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九重天印象随笔

时间:2022-08-10 11:18:38 随笔 我要投稿

九重天印象随笔(精选2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重天印象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重天印象随笔(精选20篇)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

  吊脚楼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住宅,也叫作吊楼,一般坐落在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湘西、鄂西、贵州等地区。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因为椿、紫的谐音 “春”、 “子”较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这就又是一间精美别致的土家人民居——吊脚楼诞生了。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即节约土地,造价又较廉。

  吊脚楼的上层很通风,也很干燥,更可以防潮,是居室;下层用来做猪圈牛栏或用来堆放杂物。

  我们现在的房屋大多是别墅,再差一点儿的也就是公寓了,所以我想,我们这里的民居是不是也就是这些别墅啊,公寓了呢?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2

  在我第一次看见吊脚楼的时候我就爱上了它,它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妙的构思使我十分惊讶。而且它还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整个身子都是靠着几根柱子支撑起来的。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一般的规模为一栋4排扇3间屋,结构为: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这不仅方便,还十分美观。曲廊还配有栏杆,部分人家的栏杆上还有朴素典雅的花纹,带着淡淡的木香,使人神清气爽。

  吊脚楼有几种形式,分别是: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制作时先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它为"伐青山",一般选用椿树或木梓树,然后加工大梁和柱料,土家人称为"架大码",第三道工序名叫"排扇",就是把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最后是"立屋竖柱",主人要择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一起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等。

  土家族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是"丧"、"逃"谐音,不吉利。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它独特的外表和丰富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想到这里,就好像那浑身上下散发着香味儿的吊脚楼还环绕在我身边似的……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3

  吊脚楼,也叫“吊楼”,它分布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湘西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水而建,依山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这样节约土地,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今天,我和表哥也建造了一栋吊脚楼。我们的建造的吊脚楼是用立体拼插积木做的,我们一开始看见这个拼插吊脚楼的时候,偶非常地不以为然,都觉得非常简单。哥哥说:“这个玩具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我都拼过1000片的拼图了,它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让哥哥对我刮目相看,就说:“我从小玩乐高,对我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于是,我和哥哥都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本领。

  可是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我们拆开包装的时候,我俩惊呆了,我们看到图纸的标识根本不是我们的想象的那样。于是我和哥哥先进行整理排列,根据字母分类“ABCD”分别放在一起。顺序排好后,我们再进行分工。哥哥看图纸,我负责找,哥哥再来拼。别觉得拼很简单,有时候也需要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插上,每一步都很重要。

  在拼插的时候,累得我的眼睛都花了,哥哥拼得手都酸了我抬头一看表,我们足足拼了三个小时,最后终于拼好了。原来,建造一个房屋,不但需要有足够的体力,而且还需要了解这个物体的结构,这样才能建好。

  我们把作品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给我们的吊脚楼找一个合适的家。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4

  在湘江与资江交汇流入洞庭湖的江边,有一个名叫临资口的千年古镇。该镇全是由一半建在江水中,一半建在堤岸上的吊脚楼组成。两三百栋水与楼一色,天与人合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连成一片,近看像一艘雕龙绘凤,一眼难以望到头尾的木船停靠在江岸;远看似一条长长的彩龙在江边摇头摆尾般地游弋与嬉水。

  清晨,一轮红日从清澈的江水中冉冉升起,江面波光粼粼,雾霭氤氲,此时的吊脚楼静若处子,形如粉黛,仿若天际间投下的一处海市蜃楼;夜幕初降,江面渔火点点,渔歌悠扬,繁星倒挂,新月如钩……如此映衬下的吊脚楼则宛若一首流动的音符,混合着月光曲、渔光曲、炊烟曲、摇篮曲,还有簰鼓调、橹歌调、杵衣调、情歌调、花鼓调……淡然缓缓而又深沉凝重地吟唱着,余音袅袅,千年不绝。

  临资口古镇始建于东晋时期,居民多以打渔摆渡为生,开始只是一片祖先们用于捕鱼小憩或晾晒渔网的地方。乡亲们在临江堤外的江中竖起几根木桩或石柱,再在上面用树皮和茅草当盖,作为临时的居所。后来,随着古镇人口日增(多时达到三千多人),江中舟帆日盛,乡亲们便模仿打造大型座船的方法像建造祖屋一般,将吊脚楼精心建成了一片永久性的建筑了。一幢幢一栋栋你挤着我、我靠着你,手握着手、肩并着肩、头连着头的吊脚楼,时刻彰显着水乡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大自然既和谐共处又顽强拼搏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总之,每次走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气息总是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吊脚楼临江而立,依岸而筑。年少的我曾多次目睹乡亲们精心建造吊脚楼的情形:只见他们先是把水桶般粗的长杉木或百年柞木树干用斧头将底部削尖,由船载入江边,再用榔头或石夯合力锤击,将长木锲入江中,然后是众人合力竖木架、装排栅、安窗户、铺板壁、钉椽角、盖屋瓦……采用的均是排扇结构、雕花格窗、木栏扶手、飞檐翘首、走马转角……木梁和木架之间均由铁凿打眼,用特制的榫头连接,整栋楼亭不用一颗铁钉。初见一楼,似乎有些歪歪斜斜、晃晃荡荡,但一排排相互连在一起则有如千年古城般的坚固与巍峨。走在吊脚楼前那条用整块整块的麻石铺就的古道上,闻着街道两旁飘逸的炸薯片、炸臭豆腐,烹油条、烹油饼,烤地瓜、烤土豆的香味;不经意间看着从楼亭间进进出出,美轮美奂,扭腰摆臂的渔姑少妇;听着从江边飘来的阵阵情歌渔曲,还有从摆渡船及放簰筏上传来的吱吱呀呀、梆梆嗵嗵的簰鼓橹声……不由让人放慢脚步,舒绶心绪,顿释一切喧嚣与浮华。

  水乡的吊脚楼离水面一般只有三至四屋。一楼叫火堂,也称堂屋,门楣雕龙绘凤,梁柱刻鸟画鱼;堂中的内墙边均设有一火塘,内置三角铁架,作煮饭、炒菜、热水之用;火灶顶部则悬吊着一排铁架,上面挂满了经炭火长期熏制烘烤的腊鱼腊肉、腊鸡腊鸭以及猪血豆腐、笋干野味等食物;二楼、三楼为正屋,供家人起居;楼顶一层为阁楼,乃一家之中待嫁姑娘的闺房。其间尤以临江宽大窗户的雕绘尤为精致,有的在上面雕有荷花兰草、牡丹杜鹃,有的则绘有鸳鸯戏水、玉凤求凰等图案;四周的木板墙壁上则挂满了姑娘们自己精心编织的花衣彩裙和传统的湘绣;花窗两端用特制的木棍自由撑起,在临江的上空有如开启一把芳香四溢的花伞。姑娘们在阁楼的闺房中或刺绣、或编制渔网、或梳妆打扮,遇上龙舟竞渡或渔曲情歌对唱,阁楼上的姑娘便会不顾羞涩地从花窗间伸出大半个身子,边纵情对唱,边将留有自己记号的绣球抛向舟中的如意郎君……此时楼角风铃叮当,情歌此起彼伏,欢歌笑语声搅碎满条江水。——“吊脚楼上美人多,一天到晚唱情歌;哪天你从楼下过,小心情歌砸了头。”

  钟灵毓秀的江水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就这样从古至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能歌善舞、自由浪漫、性野多情的女人。她们记录、创作、传唱的上百首《洞庭渔歌》曾被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的“水乡女子演唱队”则把洞庭渔歌与水乡情歌唱遍三湘四水,并在地方组织的歌咏比赛中多次获奖。一位水乡诗人这样吟哦道:郎才女貌抛锈球,水天一色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湘水与资水在古镇边交汇,经年不息地从吊脚楼旁汩汩流过,故因该处又被誉为“合水之地”。因“合”与“活”谐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被称为呷“活水”的人。还因常有活水可吃,这里的女人美丽,男人聪明便不在活下了。生活在吊脚楼里的美女多、簰鼓佬多、能工巧匠多曾誉满湖湘。簰鼓佬,又称簰客,是指常年在潇湘、漓湘、蒸湘“三湘”和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中撑筏放簰之人。过去,上游地区有大量的木材、药材、楠竹、桐油、茶叶等山货须走水路运往内陆和沿海大中城市,吊脚楼里的簰客们便会把几十、上百立方米的木头紧紧捆绑在一起作为水上运输工具,像驾船一样通江达海。整个排筏,用木头层层叠叠垒成,不用一口钉子,一个铁马达,全用经石灰水浸泡过的长嫩竹皮破成细条,编成麻花状的竹缆捆绑。竹缆是扎簰的最好材料,遇水后更加柔软,又具有韧性,不折不散。一排排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木排竹筏顺江而下,更像一排排流动的吊脚楼在江水中游移,情景幽然古朴,场面蔚为壮观。

  簰鼓佬虽名不见经传,但在靠水吃水的乡人们心中却堪称英雄与奇士。一个优秀的簰鼓佬不但要身体强壮,头脑灵活,而且还要学会识地理、观天象、懂水法等“金牌水手”的全套本领。也因如此,在我的成长记忆中,智勇双全的簰鼓佬迎娶的大多是家乡吊脚楼里最漂亮、最贤淑、最会唱情歌的美女。吊脚楼里因培育和哺养了一代又一代神奇、智慧、勇敢的簰客,使其又增添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

  离开故乡日久,家乡吊脚楼的倩影还时常进入我的梦中……其古朴、自然、浪漫、静美、舒缓、温馨,还有团结、拼搏、担当、忍韧、坚强等美好元素,则常常让我回味与怀念。

  渔歌不绝霞飞晚,留得古楼听雨声。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5

  我出生在五峰湾潭土家族自治区,从小生活在土家吊脚楼里。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那可爱温馨而又不失古老气息的家。

  站在房子外的空地上,我家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堡。背靠青山,房子边上还有一棵松树和一棵桂花树。

  走进房子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三扇天蓝色的玻璃窗,然后就是靠着墙放的”铝盘桌”,现在农村人都用这个。因为是用铝做的,中间有一个凹下去的地方,可以打开,像个大盘子,所以叫”铝盘桌”。冬天里就将柴禾点燃后放进去,大概四五分钟后就会发热,还可以将锅放在上面炒炒菜,下点面条吃。

  右手边是房间,走进房间里还有一扇门,里面也是房间。最里面的这所房间还有一扇门,打开后是阳台。因为本来家的地势偏高,这里又是二楼,所以视觉很好,视野开阔,整个村子尽收眼底,可谓是”一览众山小”。

  回到客厅,往左手边走,进去后是一间空间很大的屋子。右手边是做饭的地方,直走是两间卧室。做饭的地方旁边有一扇门,是后门。出去后是一块不大的空地,后面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竹林外围着一圈围栏,里面养着鸡,大约有二三十来只吧。还有一只可爱的、毛茸茸的小狗狗,叫嘟嘟。但与鸡隔开了,不然我家就”鸡飞狗跳”了。

  回到厨房,向左边走,是洗澡时用的火坑房,可以在这里烧水、烤火。

  再继续走是堂屋,是太爷爷睡的地方,大门上还一边贴着一个门神。

  再向左边走就是我爸爸妈妈的睡房了。

  还有最下面一层,用来养一些家禽,有一头老黄牛和三只小猪。最顶上一层是屯放杂物的地方,有一些干柴、玉米棒和一些废品。

  这就是我家,虽然是用木头做的,有一些简单,但每天都闻着花草树木的清香,这种生活你们享受过吗?欢迎你们来到我可爱美丽的家乡游玩!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6

  吊脚楼,顾名思义就是离开地面的楼房,是土家族独特的居住所。

  吊脚楼一般在湘西地段,被称为“活化石”。与他同样是“活化石”的还有大熊猫、中华鲟、银杏树。这四样“民族瑰宝”经历了历史的变革,成功保存到了今天。现在仍然兴旺,不曾衰败。关于吊脚楼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多年以前,土家族的居住地经常发大水,并且地面很潮湿,大禹看到后,想尽办法把土家族的住所往上抬,于是,吊脚楼就这样被大禹发明出来了。

  至于吊脚楼的搭建方法,是先用竹子或者木头搭建一个空中平台,然后搭建四壁,最后搭建房顶。主体完成后,再把里面装饰一下,一个完美的家就诞生了。

  吊脚楼上可以住人,楼下还可以养各种动物,最大化的利用了空间。并且,吊脚楼可以架设在各种普通房子都无法架设的地方,吊脚楼用的都是原生态材料,在房间里找不到一根钉子、一点水泥、一滴油漆,不会对人有任何伤害。

  暑假,我有幸看到了真正的吊脚楼。抚摸着搭建它的竹子,我真想让所有人都来看一看,感受一下我们巴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土家族的吊脚楼是宜昌独特的风俗之一。土家族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等着你来发现哟!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7

  在湘西、鄂西、贵州等地区,你总能看到那一座座依着山,傍着水的木头小屋,那就是土家人一道亮丽的风景—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人智慧的象征,把房子做成如此奇怪的形状,好像一块块拼在一起的豆腐干,方方正正。几个房间合理放置,客厅在实心的土地上,其它房间都是悬空的,靠四根杉木柱子支撑,既可以通风,又能防止毒蛇野兽的 攻击。上住人,下放物,节约空间,造价低廉。怪不得称为巴蜀文化的活化石呀!

  吊脚楼被分为三层。上层是客厅;中间是起居室,但有规矩,外人不可进入;下层可以用来堆杂物,也可以养家禽。

  要是你去土家做客,你就一定会被请进客厅。一进屋,你会感到一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阳光射进小屋里,暖洋洋的。只觉得身在空中阁楼,放眼望去,天空的颜色,鸟的颜色,花的颜色,虫子的颜色……与吊脚楼一起汇成了一幅巨大的油画。

  吊脚楼的每一块,每一寸都是别样的精致,刻满了图画,有高山流水,百花争艳,瓜果飘香,虫鸣鸟叫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8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到,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9

  我来重庆许久了,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山城十八梯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屋顶歪歪的,随时像要倒下去,却又稳稳当当的,给我一种神奇的感觉。

  它的两头尖尖的,又弯弯的,有点儿奇怪,从上往下看,不像个样子,从前看就更不像个样子了。

  现在看到的吊脚楼大多是八十年代建造的,自然是有些破旧了,可还能住。

  我画国画时,周老师曾告诉我: “吊脚楼是老重庆也是老山城的标志,以前人们都住在这儿,一般建在离江近的地方,再种上几棵黄葛树,每天居民们互相打招呼,可美了!”

  这样,吊脚楼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画了一幅《山城遗韵》,选用的题材就是在江边的吊脚楼, 古山城的文化我觉得用吊脚楼是最好的诠释吧。

  十八梯的吊脚楼是重庆的经典吊脚楼,砖红的墙,晒衣架上的蜘蛛网,使得它有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

  古韵依依的吊脚楼,与周围辉宏的高大写字楼形成了对比,也是古老与现代进步的对比。

  它们象征着老一代重庆人的生活状况,象征着西部重庆的历史。

  每年,我都会去十八梯一次,看那吊脚楼。

  那木檐瓦缝上的野花野草或默立或飘摇,仿佛让我聆听它们为我讲述老重庆的故事———“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惨案”,听他们向我哭诉自己受到的伤害:有的被轰炸时给毁了;有的没有及时修复,倒了;有的遭到后人破坏,严重失修,也摇摇欲坠了。

  看它们那被时光冲淡了的面容,却总能看到岁月从前的影子———每天,人们从楼上下来去买菜,小孩在快乐地玩耍,老人们在黄葛树下摆摆龙门阵、打打牌,卖小商品的人喊着“买凉面喽!——有凉虾,也有冰粉,快来买哦——”

  现在那里已被保护成了景区,往日的喧嚣热闹早已不复存在,只剩得那空空的吊脚楼,已没有叶的枯树了。

  可它的繁荣早己被铭记,被印在我的心里了。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0

  沅陵,是一片美丽的天地,放眼瞧,河边、道路、房宅,处处都美丽。一直美到天边,美丽无限,美得醉人!尤其美丽的是乡间的吊脚楼。

  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高,但它却“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楼阁。楼檐角上翻如展翼高飞的大鸟,很是漂亮。

  每到放假,我都会去外婆家。走近村口,吊脚楼前依然站着思念着我们的外婆,她用目光编织着密密的思念,牢牢地系住我。婆孙俩进屋后,袅袅的炊烟升起一面蓝色的旗帜,也升起方言很浓的乡音。之后,我和外婆一起说笑,坐在火塘边吃饭,徐徐吹来的凉风,很是凉爽。

  站在楼阁上,放眼看去。一座座吊脚楼上都挂着红辣椒,让我想起了父亲红膛膛的脸。墙上挂着熏黄的腊肉,香味诱人……

  清澈的河水从村庄中流过,吊脚楼悬于沿河两岸,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这里的人们生活幸福而快乐。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黄昏薄暮中的吊脚楼的风姿:“入夜那临江窗户中的灯光像星星在水上闪烁,那一座座吊脚楼的背景映在清流之中,宛如水下世界,十分清晰。白天那挤满沿河的村民们,把河水弄起阵阵漪涟,悠悠的荡开去,却像一抹一抹会心的微笑,河在两岸的掩映中更加美丽”。

  吊脚楼像少女依着青山,睡得那么香甜。久久的渴盼伸进水里,系往远方的帆。猛然醒来,推开临江的窗户。渔歌悠悠,白云翩翩。

  点评:小作者有敏锐的想象力和高明的语言表现力,为我们描绘出一种非同寻常的诗意境界。随着他的笔触,我们仿佛回到了乡村,寻回了永违的乡情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1

  有的人喜欢青砖红瓦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有的人青睐矗立直上光彩夺目的电梯房,有的人喜爱色彩缤纷温馨浪漫的洋楼,而我却对那古朴而沧桑,神奇而别致的瑶家的吊脚楼情有独钟。

  吊脚楼是瑶家的一张名片。大山深处,山势陡峭,平地较少,民居依山而建、依水而立,别具一格。一种是依山坡用树木搭建,背靠青山、面向秀水,几根笔直粗壮的杉木,支撑整个木楼,仿佛几位瑶家汉子用臂膀托起瑶家的梦想;另一种是在山坡寻找一小块平地,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上面盖上杉皮和茅草,犹如“千个柱头下地”。如果你游走在崇山峻岭间,有幸看到那一座座依山而建,依水而筑的木楼,不用问,不用猜,眼前的吊脚楼会告诉你,这就是神秘美丽的瑶山。

  吊脚楼是瑶家的一道风景。朝阳初升,微风徐徐,山花浪漫,百鸟欢唱,在云雾缭绕的香杉林海丛中,若隐若现的吊脚楼,如一个个妙龄女子,身披一袭薄雾的绿纱,楚楚动人,让人有一种春心荡漾的萌动。夕阳西下,群山沐浴在余晖的彩霞中,波光粼粼,炊烟袅袅,牧笛悠悠,使人如梦如幻,更觉夕阳无限好,而那依水而傍的吊脚楼,宛如一位充满闲情雅致垂钓的老者,仿佛亲历“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钓一江秋”的画面。

  吊脚楼是瑶家的一座天堂。天堂瑶寨,依偎在冯河岸边,夜幕降临时,木楼前那一盏盏灯笼犹如天上街灯,点亮瑶寨,照亮行人回家的路,同时燃起了瑶胞心中的希望。梆梆的长鼓声,嘞嘞嘿、沙由沙沙原生态的瑶歌也会从古朴的吊脚楼里传出,传向肃静的大山深处,仿佛人间最美的天籁之音在心间飘荡;老的小的围着火塘,一碗泡茶,一碟酸菜或是一盘花生和瓜子,听阿公谈古论今,看阿婆飞针走线,听着,听着,月光躲进了云层,孩子们也接二连三打着哈欠,趴在桌上,倒在阿婆阿公的怀里,嗅着杉木的清香,早已插上梦幻的翅膀。

  吊脚楼是瑶家的一种文化。据瑶族文史的记载:“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这就是瑶族祖先艰苦迁徙的生活,由北方到南方,从游耕到定居。随着时光的流逝,那古老沧桑的吊脚楼,饱经岁月风雨的磨砺,不仅目睹了瑶家儿女出生、成长、衰老,也见证了瑶家的贫穷、富裕、强大。穿透那迷漫的云雾,遥望那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同时也饱览瑶族的文化印记。顿时,心灵得到大自然的洗礼与净化,感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灵性,仿佛瑶族同胞的智慧、勇敢、勤劳、淳朴的高贵品质深深浸入心底。

  瑶家吊脚楼,我的向往,我梦里的故乡。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2

  二十年后,再次来到湘西吊脚楼,发现的是它另一番独特魅力。错落不一的吊脚楼群中,有显示着浓重历史的老式吊脚楼,也有展现着今日风采的新式吊脚楼。一老一新,成了鲜明的对比。

  来到过节,还是那条由青石板扑铺成的路,还是那条滔滔的线河,人们把这儿的原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唯一变的是乡亲们的言行举止,还有寨中的整体容貌。因为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景区后,乡亲们接触的人群多了起来,随之时间的变化。大家的素质和整体容貌大有改观,这样才能与寨中的美丽风光浑然一体。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河边依偎着一排优雅租入的柳树‘街上传来人们的交谈和买卖声;板车碾过青石板时发出“咯搭”的清响,还有近处水车发出的流水声。但最令我着迷的,还是那吊脚楼的样子,一排的吊脚楼,仅有几根粗壮的柱子支撑,屹立在山河中。一阵风吹过,轻轻地摇晃起来,让人不禁有些担心,但它就是“前后前后”轻轻地晃动,似乎有些抒情、柔和之意。着如诗如画般的景象,让我陶醉其中。

  走进某户人家,老老少少都拿出了待客的点心,热情地很。屋内的陈设是极其简单的,没有多少电器,不过这样这样更能显示那份独特的民俗文化。楼下的'花草,有了惊人的统一,都种上了赏心悦目的杜鹃和铁树。微风拂过,花草也就随之摇曳风中。

  风景的美丽,环境的幽静,迷人的风俗,独特的文化。村民们住在这舒适、宜人的环境中,悠然自得地生活着……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3

  巍巍吊脚楼,殷殷土家人,千载风雨中,土家儿女情。

  一个小小的生命,亮开嗓门的那一刻,便揭开了我人生的序幕,当我睁开眼,第一眼映入我眼帘的便是吊脚楼。

  似楼,似我,似春。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纷纷扰扰的日子如烟似雾,从头顶飘过,落在吊脚楼上,挂在那翘起的屋角上,风儿吹过,摇摇晃晃,经不住阳光的诱惑,把我的思绪捎向远方。

  你,似画,柔情似水;似诗,刚健雄壮。我曾经以为你只不过是一座依山傍水、通风纳凉的好去处,是一座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楼,是一座低矮得时常让人忽略的楼。然而你在我心中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

  似楼,似我,似夏。我躺在楼里,把自己当成世界,将自己塞进画里,似乎有一丝乱,但又很合理,单调的基色装扮着你,暴露的骨架支撑着你。

  没有狂躁侵扰你,没有喧闹打扰你,没有清脆的风铃声陪伴你,这让你反而多了一分娇柔,多了一分火热,多了一分柔美!

  似楼,似我,似秋。波澜不惊的日子如烟散去,日子像疯长的藤,渐渐爬满你的身躯,消磨着你,风儿似乎不再温柔,雨滴似乎不再多情,猝不及防,淡去了你的激情,将你的棱角磨得平整光滑。你每天都在失去,在滋长,因为你在塑造一个有缺憾的自我,犹如断臂的维拉斯,但缺憾是完美的依存,你更依赖于这种依存。

  然而,不经意间,你的梁柱上不知何时又挂上了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一个个金灿灿的玉米,一串串美丽的笑声。

  似楼,似我,似冬。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涤荡,你早已隐匿于岁月的深潭,你释放着自己醉人的气息,展现自己亮丽的风景。

  当落叶从空中飘落到你的脚下,融入大地时,你像一位老者,矜持而平静地迎接它的到来。

  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到你身上时,你无声无息,让它们尽情地吸收你的热量,让它们慢慢地在你的怀抱融化,渐渐溶进你的身躯,没有一丝痕迹,没有一声悲叹,淡去了你,但温暖了我。

  四季的吊脚楼,四季的柔情,滋润了你,温暖了我,更温暖了我的四季。

  你那向上高高翘起的尖尖的角,不知是否还挂着我的回忆?多情的雨滴,是否还承载着我对你亘古不变的情丝呢?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4

  在湘西凤凰或武陵山旁,你总能看到那一座座倚着山,傍着水的木头小楼。这就是独具湘西魅力的土家族吊脚楼。

  吊角楼的一般居住者土家族人,他们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说起吊角楼,它不但是土家族赖以生存的住房,也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5

  在湘西地区,坐落着许多星星点点的吊脚楼建筑群。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智慧的象征,把房子做成如此奇怪的形状,好像一块块拼在一起的豆腐干,方方正正。几个房间合理放置,客厅在实心的土地上,其他的房间都市悬空,靠杉木柱子支撑,既可以十分通风、干燥,还可以防止毒蛇和各种野兽的攻击,上住人,下放物,节省空间。怪不得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啊!

  我虽然没有去过吊脚楼,但是妈妈去过,听她说吊脚楼的整个楼层共三层:上、中、下。上层是客厅,是全家人休息的地方,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第二层就是他们起居的地方,但有规矩,外人是不能进去的。第三层是用来放杂物的地方,还可以养一些家禽。整一幢屋子,全是由杉木拼起来的,立在水边,好似一只大老虎在水边蹲着。

  要是你去土家族人家做客,你一定会被接到吊脚楼的客厅,也就是上层,一入屋,你定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阳光斜着从窗外照入屋内,仿佛是一束束光箭射入屋内,不冷不热,暖洋洋的。只觉自身在空中阁楼,放眼望外,花的色彩;树的色彩;人的服装的色彩;虫子的色彩;还有那鸟儿的色彩,似乎组成了一副巨大的油画,耀眼而又美丽,出自于大自然这一独具匠心的画家手中。

  吊脚楼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每一块、每一寸地方都是那样的精致,刻满了图画,有高山流水、虫鸣鸟声、百花争艳、瓜果丰收,似乎与大自然合为了一体。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6

  土家人建造的吊脚楼,多建筑在风景秀丽之处。土家族建造的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倘若你到过那里,你会发现,土家人聚居的地方,环境非常优美:竹林掩映,绿荫茹盖;溪水环流,清澈如镜;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牛哞羊叫,百鸟争鸣。其间一幢幢飞檐翘角、黑瓦白脊、曲折回廊、廊柱下垂的吊脚楼,那就是土家人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住所,也是土家族人唱歌跳摆手舞,抢龙门阵的场所。

  土家人世代居住的吊脚楼,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它诠释着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智慧与追求。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7

  踏上土家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在一片绿色的土地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吊脚楼。这就是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三边悬空,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又能防毒蛇、野兽,楼下还可放杂物。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备齐木料,用当地的方言说,这叫“伐青山”,备木料一般选用椿树或紫树,椿谐音“春”,紫谐音“子”。“春”“子”代表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接着是“架大码”,就是加工大梁及柱料,在梁上还要画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然后就是“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

  榫头,排成木扇;最后是“立屋成柱”,主人选一个吉日,请左邻右舍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一心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来,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表示庆贺又一座吊脚楼的诞生。立屋竖柱之后就开始盖瓦、装饰房屋。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从前的吊脚楼将就朝向,坐西向东、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应该是全部都悬空,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式建筑。

  现在的吊脚楼比“干栏”成功的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这就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8

  我外婆家住在湘西西北的一个土家小山村,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满目葱翠;在清幽的山林中,隐隐约约地呈现出十几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的屋子都是用木头做的。

  外婆家的屋子是一栋吊脚楼,由片片青瓦盖成的坡屋顶,大块大块的青石板壤成的地面,远远看往就像一个精致的玩具木盒,点缀在绿色的丛林中。在吊脚楼的中间,有一间大屋子是堂屋,这里是外婆一家世世代代祭祖的地方。靠近堂屋第一间是火房,屋子中间是由四块大条石围成的方形火坑。这里是外婆一家烤薰腊肉的地方,也是妈妈儿时听外婆唱摇篮曲的地方……。紧挨着的是厨房,接下来是两间卧房,最外的是箱房,也是吊脚楼的位置,很大,共有三大间。按照土家习俗,箱房是姑娘们绣花的地方,可是,我的妈妈没有绣过花。由于她六岁就出门读书,十多岁医学院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

  这样的屋子架柱是用木头做的,四周都是用规则的木板装成的,连地面`顶棚都展上了木板。住这样的木屋子冬热夏凉,但是,要留意防火。

  清晨,外婆家的吊脚楼上炊烟袅袅升起,薄雾还没有散尽,鸡叫声,犬吠声,牛羊的铃铛声,与冉冉升起的太阳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我爱外婆家的吊脚楼!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19

  踏进土家族人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他们就住在那依山就势的吊脚楼里。

  吊?脚?难不成是吊着脚的楼房?土家族吊脚楼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脚。这个脚不是指人的脚,而是木柱子,吊脚楼没有地基,盖在半山腰上半边悬空,由木柱顶住,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坐着的老虎。

  吊脚楼不但外部奇特,内部也很有特色。走进吊脚楼,来到了下层,下层是用来关牲口、堆放杂物的。沿着绕楼曲廊,可以去上层,曲廊边有围栏,在离地五六十米的小道上掉下来那还了得。上层的中间是堂屋,在堂屋左右的两个房间叫做饶屋,饶屋主要是用来居住、做饭,而饶屋又被中柱一分为二,前半是用来取暖的火坑,后半是卧室。

  吊脚楼还有很多作用:一旦跑上楼,你就再也不用担心被野兽吃掉了,它们不敢进来,进来也上不了楼。吊脚楼通风、干燥、防潮、美观,难怪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九重天印象随笔 篇20

  土家人建造的吊脚楼,多建筑在风景秀丽之处。土家族建造的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倘若你到过那里,你会发现,土家人聚居的地方,环境非常优美:竹林掩映,绿荫茹盖;溪水环流,清澈如镜;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牛哞羊叫,百鸟争鸣。其间一幢幢飞檐翘角、黑瓦白脊、曲折回廊、廊柱下垂的吊脚楼,那就是土家人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住所,也是土家族人唱歌跳摆手舞,抢龙门阵的场所。

  土家人世代居住的吊脚楼,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它诠释着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智慧与追求。

  这篇《我心中的吊脚楼》是篇中考作文。作者对土家吊脚楼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土家吊脚楼是一首凝固的诗,古朴、简约而情韵悠长,是一片充盈土家风情的乐土。作者对吊脚楼这一文化符号有着本真的认识。

  文章选择三个典型的吊脚楼的场景:清晨、黄昏、月夜,概括的描述出自身的感受,这既是对现实生活充满诗意的描述,又是一种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表现土家族人民追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也是作者对温馨和谐生活境界的追求。

【九重天印象随笔】相关文章:

印象随笔散文04-04

印象杂文随笔10-22

印象上海的随笔10-21

初春印象随笔03-03

羊城印象随笔03-07

丽江印象随笔日志02-17

西湖印象随笔散文02-28

闫老师印象的随笔11-04

香港印象随笔散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