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用“闲情”造就“雅趣”日志随笔

时间:2022-10-05 18:23:40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闲情”造就“雅趣”日志随笔

  人在成长中慢慢地丢失了很多人本应有天真与浪漫,迷失了很多人性中本来有的真实和快乐,在瞻前顾后,患失患得,苦心经营的过程中,人们把太多太多的东西背负在身上,漫长的跋涉,大家都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人们,想着要为自己减负,但利欲、诱惑又让很多人舍不得停息,因此,人们遗弃了生活中很多本色但宝贵的东西,等到人们有了一定的觉解,便又开始感觉到生活的虚伪与枯燥,沉重与艰辛,便不自觉地开始寻找生活的那份真实与快乐。

用“闲情”造就“雅趣”日志随笔

  在苦苦的寻求旅程中,大家不免会去怀念那曾经有过的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追恋那逝去的童趣,“童年趣事”就成了慰藉心灵疲劳的良药。童趣就显得弥足珍贵,抒写童趣的作品,就会更加耐人寻味。当人们累到一定的限度,一些人就开始思考,怎样来化解一下我们我们身心的重压,于是,人们就想到了儿时,便学着儿时的举动,一改我们认为的成熟的常态,追求奔波之外的闲情逸致,这时候,人们就会去做一些不合“逻辑”的事,而往往一些不合常理的事,常会被人觉得是一种情趣,受人赞赏,被加推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记载的,脱了衣服准备睡觉了,突然看到“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一个人发疯也就算了,还觉得不够,还要去找个人来一起疯,恰好找的这个人也有点疯,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了“夜游”,这两个人所游之地也不过就是“承天寺”——张怀民居住的一个庭院,游的方式不过是“相与步”看到的不过是些“积水”,积水中的“藻荇”庭院中的“竹柏”之影。因为他们心灵的需要,这院中之物构成的静谧的夜景正好暗合他们此时的心境,也给后世的人们一个启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是天下无景,而是人们没有“闲情”去观景,有了“闲情”才有“雅趣”。

  有着异曲同工的张岱《湖心亭看雪》也是一“痴公”,冰天雪地里去“湖心看雪”,享受常人想象不到的雅趣。这些“癫痴”之人,或在常人出没之处,往来之间,发现常人没有发现的美丽,或是走进人迹罕至的胜景,领略常人不能领略到的风光,这种心灵上的优越与默契,让人享受了志同道合者和挚友之间心心相印的慰藉。

  还如,刘禹锡“陋室”里的琴书、苔痕;柳宗元的“江雪钓翁”,张志和风雨中的箬笠蓑衣,都给人展示了一种人性中的狂傲,昭示人性中另外一种更加高贵的心灵需求。他们的这些追求,他们的经历和体验,给了中国文人一种特有的文化滋养,给红尘中疲倦的人以心灵上的解脱。从自己的身边,从寸草、片花,粒尘,滴水之中享受无穷的美丽和快乐,用自己一份闲暇造就一份乐趣,给自己,也留给别人。而这些“闲情逸致”又是靠一个人的崇高的修养和高于常人的心智来铸就,心理暗淡鄙俗的人是不可能创造什么境界的。

【用“闲情”造就“雅趣”日志随笔】相关文章:

随笔日志10-07

疯随笔日志10-06

烦恼日志随笔10-06

思随笔日志10-06

过客日志随笔10-06

无题随笔日志10-06

等待随笔日志10-06

离随笔日志10-06

填表随笔日志10-06

支教日志随笔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