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家随笔散文

时间:2021-03-29 10:47:20 随笔 我要投稿

家随笔散文

家随笔散文1

  家,本来就是一个有真爱,有温暖,有笑声的地方,可以不富丽堂皇,可以不美轮美奂,甚至允许寒酸,允许破败,但不允许缺真爱,少温暖,没笑声……

家随笔散文

  如果没有这些,那就不是家。

  只是一个安放身体,躲避风雨,生老病死的居所。

  家是什么?

  就是心中最柔弱最亲切最黏糊的地方。

  一碰就会疼痛。

  一念就会温暖。

  一想就会断肠。

  家是一个人,经常夜深人静,偷偷流泪的理由。

  家是一个人,无论天涯海角,梦牵魂绕的借口。

  家中一草一木皆有情。

  家里一狗一猫似亲人。

  可如今,就有人没有它。在这里,家只是一个名称,概念,甚至假设。

  家,孤寂青苔锁日月,衰败。

  家,落花时节难逢君。冷清。

  家,矮墙灰瓦侯归客,孤独。

  家,泪如雨下思众亲。伤感。

  想家而回不去

  想家却没有它

  苦也,随北归人字雁放飞挂念。

  痛哉?在某天的清晨我心悸动。

家随笔散文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朝日初升,几缕阳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田野里,几位农民,扬起犁锄,和着晨风鸟鸣,在地里编织着他们秋天的梦。

  我爱这一方土地,尽管它没有巍然耸立的高楼,尽管它没有花香四溢的花海,尽管它没有充满欢声笑语的游乐场,但它有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它有着我幸福的时光,它有着我和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它更有着我最在乎的人——我的亲人.

  或许它早已破旧,或许它和大城市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

  或许它如今已人事全非,或许……

  即使这样我依然爱它,依然想念它,依然想回到它的怀中,只因它是养育我的地方,只因那里都是我最在乎的人.大城市繁华昌盛又如何,人人向往又如何,在我心中,始终比不上它——我的家乡.

  小时候,由于爸爸工作忙,妈妈在武汉读书,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学语,走路,这片土地承载着我的太多的记忆,装饰了许多童年的梦想。

  欢乐,天真,或许是爷爷奶奶的溺爱,在这里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我喜欢拿着木棍,到处追着奶奶家的小花猫打,就是摔上一跤,也顾不上痛,拍拍身上的土灰,继续大叫狂追;我喜欢用细条“斩削”奶奶养的花花草草,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境……

  岁月如歌,我已不是懵懂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也在变老,但我依然爱它.

  我爱已渐渐衰老的家,更爱那里的人们,父母已渐渐老去,家,需要我们来撑起,让我们一起来为了让家延续下去而奋斗吧,青年们!

家随笔散文3

  我的家也许并不闻名,但我的家美丽有加,我喜欢我的家。

  我的家在夫人山下!夫人山,是家乡的地标,据说,它是名山,武夷山脉的一支,所以我们都引以为傲;它高高耸立,像屏风一样,挡住了家乡的一面,巨人一般“一览众山小”。山上奇峰异石、红花绿树,星罗棋布、引人注目。松柏是山上的主流树木,高高大大的;其他的灌木类及杂草类则“遍地开花”。我们特喜欢这里的别致,而这里也不知何时就有了一条通往山顶的石头路。村里的我们,闲来无事,就会想来山的这里,踩着石头路,一路观风赏景。忽而停下来歇一歇,望望身后有没有跟来几个气喘吁吁的人儿;忽而又围起来瞧一瞧,看看夫人山下面传闻的老虎洞里是不是真有老虎。然后继续乏累而又轻快的步子,直到山顶。

  山顶上的感觉很不同,空气相当地清新,不时一阵凉爽的风吹过,游玩的人儿,沁透心脾,不禁要深深地吸上几口!这时倦意渐消,忽而起来观赏的兴致,大家悠然地坐在一块,或端详起身前的怪石嶙峋;或遐思起远处的斜阳山映;抑或是讲论、欣赏起夫人山古寺庙宇的美轮美奂。这时氛围正好,大伙瞻顾前后,家乡的美颜尽收眼底。

  从夫人山上看下去,清晰时,家乡,如一湖莲池,池中屋舍俨然,诚如星月点缀;飘渺时,如雨后仙境,云雾萦绕!那时风起,但见余晖脉脉,但见炊烟袅袅。

  家乡之美,美不胜收!四季分明,明晰可见,曾如一件曼妙的彩衣,装扮这里!那,春日的花滩、夏日的河畔、秋日的寒蝉、冬日的雪山,诚!无不像魔术棒般如时地变幻。

  家乡的一边,自然的绵延,家乡永远是那么的恬静幽远!彷如有诗言:“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彷如有诗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这里随意呆上几天,你也许就将流连于她的自然与幽远,其实不但如此,家乡的人情民风也好。家乡的人淳朴,他们甚是好客,倘若有个亲戚或者朋友来到,必要上街去买点肉买点酒,再加上自己种的菜,做它满满的一桌,然后高兴地邀来几个邻里。我在家乡住了十多年,所以对家乡的风俗有所了解和颇感兴趣,家乡除特定的一些习惯外,如十年一次的生日,自然少不了传统的节日。家乡对于传统的节日基本上是每个都过,但是春节最为隆重。每逢春节临近的时候,离家在外的人都会纷纷地回到家乡。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出来祝贺,大人贴对联、来拜年,小孩耍变脸、要压岁钱,兴致浓浓,其乐融融,那时候,就是家乡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我的童年就曾醉熏于家乡这温馨而又美好的时间。

  拨开眼帘,看的何止在眼前!家乡还有许多的特产,其中有种叫做“秀菇”的野生蘑菇最为特有。“秀菇”一年只有一次,而这只在春节、雨水之后的山上有,准确说,是在既能晒得到太阳又能淋得到雨水的松树下。“秀菇”并不是成片成片生长的,反而相当地稀疏而不易为人发现;昙花一现,雨水过后,几乎能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但人们喜爱“秀菇”,甚于许多食物,秀菇的美味为人津津乐道,无法用更美的文字描述。我吃过秀菇,那个味道怎一个“脆”字了得!

  家乡的今天,日新月异!新农村面貌正在“崭露头角”,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显著提高。人们不再依附一亩三分地,而是在家乡办起了小型工厂;人们不再特别地眷恋老式住房,而是纷纷落落大方地取出了存款,走进了洋房。以前人们不敢想的,现在人们都做到了。以前人们看的是老电视,现在人们玩的是好电脑;以前人们从来不舍得在旅游上花钱,现在人们,隔三差五地就去一次九寨温泉。

  家乡,正在以矫健的步伐融入外面的世界,我想家乡的明天,必然晴空一片。

  所以,我爱我的的家乡;我对我的家乡,充满信心!

  所以,我很想说:夫人山下,我的家,美丽优雅,“四通八达”!

家随笔散文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黄金周的车票,像黄金一样火,而黄金周车站里的人,像白抢黄金一样多!上亿人的“迁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回家。

  我是一个计划主义者,凡事喜欢有计划地做,计划在心,行动才不乱。坐在14路公交车上,看着手里的车票,还有一个小时,来得及,35分钟车程,5分钟走到车站,候车,检票,上车,时间刚刚好。

  不过,计划是计划,变化是变化,永远是两回事。距离客运站还有几条街的距离,车辆就像拼图一样,纹丝不动地拼满了整条街面,除了时间,一切都似乎都静止了。汽车是静止的,可车里的人却是沸腾的,归家心切的人们,都不愿意就这样堵在路上,可这蜗牛一样的速度真是急煞人。

  媳妇的电话一遍一遍地催:你到哪儿了?马上就到点了,要开车啦!

  就在这时,一辆港田车从汽车缝隙中缓慢驶过,在一潭死水的路面上,港田三轮车像一条灵活的泥鳅,穿梭的游刃有余。我灵机一动,赶紧下了公交车,快跑上前,截住了港田车。师傅拉了四箱饮料正在送货,听我说完要去车站,正好顺路,于是人货混搭,就这样上路了。在县城老家,我坐过港田车,在省会里还是第一次。这种三轮车有它独有的“优势”,那就是灵活方便,穿插在各个大车中间,偶尔还在人行道上溜达溜达,师傅总结的很到位,哪儿快走哪儿。

  拐过前面的街角,路面是彻底堵死了,人行道旁放了一排隔离栅栏,这回连港田车也没辙了,也跟着歇火,动弹不得了。还有大约两站地,没办法了,只好下车自己走吧。拿着给父母买的两大包东西,我连跑带颠的往客运站走,边跑边给媳妇打电话,问问客车站的情况,客运站附近堵得是水泄不通,回家的客车还没发车。迟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上了车,我刚刚坐下,车就已经启动了。

  对于我这个计划主义者来说,竟然第一为“汽车晚点”而感到高兴,还好没有错过回家的车。

  坐在车上,安心多了,车虽然慢,但已经驶向回家的方向。

  离开县城的家乡有15年,每年只有几次黄金周的假期才能回家看看。每一次回去,都能感觉到家乡的变化。高层楼区取代了原来的平房胡同;水泥大道铺平了扬尘的沙石小路;公园绿地代替了童年的沙堆水沟儿……一切都和我工作生活的省会城市越来越像,也让我越来越不认识她了,回家次数越多,却越显陌生。记得第一次带媳妇回来,一条回家的路,竟然会走错,媳妇嘲笑我,你真的是这里出生的人吗?是啊,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呆了快20年,如今却跟不上这里建设的速度,有陌生感了。家门口只剩下几棵大树,标记着这里曾是我的家。

  晚点的客车终于到达了,我的家乡,我又一次回来了。客车站离家很近,我和媳妇拉着行李箱漫步在深秋的北国小城,往家的方向走着。

  泛黄的叶子随着秋风的反复推搡,不情愿地落了下来,落在了陌生的水泥路面上,就像是我回到拆得十分彻底、建得焕然一新的故乡,还是那个经度、依然是那个纬度,却全然陌生,犹如从没来过一样。辛勤的清洁工,把水泥路面上的落叶扫成堆,一捧一捧地抱回到树根的泥土中,让它们回到自己的根系。就像自己年迈的父母仍固守在老家,把飞高走远的儿女们,一次次唤回到出生的地方,告诉我们回家的变化,帮我们找寻家乡的影子。

  舒适的微风,陪我们一路走到了我家楼下,迫不及待地摁响了门铃:妈,我到家了!

家随笔散文5

  从旧书摊上买来一本高尔基的《论文学(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纸张似经历许多沧桑已经泛黄,封面也已残缺不全,所幸正文并无字迹的缺漏。既然是续集,想必一定还有另外一本《论文学》,在周围寻寻觅觅,却还是冷冷清清地不见其踪迹,不免有遗憾之感。书中有一篇《论自学的作家》,谈到很多形形色色的没有名气的作家,他们怀着对文学的热情,对写作的兴趣默默地自学着,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叙述了这些作家为什么创作,都写些什么以及他们对待文学的态度,特别是引述了那些作者的大量的话语作为例证,非常鲜明地阐明了他们对写作的态度,读后不禁产生许多感触,也引起许多感想。

  在高尔基列举的三百多位作者中,有114人是工人,67人是农民,此外还有鞋匠、马车夫、士兵、裁缝、店员、侍女、厨娘、护士、看门人、警察等,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都很低。这些作品与知名的作家的作品比起来,差距是悬殊的,但却反映了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写作的由衷的喜爱。自己读了他们的节选的作品与书信,便有亲切之感,他们的话语正是我心中隐藏的时常浮现的想法,他们对文学的感受正如自己的感受一样,表述是朴实的,情感是真挚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需要从本书中引用一些实例加以说明,看他们如何在思想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如何在文学的长河中艰苦漂泊的。

  首先谈论他们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除了对自己的职业不太满意外,还有许多差异很大的原因存在着。一个农民写道:“由于身体虚弱,不能胜任任何体力劳动,恭请准许我以写作为业。”

  一个糖厂的工人写道:“我之所以决定开始靠文学来挣钱,是因为我所读的东西并不比我能写出来的东西好多少。”(未免有些自负)

  一个旋工在信中说:“我对人的本性感到兴趣,很想谈谈这个问题,晚上睡不着觉,思绪万千,可我却没有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的习惯,所以非常烦恼。”

  一个农民写道:“现在必须更加接近大自然,并睁大眼睛去看真理所在的未来的生活。”

  一个职业不详的人讲到他曾经在一家鞋店里当学徒,有一天老板打发他出去办事,因为遇雨,就在一家书店的门前避雨,然后走进书店买了一本书读了起来,因而耽误了事,被老板打了一顿耳光。他说:“他打得很重,可我并不觉得痛,只是当他把我那本小书揉成一团扔进垃圾堆里去的时候,我才哭了起来。为了这事从此我夜里就不睡觉而老是写作,写出来的这个东西是一团至今尚未熄灭的火,它想越烧越旺……”

  一个铁路机车车库工人说:“在吃、穿、住方面我并没有更高的要求,没有,我身体健康,只要有最必需的物品我就能对付着过,吃穿都很简单,别无他求,可是我想多少学点什么,好让积于心底的东西能够用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让周围的人们能读到我的这些见解、思想和感情,也许他们会在其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一个农民写道:“我爱写诗,我不能不写。在冬天,你让妻子和孩子们都睡下,然后在屋角一张桌旁坐下来,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纸上,把一个个句子连贯起来,你就会愉快地把周围那种极端贫困的生活忘得一干二净……我今年二十三岁,我从十五岁就对文学创作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已折磨我八年了。”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不管他们的写作动机多么千差万别,却都道出了他们的真切的心声。虽然他们都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初遥远的俄罗斯大地上,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很多人来说,其言语也是深有感触的吧。记得三四年前,我刚从高中毕业时,才渐渐对文学有了一点兴趣,几年来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书,又写了一些文,虽常常觉得自己为文的幼稚与浅薄,却不能割舍对读书与写文的乐趣了,也算是闲暇时一种有益的消遣。

  其次是对这些自学作者作品的评价。因为他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不仅个人的思想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写作的手法、技巧、语言使用等都带有别的作家的痕迹,即是对喜好的作品的摹仿。我以为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摹仿未必不是一种练习写文的好方法,待到我们的思想成熟,有能力创新而不受拘束之时,自会写出有个性的佳作来。到那时,我们便会像书中的一位农民写的那样:“我就是我,既不是尼采的信徒,也不是托尔斯泰、苏格拉底或耶稣的信徒,我是独一无二的,而我的信念也是在我身上产生出来并完全属于我的。”

  高尔基对自学者还是较为赞赏的,他说:“自学的作家具有理想主义的情绪——这是一个年轻国家的民主主义者所应该具有的;而知识分子作家则是怀疑派、悲观派和牢骚满腹的人。一类人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和逆境中顽强地寻找着和发掘着某种有鼓舞力量的、人所固有的东西;另一类人则显然醉心于阴暗的事物。”

  自学总是很艰苦的,特别是要警惕自己的懈怠的心理,没有足够的恒心与毅力,终究是不能成功的。自学者未必想要成为出名的作家,只是写一些思想与观点出来,获得自己心灵上的慰藉与别人情感上共鸣,就是要寻觅一个精神的世界。我以为自学者既然培养了一种对文学的兴趣,也不是轻易能为某些作祟的心理牵制的,即使偶尔有一时的荒废,但不久他们就会重新回到正确的途径上来,迷途知返,是许多优秀的作者都能做到的。自学者需要付出比接受名师指导的人们更多的努力,需要有强烈的自制力与忍耐力,更需要陶冶个人的道德情操,人的健全的品格往往是最重要的。

  韩愈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对于自学者来说,很少能得到名师的教诲,只能凭自己的观察、感受、思索而不断前进,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是要做一位知识渊博的作家,只是要把自己心底的东西写出而已,即使不能被称为美文佳作,却是值得欣赏的文章,那是有他们最真挚的情感流露。成为一个作家是不易的,尤其是自学的作家,未来还有急风暴雨的阻遏,但他们依旧会迎头奋进的。

家随笔散文6

  梁茂三和尤德是同窗好友。当年尤德的父亲在茂三外祖父家做私塾先生的时候,茂三在外婆家给表弟陪读,尤德随父亲在私塾念书,两人就很投脾气。茂三脑子好使,其他学生会背《三字经》的时候,他都能开讲了,所以倍受尤老先生的器重,很多时候会给茂三“吃小灶”——把自己心爱的藏书如《绣像三国》等送给茂三阅读。尤德写得一手好字,学生都拿他的字去仿影,这也使得尤德常常自鸣得意。因此也为后来茂三邀请尤德去家中做帐房先生兼大管家埋下了伏笔。

  俗语说得好,“一辈同学三辈亲,三辈同学入老林”,更何况茂三和尤德又是要好的同学呢!茂三发家以后就把尤德请到家里来做了“座上宾”——当了帐房先生兼做大管家。一个头脑灵活,一个手脚勤快;一个吃苦耐劳,一个勤俭持家;一个心胸开阔,一个心细如发,既是一对天生的好搭档,又是两个知心的好朋友。茂三曾经不无动情地对家人说,咱家的家业有尤德多半功劳呀!尤德也曾经不无认真地对外人说,那是东家的福大造化大,俺可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啦!当然这都是人家兄弟的“情话”,外人哪能听得太懂?

  话说一日深夜,茂三起夜,看到尤德的房里还亮着灯光,就过去想说说尤德,再大的事觉还是要睡的,这样没白没黑地熬夜哪能行?可到窗下一看,只见尤德正蹶着个腚跪在床上一只手端着豆油灯,一只手在褥子上仔细地摸着什么,茂三就问尤德这么晚了还在找什么呀?谁知尤德的一句话差点把茂三噎得背过气去。尤德说:“褥子上有根跳丝子硌得我睡不着啊!”茂三一言未发,转身回屋去了。这回该轮到茂三翻来覆去睡不着了,他左思右想,是哪点亏对了尤德?还是家人慢待了他?也许是他想家了?天一亮,茂三就对尤德说:“这几天你可能太累了,回家去歇几天吧。”尤德谢过茂三,收拾停当赶回家去,不在话下。

  一日,茂三办事从尤德庄西经过,看到有个人顶着烈日正在秫茬地里唿唿大睡,身上似乎还有蚂蚁在爬动,茂三是个出名的大善人,恐怕此人有什么意外,就下马前去探个究竟。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睡觉的不是旁人,正是大管家尤德!茂三不解地问:“在家时毡毯褥子被你都睡不着,现在坷露地里你怎么睡得这么香?”尤德回道:“东家有所不知,我在你家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天到晚有多少事我得去想去做,惟恐出错,现在好了,无事一身轻,耪完这垅地,累了倒头就睡,岂有睡不着之理?”

  梁茂三听了,默默地摇头又不住地点头,无语。

  愿天下的人都能睡个好觉。

家随笔散文7

  八月,初秋,天气渐入微凉。我搬离了原来住了很久的地方,换了环境,换了工作,认识了新的人。从最开始的新奇,到后来的不安,现在偶尔会有些迷茫。短短几天里,我的心情就像这刚入秋的天气,捉摸不定。

  都说人生短暂,我想不明白,它短暂在了哪里?从老地方到新地方,短短的路程,却像换了新的天地。人的一生都花在了奔波上,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等有时间了,突然发现自己老了,然后感叹了一句:人生短暂。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服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可是却总是借口没有时间,身不由己。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可是事后往往又是后悔。都明白世上没有后悔药,可是却总是走在后悔的路上。

  用了两天的时间,收拾新的屋子。虽然还是有些乱,但至少可以住下。劳累了两天,还没来得及休息一下,就要去做新的工作。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忙碌,但是结果只能忙碌。

  转眼到了已婚的年龄,家里就开始催着结婚。虽然心里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但还是推脱不掉逼婚的缘由。有时想想,大好青春就这样开始柴米油盐,总是有些不甘。只是面对家人的时候,妥协成了唯一的出路。

  新的环境,新的工作,还有新的人。不变的只是那颗跳动的心,不管前路如何,依然要走下去,艰难的时候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加油。

家随笔散文8

  生命是从一场繁华漂泊到另一场繁华或者苍凉。

  ——题记

  三毛对我大喊“远方有什么,请你告诉我”。我想回答她:“远方什么都有,只是没有家。”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流浪”。只知道我是那么虔诚地喜欢着旅行,那么执着地厌恶着囚禁。古人说这世界上有一个地方,那里“浮云无法掠,飞鸟无可渡”。我很向往,据说过了那里就可以忘记所有痛苦的记忆,那里就是忘川。我依然向往,可是,实事是到了忘川又怎样?那些深刻在脑海里的痕迹,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还是跟着你回来了,忘不掉的终于还是忘不掉,是命中注定。

  “知道朝阳下结冰的湖面是什么颜色吗?”

  “蓝色?红色?我不知道。”

  “看过的人永远也不忘记,是黑色,无穷无尽的绝望和汹涌。”有些东西须亲眼所见,否则是不会清楚的,而有些事情更要亲身经历,否则是不会了解的,你不会知道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黑暗里,寒冷的风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无边无迹黑暗在身边叫嚣着东奔西走的感觉,更不会知道当他在这时看见太阳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的心情,那不是欣喜,是比先前更大的孤独。

  远方有美丽的风景,有蔚蓝的天和丰盈的土。有梦想、有希望,只是远方没有家,没有那簇温暖的火,没有那盏不灭的灯,孓然一身不仅是潇洒,更是寂寞,每一个旅行的人总是用自己的方法见证在一个地方曾经留下的痕迹,一直旅行的人是最寂寞。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停下来。还有,他们怕离别,所以选择漂泊。

  我们可以走很多很多的路,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认识很多很多的陌生人,最后和他们变成朋友……只是我们要记得哪儿是回家的路,哪儿是温馨的家。

  风筝飞得再高,也不担心会消失,因为手中紧握着那根线,虽然距离很远,但总不至于绝望。在外漂泊的人就像风筝,虽然走得远,飞得高,但总有一种不断的缘分,一种不断的情感牵引着,他总会记得家中温暖的火炉和那一双等待和渴望的眼晴。

  向往远方吗?那就去吧!追求梦想和希望,完成心愿,去体验夏飘雪的惊奇与浪漫,去看夕阳从铁轨尽头隐没的地平线,去听飞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去解开萦绕心间的疑问……最后,记得回家的路。

家随笔散文9

  婆婆住我们家13年了!

  很感激婆婆一家人,全家都是高个子,而我是貌不出众而矮小的人,公婆家能够接受我成为他们家的一员,是我一辈子都感激的。

  在大学的时候,老公是班里最高的,学号是40;我是最矮的,学号是1号,全班40人。就是这1号和40号组成了现在高矮而幸福的家庭。我们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孩子1岁的时候,婆婆就到二哥家帮助照顾孩子,公公觉得我带孩子上班过意不去,每天来回跑12公里路,帮我带孩子,傍晚再回家看家。那时,我每月的工资56元钱,发工资后我都要给公婆20元作为贴补家用,公公最喜欢到我们家来,他最喜欢吃豆腐。平时来我们家,一盘鲜豆腐,一盘花生米,一壶酒,一壶茶,就可以招待公公。

  20xx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公公婆婆一起吃着午饭,公公忽然呕吐了,吐了一摊血,婆婆吓坏了,赶紧派邻居喊来了大哥,打电话叫了120,等我们赶到医院,公公已在急救室。各项检查下来,确诊为食道癌晚期!老公当时就在走廊里哭了,我一再劝解:“有病治病,你哭什么!你哭肿了眼睛,爸爸不就知道病情了吗?”那年公公已经七十二岁了,我和老公一直坚持手术治疗。哥、嫂、姐咨询医生得知:病灶接近胃部,病变面积又相当大,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如果手术,大伤元气,可能活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商量,必须把病情瞒着公公婆婆,只告诉他们是胃肠道的问题,治疗一段时间就好了。在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就出院住我们家了。我们家离医院近,便于平时检查、放疗和化疗。那时我儿子上初一,我和老公都在乡镇工作,上班就是一天,有爷爷奶奶在家陪着,孙子高兴,老人也高兴。每天傍晚我们下班回来,儿子已经做完了作业,陪爷爷奶奶看中央11频道的戏曲节目了,家里其乐融融,对公公的病情也大有益处。我和老公想尽一切办法把公公喜欢吃的东西买回家,做给他吃。医生的治疗方案,每星期放疗一次,再内服着药物;也找一些偏方,以毒攻毒,效果还是很理想的。本来公公的身体一直很棒,每年也就是感冒一两次,流几天鼻涕也就好了。这次有病,公公也没有当回事,看我们工作忙,就不让我们陪着,每次都是让婆婆陪着去医院做放疗,中午回来再陪孙子吃午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滑下去,幸福着,快乐着,公公婆婆脸上的笑容,时刻激励着我们,我们两口子甚至怀疑是不是医生误诊了呢?春节,也没有让公公婆婆回老家,家里取暖条件不好,就在我们家过的,哥嫂、姐姐及孩子们都奔我们家来了,好热闹的一个春节!公公婆婆也高兴,我儿子更高兴。每天,婆婆陪公公在小区里走一圈,到外面去转一转,有时也买点蔬菜回来,婆婆做饭,公公看电视或者陪小区的老者聊天,偶尔也帮着拖拖地,我们家拖地是不用拖把的,是脚下踩着一块抹布,来回拖动。公公倒背着手,脚下踩着布,嘴里哼着戏曲,悠哉悠哉……我们回来,单位的絮事一件件说给公婆听,家里笑声不断,两位老人脸上布满了笑容。我在幻想,可能公公的病好了吧?真是上苍顾念我们!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我们的生活怎么调理,公公始终没有胖的迹象,却越来越消瘦下去,走路也有点抬不起脚了,吃东西吞咽也越来越困难,只喝小米粥或者米汤了,逐渐地靠吃止疼药控制,从每天吃一次,到半天吃一次,最后每隔两个小时吃一次,都不能止疼了。每每下班回来,看到公公蹲在墙根,心中就有说不出的难受,婆婆也心急火燎,到处打听偏方治疗。不管我们一家人怎么努力,怎么把钱花了一大把也没有留住公公的生命,20xx年的中秋,公公扔下婆婆和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坚强的婆婆,一直劝我们多吃饭,不要太难过。自此,婆婆就一直与我们住在一起了。孙子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是奶奶的挂心肉。做好孙子最喜欢吃的饭菜,在家等着孙子放学;雨天打着雨伞,在小区门口等着孙子回来;……孙子成了婆婆的一切!婆婆劳累着,充实着,幸福着,渐渐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孙子外地求学,离开了奶奶的羽翅,婆婆一下子失落了很多。我得空就陪婆婆拉呱聊天,转移婆婆的注意力,婆婆又把爱心转移到我和老公身上了,早上天一亮就起床,看看今天是什么风?气温如何?是否下雨?担心我们上班路上,挨风吹、日晒、雨淋。老公有时埋怨婆婆,嫌她操闲心!我理解婆婆,人,总得有个寄托,有个盼头吧,她的生活才觉得充实而没有虚度。

  我经常与婆婆闲谈,陪婆婆到楼下散步,嘱咐她不要光待在家里,家里又没有多少家务,可以到楼下,与小区的老人们聊天、玩耍。渐渐地婆婆就融入到老年活动中,他们打牌(婆婆不会,就坐一边看),一起散步,一起缠毛线、扒花生等等。谁家有活,就拿到楼下一起帮忙干。小区的老人都是婆婆的朋友,天好的时候她们都在楼下玩;天冷或者下雨的时候,我们家就是她们集合地。我很尊重婆婆的朋友,有时给她们照相,给她们讲解外界的所见所闻。婆婆的朋友李婶(李婶女儿与我们是邻居)去世接近一年了,我们到现在还瞒着婆婆,说李婶在老家养伤(李婶在老家从炕上掉下来,跌断了肋骨)呢。

  婆婆一直有个愿望,想回老家看看,老家的老少爷们也很想念她。我们每次回老家,他们都一再要求婆婆回家一趟,大家一起叙叙旧。只可惜婆婆晕车,每次坐车前,晕车药,姜片贴肚脐眼,准备塑料袋,半个小时的里程,还是呕吐得一塌糊涂,下车还得挂吊瓶,没有三五天,是很难恢复过来的。所以,12年来,婆婆就回老家2次,一次是大哥家女儿出嫁,另一次是大哥娶儿媳妇。本打算20xx年的春天,婆婆回老家住一星期,80多岁的人了,能活还能活多少年?不想让她留有遗憾。可是,因婆婆的朋友李婶回家过年,跌伤,我们又打消婆婆回家的念头,到现在还欠着婆婆的愿望呢。

  婆婆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每年都要住院几次。20xx年是我们家的多事之年,娘家59岁的二哥因意外去世,母亲得了脑梗病,临近年关,老爹因儿子去世伤心过度,犯心脏病(心脏按5个支架)住院,婆婆因头晕、心慌也住院20多天。婆家、娘家两头跑,再加上年关单位事情多,一个月瘦了10多斤。人呀,是没有受不了的罪,也没有享不了的福。20xx年正月十四日,老公被单位派到济南学习去了,婆婆老病复发,我下班后及时开车送婆婆去了医院,住院30多天救回了婆婆一条命。

  婆婆这些年老年病药物始终吃着,我经常地去看看她药盒,一发现药物快没有了,就及时地去药店买回,我都觉得自己快成为一名医生了,哈哈哈……,我也一直迷惑:吃那么多的药物,胃怎么能撑得住呢?婆婆从61岁忽然成为高血压病患者(原先一直是贫血病),直到现在,没有一天离开过药物:降压药、活血通脉药、丹参、辛伐他丁、西比灵、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等等。我不知道是药物的作用,还是婆婆的毅力?始终我的婆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健康的妈。

  婆婆病好了后,我想起了自己86岁脑梗的妈妈,只靠哥嫂照顾,太辛苦他们了。于是,把妈接来一起照顾,妈妈的到来给家里增加了很多慌乱和忙碌,虽然两个妈不能正常交流,但是,她们各自都有了伴。比如吃饭、吃药,穿衣……可热闹了。

  今年,87岁的婆婆和妈,从来不提一个“死”字,看来人,不管到了多大年龄,都想活着,还是活着好!

  家中虽然琐事多,孝顺老人头等事,愿我们都有一颗孝敬心,让老人活得舒心又幸福!

家随笔散文10

  我曾经最怕搬家。

  说怕,不是说有多么的累,搬家累是一定的,衣服要清理装箱,书籍要订成捆,家具要作防碰撞损坏包装,碗碟更是要有防护措施,煤灶要保持旺火够到新宅,还要请亲朋戚友帮忙拾背扛提什么的。搬家应该是件大事,隆重些是应该的。

  说怕,是怕家什的展示,那时,我跟父亲生活,家里的条件应该不算好,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要顾及父子一家的生活,还要积攒一些邮给老家的妈妈,家里的家具很简易不说,还很旧,跟其他邻居相比,什么大衣柜,矮屉柜,粉条、餐桌,漂亮的床,这些都是我家没有的。相比之下,我总是显得难为情,总觉得破破烂烂的难堪。

  第二次搬家的时候,由于母亲过世,而把老家的房屋变卖了,有些家具就运到了城里,可是,我总觉得那些家具大红大绿的装饰很土,所以,在搬的时候,面对摆在楼房前坪的这些家具,我仍想快些把这些搬进屋的想法,免得妨惹人眼。

  直到我结婚,父亲才把二室一厅里家具全部更新,代之以当时很流行的组合式家具,那黑白相间风格的家具,使家里顿时变得十分敞亮,摩登起来。

  这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便从父亲那里搬了出来,这时候的搬家,已没有那时寒酸的难受了。不过,这时候的搬家,形式上也有很大变化了,不必像过去一样找车,请人帮忙,而是一下子交给搬家公司,自己只作些指挥即可,遇到磕磕碰碰的事,还可以找他们理论,免了请人帮忙的人情帐,而且请客吃饭的费用也不见得比搬家的低。

  住房商品化步子加快之后,实房代替了分房,搬家的频次更快了,我大概五、六年搬一次,这时候的搬家,又与传统的搬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不搬家具,旧家具留在老房子,旧房子里都是全新的家具,因为,旧家具的风相尺寸不一定会适合新房子,而且,旧家具留在老房子,如果有人租住,则用具齐全,也好租些,遇到要买房的,也是房屋连家具整体出售,也能卖得个好价钱。

  这种搬家模式,使得人们在装修新屋时,在可动产上合格投入多些,而在不动产投资时,相对要省一些。前些日子,我对门的人家经常出入两个陌生的年轻人,以为是在邻居家的亲戚朋友,时间长了,禁不住纳闷,连上前一问松口,对方的老两口早已搬走了,现在住的是买下房屋的两个年轻人了,原来,对门已搬走了。

【家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友谊的散文随笔01-05

写给正义的公开信散文随笔12-23

周末随笔04-05

《雷雨》随笔02-28

假日随笔12-07

家装家饰产品广告语02-18

城南旧事随笔04-19

高中的随笔04-16

暑假里随笔04-14

寒假语文随笔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