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亲情散文和诗

时间:2022-09-30 04:24:25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亲情散文和诗

  亲情散文诗【1】

亲情散文和诗

  父母在期望中,

  期望儿女全家团圆,和家欢乐.

  我在希望中,

  希望工作顺利,事业如日中天.

  父母为了我安心事业,尽量少来电话.

  我为了父母宽心理解,争取多去电话.

  父母常把我挂念心中,

  挂念出门在外的我一切顺利,早点回家陪伴他们安渡晚年.

  我却把事业首印脑中,

  珍分夺秒赢得事业突飞猛进,早点安稳陪伴父母安享晚年.

  父母在期待中慢慢老去,

  我却在奔波中逐渐退化.

  父母越来越老,

  我心越来越疼.

  亲情散文诗【2】

  我十分后悔来到湖州。

  即便二十分钟的高铁,回家于我来说算是异常艰难。

  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回家路途总要花费不少。

  可此刻,我却十分想家,想到念起就喉咙一股涌流,恨不得马上订高铁票。

  说起来也当真是显得有些可笑,前日才返的校。

  我不知,这种感觉与我同龄者是否感受相同。

  可我实在是太想家了,家里的床、家里的灯光、家里电视的嘈杂声、我妹肆无忌惮的嘲笑声、我妈时而的叹息声和我爸经常的斥责声。

  我总疑,我不是想家,只是渴望肯定罢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是极不愿意承认的,那样显得多么弱小不是么?

  刚返校不过三日,心上的石头却重了不止三块。

  这块地方就是一个吃人的坑,里面伸出一张张扭曲地吐着红舌的嘴,在绿草与阳光的遮蔽下肆意生长。

  坑边路途不平,稍有不慎便会跌入这可怕的吃人坑,万劫不复。

  走不过去坑的人总是极为想回家的,例如我。

  从前很难想象,原来森林里竟有如此可怕的地方,此后明白,每片森林都会有,每个途径的人都会遇到。

  可这实在太难了。

  对于一个稍内向而又敏感的人来说,一点刺激都是夜夜的噩梦。

  我见过许多人,也借鉴过许多方式,到最后我不得不在坑边驻营扎寨。

  之前还有人以爱情的名义陪伴、鼓励我,到后来他也不知所踪。

  从此日日夜夜,独自一人坚守着焦灼,不觉竟升起回头的欲望。

  于是,除了日日夜夜的焦灼,开始渐生日日夜夜的懊悔。

  不如家近的专科。

  可问世人,谁人不愿登愈高,望愈远?矛盾带来的唯有痛苦。

  我实在是太想家了,想的夜夜流泪。

  我的家庭,很久前大概是不富裕的,近年来倒是强些。

  我于我之父大概是老来得子吧,我于我之母大概是矛盾的结晶吧。

  父亲终日迷于赚钱存钱,母亲终日迷于梳洗打扮,而作为知识寡者,陋习不少,亦常常吵闹。

  要我说老实话,他俩为我之父母,我是极为不愿的,但这仍然阻止不了我爱他们。

  这倒全非因为他们生我养我,还有他们的对我的爱。

  只怕是只有父母才能爱我爱得如此深沉,从不计较得失,也从不对我失望,永远都是信任和希望......

  我实在无法再说下去了。

  我真的太想家了,想我那个二十分钟高铁的家,想起就落泪。

  亲情散文诗【3】

  妈妈做饭的手艺当然传承于姥姥,而且自从传承下来就没有多大变化,缘由就是妈妈是个不喜欢在食物上琢磨的人。

  记事起,手脚利索的妈妈总是忙忙碌碌。

  要到地里忙,把我送到姥姥家;等我上学了,和父亲住在他单位的一间宿舍里,父女俩吃食堂。

  我九岁妹妹三岁时,我们一家终于团聚,妈妈和人合伙开了两年面条店,从早忙到晚,我时常要去幼儿园接妹妹;

  后来复去田里劳作,我已经能分担一些诸如洗菜煮粥这样简单的家务,慢慢洗衣做饭都能做了。

  到高中,我便去了学校住宿。

  想来,妈妈做饭给我吃的日子不过五六年的样子。

  在妈妈那些匆匆忙忙的岁月里,她早早的起来,为一家四口准备早餐,煮鸡蛋、煎馒头片、面条汤、大米或小米稀饭、玉米面糊糊、小咸菜最是常见。

  可是我记忆最深的偏偏是酱油泡馍,这应当算是妈妈发明的即时早餐。

  猪大油一小勺、酱油半勺、暖瓶开水一冲,撒上切碎的小葱,馒头是现成的,掰成小块一泡就得。

  有时候起晚了,我们就吃这样不需开火的简易又方便的营养早饭。

  如此,我和妹妹都健健康康地成长着。

  等到我们都离家,根据油田的政策家属统一退养了,妈妈有了时间,周末的时候专门做一些饭菜等着我们回来吃。

  偶尔,跟人学个新花样的菜式,或者,看教做菜电视节目时一时兴起,不过尝试一次二次大多作罢,重又回到自己熟悉的一日三餐。

  都是家常的味道,妹妹喜欢的豆角焖面还是沿用姥姥的做法,不过从柴火灶升级到燃气灶;逢年过节必得炸肉炸豆腐,也是好几十年的做法,倒是常吃不厌的。

  妈妈这大半辈子,除了田里就是家里,最远就是老家和油田的往返距离,接触的就是一起做活的老姊妹们,所以她的饭食花样就止于此,不过,正因为如此,这些做法的传承也便是最适宜北方普通的家庭,这些记忆中的味道也因而成为经典且历久弥新。

  冬天,最冷的时候,妈妈要做酥锅,也是一定的。

  以前靠大自然的节气吃饭的年代,过冬的蔬菜匮乏,储备的只有两样:大白菜和萝卜。

  入冬前,家家户户要买好整个冬天吃的大白菜和萝卜,整整齐齐码在院子的一角或者菜窖里。

  白菜猪肉炖粉条、萝卜切条晾晒放上五香粉、辣椒粉做成咸菜,或者炒白菜豆腐、炒萝卜丝,再变着花样,也逃不过白菜萝卜、萝卜白菜。

  不知道酥锅所谓的源起,不过倒是很容易想象得到。

  数数也不过是40年前,农村家家都养猪,过年杀猪是习俗,不是有这样的俗语嘛“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家里人口也多,亲戚也多,临近年根儿都召集起来,将养了一年的膘肥体壮的大猪宰杀,热热闹闹地现场分一分,犒劳忙碌了一年的辛苦的人们。

  新鲜的肥膘猪肉、自己种的黄豆磨出浆水做出的豆腐、自己田里挖出的白藕,赶大集买下的干海带、大白菜,就这样加醋一大锅炖煮出来,

  更粗犷更具风味的做法是整个的藕瓜、捆好的海带卷囫囵个儿地放进去,海带豆腐和醋吸收并化解了肉香的肥腻,

  猪肉呢因为海带豆腐醋的缘故却变得软糯起来,做好的酥锅倒进一个大大的瓷盆里,数九寒天能保存大半个月。

  要吃的时候,舀出酥烂的肉块、豆腐,挑一卷海带切条、再切几段藕瓜上锅热气一熥,冬天的美味不过如此啦。

  我最喜欢的是酥锅里的海带,吸了动物油脂和醋,没有新鲜海带的腥气,入口轻咬微酸微甜,小时候觉得最是解馋哩。

  现在,酥锅超市里也有卖的了,不过名字叫“博山酥锅”,虽则我的家乡不是博山可是离得也不远,所以做法上大同小异。

  妈妈在积年的经验中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原料的形状而已。

  冬储的大白菜掰取最外层的菜帮子,沿着锅底锅边铺一圈,作用是可以防止糊锅。

  带肉的大骨头加带皮五花肉或放上整只鸡、泡发好的干海带卷、切成大块的藕段和卤水豆腐、最上面覆盖切好的白菜,

  这是最常规的材料,不用加水直接添加两袋食醋,撒上盐,小火焖煮四五个小时,中间倒一些酱油调色。

  做法很简单,就是准备工作繁琐罢了。

  现如今的冬天大不同了,有大棚蔬菜,有南方运输来的蔬菜,可选择的多啦,可是吃起来反而没有以前已经吃厌了的大白菜萝卜有味道。

  每到时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妈妈的厨房,想念妈妈做的酥锅的味道。

  所以每到隆冬,妈妈都会悉心挑选好材料做酥锅。

  油亮的棕褐色海带,白生生的莲藕、滑嫩嫩的豆腐在炉火上咕嘟着。

  头发已经花白的妈妈偶尔查看一下火候,酥锅溢出熟悉的味道,两个洗净的容器静静地摆放在案板旁控水,她知道大女儿喜欢海带,

  她知道小女儿喜欢白菜,准备明早分装出来给两个女儿各自的小家送去。

  承载着一个母亲朴实的牵挂的厨房一如既往的温暖,对于妈妈来说,这就是每个冬天原有的滋味。

  亲情散文诗【4】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

  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

  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可能与之说心里话的人,心中充满惆怅。

  在寂寞的时候,对着荷塘月色,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堆满皱纹的阿爸阿妈,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

  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情感,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

  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

  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

  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爱。

  母爱如水,他如河旁的小草。

  从小到大,那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他,陪伴他成长。

  对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沉的爱。

  父亲,往往不苟言笑。

  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

  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

  父爱如山,他默默的守护着母亲,守护着游子,守护着这个暖意融融的家。

  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爷爷的牵挂,是乡愁中最和蔼可亲的爱。

  除了父母,爷爷便是占据游子记忆的亲人。

  爷爷满头白发,皱纹堆满了额头,总是抽着水烟,抽烟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

  爷爷经常在河边钓鱼,游子总是坐在爷爷身边,看爷爷聚精会神的等鱼上钩。

  最开心的,莫过于爷爷钓了一大篮子的鱼,这些小鱼便是游子最丰盛的晚餐。

  对奶奶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温柔的爱。

  奶奶有一头整齐的而柔顺的白发,天庭饱满,温柔善良。

  奶奶善于织布,纳鞋。

  奶奶织的衣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纳的鞋是世上最结实的鞋。

  游子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

  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阳,总是那样灿烂。

  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创可贴。

  对妻子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柔软的爱。

  妻子温柔似水,温婉贤惠。

  妻子的笑容,是这个世上最温暖美丽的笑容。

  妻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皮肤白皙。

  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在游子心底。

  妻子的声音,甜美动人,游子最喜欢听她唱歌。

  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欢吃她做的凉拌面条和麻婆豆腐。

  来到这个城市,每当孤独的时候,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对女儿的牵挂,是乡愁中最亲切的爱。

  女儿长得像红苹果,小脸红扑扑的,说话奶声奶气。

  每当游子回乡,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总是他可爱的女儿。

  女儿年纪虽小,但很贴心懂事。

  每当游子回乡,她会给游子准备好刮胡须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装好热水,帮游子洗脚,吃饭的时候,会夹最好吃的菜给游子。

  女儿的可爱乖巧,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

  山里的河,是如此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

  是那样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

  远在他乡的游子,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进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劳作,饱受思念之苦。

  也许,他并没有宏图大志,非要在异地他乡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他没有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的打算。

  因为在他心中,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孝尽父母,养育儿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

  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诺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

  承载着隔辈亲人对它默默无闻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载着对妻子的深情的牵挂;它是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承载着对女儿浓烈的思念;

  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亲情散文和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亲情散文和诗】相关文章:

关于清明的散文和诗10-26

描写亲情的散文10-05

感人的亲情散文10-26

关于亲情的散文10-26

亲情相关的散文10-26

毕淑敏的亲情散文10-05

亲情的随笔散文10-11

关于亲情的随笔散文10-07

关于亲情的名家散文10-01

名家写亲情的散文10-06

亲情散文和诗

  亲情散文诗【1】

亲情散文和诗

  父母在期望中,

  期望儿女全家团圆,和家欢乐.

  我在希望中,

  希望工作顺利,事业如日中天.

  父母为了我安心事业,尽量少来电话.

  我为了父母宽心理解,争取多去电话.

  父母常把我挂念心中,

  挂念出门在外的我一切顺利,早点回家陪伴他们安渡晚年.

  我却把事业首印脑中,

  珍分夺秒赢得事业突飞猛进,早点安稳陪伴父母安享晚年.

  父母在期待中慢慢老去,

  我却在奔波中逐渐退化.

  父母越来越老,

  我心越来越疼.

  亲情散文诗【2】

  我十分后悔来到湖州。

  即便二十分钟的高铁,回家于我来说算是异常艰难。

  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回家路途总要花费不少。

  可此刻,我却十分想家,想到念起就喉咙一股涌流,恨不得马上订高铁票。

  说起来也当真是显得有些可笑,前日才返的校。

  我不知,这种感觉与我同龄者是否感受相同。

  可我实在是太想家了,家里的床、家里的灯光、家里电视的嘈杂声、我妹肆无忌惮的嘲笑声、我妈时而的叹息声和我爸经常的斥责声。

  我总疑,我不是想家,只是渴望肯定罢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是极不愿意承认的,那样显得多么弱小不是么?

  刚返校不过三日,心上的石头却重了不止三块。

  这块地方就是一个吃人的坑,里面伸出一张张扭曲地吐着红舌的嘴,在绿草与阳光的遮蔽下肆意生长。

  坑边路途不平,稍有不慎便会跌入这可怕的吃人坑,万劫不复。

  走不过去坑的人总是极为想回家的,例如我。

  从前很难想象,原来森林里竟有如此可怕的地方,此后明白,每片森林都会有,每个途径的人都会遇到。

  可这实在太难了。

  对于一个稍内向而又敏感的人来说,一点刺激都是夜夜的噩梦。

  我见过许多人,也借鉴过许多方式,到最后我不得不在坑边驻营扎寨。

  之前还有人以爱情的名义陪伴、鼓励我,到后来他也不知所踪。

  从此日日夜夜,独自一人坚守着焦灼,不觉竟升起回头的欲望。

  于是,除了日日夜夜的焦灼,开始渐生日日夜夜的懊悔。

  不如家近的专科。

  可问世人,谁人不愿登愈高,望愈远?矛盾带来的唯有痛苦。

  我实在是太想家了,想的夜夜流泪。

  我的家庭,很久前大概是不富裕的,近年来倒是强些。

  我于我之父大概是老来得子吧,我于我之母大概是矛盾的结晶吧。

  父亲终日迷于赚钱存钱,母亲终日迷于梳洗打扮,而作为知识寡者,陋习不少,亦常常吵闹。

  要我说老实话,他俩为我之父母,我是极为不愿的,但这仍然阻止不了我爱他们。

  这倒全非因为他们生我养我,还有他们的对我的爱。

  只怕是只有父母才能爱我爱得如此深沉,从不计较得失,也从不对我失望,永远都是信任和希望......

  我实在无法再说下去了。

  我真的太想家了,想我那个二十分钟高铁的家,想起就落泪。

  亲情散文诗【3】

  妈妈做饭的手艺当然传承于姥姥,而且自从传承下来就没有多大变化,缘由就是妈妈是个不喜欢在食物上琢磨的人。

  记事起,手脚利索的妈妈总是忙忙碌碌。

  要到地里忙,把我送到姥姥家;等我上学了,和父亲住在他单位的一间宿舍里,父女俩吃食堂。

  我九岁妹妹三岁时,我们一家终于团聚,妈妈和人合伙开了两年面条店,从早忙到晚,我时常要去幼儿园接妹妹;

  后来复去田里劳作,我已经能分担一些诸如洗菜煮粥这样简单的家务,慢慢洗衣做饭都能做了。

  到高中,我便去了学校住宿。

  想来,妈妈做饭给我吃的日子不过五六年的样子。

  在妈妈那些匆匆忙忙的岁月里,她早早的起来,为一家四口准备早餐,煮鸡蛋、煎馒头片、面条汤、大米或小米稀饭、玉米面糊糊、小咸菜最是常见。

  可是我记忆最深的偏偏是酱油泡馍,这应当算是妈妈发明的即时早餐。

  猪大油一小勺、酱油半勺、暖瓶开水一冲,撒上切碎的小葱,馒头是现成的,掰成小块一泡就得。

  有时候起晚了,我们就吃这样不需开火的简易又方便的营养早饭。

  如此,我和妹妹都健健康康地成长着。

  等到我们都离家,根据油田的政策家属统一退养了,妈妈有了时间,周末的时候专门做一些饭菜等着我们回来吃。

  偶尔,跟人学个新花样的菜式,或者,看教做菜电视节目时一时兴起,不过尝试一次二次大多作罢,重又回到自己熟悉的一日三餐。

  都是家常的味道,妹妹喜欢的豆角焖面还是沿用姥姥的做法,不过从柴火灶升级到燃气灶;逢年过节必得炸肉炸豆腐,也是好几十年的做法,倒是常吃不厌的。

  妈妈这大半辈子,除了田里就是家里,最远就是老家和油田的往返距离,接触的就是一起做活的老姊妹们,所以她的饭食花样就止于此,不过,正因为如此,这些做法的传承也便是最适宜北方普通的家庭,这些记忆中的味道也因而成为经典且历久弥新。

  冬天,最冷的时候,妈妈要做酥锅,也是一定的。

  以前靠大自然的节气吃饭的年代,过冬的蔬菜匮乏,储备的只有两样:大白菜和萝卜。

  入冬前,家家户户要买好整个冬天吃的大白菜和萝卜,整整齐齐码在院子的一角或者菜窖里。

  白菜猪肉炖粉条、萝卜切条晾晒放上五香粉、辣椒粉做成咸菜,或者炒白菜豆腐、炒萝卜丝,再变着花样,也逃不过白菜萝卜、萝卜白菜。

  不知道酥锅所谓的源起,不过倒是很容易想象得到。

  数数也不过是40年前,农村家家都养猪,过年杀猪是习俗,不是有这样的俗语嘛“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家里人口也多,亲戚也多,临近年根儿都召集起来,将养了一年的膘肥体壮的大猪宰杀,热热闹闹地现场分一分,犒劳忙碌了一年的辛苦的人们。

  新鲜的肥膘猪肉、自己种的黄豆磨出浆水做出的豆腐、自己田里挖出的白藕,赶大集买下的干海带、大白菜,就这样加醋一大锅炖煮出来,

  更粗犷更具风味的做法是整个的藕瓜、捆好的海带卷囫囵个儿地放进去,海带豆腐和醋吸收并化解了肉香的肥腻,

  猪肉呢因为海带豆腐醋的缘故却变得软糯起来,做好的酥锅倒进一个大大的瓷盆里,数九寒天能保存大半个月。

  要吃的时候,舀出酥烂的肉块、豆腐,挑一卷海带切条、再切几段藕瓜上锅热气一熥,冬天的美味不过如此啦。

  我最喜欢的是酥锅里的海带,吸了动物油脂和醋,没有新鲜海带的腥气,入口轻咬微酸微甜,小时候觉得最是解馋哩。

  现在,酥锅超市里也有卖的了,不过名字叫“博山酥锅”,虽则我的家乡不是博山可是离得也不远,所以做法上大同小异。

  妈妈在积年的经验中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原料的形状而已。

  冬储的大白菜掰取最外层的菜帮子,沿着锅底锅边铺一圈,作用是可以防止糊锅。

  带肉的大骨头加带皮五花肉或放上整只鸡、泡发好的干海带卷、切成大块的藕段和卤水豆腐、最上面覆盖切好的白菜,

  这是最常规的材料,不用加水直接添加两袋食醋,撒上盐,小火焖煮四五个小时,中间倒一些酱油调色。

  做法很简单,就是准备工作繁琐罢了。

  现如今的冬天大不同了,有大棚蔬菜,有南方运输来的蔬菜,可选择的多啦,可是吃起来反而没有以前已经吃厌了的大白菜萝卜有味道。

  每到时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妈妈的厨房,想念妈妈做的酥锅的味道。

  所以每到隆冬,妈妈都会悉心挑选好材料做酥锅。

  油亮的棕褐色海带,白生生的莲藕、滑嫩嫩的豆腐在炉火上咕嘟着。

  头发已经花白的妈妈偶尔查看一下火候,酥锅溢出熟悉的味道,两个洗净的容器静静地摆放在案板旁控水,她知道大女儿喜欢海带,

  她知道小女儿喜欢白菜,准备明早分装出来给两个女儿各自的小家送去。

  承载着一个母亲朴实的牵挂的厨房一如既往的温暖,对于妈妈来说,这就是每个冬天原有的滋味。

  亲情散文诗【4】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

  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

  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可能与之说心里话的人,心中充满惆怅。

  在寂寞的时候,对着荷塘月色,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堆满皱纹的阿爸阿妈,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

  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情感,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

  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

  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

  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爱。

  母爱如水,他如河旁的小草。

  从小到大,那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他,陪伴他成长。

  对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沉的爱。

  父亲,往往不苟言笑。

  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

  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

  父爱如山,他默默的守护着母亲,守护着游子,守护着这个暖意融融的家。

  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爷爷的牵挂,是乡愁中最和蔼可亲的爱。

  除了父母,爷爷便是占据游子记忆的亲人。

  爷爷满头白发,皱纹堆满了额头,总是抽着水烟,抽烟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

  爷爷经常在河边钓鱼,游子总是坐在爷爷身边,看爷爷聚精会神的等鱼上钩。

  最开心的,莫过于爷爷钓了一大篮子的鱼,这些小鱼便是游子最丰盛的晚餐。

  对奶奶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温柔的爱。

  奶奶有一头整齐的而柔顺的白发,天庭饱满,温柔善良。

  奶奶善于织布,纳鞋。

  奶奶织的衣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纳的鞋是世上最结实的鞋。

  游子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

  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阳,总是那样灿烂。

  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创可贴。

  对妻子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柔软的爱。

  妻子温柔似水,温婉贤惠。

  妻子的笑容,是这个世上最温暖美丽的笑容。

  妻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皮肤白皙。

  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在游子心底。

  妻子的声音,甜美动人,游子最喜欢听她唱歌。

  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欢吃她做的凉拌面条和麻婆豆腐。

  来到这个城市,每当孤独的时候,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对女儿的牵挂,是乡愁中最亲切的爱。

  女儿长得像红苹果,小脸红扑扑的,说话奶声奶气。

  每当游子回乡,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总是他可爱的女儿。

  女儿年纪虽小,但很贴心懂事。

  每当游子回乡,她会给游子准备好刮胡须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装好热水,帮游子洗脚,吃饭的时候,会夹最好吃的菜给游子。

  女儿的可爱乖巧,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

  山里的河,是如此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

  是那样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

  远在他乡的游子,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进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劳作,饱受思念之苦。

  也许,他并没有宏图大志,非要在异地他乡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他没有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的打算。

  因为在他心中,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孝尽父母,养育儿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

  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诺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

  承载着隔辈亲人对它默默无闻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载着对妻子的深情的牵挂;它是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承载着对女儿浓烈的思念;

  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