切地问:“小宝,你在干什么呀?”他时时回头与我交流:“老师,这水会变样的。”说完,他快活地为我示演:“这像洒水车洒出的水花,这像广场上的喷泉,这像一把扇子……”

  我,频频点头,表示欣赏孩子“想像的翅膀。”

  “这样吧,下次让我们到大自然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小宝一听,眼珠里放射出幸福的光!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对一些“造型”有敏感性的幼儿,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感受。

  教师教育随笔 篇12

  新教育是什么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忙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

  新教育认为,教育生活应当是幸福的。

  新教育是“心”教育。口号“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六大行动:营造书香学校、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梦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四个追求: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新教育不断对教师们说:不要满足于写文章做演讲,而要把自我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我“开出一朵生命的花”。

  新教育还是“幸”教育。是相对于当下的教育缺乏幸福、欢乐而提出的“幸福的教育”。

  新教育是“星”教育。表示新教育人像一群仰望星空的孩童,从不抱怨星星的黯淡,只是努力地擦拭着星星。新教育人自称“擦星族”,是一群为了梦想而活着的纯粹的人。新教育是民间教育的“星工场”,全力打造有教育梦想并一心逐梦的草根教育明星。

  新教育是“信”教育。那里的“信”是信心、信任,更是信念”。“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

  新教育精神:

  执著坚守的梦想主义。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每个新教育的参与者,都要沉下心来,在现场,在课堂,在孩子的悲欢中,倾听自我的内心,思考每一天的教育生活,培养自我的田野意识。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我们也能够改变世界。”

  成长着并且欢乐着,这是新教育实验所追求的教育境界。

  第一,要努力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第二,要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

  与其我们不断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戴着镣铐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

  第二章新教育的学理基础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并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

  行动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仅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实验主要是经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等实现的.、经过多种教育写作形式加强对教育行为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行动论的关键在“坚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能够出成效的,真正能够产生奇迹的,应当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个性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和谐论: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新教育认为,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分数更加重要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是关乎人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

  第三章新教育的四大改变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何一萍、陈晓华的故事)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成长了,学生自然就会成长)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5、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

  6、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

  教师教育随笔 篇13

  因为身体的原因,在手把手带了托班一年之后,我没有追随宝宝们升入小班,而是接手了一个新的中班。

  9月1日,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就接到了昔日托班家长的咨询短信:“亲爱的,你们是不是按照平时表现给孩子分班的呀!优秀的都在一班啊?我感觉是这样的。”呵呵,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是心情迫切的,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们急于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和水平,生怕一不小心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是,面对家长这样的疑问,身为幼儿教师的我,看问题的角度似乎就并不如此了。我以最诚恳的方式给这位时刻关注孩子成长的全职妈妈回复了短信:“呵呵,您要相信自己的宝宝呀,嘟嘟本来就是优秀里的一分子!每个孩子优秀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您一定要肯定自己的宝宝,这样也会对她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千人千面,各不相同。教育专家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孩子,其实也有一百种。

  很多家长对自家的孩子抱有无限的憧憬,最好“进得书房,出得厅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文武双全,能说会唱……”殷切的希望浸染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我想说的是:不要把孩子看成一个我们正在用力打造的耀眼的工艺品——最好八面玲珑,毫无瑕疵。说实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你见过完美的人么?对成人尚且要求不得,您又怎能苛求一切正处在发展之中的孩子呢?诚然,身为父母师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稳、更远,但一个个孩子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自身独特特点的生命个体,我们是无法定制或苛求的,我们更需要做的其实是发现——发现属于孩子的美、发现属于孩子的妙,并由此顺应他们的天性,陪伴他们成长,让孩子自己知道“我就是最棒的!”。

  作为幼儿教师,我面对一个大集体,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各具特点。但不管是内向的、开朗的、腼腆的、调皮的……我都喜欢,因为用心和他们交往了,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各自可爱的地方。有的记忆力较好,学东西很快;有的动手能力特别强,画得一手好画;有的外表腼腆,内心丰富;有的大大咧咧,乐于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有的虽然调皮,却蕴含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善良,喜欢助人为乐;有的很有主见,喜欢为集体做事……没有哪个孩子是一无是处的,因为,在你看到他的缺点的同时,你总能发现他必定有着自己的优点。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曾经是个平庸的学生;钱钟书在文学方面卓有成就,但数学成绩极为逊色……“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最优秀的。就像《你生来就是要当冠军》一文中说的那样,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历经了千难万险,冲破了重重阻碍,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你有什么理由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最棒的呢!

  相信孩子。当然不是简单敷衍地给他戴上一顶顶可能并不切实际的“高帽子”,违心地、虚饰地给孩子以赞美或肯定只会误导了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在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心地发现孩子的独特或可爱,由衷地表达出赞叹与欣赏,引领孩子真实地肯定自己。唯有这样,孩子才会从你真切的反馈表达中切实感受到爱与关怀,体验到成长的滋味,他会在自己一次次地被肯定之中惊讶地发现:“哇,原来我也这么棒!”“原来我可以做到的啊!”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出现我们所担心的胆小、怯懦、退缩等心理特征,而是会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自信、坚强、乐观、勇敢、乐于探索……记得这段话吗——如果,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鼓励,他就有强烈的'自信心。如果,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容忍,他就学得到耐心。如果,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赞美,他就学会欣赏别人。如果,儿童生活在被接纳的环境,他就学会爱。如果,儿童生活在肯定他的环境,他就学会去爱自己……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早在若干年前就已提出,但真正将它落到实处似乎还需要一个过程。其实,不光是家长,我们很多人仍然常常难易摆脱在教育孩子时候“求全、求满、求多”的心理,总是以自己心里的高标准来加以要求,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渴望和最适合他/她的发展形式。其实,针对不同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引导方法。试想,如果非得把动手能力本来就弓弓的孩子培养成大画家,或硬是要把逻辑能力不强的孩子培养成数学家……这些“宏伟”的目标能够轻易实现吗?这不是想象中花上多倍努力就能够克服重重阻碍那么简单的,一厢情愿的后果可能就是拔苗助长或干脆的南辕北辙。

  相信孩子,让他/她沿着自己最合适的轨迹成长,你就不会错过本该属于他/她的春之芽、夏之花、秋之果、冬之获……也唯有这样,孩子不但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而且可以体味到成长途中的快乐。是谁说的“自信的女人最美丽”,那么,请相信我,拥有自信的孩子也是最可爱的!

【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经典)教师教育随笔07-26

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8-02

教师教育随笔06-27

教师的教育随笔06-14

教师教育的随笔04-27

教师教育随笔06-16

教育教师随笔02-24

小学教育教师随笔05-23

教师教育随笔[必备]07-26

[荐]教师教育随笔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