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间十分钟》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内容,内容浅显易懂。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视觉领先、以兴趣入手
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我最初尝试以“校园的宁静似乎过于沉寂”为引子,但发现这样的切入点并未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于是,我调整策略,引入了一个名为“时光倒流”的互动游戏,旨在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共同探索了过去课间十分钟的多样活动场景,通过视觉呈现,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欢愉和自由。随后,我邀请大家观察并模仿其他同学的课间活动,这种直观的体验方式恰好触及了学生的兴趣点,他们急切地想要尝试自己心仪的活动。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中,我能真切感受到,课间十分钟对他们而言,是无比珍贵且充满乐趣的时光。
二、精讲精示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带领学生探索“投掷沙包”的动态场景时,我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感知。首先,我们探讨了这个活动通常会在哪里举行——可能是学校的操场或是公园的空地,这样的环境为投掷沙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接着,我们深入分析了参与投掷沙包的队员们的动作流程:他们如何准备、投掷以及接住沙包,这些细节构成了整个活动的核心动态,同时也体现了团队协作与个人技巧的结合。随后,我们关注了周围观众的情绪反应。在这样充满活力和竞争性的场景中,观众们可能会表现出紧张、期待或是兴奋的心情,这种情感的渲染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氛围。通过讨论和展示相关的图片,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捕捉并描绘这种情感的流动。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邀请他们思考更多课间活动的创意表现方式。我引导他们首先明确活动地点,比如是在校园的某个角落、还是在社区的广场上,这决定了画面的背景和氛围。其次,他们需要考虑具体活动的步骤和参与者的行为模式,例如在篮球赛中,是传球、投篮还是防守等环节,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活动的动态结构。最后,我们探讨了如何在画面中恰当地融入观众的视角和反应,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互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如何观察和描述特定活动的细节,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创意思维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将活动的瞬间转化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这一系列的引导旨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三、用多媒体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多媒体工具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一课程里,我利用了简洁直观的画面辅助教学,虽然设计并不繁复,却极为实用,成功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构建了一种民主、平等且充满和谐氛围的师生互动模式。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我适时提供引导与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同时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07-05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10-01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精选13篇)01-07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精选9篇)12-20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8篇07-11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必备8篇]09-13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锦集8篇]09-13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集锦8篇09-03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工作总结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