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浅夏绿染初心

时间:2020-12-05 14:45:45 随笔 我要投稿

浅夏绿染初心

  被风吹过的夏天,紫薇正嫣然。浅夏绿染初心。

  浅夏,绿染初心【1】

  岁月寂安,午后的阳光不再那么热烈,清风徐徐,鸟儿躲在院子浓密的树叶下乘凉。

  小城静静的依偎在青山脚下,美丽且安然。

  这个季节,蔷薇花煞是迷人。

  田间果园,辛勤的人们正在劳作,枝头青果累累,喜悦洋溢在他们质朴的脸上,小城风景如画。

  岁月的脚步,激扬在浅夏的风中,生命若一叶小舟,在浩瀚里执手着繁华,锦绣良缘,硕果奔波,随风起落。

  我安坐在古城的一隅,听取片片青砖灰瓦诉说旧时记忆。

  时代易了妆,旧衫冷于墙上,人世沧桑,那些回转在季风里的雨打芭蕉,早已成为三千红尘情系一身的回想,怕只能在文字里觅得慰藉了。

  光阴似墙角的藤蔓,生长出淡淡喜悦与惆怅……

  深信,心灵深处,有一方碧绿的湖泊,于喧嚣中漾开一片细小潋滟的波纹,轻轻激荡着我。

  这如歌的人生路,写意属于你我的幸福。

  一朵粉白的月季从花园的大缝隙里探出了头,恣意地开着。

  花儿没有欲求,也无念想,年年都会开放。

  记得,花开时,你来过,那时还有青鸟在梅树的枝头上歌唱。

  那些清清浅浅的时光,是留在我记忆里的最美。

  雨停了,露珠落在花瓣上,湿漉漉的麻雀停在树梢不听的鸣叫,好像在呼唤着它的伴侣。

  浅夏,绿色馥郁,雨后的空气散发着香草的清新。

  想来,人生的际遇,就像那窗外的雨,淋过,湿过,容不得我们许与不许,还没等你回头,便已然不再。

  人生,总是在前行中走向明天,将忧伤遗忘,将美好留于心底,淡淡的就好。

  漫漫长路,还有许多事要我们去做,还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珍惜。

  不再想人间的世事无常,不再问有多少地久天长,只循着那一汪葱茏的绿色,看细水长流。

  窗外依旧是碧草青青,鸟语花香。

  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

  一扇晴窗,可以看见春花,飘进夏萤,听见秋声,侵进冬寒。

  心如晴窗之明净,爱若夏花之灿烂。

  花只有努力绽放才能散发香气,我们闻到香气追寻,发现它盛开在世间角落也能如此美好。

  给自己找一方晴空,忘掉一切忧伤和痛苦,带给我们崭新而美好的一切。

  时光,归于安宁,绿色是这个季节的主色调。

  抛却噪杂,住在一阙诗词里,沐浴唐风宋雨给与的清美。

  我的心里有一汪清泉,也有一朵花开。

  一米阳光洒在青绿的盆花上,顺着绿意滋生的菩提,安静的经历着生命中的一次次风雨。

  我的执念里,还有一个未曾写完的故事,那故事里有我的依托和期许,也有淡若清风的你。

  时光,是流动的画面,若清风落花,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岁月的风尘里,我依旧怀揣一帘清梦,以风的姿态洒脱,以荷的温婉期许岁月静好。

  一直相信,有憧憬的日子,光阴就不再寂廖,我把最美的诗篇写给岁月,写给风雅的你。

  我愿意陪你寻一方碧绿,也愿和你听陌上花开。

  尽管世事沧桑,多变,但还是愿意相信,美好的人生,在于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

  绿然初心,只要爱在,梦在,岁月便不会老去。

  岁月清浅,一路芬芳,一路旖旎。

  风景在路上,心也在路上。

  沿途总是不停的演绎着我们的故事,而它就像一泓碧水,在每一个日子里都充满了韵色,生命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还有更持久的回味。

  在一剪宁静中,听一首老歌,沉浸在温婉的旋律中,我似乎闻到了往事醇香的味道。

  慢慢的懂得,所有走过的路都是生活赋予我们成长的理由,人生,需要历练才能达到高峰。

  总会有一处风景,来安放我们的灵魂。

  想来,世间所有的花都属于自然,只有一朵心灵之花属于我们自己。

  一朵微笑绽放在心间,世界因花而布满暖暖的温馨,因绿色让生命更加精彩。

  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始终相信,无论历经怎样的风雨,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芳草地。

  你温暖的心灵,永远是一座爬满青藤的小屋,那里藏着你的挚爱,还有生活给予的美丽。

  故乡的天空【2】

  我所在的城市就是我的故乡。

  岁月流觞, 辗转换过几处住所。

  故土难离,飘零的心犹如远离故乡的游子,一直思念着归家的路。

  那里是我感情的归宿,也是心灵慰籍的地方。

  时间越久,对它越发亲近起来。

  站在空旷的环城河边,望着灰蒙蒙的天 ,想起了故乡的天空。

  故乡在市区近郊,隔一条路就是郊外,那里有大片的农田。

  站在院子里,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看着鹞鹰在高空展翅盘旋,心也紧跟着跑出来,随着脚步的飞奔一同追赶雄健的鹞鹰和湛蓝的天。

  望着遥远的天空,看着它大海一样的宽广和蔚蓝,让人敬畏,使人流连。

  故乡春天的天空是蔚蓝的天空。

  春回大地,和风送暖,如茵的草地上,花朵在明媚的春光里开着烂漫的笑。

  杨柳垂着柔嫩的枝条在河面上翩翩起舞。

  蔚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广阔无垠的天空下,农田里的麦苗现出勃勃生机,空气中飘浮着一股淡淡的泥土的香味。

  田野上,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急急忙忙的把风筝拿出来,争先恐后的趁着春风把风筝飞上蓝天。

  风筝越飞越高,孩子们在这蔚蓝的大海中嬉戏叫喊,一行行大雁飞过,孩子们高兴的数着数,激动的每一瞬间都在蔚蓝的天空中留下了灿烂的童年。

  故乡晨曦中的天空是让人亲切的天空。

  一夜的沉寂,晨曦微微的展露了惺忪的睡眼,天际渐渐变换的星云开始交织出七彩流韵的云霞。

  静静地躺在床上,让那一缕缕的光线轻轻抚开自己的眼皮,朦胧的看着来自天空的问候。

  沐浴在晨曦的抚慰中,感受着诗一样的激情。

  窗外的天空,就像一幅迷人水彩画。

  早起的鸟儿,一会儿从屋檐上飞到窗前啼啾,忽儿又突然啼叫着飞起来,飞到湛蓝的天空,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划了一道弧。

  故乡最美的夜色是夏日的星空。

  闪闪的银河,静静的躺在浩瀚的夜空,点点繁星在广袤的苍穹中做着仲夏夜之梦。

  梦里留下许许多多的幻想。

  院子里的花争奇斗艳的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葡萄架下, 讲述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牛郎情,织女怨,化作云锦织千年,浓浓情意织不完。

  从夜空回到奶奶泛着银色的慈祥的面庞,迷糊的双眼渐渐的已看不见北斗星。

  最喜欢故乡黄昏的天空,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在西边的天空铺了一道醉人的晚霞。

  红彤彤的火烧云,婆娑的树影,袅袅升起的炊烟和悠扬的蝉鸣,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晚饭的香味儿,伙伴们互相追逐嬉戏的叫喊声淹没了奶奶一声声回家的呼唤,直到累了、饿了,才恋恋不舍的低着头,一路踩着自己在晚霞中投下的长长的身影回家。

  沉思中,一个小女孩站在旁边的不远处,茫然的看着我。

  刚想问她点儿什么,快步跑过来的母亲把她领走了。

  不知道这个小女孩是否认识自己的家,我仍徘徊在故乡浩瀚的长空、醉人的晚霞和悠扬的蝉鸣声中。

  望了望灰色天空下她们远去的背影,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的父亲【3】

  看到网上纪念父亲的文章,就知道“父亲节”又到了。

  昨夜又梦见了父亲,那瘦弱的身影又在我的脑海一晃而过,暮然惊醒,泪水已潮湿了枕边,辗转难眠。

  思绪的窗口又慢慢被推开,回忆的长藤又默默蔓延着,耳畔又回响着父亲的声音,眼前叠映着父亲的身影……又把我带回了那个落叶纷飞的深秋,那个曾给予了我天空,给予了我生命的父亲又孤独执着的支撑在我的梦里……他的身影已从我的眼前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但在我的心里,却越来越清晰,从未走远。

  父亲是旧社会出生的人,(他生于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农历三月二十一。

  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父亲八岁就失去了母亲,可以说他是在苦水里长大的。

  父亲八岁那年(我估摸是七岁,因为上一代人年龄报的是虚岁),也就是一九二八年夏三伏的一天,跟随奶奶去徐家老庄村看他的姨妈,午饭后往回走的路上,天忽然响起了惊雷,电闪雷鸣,接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那是因为那段路离我家不太远,路上也没有避雨的村舍及房屋,娘儿俩就硬着头往回赶。

  当走到北水寺东边的大坡时,雨水已在坡沟里波涛汹涌,奶奶就这样被坡沟里的水给卷走了。

  后来据父亲说,当时风雨很大、路滑水猛,奶奶又是小脚(旧社会缠裹了脚),在坡里走不动,喊着叫他先跑,当他低着头一路跑回家里,才发现不见了他的娘,当爷爷返回头找奶奶时,还是河边地里浇地的村民因雨势凶猛没有来得及撤离,在浇地的地里发现了已去世的奶奶。

  后来每当父亲给我们说起此事时,都是泪流满面,咽呼痛声。

  如果说父亲的人生有幸福有快乐的时候,那就是从出生到奶奶去世的这几年时间。

  就这样,父亲就开始了他苦难而艰辛的一生,他的人生也是因为奶奶的离去变得曲折、艰难、孤独。

  民国十八年,关中大地三年未下透雨,地里庄稼颗粒未收,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大多数村民家里因人饿死而断户。

  为了能活下去,八岁的父亲就背着爷爷跟随背粮的人群,一路跑到了南山(大约是今天的太白县桃川),给一户人家当起了放牛娃,父亲说他是一路捡拾着背粮人遗漏的粮食颗粒而走起的,就这样走了三天,后来被一位好心的人家收留,人家管吃管穿,给人家当放牛娃。

  每天除了放牛、割草外还要跟随主家的人干地里的农活。

  后来据父亲说,这家人还算善良,虽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总算保住了命。

  一个八岁的孩子,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就这样起早摸黑的开始了他的人生,他的童年…….

  就这样,父亲一个人在大山里无爹无娘,无人疼无人爱当了三年放牛娃,直到民国二十一年爷爷在多方的打听下,才找到了父亲。

  那时的父亲才十二岁,接着又是二十一年的年馑,地里颗粒未收,人们四处逃荒,据父亲讲二十一年的年馑比十八年的年馑更甚,家里常常断炊,饿了就吃地里的草、野菜,树皮、树根都被人们挖着充饥保命了。

  这样坚持了不到一年,实在难以为继的爷爷又将仅仅十三岁的父亲送到了鞋铺,当起了学徒,才逃过了二十一年年馑,没有被饿死。

  从此父亲就从事了终生疼爱的手艺,当起了鞋匠。

  那时的学徒,除了学习手艺,还要给掌柜一家人洗衣服,烧水、扫地,冬天了烧土炕,时不时还要给师傅洗脚,且不给一分钱的工钱。

  父亲说,去鞋铺打了近三年的杂,才让你跟着师傅学,旧社会,那时在当学徒前,一般都要对徒弟的人品、德行进行考验。

  为了考验他,掌柜考察了三次,掌柜分三次把不同面额的钱放在他打扫的地上、睡觉的房间的炕上、吃饭的碗下,看他如何应对。

  一般第一次放的是小面额,第二次放的是大面额,第三次就放的更多更具诱惑力了。

  父亲说,他看到钱后,都捡起来,大声的问谁掉钱了,当没有人说时,都交给了掌柜保存,直到第三次掌柜拿到钱后才会心的笑了。

  直到后来,父亲在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中,常常不断的讲起这件事情的经过及自己的做法,并教导我们,出门在外,人的品行一定端正,一定要走的端,行的正,不得意外之财,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能要,如果拿了就没有人认可你了,直到今天,我用父亲的例子也在教育着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