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随笔作文

时间:2023-11-18 09:07:54 随笔 我要投稿

随笔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随笔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笔作文

随笔作文 篇1

  英语老师措不及防地就翻译出来被困在大雨里,刹那间想起一首《六月的雨》,里头唱到一场雨把我困在这里。

  这场雨啊,下得如此短暂,却在我心里是如此透彻心扉,如此地难以忘怀。

  开学时的相识是因为一支笔。陌生的环境让丢失笔的我异常敏感,瞥见你桌膛里那支似曾相识的笔时,我心里更加忐忑。偷偷瞄着坐得笔直的你,黝黑的面庞,杂乱的刘海葱茏在浓厚眉角前,黑框眼镜也遮不住眼里熠熠光彩。终于向你问起,你赧然一笑,抚平了我不安的心。

  后来总是坐在附近,不是左右桌前后桌也是斜桌。近水楼台,我们成了一条壕沟里的战友。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你只要拿着水瓶使一个眼色,我就能立马会意,接过水瓶往那人的凳子上一放,同学回答对问题的得意就都被掩藏在了痛呼和笑声中。也会互相捉弄,上课抢走桌肚里的零食,扑过去抢夺时恰巧被老师看见,批评和你模仿老师的批评声音总是如洪水般涌来。更多的是互相扶持,一人被点起来回答,另一人就在底下将书翻得飞快找答案,再小声地念出来,回答的人大声重复一遍。节日里会互相送上书,并一口气看完,平时却总要翻箱倒柜地找被队友藏起来的杂志。这样的战友,这样的'默契,这样的互相坑害与帮助。

  忽然有的时候,你会戳戳我的手,就讲了个笑话,就变个魔术,就拿着框断了的眼镜骂店家,就扔来一包零食,就洋洋得意地教我一道难题,就在格子纸上下五子棋,就那么那么地高兴。你是个假正经的不正经人,总说自己是好学生,拿着二十几分的作文说老师看快了没体会到深意,看着我五十分满分的作文说自己能拿五十一分,跑操我掉到队尾时嘲笑地喊我的名字,觑着比我低一截的名次狠狠地说下次会比我高。

  你成为了走读生,有时会为你的铁哥们和身为战友的我带外卖。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在黑黢黢的校门口等你,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你的铁哥们在另一边。铁门外小摊上的点点灯火被水光晕染开来,湿到眼底。我装模作样地翻着书,时不时瞟向被夜色吞没的校门,不知看了多少眼,你的身影终于缓缓却也直接向我一人走来。像是一团光芒,裁剪开浓郁的灯火,刺穿雨丝织成的幕布,勾勒出松般的挺拔,温暖了夜晚的雨滴,我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为什么不让这场雨一直下,让我们都被困在雨里互相取暖,让分离来得晚一些,让我们一直要记得做彼此最默契的战友?就像歌里头唱的一样我没有放弃也不会你离而去,哪怕要分开我依然等你,我全心全意等你的消息。

  只能说,这场下在时光里,下在心间的雨,滂沱得困住了你我,让我们停泊在彼此的心上。

随笔作文 篇2

  “花信”。当我第一次听到和这个词有关的解释,我窃笑自己的愚昧无知。

  花信,不就是花开的信息么。“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花信,不也就是年轻女子如花般绽放的豆冦年华么。

  花信,原来,它还有一种意义,叫做“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历经八个节气,分别是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每个节气十五日,正好120天。这120天,古代以每五日为一侯,计二十四侯。在这24候里,毎候都有某种花卉开放,人们便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风。”有旧诗为证“一百五曰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这24番花信风分别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侯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侯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当了解这二十四花信的名称,我确信我的无知。因为,这二十四种花,绝大多数我没见过,部分花名我是第一次听过。

  小寒的梅花。百花之魁,四君子之首。因凌严寒、傲风雪开放,常被形容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气节。我喜爱梅花清艳冷峻的花朵和浸入骨髓的芳香。有淼淼的诗--咏梅:薄霜凝傲骨,浅雪塑香魂。花信春天下,百花一枝魁。又:霜凝玉肌骨,雪塑寒香魂。芳信天下,百花有魁。清瘦冷香梅。

  大寒应推兰花。兰花是四君子之一。兰花因花姿素雅,香气淡雅被视为圣洁高雅和坚贞不渝的象征,有花中君子之称。故有品德高尚人格的人常常被誉为兰、幽兰。比如“空谷幽兰”比喻人品高雅。用“吹气如兰”来形容美女的呼吸,也用于形容文词华美。“蕙质兰心”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等等。而由古至今,以咏兰或借兰喻意的诗词、书画作品不胜枚举,可见文人仕士对兰花的喜爱程度。

  再说说雨水时节的菜花。不知是不是江南的油菜花呢?当我第一次见识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我被那场景惊呆了。一望无际的黄色海洋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那一刻我真想化作一只蜜蜂,一头扎进你的心房,沉醉于你的芳香。或者变成一只蝴蝶,哪怕随你变幻模样,也要在你的金色世界里自由飞翔。我,喜欢油菜花海,真希望在你的海洋里尽情荡漾。

  惊蜇的桃花。我想起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是去年此地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美丽的面庞与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今年故地重游,却只见桃花迎风开放,却不见佳人倩影。桃花,因其娇艳美丽,故常用来比喻女子。成语“人面桃花”,比喻女子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的追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再有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大林寺,便位于庐山之上,可惜这次造访庐山,大林寺却未能成行。这首诗写四月作者来访大林寺,时值山下芳菲已尽,而寺中一片桃花正欣然盛开。自己正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错怪它了。春天并未归去,而是转到山寺来了。这里的桃花,又指代了春光。

  谷雨的牡丹。牡丹花朵磅礴大气,雍容华贵,天香国色,故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据说1903年清政府将牡丹定为国花。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将梅花定为国花。牡丹有着华丽的姿容,却无芬芳。所以我觉得,它只能代表富贵,却无关优雅。造物主一向公平。

  说完这二十四花信,百花之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夏莲。“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朝周敦颐《爱莲说》)这里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莲花有挺拔的花枝,秀丽的芳姿,清雅的香气。在大片大片翠绿色荷叶的衬托下,它既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圣洁优雅的.君子,使人不由产生一种喜爱和敬畏之情。莲花是圣洁之花。与佛教关联,不表。

  废了这么多话,主要是要为了写写桂花。初秋的桂花开啦-啦-啦!

  来江南之前,从未见过桂花。因为北方家乡没有。记得在苏大读书期间。那时的外院还在东吴大学本部。教研室是一座旧时别墅,窗下就是两棵茂盛的大树。秋日午后的一天,突然闻到一股幽幽暗香。课后下楼,见两棵树上挂满了串串黄色花朵,香气袭人。问了同学才知道,它叫做桂花。那时我突然想起一句电视剧歌词: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桂花。它确实可以代表某种情感。于是年年秋天盼望桂花。还曾自制香囊,收集桂花花瓣,挂在宿舍的床头上。后来爱上桂花公园。每年秋季桂花飘香,悠悠此心,宜醉宜欢。还喜欢秋季满街飘散的桂花糖炒栗子的味道。尽管它有些失真。总之这秋天第一味道,我情不自禁,由衷喜欢。

  今夏江南气候温热适宜,既无酷暑,又无暴雨。秋天也不期而至。周一。一大早漫步在楼下小路上,便闻到一阵花香。一度错觉。下班出了车库,又感觉满街桂花飘香。莫非幻觉。直到走到楼下一株桂花树下,我却惊呆了。满树芬芳。真的是桂花开放了。欢喜、惊讶,像久别重逢。我忍不住丢下手里的菜,从各个角度不停欣赏它,感受它的芳香。周二。一早路过盛开的桂花。我忍不住折了一枝。因为喜爱。花开不多时,堪折只须折。这是爱的方式,满足我爱的喜悦。这早秋第一桂,我折了。周三下班。秋雨打碎了正怒放的生命。满地残花。淼淼曾预之:潇湘妃子今若在,纵肯为卿葬香魂。可惜不是我。

  说到花,想起和花有关的记忆。家母爱花。记忆中的童年旧居,两条直通正房的甬路上,种满了美人蕉和万年红。菜园子里还种着野玫瑰,扫帚梅,芨芨草,野百合……每年夏天院子里花朵盛开,装饰无限美丽和浪漫。家母一直爱花。养过君子兰,还曾经开放过。杜鹃花,含笑,山茶,茉莉,绣球,仙人jian,那些我都曾经在母亲的花盆里邂逅过它们美丽的容颜。家母爱花。所以养了四个如花的女儿。这应是她最幸福的成就吧。

  又想到和爱情相关的花朵。在爱情中每种花有它的花语,大概是这样吧。我唯独喜欢玫瑰--白色玫瑰。它不像百合般大气典雅,但百合又不似它这般含蓄温婉。含苞待放的玫瑰,将不觉绽放于某日清晨,满足你无限希望跟期待。所以每年冬季生日那天,总能收到一束白玫瑰。因怕它受寒,先生常把它藏在大衣里。接过裏着温情的白玫瑰,心中温暖甜蜜言不由衷。现在先生偶尔也会偷偷买束玫瑰,只不过是从白色玫瑰变成了红色玫瑰。莫非红玫瑰更加适合我?不过有或没有,似乎都已不是那么重要,真的过了用花来表达爱情和浪漫的年纪。尤其,还有一个小丫头跟你抢。于是每每这时,花归了女儿。巧克力归了全家。属于我的,却变作了红酒……

  咳!止笔。心乱。谁叫我捡起这未完的日志!全是花儿惹的祸。

随笔作文 篇3

  听着我们都在怀念着过去的旋律,看着歌词若有所思。光线刺眼,于是,试着闭眼,脑子里一片空白,茫茫然。

  有时候,很想用沉默代替所有语言,电影回到默片时代,语言则回到起点。一切嘈杂都来自大自然。一切自觉或不自觉的情绪都来自大自然。自己则处于无意识的沉默状态。梁文道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作者,却没有读者。对于个体而言,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至少在表情达意这方面越来越优秀了。至于不能沉下心来做一个读者,要么就是别人文笔太烂,内容毫无益处。又或者别人的说教已经超出了我们能接受的极限。真是这样吗?那么我们日益增长的困惑又是从哪来的呢?或许,我们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想的太多,看得太少。

  沉默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状态。当我们感觉心情平静的时候,其实也是情绪在起作用。

  时代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由此也促成了沉默的异化。当年,看着《天龙八部》,就觉得少林寺的扫地僧那种无我无他的禅定境界让我等羡慕不已。然而,现实中的芸芸众生们又怎能摆脱外界的喧嚣。沉默就意味着逃避,意味着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

  细细解读身边每个人的沉默,其实都是各不相同的个案。沉默久了,就连做梦都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做梦,需要一个活跃的大脑。想得多了,自然就能为做梦提供素材。庄生晓梦迷蝴蝶,自由浪漫的意境给人无穷的想象。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庄生向往自由的真性情。本我求之不得,也只能在梦中幻化为蝶。梦的延展性让庄生困惑。这样的困惑出自对本我存在意义的考量。

  沉默与冷漠的区别就在于个体对待人或者事物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

  ,沉默可以幻化成迷,冷漠则会显露人的本性。沉默可以是一种修行,而冷漠则是伤害别人的利器。

  沉默融入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显得很世故,融入墨家的兼爱非攻,就感觉像是一种策略。而一旦融入了道家的思想,道法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深谙沉默之道的当属佛教了。和尚们的理想就是在沉默中找寻生活的真谛,看透看破,教化世人。沉默在这里就显得很有仪式感。

  沉默可以很随意,也可以很庄重。沉默最大的益处就在于逃避潜在的困扰,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自己。但是沉默却又是无力的。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

随笔作文 篇4

  第一次杜培根随笔集是刚上初一的时候,那时是因为它是课本指定的课外读物之一。记得第一次读培根随笔集时,可能是由于年龄还小,我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哲理,反而觉得很闷。第二次翻开这本书,是因为父亲,他认为我长大了,是应该学会如何做人的时候了,于是我便再次翻开了这本书。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还特地查了一下培根的背景: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由于18岁时父亲的绞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财产,他开始攻读法律,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后不久开始的。二十三岁时他被选为下议院议员。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为她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国王的顾问。虽然詹姆斯拒不采纳培根的劝告,但是他却赏识培根,在詹姆斯统治期间,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为法务次长,1618年被任为英国大法官,一个与美国法院院长大体相等的职务;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被封为子爵。

  但是乐极生悲,培根随后便大难临头。作为一个法官,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虽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了一笔巨款。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现在到处都有高级政客因受贿或以其它手段来践踏公众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当这样的人被捕时,他们往往起诉为自己辩护,声称每个其他人也都在行骗。如果认真对待这种辩护,看来那就意味着行骗的政客会逍遥法外,除非惩罚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话却与众不同:“我是这五十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但给我的定罪却是这两百年来议会所做的最正义的谴责”。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充实的政治生涯,似乎就无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气和在本册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

  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随笔》最初发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补。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历史上位高权重又著书立说的人并不少,但培根的思想在欧洲那个还未结束中世纪的黑暗的年代,已具有自由主义的萌芽。他在《随笔集》里的`“论宗教统一”、“论帝王”、“谈革新”或“论有息借贷”等章节中提出的独到观点许多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者所采纳,吹响了反攻封建制的号角。即使培根本人仍以巩固王权的角度出发想要改良上层建筑存在的弊端,但他的思维却没有仅限制在一个保守的崇奉信条的圈子里,他站在一个评览世事的高度,对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他优美并且务实的行文间可以发现,培根对某些主题的分析还残存有贵族化的观念,但已在尽力从一个就事论事的原则狭隘袒陈见解了,时而借用格言警句画龙点睛,令得短小的评论鲜活丰满。碍于时代和阶层的局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然而《随笔集》里处处闪耀尊重本性的光芒,层层流露睿智深邃的真知灼见,使培根的作品仍为今所爱。

  《随笔集》中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可以说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随笔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如《论友谊》中,“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

  《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

  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他在指导人们怎么读书时,颇有见地地指出:“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他在指导人们读什么书最受益时告诫人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它就是我们人生这本书的“卷首语”。

随笔作文 篇5

  世界很大,人也很多,而我确是举世无双的。在这个世界上,你再找不出第二我来。

  我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父母为我取名叫冬梅。可能因为冬天的梅花很美丽,很坚强,希望我像梅花那么漂亮,更希望我像梅花那么坚强的缘故吧。然而恰相反,我不像它那么美丽,也不像它那么坚强。我曾默默哭泣,但我也不能说我是不坚强的。我曾在终点前轰然倒下,我也曾面对前途自暴自弃。我用泪水来隐藏过去,用疲惫来掩盖怯懦,用逃避来掩盖失败。似乎,我是脆弱的。但是,我不能说我脆弱。因为,我深知,我也曾大胆地面对现实进行挑战,在泞泥的道路上,我摸爬滚打。虽然,我无数次地摔倒了。但最终我还是站了起来,因为我有雄心壮志,我渴望阳光。我不想说,我是谦逊的,因为面对成功,我会飘然如醉,沾沾自喜,会为自己喝彩。面对别人的赞美,我会兴奋不已,会为自己骄傲。甚至说:“我欣赏我自己”。这样,也许会让你把我举得很高。但是,我不认为我骄傲。因为,我也懂得居安思危,我也知道一山比一山高。我也明白:“谦受益,满招损。”在我陶醉的同时,我会敲响心中的警钟,告诫自己千万不可得意忘形。站在成功之巅,我会提醒自己。清醒地面对现实。可是,我决不会放弃那份自豪。因为,那是我自信的源泉,是我成功的动力。

  我不想说,我是出众的。因为,我没有超人的智商,没有过人的美貌,没有世界巨富比耳盖茨的财富。我更没有文学大师胡适的才华,也没有伟人那样作出巨大贡献。但是,我决不会说我是平凡的,因为我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没有人能有我这样天籁的歌喉,甜蜜的`嘴巴、小巧玲珑的身段!是的,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和我一样的。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性格,我就是我。

  那么,我究竟是坚强?或是懦弱?是骄傲?还是谦逊?是出众?或是平凡?

  我会大声地说,我既坚强有脆弱,既骄傲又谦逊,既出众又平凡。

《随笔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随笔作文】相关文章: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11-12

随笔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随笔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笔作文

随笔作文 篇1

  英语老师措不及防地就翻译出来被困在大雨里,刹那间想起一首《六月的雨》,里头唱到一场雨把我困在这里。

  这场雨啊,下得如此短暂,却在我心里是如此透彻心扉,如此地难以忘怀。

  开学时的相识是因为一支笔。陌生的环境让丢失笔的我异常敏感,瞥见你桌膛里那支似曾相识的笔时,我心里更加忐忑。偷偷瞄着坐得笔直的你,黝黑的面庞,杂乱的刘海葱茏在浓厚眉角前,黑框眼镜也遮不住眼里熠熠光彩。终于向你问起,你赧然一笑,抚平了我不安的心。

  后来总是坐在附近,不是左右桌前后桌也是斜桌。近水楼台,我们成了一条壕沟里的战友。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你只要拿着水瓶使一个眼色,我就能立马会意,接过水瓶往那人的凳子上一放,同学回答对问题的得意就都被掩藏在了痛呼和笑声中。也会互相捉弄,上课抢走桌肚里的零食,扑过去抢夺时恰巧被老师看见,批评和你模仿老师的批评声音总是如洪水般涌来。更多的是互相扶持,一人被点起来回答,另一人就在底下将书翻得飞快找答案,再小声地念出来,回答的人大声重复一遍。节日里会互相送上书,并一口气看完,平时却总要翻箱倒柜地找被队友藏起来的杂志。这样的战友,这样的'默契,这样的互相坑害与帮助。

  忽然有的时候,你会戳戳我的手,就讲了个笑话,就变个魔术,就拿着框断了的眼镜骂店家,就扔来一包零食,就洋洋得意地教我一道难题,就在格子纸上下五子棋,就那么那么地高兴。你是个假正经的不正经人,总说自己是好学生,拿着二十几分的作文说老师看快了没体会到深意,看着我五十分满分的作文说自己能拿五十一分,跑操我掉到队尾时嘲笑地喊我的名字,觑着比我低一截的名次狠狠地说下次会比我高。

  你成为了走读生,有时会为你的铁哥们和身为战友的我带外卖。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在黑黢黢的校门口等你,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你的铁哥们在另一边。铁门外小摊上的点点灯火被水光晕染开来,湿到眼底。我装模作样地翻着书,时不时瞟向被夜色吞没的校门,不知看了多少眼,你的身影终于缓缓却也直接向我一人走来。像是一团光芒,裁剪开浓郁的灯火,刺穿雨丝织成的幕布,勾勒出松般的挺拔,温暖了夜晚的雨滴,我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为什么不让这场雨一直下,让我们都被困在雨里互相取暖,让分离来得晚一些,让我们一直要记得做彼此最默契的战友?就像歌里头唱的一样我没有放弃也不会你离而去,哪怕要分开我依然等你,我全心全意等你的消息。

  只能说,这场下在时光里,下在心间的雨,滂沱得困住了你我,让我们停泊在彼此的心上。

随笔作文 篇2

  “花信”。当我第一次听到和这个词有关的解释,我窃笑自己的愚昧无知。

  花信,不就是花开的信息么。“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花信,不也就是年轻女子如花般绽放的豆冦年华么。

  花信,原来,它还有一种意义,叫做“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历经八个节气,分别是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每个节气十五日,正好120天。这120天,古代以每五日为一侯,计二十四侯。在这24候里,毎候都有某种花卉开放,人们便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风。”有旧诗为证“一百五曰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这24番花信风分别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侯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侯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当了解这二十四花信的名称,我确信我的无知。因为,这二十四种花,绝大多数我没见过,部分花名我是第一次听过。

  小寒的梅花。百花之魁,四君子之首。因凌严寒、傲风雪开放,常被形容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气节。我喜爱梅花清艳冷峻的花朵和浸入骨髓的芳香。有淼淼的诗--咏梅:薄霜凝傲骨,浅雪塑香魂。花信春天下,百花一枝魁。又:霜凝玉肌骨,雪塑寒香魂。芳信天下,百花有魁。清瘦冷香梅。

  大寒应推兰花。兰花是四君子之一。兰花因花姿素雅,香气淡雅被视为圣洁高雅和坚贞不渝的象征,有花中君子之称。故有品德高尚人格的人常常被誉为兰、幽兰。比如“空谷幽兰”比喻人品高雅。用“吹气如兰”来形容美女的呼吸,也用于形容文词华美。“蕙质兰心”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等等。而由古至今,以咏兰或借兰喻意的诗词、书画作品不胜枚举,可见文人仕士对兰花的喜爱程度。

  再说说雨水时节的菜花。不知是不是江南的油菜花呢?当我第一次见识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我被那场景惊呆了。一望无际的黄色海洋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那一刻我真想化作一只蜜蜂,一头扎进你的心房,沉醉于你的芳香。或者变成一只蝴蝶,哪怕随你变幻模样,也要在你的金色世界里自由飞翔。我,喜欢油菜花海,真希望在你的海洋里尽情荡漾。

  惊蜇的桃花。我想起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是去年此地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美丽的面庞与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今年故地重游,却只见桃花迎风开放,却不见佳人倩影。桃花,因其娇艳美丽,故常用来比喻女子。成语“人面桃花”,比喻女子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的追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再有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大林寺,便位于庐山之上,可惜这次造访庐山,大林寺却未能成行。这首诗写四月作者来访大林寺,时值山下芳菲已尽,而寺中一片桃花正欣然盛开。自己正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错怪它了。春天并未归去,而是转到山寺来了。这里的桃花,又指代了春光。

  谷雨的牡丹。牡丹花朵磅礴大气,雍容华贵,天香国色,故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据说1903年清政府将牡丹定为国花。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将梅花定为国花。牡丹有着华丽的姿容,却无芬芳。所以我觉得,它只能代表富贵,却无关优雅。造物主一向公平。

  说完这二十四花信,百花之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夏莲。“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朝周敦颐《爱莲说》)这里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莲花有挺拔的花枝,秀丽的芳姿,清雅的香气。在大片大片翠绿色荷叶的衬托下,它既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圣洁优雅的.君子,使人不由产生一种喜爱和敬畏之情。莲花是圣洁之花。与佛教关联,不表。

  废了这么多话,主要是要为了写写桂花。初秋的桂花开啦-啦-啦!

  来江南之前,从未见过桂花。因为北方家乡没有。记得在苏大读书期间。那时的外院还在东吴大学本部。教研室是一座旧时别墅,窗下就是两棵茂盛的大树。秋日午后的一天,突然闻到一股幽幽暗香。课后下楼,见两棵树上挂满了串串黄色花朵,香气袭人。问了同学才知道,它叫做桂花。那时我突然想起一句电视剧歌词: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桂花。它确实可以代表某种情感。于是年年秋天盼望桂花。还曾自制香囊,收集桂花花瓣,挂在宿舍的床头上。后来爱上桂花公园。每年秋季桂花飘香,悠悠此心,宜醉宜欢。还喜欢秋季满街飘散的桂花糖炒栗子的味道。尽管它有些失真。总之这秋天第一味道,我情不自禁,由衷喜欢。

  今夏江南气候温热适宜,既无酷暑,又无暴雨。秋天也不期而至。周一。一大早漫步在楼下小路上,便闻到一阵花香。一度错觉。下班出了车库,又感觉满街桂花飘香。莫非幻觉。直到走到楼下一株桂花树下,我却惊呆了。满树芬芳。真的是桂花开放了。欢喜、惊讶,像久别重逢。我忍不住丢下手里的菜,从各个角度不停欣赏它,感受它的芳香。周二。一早路过盛开的桂花。我忍不住折了一枝。因为喜爱。花开不多时,堪折只须折。这是爱的方式,满足我爱的喜悦。这早秋第一桂,我折了。周三下班。秋雨打碎了正怒放的生命。满地残花。淼淼曾预之:潇湘妃子今若在,纵肯为卿葬香魂。可惜不是我。

  说到花,想起和花有关的记忆。家母爱花。记忆中的童年旧居,两条直通正房的甬路上,种满了美人蕉和万年红。菜园子里还种着野玫瑰,扫帚梅,芨芨草,野百合……每年夏天院子里花朵盛开,装饰无限美丽和浪漫。家母一直爱花。养过君子兰,还曾经开放过。杜鹃花,含笑,山茶,茉莉,绣球,仙人jian,那些我都曾经在母亲的花盆里邂逅过它们美丽的容颜。家母爱花。所以养了四个如花的女儿。这应是她最幸福的成就吧。

  又想到和爱情相关的花朵。在爱情中每种花有它的花语,大概是这样吧。我唯独喜欢玫瑰--白色玫瑰。它不像百合般大气典雅,但百合又不似它这般含蓄温婉。含苞待放的玫瑰,将不觉绽放于某日清晨,满足你无限希望跟期待。所以每年冬季生日那天,总能收到一束白玫瑰。因怕它受寒,先生常把它藏在大衣里。接过裏着温情的白玫瑰,心中温暖甜蜜言不由衷。现在先生偶尔也会偷偷买束玫瑰,只不过是从白色玫瑰变成了红色玫瑰。莫非红玫瑰更加适合我?不过有或没有,似乎都已不是那么重要,真的过了用花来表达爱情和浪漫的年纪。尤其,还有一个小丫头跟你抢。于是每每这时,花归了女儿。巧克力归了全家。属于我的,却变作了红酒……

  咳!止笔。心乱。谁叫我捡起这未完的日志!全是花儿惹的祸。

随笔作文 篇3

  听着我们都在怀念着过去的旋律,看着歌词若有所思。光线刺眼,于是,试着闭眼,脑子里一片空白,茫茫然。

  有时候,很想用沉默代替所有语言,电影回到默片时代,语言则回到起点。一切嘈杂都来自大自然。一切自觉或不自觉的情绪都来自大自然。自己则处于无意识的沉默状态。梁文道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作者,却没有读者。对于个体而言,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至少在表情达意这方面越来越优秀了。至于不能沉下心来做一个读者,要么就是别人文笔太烂,内容毫无益处。又或者别人的说教已经超出了我们能接受的极限。真是这样吗?那么我们日益增长的困惑又是从哪来的呢?或许,我们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想的太多,看得太少。

  沉默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状态。当我们感觉心情平静的时候,其实也是情绪在起作用。

  时代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由此也促成了沉默的异化。当年,看着《天龙八部》,就觉得少林寺的扫地僧那种无我无他的禅定境界让我等羡慕不已。然而,现实中的芸芸众生们又怎能摆脱外界的喧嚣。沉默就意味着逃避,意味着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

  细细解读身边每个人的沉默,其实都是各不相同的个案。沉默久了,就连做梦都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做梦,需要一个活跃的大脑。想得多了,自然就能为做梦提供素材。庄生晓梦迷蝴蝶,自由浪漫的意境给人无穷的想象。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庄生向往自由的真性情。本我求之不得,也只能在梦中幻化为蝶。梦的延展性让庄生困惑。这样的困惑出自对本我存在意义的考量。

  沉默与冷漠的区别就在于个体对待人或者事物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

  ,沉默可以幻化成迷,冷漠则会显露人的本性。沉默可以是一种修行,而冷漠则是伤害别人的利器。

  沉默融入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显得很世故,融入墨家的兼爱非攻,就感觉像是一种策略。而一旦融入了道家的思想,道法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深谙沉默之道的当属佛教了。和尚们的理想就是在沉默中找寻生活的真谛,看透看破,教化世人。沉默在这里就显得很有仪式感。

  沉默可以很随意,也可以很庄重。沉默最大的益处就在于逃避潜在的困扰,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自己。但是沉默却又是无力的。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

随笔作文 篇4

  第一次杜培根随笔集是刚上初一的时候,那时是因为它是课本指定的课外读物之一。记得第一次读培根随笔集时,可能是由于年龄还小,我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哲理,反而觉得很闷。第二次翻开这本书,是因为父亲,他认为我长大了,是应该学会如何做人的时候了,于是我便再次翻开了这本书。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还特地查了一下培根的背景: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由于18岁时父亲的绞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财产,他开始攻读法律,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后不久开始的。二十三岁时他被选为下议院议员。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为她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国王的顾问。虽然詹姆斯拒不采纳培根的劝告,但是他却赏识培根,在詹姆斯统治期间,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为法务次长,1618年被任为英国大法官,一个与美国法院院长大体相等的职务;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被封为子爵。

  但是乐极生悲,培根随后便大难临头。作为一个法官,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虽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了一笔巨款。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现在到处都有高级政客因受贿或以其它手段来践踏公众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当这样的人被捕时,他们往往起诉为自己辩护,声称每个其他人也都在行骗。如果认真对待这种辩护,看来那就意味着行骗的政客会逍遥法外,除非惩罚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话却与众不同:“我是这五十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但给我的定罪却是这两百年来议会所做的最正义的谴责”。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充实的政治生涯,似乎就无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气和在本册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

  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随笔》最初发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补。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历史上位高权重又著书立说的人并不少,但培根的思想在欧洲那个还未结束中世纪的黑暗的年代,已具有自由主义的萌芽。他在《随笔集》里的`“论宗教统一”、“论帝王”、“谈革新”或“论有息借贷”等章节中提出的独到观点许多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者所采纳,吹响了反攻封建制的号角。即使培根本人仍以巩固王权的角度出发想要改良上层建筑存在的弊端,但他的思维却没有仅限制在一个保守的崇奉信条的圈子里,他站在一个评览世事的高度,对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他优美并且务实的行文间可以发现,培根对某些主题的分析还残存有贵族化的观念,但已在尽力从一个就事论事的原则狭隘袒陈见解了,时而借用格言警句画龙点睛,令得短小的评论鲜活丰满。碍于时代和阶层的局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然而《随笔集》里处处闪耀尊重本性的光芒,层层流露睿智深邃的真知灼见,使培根的作品仍为今所爱。

  《随笔集》中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可以说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随笔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如《论友谊》中,“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

  《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

  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他在指导人们怎么读书时,颇有见地地指出:“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他在指导人们读什么书最受益时告诫人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它就是我们人生这本书的“卷首语”。

随笔作文 篇5

  世界很大,人也很多,而我确是举世无双的。在这个世界上,你再找不出第二我来。

  我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父母为我取名叫冬梅。可能因为冬天的梅花很美丽,很坚强,希望我像梅花那么漂亮,更希望我像梅花那么坚强的缘故吧。然而恰相反,我不像它那么美丽,也不像它那么坚强。我曾默默哭泣,但我也不能说我是不坚强的。我曾在终点前轰然倒下,我也曾面对前途自暴自弃。我用泪水来隐藏过去,用疲惫来掩盖怯懦,用逃避来掩盖失败。似乎,我是脆弱的。但是,我不能说我脆弱。因为,我深知,我也曾大胆地面对现实进行挑战,在泞泥的道路上,我摸爬滚打。虽然,我无数次地摔倒了。但最终我还是站了起来,因为我有雄心壮志,我渴望阳光。我不想说,我是谦逊的,因为面对成功,我会飘然如醉,沾沾自喜,会为自己喝彩。面对别人的赞美,我会兴奋不已,会为自己骄傲。甚至说:“我欣赏我自己”。这样,也许会让你把我举得很高。但是,我不认为我骄傲。因为,我也懂得居安思危,我也知道一山比一山高。我也明白:“谦受益,满招损。”在我陶醉的同时,我会敲响心中的警钟,告诫自己千万不可得意忘形。站在成功之巅,我会提醒自己。清醒地面对现实。可是,我决不会放弃那份自豪。因为,那是我自信的源泉,是我成功的动力。

  我不想说,我是出众的。因为,我没有超人的智商,没有过人的美貌,没有世界巨富比耳盖茨的财富。我更没有文学大师胡适的才华,也没有伟人那样作出巨大贡献。但是,我决不会说我是平凡的,因为我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没有人能有我这样天籁的歌喉,甜蜜的`嘴巴、小巧玲珑的身段!是的,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和我一样的。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性格,我就是我。

  那么,我究竟是坚强?或是懦弱?是骄傲?还是谦逊?是出众?或是平凡?

  我会大声地说,我既坚强有脆弱,既骄傲又谦逊,既出众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