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小学教师随笔

时间:2024-03-19 14:00:22 随笔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随笔经典[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师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教师随笔经典[15篇]

小学教师随笔1

  像往常一样,我在上早上的数学课,但在准备上课的时候就被总喜欢坐在后排的陶帅吸引住了,陶帅原先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上课喜欢走来走去,有时候还会跟别的小朋友打闹,但今天我发现他坐在位置上腰挺得直直的,两只圆溜溜的小眼睛定定的看着我,也没有到处乱走,我就随口表扬了他一句。原先我以为他不会坚持多久,可是后来我发现上午的两节课下来,他真的一直坚持下来了,让我感到很欣慰。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我晚上吃过晚饭后,突然接到了他妈妈打来的电话,原来是陶帅回家把我今天表扬他的那一句话告诉妈妈了,结果怕妈妈不相信,就让妈妈打电话给我确认一下事情是否真实。我深深的.被促动了,我不仅再次表扬了他今天的表现,而且也提出了我对他的希望。没想到只是一句话而已,却不仅给孩子带来了一天的快乐,也让他有了自信,让妈妈也感到欣慰。

  这件事对我感触很大,我们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亲切的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幼小的心灵对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很敏感,把我们老师对他们的态度看得很重。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应该热情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关心,老师多一份爱抚,孩子就多一份温暖,多一点进步!同时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赢得更多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小学教师随笔2

  如今的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谓人才,除了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的任务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除了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向学生传授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习惯范围很大,从坐立行走、言谈举止、到学习、生活等。习惯的好坏,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家庭;在学校里,代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在社会上,代表着一个单位;在世界交往中,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在呼唤着文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不学习礼仪,不懂文明不讲礼貌,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也就更谈不上建立功名,成就事业啦!”可见,良好的习惯是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所以,我们班主任要狠抓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班主任是典范

  “严军先严将”。一个班级的习惯的好坏,班主任起决定性的作用。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然而作教师的,特别是当代教师再难也要向“人师”努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产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扫清“匠气”,挑起“育人”的重担,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在向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同时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现代的学生除应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健康的体魄,一定的劳动技能外,尤其要具有文明的养成教育。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纪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可塑性强,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教师的教态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是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身就应该是这种人。

  三、养成教育对教学工作的促进

  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百益无害。

  我班有各别同学字写的不好。他所写的字有五分之四是错字。纪律上,上课他不会坐凳子,总是把脚放在凳子上往桌子上一趴。老师在前边大声讲课,他就在下边小声说话,搞得周围同学都上不好课。下课时,坏毛病就更多了,不是踢了这个同学,就是骂了那个同学。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是我这个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一番动脑筋,首先,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再想出了转化的办法,抓纪律要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反复学习德育课本《坐立行要规范》,学后,说一说正确坐立行的要求;练一练坐立行姿势;比一比哪个同学坐立行动作最规范,评一评谁的姿势正确;还要熟记:“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在学生对坐立行这问题初步认识之后,然后对学生讲道理。例如,要让学生不随地吐痰就要讲清随地吐痰的害处。最后,进行习惯的束缚教育。通过学习、教育,他能坐凳子了。进步很大。

  经过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上有了明鲜进步。

  无数事实使我认识到:任何学习成绩好的班级,都有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养成特别是养成初期都离不开严格纪律的约束。因此,养成教育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小学生养成教育对学校教学工作中起促进作用。

小学教师随笔3

  古人云:“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意思就是说,这件事很小,没有多大的功劳,不必挂在嘴上。可这举手之劳,究竟有多小呢?在三毛小学听课的过程中,我就碰到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小事却让我感动至深。

  当我们走进三毛小学五楼多媒体教室时,已经有好多早到的老师坐在座位上低声交谈着,交流着各自的信息,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而教室里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课桌椅更让人赏心悦目(椅子插入课桌下面的空间里),便怀着一份期待坐到了靠窗的位置上……

  不一会儿,二年级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教室,迅速地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来,一切都显得那样井然有序。在周老师热情的引导下,师生们一起演绎着《雷雨》的精彩,感悟着“雷雨前”的.闷热、不同寻常,在聆听中收获,在朗读中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当课一结束,就在学生们忙着整理学习用品准备离开的时候,周老师轻声提醒着:“想想看,你来的时候椅子是怎么放的?”几乎所有的学生同时做出了相同的动作——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插入了课桌里面,然后带着学习用品排好队出去了。没有学生对此有异议,也没有学生需要别人的再次提醒,更没有学生大声喧哗,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给我的感觉就是训练有素。看着依然整整齐齐的教室,简直让人感觉不到这里曾经有学生来上过课。这是一件小事,可从这件小事中又说明了什么呢?

  接下来是三年级的课,上课的老师来自实验小学,我在想着她会不会也提醒学生要让课桌椅保持原样呢?但学生们的做法让我再次涌起了对他们的敬意。当学生即将离开时,并没有老师的提醒,可他们却一个个主动地把椅子插入课桌下面。有一个女生可能是一时忘记了吧,当她已经走过一个座位时才猛然醒悟过来,于是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轻轻地把椅子放好后才满意地离开。如果说二年级的学生还需要提醒的话,那么到了三年级,学生显然已经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这需要怎样的持之以恒呀?

  离开时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恢复原样,这真的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可就是这些不需要我们花很多精力就能做好的小事,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

  作为教师,我平时也总是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看见地上的垃圾,你可以弯弯腰,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你可以主动把他扶起来,安慰他;如果看见风把窗帘吹散了,你可以把窗关好或者把窗帘重新整理好;如果看见教室里的课桌歪了,你可以把它们排得整整齐齐;如果看见有人的红领巾掉下来了,你可以出声提醒他或者捡起来帮他戴好;如果看见扫把倒地了,你可以把它“扶”起来,再让它靠墙“站”好;如果看见窗台脏了,你可以拿抹布把它们擦掉……这些事都是小事,却因为你做了,而使许多人解决了烦恼,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三国时期刘备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事虽小,却能让别人解决了许多烦恼,你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总有那么多人不怎么愿意去做,地上的垃圾可以视而不见;别人的困难可以置之不理;学校的财物可以随意处置……举手之劳,可又有多少人愿意“举手”呢?

  如果说两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给这美丽的春天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话,那么,学生们的举手之劳让这迷人的春天更具魅力,并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生活中的小事,需要人去做;花园里的花,需要人去栽培;社会的安宁,需要人去维护;心灵中的枯地,需要我们怎样去浇灌呢?假如人人拥有如这些学生般的心灵,相信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学教师随笔4

  【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还会是变态呢?如果这样说,那学术界的认识就不正常,或者说教师对学术界的认识没有搞清。故此,本人认为第四级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级更指向于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课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这就要看教师方法是否得当,而第七级的介入似乎有另类之感。

  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有着独有的教学个性,这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标准之一。故而,笔者认为由教学内容观语文课是否有效,应具备七级标准(王教授提出的九级标准中的六级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师个性相融合)。

  二、立论──辟个人蹊径

  标准的意义在于衡量,七级标准的意义同样在于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那么,该如何运用七级标准来衡量一节语文课?然在王教授的书中“寤寐求之”,终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终。”为此,笔者凭借点滴思考,自辟蹊径,结合身边的课例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以抛砖引玉。

  1.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对于语文的定义,叶圣陶先生作出这样解释:“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基于这一共识,洪镇涛先生亦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前辈们的言论不仅为语文正了“名”,即教语文的内容;同时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

  以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中,该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即请学生根据老师说的白话文,猜文言词汇。第二板块模仿古语,自我介绍,即请学生模仿“杨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绍。第三板块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即通过多次尝试(参考注释自由读──指名读──引导理解疑难字词意思,标断句符号──范读引领──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通顺古文。第四板块整理理解,叙说故事,即请学生用白话语言说一说故事,再次加深疑难词语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以体会杨家小孩的聪慧之处,并随机指导学生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第六板块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即请学生选取一个版本,给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话版的《杨氏之子》剧本补充台词,并和同桌对演。

  纵观以上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老师从让学生猜文言词汇以初识古文语言,模仿古语自我介绍以近距离触摸古文语言,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引领学生与古文对话,整理理解叙说故事以理清文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古文语言之妙,到最后的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至始至终都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由此,笔者认为该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2.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意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教学内容的选取亦是如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天地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雾森林,直达语文的根,摘取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仍以上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模仿古语,自我介绍──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整理理解,叙说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补写剧本,内化语言)足见该老师的匠心独运,六个板块循序渐进,最终指向一个教学内容,即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古文语言。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受用力,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古文,老师如此大密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难以受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为四个阶段: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由此,笔者想,受心理年龄的限制,当学生的头脑在短时间内装进大量新知后,保存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时大多是残缺不全的知识。若长期以往,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占了近乎80%的份量,为了对这些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区分,学术界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区别,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所学的学术界已有定论的语文知识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个套路或有悖学术界认识来进行教学。

  再以《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老师从猜文言词汇、释读课题、读通文本、品味语言到内化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之路。但在“内化语言”这两个环节,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术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给学生创作以示范引路,老师创作了剧本前两句台词,其中古文版剧本的台词是这样的:

  小杨(为孔设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杨梅,皆新鲜而甜蜜。夫子请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示儿,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我们且不说小杨对孔君平这位有学识的长辈会不会像招待三岁小孩一样,告诉他这是桃子、琵琶、杨梅,仅就这创作的古文版剧本,怎么看着都像是五四时期半古半白的白话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言文,总感觉与原文显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这一教学内容和文言文的学术认识未能形成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老师难以给学生规范的文本,那不如不给,以免误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小学教师随笔5

  一、让主动合作成为自觉的需求。

  在学生们用学具各自拼摆图形而无法拼出一个大的正方体时,开始时,有几个同学向老师提出意见,认为学具不够用,当老师说:一个人的学具确实不够,可是你们有那么多人呀。很快就有学生汇报他们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拼出了一个大的正方体。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主动地合作完成了任务。其实“合作”一直都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但由于他们没有合作的意识,加上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存在,不可能主动合作,也无法意识到合作重要性。看来,要让主动合作成为一种自觉的需求,创设一定的操作活动,设置问题障碍,是一种不错的途径和方法。

  二、合作成功需要讲究策略。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通过亲自参与游戏活动,直接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合作的情感需要,促进内驱力的形成。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合作为什么没有成功?从中明白合作成功需要讲究策略。当然,设计游戏比赛,其重要性不在于比赛的结果,而是关注比赛过程合作策略与方法的运用意识。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是让学生尝试分别用一个手指、二个手指…五个手指拿皮球,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二是四人合作从窄小的瓶中取物游戏。开始时,学生可能是经验不足,也可能是求胜心切,不是速度太慢,就是把小球弄掉,几乎没有成功,使得学生有些气馁。这时,老师及时地让学生回顾反思:问题出在哪呢?让学生学会合作:四人按先后顺序分别用绳子取出瓶中的小球(瓶口一次只能拿出一个球)。然后再次比赛,这一次,学生信心十足,果真有不小的收获。可把学生乐坏了。在第二次游戏中,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经验,并已逐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了,同时提供了练习的机会,因此,比赛比较顺利,特别是在交流中,无论是获得成功或是失败的小组,看得出都很诚恳,心情都是高兴的。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效果。不过,由于游戏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组织起来比较麻烦,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小学教师随笔6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教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教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教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教师。但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教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教师随笔7

  本学期我是担任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使我的感触很深,一年级的学生确实真的很不好教。一年级的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 。 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海影响性格的发展 。那么应该培养那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

  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其次要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

  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给孩子拿来钟表,以游戏的形式演示:1号起床的时间是7:00,2号将时针和分针拨到该时位置,让学生变换着来演示。这样,学生既能准确认识了时间,又能学会思考,还能亲自动手。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然后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

  于不同分析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位置”这一课,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笔”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2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数学教学,我发现不少学生

  已经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生活实践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学生学好数学是为了未来更方便的应用,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小学教师随笔8

  “快来看呀!七年级(3)班的卫生又最差。”“不会吧!仅得了3分。”“99号,100号宿舍又被通报了”……围在宣传栏前的学生议论纷纷。这已经是我们班连续第三周排在最后了。听到这些我如坐针毡,气愤不已,正要训斥班长和卫生委员,不料想,他们却胆怯地说:“叶老师,我管不了他们,我不当了。”我一听,这可如何是好呢?小会、大会不知开了多少次,打扫不干净的组罚了又罚,班长和卫生委员也挨骂不少……

  这怎么办呢?上网查找没有现成的答案,问老班主任,他们说“不行就换吧!”可我又舍不得呀!这都是班委会民主选举出来的,他俩个人能力也很强,何况在这时怎能让他们知难而退呢?

  思来想去,这不就是由卫生差引起的吗?只要把卫生搞上去不就解决了吗?可怎样才能把卫生搞上去呢?该用的招都用上了,罚也罚过,骂也骂过,就差动手打了。看来我也该反思反思了,是不是罚打扫卫生,学生认为这就是惩罚,这就是脏活、累活,总是带着满腹怨气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今天打扫不好,明天照样打扫。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既能让学生们争着,抢着打扫卫生,又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乐趣,那该有多好呀!恰巧教师节快到了,班委会成员都在商量给老师送什么礼物好。这时,我眼前一亮,我就倡议“不花一分钱,给老师送一件礼物”,大家面面相觑。突然,班长说:“我们给老师送个笔筒,大家每人捡10张废纸,然后共同折一个笔筒。”教师节那天,一个漂亮的笔筒放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受到各位老师的表扬。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说:“我们成立一个‘快速反应部队’变废为宝,将教室、宿舍、环境区捡到的小纸片、塑料袋,做成礼物,看谁做的多做的好。”大家一听都争先恐后的要求参加。从此,教室、宿舍、环境区的小纸片、塑料袋都被“快速反应部队”早早的“消灭”掉了。卫生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桌兜里也多起了各种各样的小礼物。遇到谁过生日,大家也不再为买礼物发愁,而是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他。班集体变得更加团结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不久,班委会又提出了争当“环保小卫士”的口号。全面进军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校园的绿树、走道添光彩。由于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从此班长和卫生委员再也没有向我提出辞职的请求,而是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爱,加上智慧,就能产生奇迹。伴着学生成长,我也在成长。

小学教师随笔9

  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书写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有些学生对于写过几遍的字也会写错,如“宽”字下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又如“拔”和“拨”字,学生总是分不清是“拨打”还是“拔打”,“拔河”还是“拨河”。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反复默写和抄写。又如,对打比方的造句,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对这些问题加大做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写句子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己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劲头,但教师自己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时时保持以读代讲,多读多想,自主感悟,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时不时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小学教师随笔10

  今天中午接班时,我和小朋友一起散步谈话,依琳小朋友走过来跟我说:“老师,长大后我也很想当老师”。我很高兴,既然很想当,那一定是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好奇和羡慕。我不经意的问了一句:“为什么呀?”。孩子说:“因为当老师可以管小朋友啊”。我听了很震惊,原来是因为这样啊,我还想听一听有没有别的理由,于是我又问她:“你想当老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理由?”,孩子又补充说:“当老师可以中午不睡觉,坐在那里看书多好啊,哈哈”。听了孩子的话我感到很意外,孩子想当老师的理由不是说可以向小朋友们传授知识而是可以管制着小朋友,孩子有这样的思想是不是我们做教师的一种失败呢?是不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管制孩子的地方太多了,以致导致孩子们都羡慕起当老师来,因为他们认为等他们当了老师以后也可以这样管制小朋友,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我深深的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确实有时候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就对孩子实行所谓的严厉措施,可一般情况下我还是比较注意去与孩子接近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看来还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对孩子还是不够宽容吧。孩子的`话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虽然没有领导的监视,没有家长的观看,可我们要记住:我们是在孩子们的眼皮下工作的,有那么多双眼睛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对孩子宽容,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把真心话告诉老师,我期待有一天,孩子说她想当老师时,原因不是老师可以管小朋友而是认为做教师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学知识,这样,我们做教师的才不会感到失败。

小学教师随笔11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的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的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的老师。初听他的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敬仰他的人,却因有幸拜读他的《教育之旅——教育的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的形式展开,记述了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的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的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的还是他所提倡的“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的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的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的乳汁,那课外的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的压力、阅读方式的改变、社会观念的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的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的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的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的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的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的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的,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的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的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的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的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的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的儒雅气质吧!

小学教师随笔12

  “老师,严晨山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严晨山又没有打扫卫生!”“老师,严晨山又跟人打架了!”“老师,严晨山又欺负咱班陈金稚姚啦!”“老师,严晨山被抓到教导处了”我一边随学生的指点朝出事地点跑,一边不停地叹息:唉,这个严晨山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严晨山的父母都是为了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物质条件而忙忙碌碌,忽略了对他的管教,由于无人管他,他便象脱了绳的缰马,在学校常常打架、骂人,学习不努力,老师的谈话都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他成了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对于他,我没少找他谈话,他这个孩子软硬不吃,你对他进行关爱教育,他却认为我是怜悯他,很是反感;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吧,却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为此,我也曾想过放弃他,但又不忍心看着孩子的.前程就这样断送我多么希望他那扇自我封闭的心扉里有一片鸟语花香的生命花园啊!

  通过多次电话家访,我对他的性格和心理有了较深的了解,我决定试试激将法。

  找到严晨山,我把他领到操场上,而后又叫来了两名同班学生李朝和周生旭,让严晨山跟他们赛跑,我知道跑步是严晨山的强项。但在划起跑线时,我给那两位学生划了一条线后,又往后移了二十米,给严晨山单独划了一条,然后,我命令他们各就各位,绕二百米的操场跑一圈。一切准备就绪,准备起跑时,严晨山大叫:“老师,这不公平!”我瞪了他一眼,不容他讨价还价,下命令道:“预备—跑!”严晨山服从了命令,快速地跑了回来,第一圈,他输了。这在我意料之中,因为我叫的那2名同学也是运动高手,再加上严晨山心太

  傲;再跑,他又输了;第三次起跑前,我走近他,附在他耳旁说:“严晨山,不为别人,为自己赢得一次胜利,行吗?相信自己,你会是最棒的!”

  这时,我看到他握紧了自己的拳头,我刚一声令下:“跑!”他便如脱缰之马,箭一般朝前飞奔,当严晨山跑到终点时,那2个男生已被他远远甩在了身后,我跑上前,拉住他的手,问他为什么跑这么快?他说:“听了您的话,我心中突然涌出了一个念头,我要为自己赢一次!”我不失时机地点拔他:“为了自己,在学习上也应以这种姿态起跑,你会赢的!”“老师,严晨山怎么了,居然跑那么快?”另2个同学气喘吁吁地跑来说。“你们也太小瞧我了吧!别忘了我可是咱班的运动健将,哈哈!”“严晨山,有本事你别神气,在学习上与俺比比,那才算真的赢”“比就比,谁怕谁呀!”“一言为定!”“一言为定!”三双小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值得欣慰的是,从那次比赛之后,严晨山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再也没有跟人打过架,待人接物也变得随和起来,同学们常常看到他在教室里认真学习的身影,在连续几次的单元测试中,他居然都考上了80多分,因此,在评选最佳进步奖时,很多同学都投了他一票。

  在日记中他写道:“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看清了我的人生起跑线——比同龄的同学落后了许多。但我坚信,只要我加倍努力,我一定会成功的,从今以后,我要为家人,为老师,为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赢一次;我坚信,我一定会做到,因为我自信,我能行!”

小学教师随笔13

  梦想犹如茫茫大海中矗立的灯塔,为迷失的船只指引航向;梦想犹如漫漫永夜中闪烁的些许微光,给无助的人们带来追寻光明的希望;梦想亦如久旱的田地喜逢的那场春雨,不断催发我们潜藏于体内的生命能量。有梦想,就有了坚定的信仰,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织就着自己的教育梦想:让每一位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终拥有幸福安宁的人生;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辛勤耕耘,默默付出后,能品尝到硕果的芳香,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在社会日新月异、物质生活相对繁荣的今天,孩子们可谓衣食无忧,这曾是我们先辈们孜孜以求,不惜用青春和生命去努力实现的伟大梦想。几代人的奋斗,几代人的付出,几代人的拼搏,几代人的中国梦终究变成了真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然而,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被抛掷于激烈竞争的滚滚洪流中,过早地饱尝了竞争的惨烈,过早地被划分出三六九等,从幼儿园、中小学择校的层层筛选中,多少幼小的孩子过早地历经失败和沮丧,默默承受着这个年龄原本不该有的沉重。孩子们内心的恐惧不安,焦灼急躁与日俱增,快乐宁静的幸福人生何从谈起?

  在这个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年代,孩子们在不自觉中成了某些人捞取政绩、向上攀爬的云梯。读书,本身是一件极静的事情,有些人偏能搞的锣鼓喧天、轰轰烈烈;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孩子。我们要正视差异,那些年年优秀的班级,班内难道都是些智力超常的家伙?如果不是,那么优秀的背后,除了教师的兢兢业业,会有多少个内心备受煎熬的幼小心灵。目睹那一个个柔弱的身躯,每天背着沉沉的书包,奔波于家校之间,想着这小小的孩童,为了作业,晚上竟不能安然进入甜美的.梦境,心中的酸楚与疼痛交织着、煎熬着。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我愿尽我的绵薄之力,在我的一亩三分地,大胆实践我的教育梦。我且发愿: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不把获得优秀当作我的职业追求,凡是尽力而为。孩子是健康快乐的,我就是成功幸福的。

  为了我的教育梦,我积极实践,不断探索。一年级的孩子刚入校门,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学校既陌生又新奇,一天到晚说不停,笑不够。无忧的快乐流淌在心里,甜蜜的幸福写在脸上,多好呀!如果此时教师疾言厉色,粗暴制止,学生被教师的声威暂时镇住了,也只能换取片刻的安静,而且极易伤到孩子敏感的神经。为了建立秩序,我想了很多方法:自编手指操。教室里一有骚动,我就边念儿歌边比划,只要几个机灵鬼看到了,一起跟着念,学着做,多数孩子就会停止喧闹,自然加入其中。孩子天生爱模仿,在自由快乐的氛围里,他们没有心里负担,轻松愉悦,手舞足蹈,丝毫没有受约束限制的抵触。他们的自觉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自身非如此不可的需要。

小学教师随笔1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与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与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与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与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教师随笔15

  教师的鼓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教师的鼓励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在班里有时似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我班也有这样的同学,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一次在餐厅吃饭时,吃完饭很多学生都去站队准备回教室,只有他在收拾同学们遗留在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我带队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品德优良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

  在我的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鼓励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鼓励,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

【小学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教师随笔11-23

小学教师随笔12-30

小学教师的随笔04-27

(精选)小学教师随笔08-03

【精选】小学教师随笔08-01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02-17

小学教师随笔日记08-15

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01-02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08-08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