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生姜,赏花后的认知随笔散文

时间:2022-10-10 05:16:46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姜,赏花后的认知随笔散文

  夏天,我和文友在山东的临沂采风,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看到了一大片貌似芦苇和短玉米般的绿色的植物群,布满了成片的田地,它们正开着穗状似的小花,在微风中释放出悠悠清香,好一片青翠的绿色!

生姜,赏花后的认知随笔散文

  “这是什么植物?”我问陪同的朋友。

  朋友笑着告诉我:“这是种的生姜地,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生姜,它们正在开花。这花虽不是很靓,但藏满了朴素的美。”

  “生姜花原来是这样的?”我好奇地走过去,面对长在半人多高的枝叶头的姜花端详起来。啊,好多好多的生姜花盛开了,翠绿的矮竹似的姜杆顶部的花苞已经绽开了外衣。细长的花苞中伸出了淡淡的色彩,绽开了白色的小花。细看似白玉点缀一般,花一簇簇的,朴素中带着美。

  这是真正的生姜花,走近姜花,微风吹拂下的小小的姜花就簌簌地落下来,沾在了我们的身上,它们无声无息地飘飞着,满地都是。

  想起十年前在浙江买过的姜花,我忽然觉得它变得陌生起来。“这姜花怎么会是这样的?”

  陪同我的文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我知道了,你们江南也有一种叫姜花的植物,它们是生长在潮湿的河滩旁边的花卉,它们虽然开的花叫姜花,颜色也有好几种,但它们的根块茎是不能吃的。我们这里的姜是可以吃的,它的花虽不漂亮,但它们是真正的乡下‘妹子’”。文友这一说,我豁然开朗,曾经有过的一次买姜花的事立即浮现在眼前。

  那是十年前的七月中旬,我在浙江的台州游览,那天游完景点,我们走近卖花的花摊,只见一簇簇如蝴蝶般的洁白、浅红色的花朵插在木桶里,颜色很好看。

  “这是什么花?”我问。

  “姜花呀。”一位老妇人笑着迎上来。

  我心里一亮,原来这里有吃的姜开的花?

  卖花的是一位老妇人,早已将一扎花递到我的面前,笑着说:“先生,这姜花很香很便宜的,五元一把,带到家里做妆饰客厅的花瓶很好看的,买下吧,留下一个纪念也行,这花要比在城里买便宜多了。”

  我点头接过她手中的花仔细一看,只见姜花从下向上盛开,淡雅轻盈,它花瓣娇嫩透明,四瓣花瓣舒展开来,像一只只缤纷的蝴蝶,一股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在老妇人的热心推荐下,我终于买了一把。

  回家找出空置的花瓶,注入清水。分开来放在楼下的客厅中,屋子里顿花香弥漫。妻看到了清香扑鼻的花儿便问:“这是什么花呵?”

  我答:“这是姜花。”

  “嘿唷,别看这生姜长得土里土气歪七扭八的,这花倒是很美丽的。香气淡淡的倒也清幽宜人。”我点点头……

  现在,当我凝视这一片姜花的时候,我才知道当年买的姜花其实就是野地生长的花,它的块茎是不能吃的,不是生活中吃的姜的姜花。我自觉以往的见笑是一种生活实践上的缺失,没有生活的实践,错把那姜花当作生姜花,一字之差,差点误了认识植物的本源。望着生姜花,我把昔日买花的故事如实告诉了文友,大家听了哈哈一笑。

  在临沂采风的日子里,我由此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姜的种植和食用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原来,姜花与生姜的花两者都是单子叶植物,同是姜科,但不同属。生姜是姜属,而姜花则是姜花属,它们的植株都高到一米以上,不能食用。

  走近生姜认识生姜,临沂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种植生姜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生姜种植时,在农村大多土法催芽。每到四月下旬或五月上旬就开始播种,人们会选择晴天,事前将种块姜翻晒,使姜皮变干发白,然后放入垫有草料的箩筐内,使其姜头朝内一层层放好后,再盖草帘或稻草,用绳子扎紧,挂放于土灶的上部,利用烧饭炒菜的柴草的热烟加温,保持筐内湿润有二十多度的温度,经过二十余天,幼芽会长出一厘米左右,然后取出,这就是催芽。有人家放于温室塑料大棚内进行催芽的。催芽后的种姜切成小块,每块像种土豆一样有芽子,沾上草木灰即可播种。

  其实有关种姜的事在我国古代已兴盛。王祯的《农桑通诀》已有说及:“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渭之子姜 。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苏东坡诗句:“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就是指春姜。

  一小片老姜做种,长成枝后的根姜就有两三斤。种姜不亏本,即使遇到天时不利,田里别的农作物都颗粒无收,姜的田地里如果也不长什么,原来种下去的老姜一点也不会损坏,它照样能吃的、能卖的。这实在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这种植物自然界中也并不多见。把生姜开花的花茎剪下一截,生姜的味道便从茎中飘出来,散发出幽幽的清香。清新怡人,还可以驱赶一些夏季的小虫子。

  生姜到了秋天就老了,称之为老姜,它们不再水嫩,故又叫干姜。干姜可作佐料,煮肉、炒菜、烹鱼等都少不了它们。

  嫩姜可有多种吃法。生姜六、七月间抽芽,称嫩姜,又称子姜。肉厚味浓,既脆爽又回味甜。食用姜就是指姜的根茎冒出的嫩黄有绿色的新姜,刚出土的姜水分足,辛辣味不足一般可用作腌制或炒来作菜品尝。老姜其辛辣味重,主要用作食品调味。

  姜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是一道风景。唐诗人薛逢的《题独孤处士村居》云:“江上园庐荆作扉,男驱耕犊妇鸣机。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几亩稻田还谓业,两间茆舍亦言归。何如一被风尘染,到老云云相是非。”把田园姜肥芋熟的风光和盼望农村年年丰收的心情融合到美妙的诗歌中了。白居易的“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李商隐的“越桂留烹张翰鱼,蜀姜供煮陆机莼”也是通过赞美生姜来述说向往桃源般的农家生活。感觉最好的当数宋代诗人刘子晕《咏姜诗》:“新芽肌理细,映日莹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把细嫩的姜芽比作女子的纤指,晶莹剔透。于是就有了柳宗元的“世人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柳家新祥元和脚,且尽姜芽领手徒”。把姜芽引申作扑朔迷离的世界,又把姜芽的形状写得又像毛笔字的笔锋。

  姜能养身。宋代王安石的《字说》中,称“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这大概是一种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解释;苏轼在《东坡杂记》中则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钱塘净慈寺有一个和尚,八十多岁了,颜色依然如童子,问他有什么保健的秘方,“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苏东坡作诗记家乡风俗道:“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意思是把嫩姜用作“社祭”时的祭品以享社神,由于肥嫩胜过了他先生最喜欢的猪肉,所以连土地神都喜欢。这多半是纯用嫩姜的供品。

  生姜有很好的食疗药效。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体验到了生姜对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常吃姜,寿而康”,“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早晨一片姜,胜似服参汤”,“男儿不可三日无姜”等等谚语流传。学到关于姜的许多知识,让我豁然开朗。

  记得我小时候,每有伤风感冒,母亲总是到小镇上买些姜回来,把姜和红糖一起烧汤,那汤是辣里带甜,喝好一大碗后钻进被子里捂出过一身大汗,病情就会自然缓解,身体也比较舒服了。所以小时候只觉得它很神奇的。在我国有些地方称生姜为“还魂草”、称姜汤为“还魂汤”。相传当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盗的其实就是生姜芽。看来,生姜确实是种好东西。

  我去临沂采风的时候,正是他们开始准备采摘新鲜嫩姜上市的时候,因为新鲜的嫩姜能卖出好价钱。文友告诉我:早年农村里几乎没有汽车,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起来用板车拉着送城里去。那板车是长长的,装满一车要有上千斤。那时每一辆板车总是会选派小伙子结伴起运,好几辆板车来来往往的每天日夜接力兼程行进,如果把姜运到上海,第一梯队就把姜拉到徐州,再有人接力开始拉到南京,从南京再有人接力拉到上海。也就是说,姜要经过长途的行走才能到达买卖的场所,可见当年的卖姜的大板车队要经过多少曲折艰苦的路程。如果遇到大雨大风拉车也不退缩,睏乏了就睡在板车下。真是艰辛之极。

  面对生姜,面对生姜花,我思潮起伏,是的,有人这样说过:人生如姜,少年时是嫩姜,人见人爱,派什么用都行,走那儿去都受欢迎;中年时是生姜,是比较成熟的时候,这时候的姜说老不老,但有了点辣味,这是人生经历的留影;老年人是老姜,辣又难看,人生的历程告诉人们,老人们有的是经验,能辣出味儿。

  我母亲生前常说:做人要谦逊,人不要变得辣辣的,人有辣气不值钱,〔指不懂道理和胡言乱语不懂规矩的人〕而姜越老越值钱,人辣无人理采。说得很有哲理,真正的老姜比嫩姜值钱几倍,你别看它们黄皮皱巴巴的很难看,但有它的可爱之处,它们不仅能食用还能药用。它们历经风霜,走过了嫩姜时代,又经过了成熟时期,他们有自知之明,事事懂得了淡泊。

  人生如姜,面对一望无际摇曳的姜花,我的思绪忽然又飞扬开来。

【生姜,赏花后的认知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精选经典散文随笔10-26

散文的随笔11-08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10-26

有关散文随笔的经典散文10-26

散文d随笔06-25

随笔优美散文10-26

宠物随笔散文10-26

经典散文随笔10-26

清明随笔散文11-05

失恋后的随笔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