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情的1000字散文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篇1000字的心情散文!
正月柏灵香【一】
在我的故乡冀南一带,至今仍然流行着正月十六烤杂病的习俗。
过去叫做“烤柏灵火”,它能祛病驱邪,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温暖和健康快乐的生活。
这一天,是新年里的第一次月圆,是年节的尾曲。
家家户户吃罢晚饭,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大火。
燃烧物多是自家的草墩子、破篦子、旧笤帚、烂家什。
在过去,必不可少的是柏树枝。
现在,柏树少了,用柏树枝的也不多了,代之以芝麻秆、花柴及秫秸,但还是习惯叫“柏灵火”。
无论用什么燃烧,其寓意为烧掉旧的,换上新的,辞旧迎新。
燃起熊熊的火焰。
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
人们相信烧柏树枝有去百病、驱百邪的意思。
除去病迎新外,烤火还有祈求人丁兴旺的涵义。
老人围着越烧越旺的火堆,总会对着新媳妇说“烧个墩儿养个孙儿,烧个篦儿养个妮儿”。
如果真的是自个家里儿媳妇怀孕,老婆婆一定会怀着自己的心愿,在火堆里烧想烧的东西。
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愿长寿百岁。
孩子们更会高唱起“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这一古老的民谣。
有些老人还要在火里烤一些食物,说是吃了可以免灾去病。
《汉书·王吉传》一书中有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冀南一带的这一习俗,源自何时,并无确切记载。
但民间的一个说法,却让它足以追溯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
传说:女娲当年是在凤凰山(河北涉县)前炼石补天。
炼石之火烧起来,熊熊火焰照亮漳河对岸。
又说点火炼石始于正月十六。
之后,正月十六晚上,周边的百姓便家家都在自己大门口点火作纪念,后来演化为“烤杂病”。
无需探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确有女娲在天台山顶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正因为是传说,谁又能界定出女娲娘娘到底在哪座山峰采石炼石呢?太行山绵亘万里,峰峦层叠,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山多名。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收列:《淮南子》称五行山,《隋书》称母山,《太平寰宇记》称皇母山、女娲山等。
这就足以证明女娲与太行山的密切关系,而冀南地区就依偎在南太行山的怀抱。
今天的涉县凤凰山上,保留着始建于北齐专为祭祀女娲而修建的娲皇宫,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
何况,太行山里不乏叫做天台山的山峰。
有专家考证,凤凰山过去就叫天台山。
临城县西部有一座山峰,也叫天台山。
所以说,正月十六那一堆堆燃起的火焰,蕴含着人们对女娲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使人类和万物得以生息和繁衍这一盖世之功的崇敬与怀念。
至于正月里在门前燃柏枝,古代确有明确记载。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着门户逐疫,礼也。
这也证明了古人确实有在门前燃火逐疫的习俗。
燃烧柏枝,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柏灵火”,是因为松柏固有的特质,柏叶具有灵气之意,古人称赞柏树说:“经冬而不凋,蒙霜不变,麝食柏而香,皆为天齐长。
认为柏树为神异之木,其香可以去邪秽、疗百病。
这又让人想起了这一带过年时的另一个习俗,就是年前要将家里已经过世的家亲,都请回来一起团团圆圆过春节。
等过完了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六一大早,便要把这些家亲送回他们原来的地方。
即使至亲,毕竟人鬼不同,更怕大顺风车的孤魂邪魔赖在人间惹乱,人们就用燃烧柏灵枝火来驱逐并隔断其转头的路。
也许是受这一传说的影响,与太行山接近的山东、河南交界的农村和冀中地区石家庄、保定一带,至今仍然延续着正月十六日“烤百灵火”的习俗,便有了古老的历史渊源。
河北东光有走百遍、去百病。
井陉有“转黄河”,沧州有“溜百病”。
尽管不全是在烤“柏灵火”,但相通的都是在这一天,又无一不是在表达着对去病的期望和对健康生活的共同祈盼和追求。
正月十六烤杂病,真可谓新年里乡村百姓的狂欢。
是时,村里都会同时燃放鞭炮、焰火,伴随着迷漫的烟雾、浓重的柏香、爽朗的欢笑声,一时间暖热了料峭春寒,把那轮冰凉的玉兔也氤氲成了金黄。
大人欢、小孩闹,即使久病的人,也会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大门前,让柏灵火的炽热驱散目光中的昏暗。
再抑郁的心怀,也会在一堆堆冲天的旺火面前变得释然,脸上就会盛开春天的花朵。
是狂欢,也是春的嘹亮序曲。
那一笼笼旺火升腾,更是春天的昭示,昭示一派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柏灵火”前,故乡的老人们还会在火堆上竖着放一捆谷草或芝麻秸,看它燃着的时候往哪个方向倒,据说倒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便会五谷丰收好年景!他们还有“烤七堆火”的行动。
七,既是“切”又是“祈”。
切除病痛,祈盼人寿年丰。
故乡人的记忆深处,永远都有这个场景:大街小巷里,一蓬蓬的柏灵火在一家人的欢笑中轻轻燃起,浓浓的青烟随着柏枝噼噼啪啪的声响,袅袅娜娜在村庄的上空氤氲着,渐渐弥漫开来。
霎时间,沁人肺腑又有着朝圣般的清香,将冉冉升起的圆月染得橙黄。
一阵略带寒意但已经没有了刀削扎脸的微风,“呼”地一下将火苗从枝叶中拽出老高。
烟变得轻了,火光映红了整个街巷。
穿行如织的人流,每一张脸都变得明净,每一双眼睛都流溢着虔诚般的温情,每一声欢笑都飞扬出新春的涌浪。
那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火堆,给人们带来热情,带来希望。
一串串鞭炮声伴随着一串串欢笑声,在温暖而热烈的夜色中回荡
开在古诗里的荠菜花【二】
荠菜,又名护生草、地米菜、地地菜,它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
因它初萌于严冬,繁茂于早春,是春的使者,遂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最早吟咏荠菜的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那时的《诗经·谷风》里就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
看来,我们的祖宗早就有吃荠菜的习惯了。
它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很甘甜。
晋代夏侯谌的《荠赋》称得上是咏荠诗的上乘之作:“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
舍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
永安性于猛寒,差无宁乎暖燠。
其意为一般草木只有天暖了才出土生长,而荠菜则是破凌而出。
齐精气于款冬,均贞固乎松竹。
把荠菜与松竹摆在一起,喻其品节。
在诗人眼里,荠菜还是顽强向上的象征。
齐人卞伯玉在他的《荠赋》中也不乏对荠菜的赞美之词:“终风扫于暮节,霜露交于杪秋。
有萋萋之绿荠,方滋繁于中丘。
他们都对荠菜“迎寒荠叶稠”的耐寒品质大为赞颂。
《明皇杂录》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七月,长期伴随在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被贬途经夜郎南边的巫州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荠菜没人采摘,不由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吟出一首小诗:“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说明此菜贫富皆吃,且唐代集市已有售卖了。
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可以说是流传甚广,成为咏荠的名句和代表作。
说荠菜在早春季节就从泥土里萌出,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在城中的桃花和李花害怕风吹雨打而凋落的时候,野外小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正在喜气盈盈、朝气勃勃地迎春盛开,让人不由脱口而出:“春天在这里!”
南宋诗人陆游最爱食荠菜,在《食荠》一诗中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诗人对食荠颇得其法:“小着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
这种凉拌荠菜的吃法,是值得仿效的。
他还在《买鱼》诗中将荠菜与鲈鱼相比,说用它掺肉做菜肴香气满屋,下酒使人一醉方休。
特别是他在四川吃了东坡羹后留下了“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
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的咏荠佳句。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也有咏荠的名句“时绕麦田求野荠”,这是一幅惟妙惟肖的醉春图。
初春季节,在散淡的阳光下和料峭的风里,返青的麦田里会长出许多野荠菜,一片片、一簇簇,给乍暖还寒的初春带来无限生机。
村姑、儿童挎着小篮,拿着小铲来到麦田,因荠菜鲜肥嫩绿,与麦苗绿成一色,村姑和儿童在躬身细细辨找着,采挖着,他们的乐趣与荠菜一样多。
苏东坡还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是少有的“天然之珍”。
明代陈继儒作诗曰:“十亩之郊,菜叶荠花。
抱瓮灌之,乐哉农家。
这是一首美妙的田园诗,让我们看到了明人种植荠菜的情景:在一块田里,荠菜已经开花了,农夫正在抱瓮浇灌。
看着一片旺盛的菜叶荠花,农家该是何等的欢乐!
清代郑板桥也有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
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
有荠菜的清鲜、樱桃的美艳、佳酿的醇香,诗人竟可忘却漂泊异乡的寂苦了。
由此可见荠菜之美味非同一般。
饥饿记忆【三】
再熬一个月就好了!杨琼花(渝东人对槐花的叫法)就开了。
奶奶说这话时,深邃的眼神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却没有滑落。
对于一个独立带大了三个儿女,又带大了三个孙子的小脚女人,我从未曾望穿过奶奶的眼神,那是一汪幽深的海。
爷爷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的。
准确的说法是,1960年4月,爷爷因连续数月吞下了太多观音土,无法排泄而被活活坠死了。
4月,从此打上了饥饿的烙印。
掩埋爷爷的时候,全村连找个有力气挖坟坑的人都没有,奶奶好不容易找来几个愿意帮忙却有气无力的乡亲,刨了个浅浅的坑,裹上一张烂草席,把爷爷草草地埋了。
听说当年还有帮人家挖坟坑,挖着挖着,结果却把自己给挖倒在坑里面,再也没有站起来的人。
那是一个集体遭灾的年份,能活下来的,算命大。
八十多个年头的煎熬,经历了三个朝代的更迭,见惯了生死离别,奶奶的讲述波澜不惊。
也因此,在我们家,节俭从来无须苦口婆心的教育。
按理说,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我,应该是远离饥饿的一代,但事实并非如此,儿时强烈的饥饿感,并没有随时光淡去,而是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
尤其在山珍海味满桌、觥筹交错的时候,它们就会时不时地窜出来,把我引回过去的记忆。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漫山遍野的疯跑中长大的,这可能是当下课业繁重的城市孩子最向往的童年生活吧?这样无拘无束的玩耍,后果有两个:因打湿了母亲一针一线纳成的一年才一双的布鞋,遭来一顿打骂;加快消化,常常是刚放下碗筷,跟伙伴们到山坡上疯跑几圈下来,就又饥肠辘辘了。
当时家里没有多余的口粮,交了集体的公粮后,一日三餐能勉强对付过去,不至于像爷爷那样被饥饿逼得去吞观音土,就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当时家里的三大主食:包谷糊儿、杨琼花稀饭、麻洋芋,按季节轮换交替果腹。
包谷糊儿要算上等的口粮了,只有等到地里的包谷都黄灿灿地挂满杆上时,才有机会享受。
做法很简单,烧上一大锅水,将一小碗打碎的包谷撒到锅里,立即成就了一锅淡黄色的包谷糊儿,稀得足以照出人影。
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是杨琼花盛开的时节,杨琼花稀饭就成了村里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食。
杨琼花,状如弯月,花瓣洁白,花萼淡黄,一棵树上就能摘下一小箩筐。
杨琼花吃法很简单,摘掉杨琼花末端的刺后,放进清水里洗干净,凉干水分,在稀饭快熟的时候倒进锅里,立即会有阵阵清香扑鼻。
煮上五六分钟,就可以起锅食用了。
杨琼花稀饭的一大妙处,特别能撑饱肚皮。
吃的时候,满嘴的芳香,还夹带着一股淡淡的西瓜皮味道,但不沾一丝油水的杨琼花吃多后,胃就会难受,严重时甚至会口吐酸水。
麻洋芋,因暴露在泥土外被太阳晒成了青紫色,个儿特小,入口苦涩。
因当时家里种出来的稍微大点儿的洋芋,除了有限的一部分留在家中外,其他大部分的都要上交集体,或者拿去集镇上换取油盐酱醋等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余下的往往只有拇指般大小的麻洋芋了。
麻洋芋小得实在无法刨皮,于是大人们想到了另一种更简单的吃法,把麻洋芋冲洗干净后,直接放进锅里,煮熟后捞起来放到盆里,边撕皮边吃。
为了减轻麻洋芋的苦涩,奶奶常常会舀一碗酸水(泡菜水)放到桌子中央,去皮的麻洋芋沾上酸水后,苦涩的味道就减轻了不少。
但无论变换怎样的吃法,麻洋芋吃多了,整个口腔都是麻木一片,等到把肚皮填饱,嘴里麻木得连苦涩的味道都消失了,麻洋芋也因此而得名。
不久前看一档美食节目,才知道这样被太阳暴晒后的洋芋,毒素相当高。
也因此,长大后的我特别喜欢吃个头又肥又大的洋芋,尤其是煮稀饭的时候,喜欢把去皮的洋芋切成小块儿,与米一起放进锅里煮。
水一开,就会飘散出一股洋芋特有的清香,直窜心肺,便会有种幸福和满足的感觉,在心头滋生。
参加工作后,在很多人还不习惯打包的年月,我总会把聚餐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每每面对他们眼中的疑惑和背后的小声议论时,我惟有微笑以对。
我想,每个人的人生,大抵都有些记忆,珍藏于无言;总有些疼痛,无法述说。
【心情的散文】相关文章:
心情散文10-26
午夜心情散文10-01
烦恼的心情散文10-01
伤感的心情散文09-30
情感心情散文10-05
心情散文作品10-05
抒情散文 经典伤感心情散文09-30
心情散文随笔11-04
心情的天平随笔散文10-09
心情随笔散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