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时间:2022-11-03 09:39:4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跨文化交际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1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人民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期许,在现代社会中,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表现能力。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所认为成功的交际是能够带来发展机会、财富以及和平的;失败的交际会使得敌对局面、偏见以及冲突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中,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等,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讲外语和理解外语时都应该遵循该外语的语用规律及文化规则。对于法语的口语教学而言,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语言的不同使得其表达的意识也会有差异,在法语中时常使用到的词汇用汉语解释意境就可能很大不同。如:在法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代词,代词用法比较复杂,因而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使用法语代词会变得非常困难。针对于您(vous)和你(tu)在法语中的用法,我们在课堂或者课后的练习中已经习惯了使用tu,随后在某些非常正式的场合也会将tu脱口而出,显然这意味着交际错误出现了。另外,与tu所对应的动词有着简单的变位,因而学生更加喜欢在表达上使用到tu,长时间下来他们容易将语言场合忽视掉,这样错误语域的选择是外语学习中的大忌。因此,我们需要十分的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逐步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能力加强,尽可能的将错误语境的现象减少。如:中国自古有“爱屋及乌”的说法,法国也有着Qui m'aime,aime mon chien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爱屋及狗”。可见,中法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于宠物的不同态度,若是学生没能够很好的掌握到、认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生语境错误,对于跨文化的交流非常不利。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法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根据著名学者Gudykunst的理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语言场合的忽略,错误语域的选择,是国人在外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防止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以上问题出现,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教师就需要承担起课堂组织者的任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探索,以期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的语言知识,并熟练的将其引用在语言交流中,从而将语言交际鲜活的吸引力感受到,有助于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

  (一)教学环境的营造。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自教育兴起以来,我们就一直延续着“彬彬有礼”这一教育形式,从而国内的学生大多给人内敛的感觉,因此笔者发现,在法语教学中,班上的学生总是上写作、词汇以及阅读等方面表现的异常优秀,但是在口语表达中却犹如哑巴,开口却说不顺畅极具化,这是他们学习的弱点。尤其是对于性格非常内向的学生来讲,一旦要求让他们用法语表达或朗读他们立马变得害羞、胆怯,这主要是因为内心的不自信,总是害怕出错,若不及时对他们的这一弱点进行纠正改善,那么时间已久,必然学生的口语表达只会越来越落后。此时,教师需要将轻松活跃的一个课堂氛围营造出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讲解知识点,认真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对他们不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如:笔者在课堂中若是发现学生在表达中语法或发音错误,我不会立马将他们的思维打断,有时对于不太重要的错误就直接忽视,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口语的学习中不断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勇于在法国人面前开口表达,更好地开展跨文化的交流。

  (二)教学模式的丰富。

  在课本内容讲授时,笔者还会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的法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相关文化的讲解不是在某一时刻觉得有必要才讲的,而是需要在课堂的始终都有贯穿,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外语知识,并且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如:在Jeanne d’ArcàChinon这一阅读课中,笔者会将法国一战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有趣故事讲述给学生,安排他们在课后查阅相关的法国战争历史资料,在下一次课堂上鼓励学生在老师及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课后学习的成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对已经掌握到的课本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间接的将自身对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

  (三)趣味角色的扮演。

  现代化的教学课堂形式多样,正如笔者就会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作为互动性活动的一种,其自身所带的趣味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需要交际双方协力合作,以自身立场为出发点,不丧失母语的本性,并充分地与不同文化沟通。在扮演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会将一个故事的背景提前设计出来,随后将两个以上的角色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真正的交流。如:车票购买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安排两个学生上台来演示整体的车票购买的流程,分别扮演购票者和售票者,要求他们必须清楚地表达出票种车票时间以及目的地等信息。

  (四)课外活动的利用。

  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的不仅是课内的理论知识,还有课外的实践积累。笔者在法语教学中,会提前安排学生对法国文化进行了解,如:举办一场法国传统的舞会或者展开法语知识的竞赛等,笔者就曾组织过有关法国的情境表演、圣诞舞会、戏剧表演以及诗歌朗诵等。大多活动是根据经典故事或者课本内容改编的,对于这种自导自演再创作的形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到锻炼作用。

  结语

  对于法语学习者而言,为了更好地展开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须遵循法国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规则,注重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教师则应该在口语教学中进行法国文化的渗透,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论文2

  随着经济以及贸易的不断发展,跨文化商务活动越来越多。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口头语言并非是唯一途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作用也非常显着。它可以促进双方尽快进入角色,使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顺畅。经验丰富的商务沟通者非常懂得使用非语言交际方式,它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谈判效果。

  一、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所谓"非语言",顾名思义就是脱离口语,使用其他方式如肢体动作、表情状态、情绪表现及体态、形象、空间、首语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据统计,一个普通人的面部表情接近 26 万种,不同的情绪、心境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影响"脸"部的表情;手势更容易表达情感,仅仅"手动"就可以表达 1000 多种含义。因此光是面部表情和手势就可以胜任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体态的交流主要集中于交流双方的姿态和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空间的交流主要是指交流双方之间间隔的距离和身体接触程度等。形象方面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外貌打扮和行为举止来传递信息,这些受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影响。首语的含义非常简单,指的就是头部的点、摇和转动方式,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标志。很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体察对方的人,可以根据对方的交谈语气、表情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来调整自己的承接方式,成功的沟通者也一定是熟捻心理学的人。

  二、非语言交际方式对于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适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商务礼节是促成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环节,对于交流双方的情感意图表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商务沟通交际过程中,不管是眼神、姿态还是手势,都要先于语言传递给对方,即使沟通中语言交流非常顺利,但是不当的行为方式也会对商务沟通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交流双方的情绪会产生负面的暗示。所以积极适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会让交流他方感到轻松愉快,为随之而来的商务沟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不管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力度适中的握手,都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沟通气氛,对于商务沟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商务沟通过程中捕捉和把握细微之处,从交流他方的情绪入手,也有利于赢得对方的信任。所以商务人士在平日里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素质培养,熟练运用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

  三、非语言交际方式的类型

  1.面部表情

  这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界交流情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部表情,这要受到相貌、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心境的影响,但是大多数人的面部表情受到同一种生理特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人类某种面部表情表达的是同一种含义和情绪,比如皱眉表达的是厌倦、不赞同,嘴角下垂可能包含恐惧、忧郁等情绪,而咬嘴唇一般是忍耐、克制的意思。但是社会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的层次不同也会造成同一表情的不同含义,很多小表情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都代表着不一样的含义,如女孩对男朋友撅嘴多数是撒娇,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是蔑视。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比如欧美人士喜欢直来直去,对于目光不能与人相接的人会认为是缺乏交流的诚意或者是有潜在的某种犯罪意图;而亚洲地区的人,对于自己尊敬的长者或是上级,会主动避免目光接触,这种交流习惯上的不同对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商务文化沟通就很容易产生歧义,甚至造成商务谈判的失败。另外欧美人士比较外露的情感表达也是令亚洲商务人士非常头疼的地方,他们喜欢和下属开玩笑甚至勾肩搭背,其夸张的面部表情让亚洲人常常误解他们对于商务问题的认真程度。而亚洲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又让欧美人士抱怨不已,例如亚洲社会等级严格,同一句话由不同级别的人说出来很可能是不同的含义。

  在和亚洲人进行跨国商务洽谈时他们往往猜不透对方在想什么,因此生意很难做成。所以,早期的跨国合作失败的原因不见得是技术和资金问题,很多时候很可能是沟通障碍造成的,即使跨国商业交往频繁发生的现在,涉及到亚洲地区和欧美地区商务往来时,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2.手势表达

  人类在情绪激动或是紧张的时候,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也会不自觉地带出手势,心理学上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鼓舞自己、安慰自己、给自己表达的内容添加说服力的方式。手势的不同表达方式也是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如果事先沟通不好会对商务洽谈造成消极的影响。亚洲地区对于握手的理解就是见面时的一种礼貌,略微表达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握手方式在美国男人看来是轻视的意思,只有重重有力的握手才是礼貌的表达。而在德国去主人家做客时才与主人握手,法国人却要进门和离开时握手。一个简单的动作,涉及这么多不同的习俗,虽然我们在商务沟通之前可以提前预热这些知识,但是因为不属于自己生活里的常识,很可能忘记或带出本国特色。由此可见,握手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一定要引起沟通双方的重视,不要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冲撞和误会。

  3.体态动作

  同一种姿势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幅度和速度,表达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从体态动作的幅度上来说,亚洲地区以及欧洲北部、美国、英国等地,幅度都比较小,而南欧、拉美以及中东地区,幅度则很大。语言学家认为这些不同表达方式的形成可能是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欧洲人最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人的行为习惯至高无上,必须尊重;亚洲地区由于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习惯于把个人行为划归到集体当中,等级观念非常清晰。在商务沟通当中因这样的差异造成误会的案例非常多,举例来说,假如阿拉伯人和英国人谈生意,阿拉伯人喜欢亲近自己喜欢的人,会一直向英国人靠近,而英国人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也要和其保持距离,所以就会看到阿拉伯人一直前进,英国人一直后退的情景。阿拉伯人会因英国人的难以接近而伤心,英国人又会因阿拉伯人的过分亲密而感到不能忍受。所以在进行不同国家的商务洽谈之前,谈判者一定要了解各自的交流习惯,有心理准备,而且出于对交流他方的尊重,应该将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

  4.空间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对于"亲疏"的理解。亚洲人群体观念非常强烈,认为集体才是单位,个人要融入到集体当中,这种"聚合式"的行为方式让亚洲人认为关系亲近的人在空间上要拉近距离;而欧美地区的人则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即使关系非常密切的亲人之间也不会过分靠近。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在商务沟通中会主动靠近交流他方来表示友好,而如果交流他方是欧美人士的话,对于奉行"离散型"行为模式,强调独立自主和重视私人领域的他们而言,中国人的刻意靠近就显得非常不合适,欧美人的第一反应是向后躲避,而这又会使中国人感到很不舒服。空间概念和体态语言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民族之间进行商务交流时,如果不掌握这种空间概念,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5.形象和首语

  修饰物的情感表达在远古初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人类对于佩戴兽骨、身着草裙有着天然的审美情趣,发展到现代,得体的穿着也是商务洽谈成功的关键。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代表美丽,而是显示身份和地位以及对于交流他方尊重程度的标志。

  欧美国家的公务人员、律师以及正规的大公司职员,其衣饰穿着非常正规正式,而在中国的企业里没有将着正装作为硬性规定,很多单位的员工穿着都很随意。如果这种随意的装束带入到跨国商务会谈中,可以肯定,商务会谈会终止在第一次见面时。恰当的、适合国际交流的服饰和礼仪都是商务洽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际商务洽谈中,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穿着符合国际惯例就可以了,当然有一些地区比如阿拉伯人喜欢穿自己民族的服饰参加谈判,所以沟通双方对于穿着的规定一定要事先商定,以免造成误会。除了着装形象外,首语的表达含义也受到重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对于肯定都是点头,否定都是摇头,例如在日本点头的含义只是对于说话方的一种尊敬,表示聆听的意思,如果把这种点头当做认可,那么中日商务交流基本上就要终结了。

  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任何人都无法囿于一时一地,跨文化的商务沟通已经成为世界商务交流的重要环节。对于参与国际商务交流的人士而言,非语言交际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解和认可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是跨国交流沟通的第一步,而非语言交际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包容和学习这些差异,不仅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可以达到商务沟通的完美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兆凤,吴希。非语言交际中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J],职业。20xx(30):45-47.

  [2] 何谨然。目光、手势、空间和时间的无声交流---谈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xx(7):39-41.

  [3] 邹华。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沉默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xx(3):56-57.

跨文化交际论文3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网络语言得到了发展。网民通过网络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促进了网络交际的发展。网络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新视点,它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一些网络用语更是频繁地滚动在人们的口头舌间,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它的结构形式、性质特征、产生动因、使用规范等方面。本文试图从网络语言的形式特征入手来浅析一下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形式特征

  网络语言的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狭义的是指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语言。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数字类:如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7456(气死我了);

  汉语拼音类:如GG(哥哥)、MM(妹妹)、DD(弟弟)、P(臀部)、BT(变态);

  英文缩略类:GF(女朋友)、BF(男朋友)、DIY(自己动手做);

  汉字类:酱紫(这样子)、偶稀饭(我喜欢)、恐龙(丑女)、偶像(呕吐的对象)。

  以上列举的这几项只是最普遍的形式,还可以分的更详细些,如汉英混杂等,本文就不在此详析。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通过网络语言的主要存在形式,我们再来看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1。简洁明快。网络语言之所以发展迅速,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言简意丰的特点,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大虾,你好油墨,粉丝,偶倒。”这是说:“大侠(高手),你太幽默了,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晕倒了。”从中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简洁。

  2。反叛和戏谑。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网络语言是网民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家庭的负担,工作的压力,社会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使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少年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网络语言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因此,大量的网络语言包含了针砭时弊,描绘现实的内容,来达到自嘲、释放和宣泄压力、不满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内心的反抗意识。

  3。新颖和创造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以使人们任意发泄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真面目很好地隐藏起来,因此网民们大胆自由地自创了一些便捷的语言符号进行语言规则重组来传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意识,如给传统词汇注入新的意义: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潜水艇(没水平)、钓鱼(追女孩子),还有形式杂糅的情况,英语字母、符号和汉字混用:P9(啤酒)、I服了U。

  4。开放性。萨丕尔说:“语言就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令人景仰,就是因为它兼容并蓄。从西汉张骞通西域,到后来的佛教文化的大量涌进,再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无不是积极吸收对自己有用的营养。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也呈现出了它开放的一面。据统计,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很多网语也是由英文字母或是英语词的缩写形式构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由于在网络交流中,人们惟一可以依据的就是语言,因此语言的功能在网络交际中被发挥到了极限。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往。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笔者主要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推动了跨文化交际领域和范围的扩大。网络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纵横交错的全球跨文化交际的庞大格局。

  2。为跨文化交际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空间。在传统的跨文化交际中发表观点者会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同时还存在着对自己不利的顾虑。网络交流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因此它可以更好的实现言论自由和平等。

  3。可以丰富语言系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网络使不同领域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一起交流,使新词语,新观念不断地出现,从而丰富了语言词汇。

  4。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加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他人或他国的长处,为我所用,共同进步。正如“硬币有正反面”,网络交流也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

  1。许多网语是以英文形式出现地,大多网上信息是用英文发布地。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对英语的这种霸主地位对汉语的影响感到担忧,有“文化霸权”说。网络语言的“英语化”倾向,使网民在网络交流时不得不人为的进行汉语英语化的改造,遵从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变异规则。

  2。网络交流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化包括某一特定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行为、风俗等。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自己悠久的稳固的文化传统,但在网络时代,它正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

  3。由于生长的文化背景不同,网络交流无法更好的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言语交际,因此造成误解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我们是阻止不了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但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引导和规范,面对挑战,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

  1。加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灿烂悠久,我们应心存自豪感,相信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加强我们文化的传播可以让外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促进中国和国际的接轨,这也离不开借助网络的力量。

  2。政府给以重视,加强对网络系统的规范,同时开展和外国的网络合作,比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

  3。积极展开网络教育并提高国民的素质修养,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因为青少年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力,最容易受网络的影响,而且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跨文化交际的范围越来越宽,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因此加强教育不但可以抵制不良影响而且可以增进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减少误解的发生,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参考文献:

  [2]黄月胜。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xx。

  [3]陈榴。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J]。新华文摘,20xx(6)。

  [4]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论文4

  【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随之探讨了当前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及应当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素质

  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或轻视英语赖以存活的文化。拿跨文化交际学的行话来说,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脱离英语文化来学或教英语是学不到或教不了英语精髓的,也违背了语言的自然属性:跨语言交际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人才的外语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涵盖了用母语及外语进行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否在形式上可能。

  (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

  (3)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Hymes,1972)。

  因此,“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工作。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来看,文化能力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离开了语言,人类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失去了内容与意义。语言和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它们之间不分主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2.从外语的功能来看

  外语最终被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该既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又要强调它的功能体系。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要知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现在人们认识到,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若要实现有效得体的交流与沟通,就需要我们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学者还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从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外语教育应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外语教育的关键,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

  1.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还必须学习文化。学习外语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语的文化,违反了语言的使用规则,那么说的外语即使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词汇搭配无误,表达也流利,但对方听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还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同时由于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外语交际时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它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的双方只有互通有无,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既熟悉对方的文化,又能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的交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让其与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寻找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或是选择适当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传播本国文化。

  3.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常谈话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是由于词汇、语法引起的,而是社会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见面爱问“你上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结婚没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会觉得是在审问他。中国人随便问随便答的问题,他都看成是侵犯他个人的隐私。因此要鼓励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际能力,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师是外语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本民族的人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1.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知识的难度应与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相当,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2.社会文化及其类型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社会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当代社会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

  3.在比较和分析两种文化特征时,应树立文化平等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不应歧视任何文化,或对某些文化抱有偏见。

  五、结束语

  我们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使外语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的教育,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

  [3]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2.

  [4]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跨文化交际论文5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兴宇.跨文化训练与跨文化适应[J].文化与传播,20xx(7).

跨文化交际论文6

  本文作者:王希玲、党长燕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概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是在拥有众多移民人口的美国发展起来的。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了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书中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文化提出了设想。因此这部著作也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石。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仅始于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中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许国璋发表于《现代外语》的一篇演讲稿开启了中国外语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讨论。1988年,胡文仲又把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论文收入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较集中地反映出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之后,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专著、会议、论文合集等研究成果层出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专著和教材已出版30余部(胡文仲,20xx)。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1997至20xx年以跨文化交际为篇名的论文2313篇,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论文8515篇,以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的论文为7267篇,摘要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论文有5550篇。但是对于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方面却鲜有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惟一一篇关于外国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是顾嘉祖和徐劲于1998年发表的《文学文本中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其中作者指出文学文本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我们脱离文学文本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因为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外国文学素养的概念

  外语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专门人才。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这里的文学素养当然包括本国文学素养和外国文学素养,在此我们只就外国文学素养进行研究。外国文学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语言精华的荟萃,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略外语语言千姿百态和奇光异彩。同时,外国文学又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子,通过这扇窗子,人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而了解了他国的社会变迁和精神衍变,反过来又可以启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提高独立思辨力。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人往往急功近利,学习外语时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强调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外国文学课重视不够,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文学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文学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影响人类思维与行动的作用,而这些对于一名跨文化交际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巴金曾说过:外国文艺是帮助我们了解外国人民的最好工具。

  三、外国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关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跨文化交际学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它的历史不足三十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材料虽然丰富但系统性不足,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对象,胡文仲先生在《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通过胡先生的论述及其他一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研究似乎有一个通病就是忽略了文学文本的作用,即几乎所有研究均未触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学层面。

  一直以来,我们专注的是表层文化的研究,当然这是研究深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步。然而,如果我们长期从事表层文化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不能继续向深层文化挖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没法深入的。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体现在像其民族的思想观念这样十分隐蔽的领域,这些平时难以捉摸到的东西却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例如,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结构,任何人都必带有他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和差异。而这种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最能在文学中得到反映的,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是非常熟悉的,至少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会有的放矢地去处理,去进行涉及到心理方面的深层次交际。如我们脱离外国文学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比较肤浅,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可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研究早先源于对经典文学的研究,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研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文化研究才逐步走出了象牙塔而与大众文化趋同了。在我们尚不能自由地进出不同国家之间时,别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研究他们的文化提供了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资料。因此研究文化问题就决不能将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因素与文学割裂开来。我们既要对上述因素进行逐一的、深入的分析,又要注意把握住它们在文学中特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外国文学素养确实会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经过初步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初步归纳如下:

  1、外国文学作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了解熟悉文学作品可以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荷兰著名学者汉肯认为,在信息交流中,只有信息交流的双方或多或少都处于不同的认知情感系统之内,所交流的信息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才能够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刺激,激活创造思维机制,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更顺畅。西方文学因其民族生活的区域、发展的历史文明不同,造成与东方文学很大的差异。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具备良好的外国文学素养等于具备了丰富的信息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使交际过程沉闷乏味或者交际中断。

  2、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外国语言精华的荟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反映生活、表情达意、创造形象的手段。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文学的特征决定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结构灵活多样,修辞色彩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人员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悟外国语言的精华所在并为自己所用,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词语或句子等表达。不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在对方提到这些的时候可能感到惘然,如《哈姆雷特》中的句子“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一直被奉为经典。在对外交际过程中,如果对方讲到这句话,不了解这句话在西方文学中地位和意义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对方讲此句话的意图的,由此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误解也是必然的。

  3、跨文化交际人员将外国文学作为与本民族文学相异的参照物,可以跳出本民族的文化圈,以旁观者身份发现、把握本民族生活与文学的精华,更好地领悟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亦可以减少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的心态,更好地去进行交际活动。钱钟书曾在他的《管锥篇》说过“自省可以忖人,而观人亦资自知”。可见,知己知彼实在是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知晓自己有助于了解别人,而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4、跨文化交际人员比其他专业的人更有可能接触外国人和事物,而外语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不可能去限制和规定别人交流思想的范围,因此,对别人可能交流和涉及的任何知识都要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这也对跨文化交际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跨文化交际人员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因为语言本身仅仅是交流思想和思想成果的工具。外国文学发展数千年,作家星罗棋布,作品浩如烟海。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宛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再现千百年来的历史场面,引导他们驰骋五湖四海,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扩大知识面,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使读者获得有关外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丰富经历。

  5、文学作品是涉及到心灵深处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心理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熟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他就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个道理自古就有学者提出,在中国文学中,苏轼用禅学思想体会到因人的感情亲疏造成的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写下了《题西林壁》这样的哲理诗。蔡元培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中也指出:“我们对于素来不轻见的事物,初次接触,觉得格格不入。在味觉上甲地人尝到乙地人食物时,不能下咽;在听觉上东方人初听西方音乐时,觉得不入耳;若能勉强几次,渐渐不觉讨厌,而且引起兴味。”他谈到了文化上的心理距离问题。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十分精通,也避免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其生活侧面的袭击,即“文化冲击”。因此,我们强调外语语言学习外,也应该注意外国文学这个载体反映的文化和生活,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去间接地体验生活,这比任何“出国须知”都要形象、自然,可以被称为最好的教材。

  本文进行的调查显示:凡是外国文学作品读得多、外国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人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好,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比较好,知识面比较宽,思路也比较开阔,无论是外语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比较强。对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无疑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大进步。当然,本文只是从归纳演绎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分析的支撑。笔者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该项研究中,给该研究以数据分析支撑。

跨文化交际论文7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二、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

  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论文8

  0引言

  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顺利加入国际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作为组织的其中一员,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往的次数更加频繁。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或失败尤其的重要,因为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商务谈判跟国内商务谈判非常相似,是由国内商务谈判这一具体活动演变而来的。不同的是,国际商务谈判所要求谈判人员的能力更加的高。国际商务谈判中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这一方面需要谈判者熟练掌握贸易知识和与人交际沟通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尊重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做到知己知彼,最终才能跨越文化沟通障碍,取得最终的胜利。 本文将通过研究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一系列障碍,总结出一些对策,提高谈判中成功率。

  1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多种多样,接下来,会从三方面介绍。

  1.1 不同的交流模式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商务谈判分为语言交际模式和非语言交际模式这两种基本的交流模式。由于各国所处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以至于中国和一些英语国家的交流方式在语言交际模式和非语言交际模式都存在着许多交际障碍。 据了解,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 Hall的语境划分,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英语国家都属于低语境文化。处于高语境文化的谈判人员,他们出于面子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用委婉并间接的方式去拒绝对方的观点。 而处于低语境文化的谈判人员,他们往往采取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想法,遇到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时,他们往往是据理力争的,他们的态度诚恳并伴有坚定地语气。

  除了语言交际模式之外,非语言交际模式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也存在差异。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曾经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用字典,却能从眼睛你的语言中了解一切。"所以说,非语言交际模式在商务谈判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在谈判中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如在中国点头表示"是",然而在保加利亚,他们的习惯刚好相反,他们点头表示"不",摇头表示"是",在日本,点头虽然表示的是"是",但是有时他们的点头却只是表现出他们认真的态度。

  1.2 不同的思维模式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东西方由于历史形成的文化不同, 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主导中国文化思维的是儒家思想,它倡导"天人合一". 它所讲的是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应该剖开事物的表面,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他们的整体性,从而解决问题。而主导西方文化思维的是哲学,它倡导"天人相分",这一思想。他们强调的是世界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主体和个体是独立的却又不可分割。

  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喜欢从个体出发,强调细节,辩证统一的看问题,最终,把握整体统一。不仅如此,中国还重视经验,在面对问题时,他们总是将以往所相似的经历整理出来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一个针对方案。而西方国家习惯于分析问题,他们习惯于在面对问题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模式得出针对方案。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代表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全局,总的问题上双方达成一致就没问题。西方代表习惯于注重细节,他们需要把条约上的每一条仔细研究清楚后,才能最终签字,完成谈判。 所以,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之一。

  1.3 不同的价值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可以说是其核心观念。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其它因素下,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从而会影响人们在做决定或处理问题上的方式和结果会有明显的不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的谈判代表对人或事的态度或处理方式来看出价值观的差异。 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人情关系,我们总会把人与事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希望能够和谈判对象成为朋友等比较亲密的关系。 我们能清楚的看出,中国人谈生意的时候比较喜欢在饭桌上谈生意,正所谓,"酒过三巡,再陌生的人亦能成好友",从"买卖不成,仁义在"当中也能看出中国人的价值观。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他们会把人和事分开来看待。他们普遍的认为朋友是朋友,而工作是工作,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他们的观点是"时间就是金钱",利益永远是第一位,所以当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时,他们认为应该在一个安静的场合下进行,因为这是一件特别严肃且认真的事,不应该受到任何干扰。 他们认为,双方谈判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掺杂着任何的私人情感。

  因此,在这一点上谈判双方会有很大的沟通障碍。

  2针对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提出的对策

  尽管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有很多,但是我们也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发生一些错误。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与解决。

  2.1 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模式

  为了应对不同的交流模式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我们应该在谈判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使我们的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还能体现出我们的诚意。 在进行谈判之前,我们要深入的了解我们的谈判对象,例如,对方是哪个国家的,他所在的国家关于语言和非语言方面跟你所在的国家不同的地方等。 比方说,如果你跟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在语言方面就要避免说"13"这个数字,因为美国人信仰基督教,而"13"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吉利的数字,只要是跟这个数字有关的,他们都会感到很反感。 如果你要跟日本人进行商务谈判,那就一定要注意他们的非语言交际模式,例如:肢体语言。 对日本人而言,他们习惯于点头,这表示他们在认真的挺别人说话。而在商务谈判中,不能看见他们点头就自我认为他们同意合约上的内容,也许点头仅仅是表现出他们认真的态度。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2.2 宽容并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因素。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交流模式造就了谈判双方对问题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商务谈判中必须宽容和理解不同国家的思维模式,做到求同存异,形成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比方说:中国和意大利进行商务谈判,双方的合同准备得非常细致,可是当谈论到中方的销售报告时, 意方发现中方的合同中并没有关于这方面明确的数据,所以要求中方增加一些附加条约以保证双方的利益不受影响。 中方认为没有必要,但是还是做了。这个例子就体现出这一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出发, 只要在大的环境下没有影响双方的利益,他们是不会提出其他的保障条约,比较感性。 但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型,他们喜欢把整体的事情分成不同的部分,从细节出发掌握整体,让合同更加的严谨,比较理性。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 ,我 们 要理解 、包容其他不同的思维模式 ,不能我行我素。 要在理解对方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对方认可自己的思维模式,最终达成共识,双方进行愉快的合作。

  2.3 熟悉并尊重不同的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集体意识的反映,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就会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从而使得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中国人跟美国人做生意进行商务谈判时,我们就一定要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在中国,领导说下午 2 点钟开会,那么传到员工耳朵里永远是提前 15 分钟左右乃至更长时间,而在美国却不同,领导说下午 2点钟开会,传到员工耳朵里也就是提前 5 分钟左右。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若谈判时间为下午 3 点钟,我们通知美方应该是下午 3 点钟而不能是下午 3 点钟之前。 不仅如此,迟到是跟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的大忌。 在他们眼中,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在进行谈判时,要抓重点和主要的说,从而抓住谈判的主动权,构建双赢的局面。

  3结束语

  自我国正式加入 WTO 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间贸易来往愈来愈频繁,国际商务谈判也愈来愈重要。 在谈判的过程中,由于交流模式、思维模式、价值观的不同,使得结果有时差强人意。 而要改变这一局势,需要我们宽容并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等一些与本民族不同的文化。 在与不同国家进行商务谈判时,要自觉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 并制定有效的对策以便让沟通进行的更加的顺利。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使谈判双方最终取得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芳,吴玮,韩晓燕. 国际商务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障碍及应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xx.

  [2]吴宏.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xx.

  [3]桑鹏.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xx.

  [4]连俊峰,赵素妮.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差异及对策[J].中国商贸,20xx.

  [5]杨倩,胡春凤.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商场现代化,20xx.

跨文化交际论文9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可以弘扬传统美德, 展示文化艺术, 提高自我修养, 熏陶情操, 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 推动社会进步, 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由来与含义, 分析在跨文化视角之下的茶文化中, 如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茶文化的精髓带来的启示,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茶文化精髓;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启示;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 展示传统艺术, 提高自我修养, 熏陶情操, 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等方面。茶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 是历代人民所推崇的, 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教化作用。茶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谦虚谦恭、勤俭节约、相互尊重等, 它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1.1 由来与发展历史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实际上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1], 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从广义上讲,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流;狭义的意思是指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使用同一种语言来进行的对话。乔姆斯基和其他著名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概念, 这些概念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 是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基础。在这之后,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第一个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提出来。我们国家对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戴晓东、何道观、高永臣等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从多个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近年来,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 这实际上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也有助于汉语的推广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的语境 (具体情景) 和交际者的得体性 (规范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 、有效性 (交际的目的可以达到) 的交际行为能力[2]。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是指交际者所进行的交际行为达到了在交际语境中的社会文化的目标与期望。行为的得体性取决于交际行为存在的具体场景和接触的对象, 在一定的场合得体的行为在其他场合可能是不恰当的。交际能力是对交际双方能力的判断。双方的关系也会影响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有时候人们会为了建立新的规范或关系而违反规范的社会行为的方式。

  除了交际行为的得体性之外, 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交际效果的有效性。有效的沟通是指成功的沟通代表着一种满足, 效率指的是即时性和沟通的速度。一般来说, 高效率的沟通被认为是更有效的, 因为高效率意味着低消耗 (如时间, 精力等) ;但是, 只有效率并不会就有好的交际效果。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交际效果是否有效决定了交际的质量。在有着不恰当的交际行为、交际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 交际的质量就会变得最低。高质量的交际使交际者能够达到交际目的, 同时交际行为也符合特定的交际场景的一种文化习惯。

  2 跨文化的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所以它能够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现在。除了中国,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茶文化, 如英国下午茶的习俗。现代语言学家分析一个文化的时候会比较倾向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所以我们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时候, 也可以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开始。茶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茶叶、茶具和茶饮。从茶叶的角度来说, 中国的茶叶种类很多, 大至可分为六类, 比较而言, 英国茶叶的种类就很少, 主要的茶叶来源依赖于进口。就茶具而言, 中国的茶具主要用陶瓷、木、竹木、紫砂、玻璃等制成, 表现出自然的魅力;西方的茶具倾向于使用金、银等金属材料, 充满了英伦风与奢华之感。在茶饮方面, 不同地区的人喜欢的茶类不尽相同;西方国家的人喜好则比较单一, 比如说英国人, 就爱喝红茶。饮茶时, 中国人以清饮为主, 讲究茶在嘴中回味无穷的味道、由苦变甜的自然风味;西方人主要是调饮, 讲究口味的独特性。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包括了与茶有关的风俗习惯、茶文化的内涵以及茶文化的精神追求。在饮茶的习俗方面, 我国有“三道茶”之类的饮茶习俗, 而西方有下午茶等习惯。在精神内涵方面, 中国人在饮茶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饮茶时能够与自然相结合, 感悟到自然之美;西方人则更注重茶的实用性与功效性, 希望自己的个性与自身独特的魅力通过饮茶的过程展现出来。

  3 茶文化精髓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 “怡”是说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它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启示。

  3.1 教师要转变观念

  大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大学主要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界也普遍认可并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英语中有效沟通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形式, 强调注重封闭刻板的模式与死板的语言、词汇、语法等, 但却忽视了语言的多样性, 复杂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只传授语言作为一种知识, 实际上是一个离开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改革以来,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的语境 (具体情景) 和交际者的得体性 (规范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 、有效性 (交际的目的可以达到) 的交际行为能力。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教师应根据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校来说, 要努力转变现有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适应现实社会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要, 要建立新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学校要全面更新教材

  合适的教材有助于学校与老师开展英语教学,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 那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工作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就要进行教材改革, 要实现教材改革, 首先就要求编写者要树立多元化教学建设的理念。教材编写者应该是多变量的, 教材要多样化, 一个是可以反映不同培养训练理念的风格, 二者可以编入茶文化的内容, 顺应社会的需要。

  3.3 要有合格的教师保障

  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我们应实行关注教师的需要、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所谓的“关注教师的需要”, 也就是说, 我们在要求教师尽职尽责的同时必须给老师们以人文主义的关怀, 考虑到英语教师的现实生活中与教学中所面临的压力, 我们应该在注意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 多给教师一些人文主义的关怀, 建立公平公正的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 鼓励教师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考虑到英语教师的现实生活中与教学中所面临的压力, 给予老师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 帮助英语教师减压, 老师才会有更多的经历放在钻研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题上, 只有老师的积极性提高了, 教学效果才能更好, 才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茶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从茶叶的角度来说, 中国的茶叶品种很多, 中国居民喜欢喝绿茶, 讲究茶到嘴中, 回味无穷, 味道由苦变甜的自然风味。中国的饮茶之人在饮茶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饮茶时能够与自然相结合感悟到自然之美, 有三道茶之类的饮茶习俗, 就茶具而言, 中国的茶具主要是用陶瓷或者竹木做的, 表现出自然的魅力。这些都与西方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茶文化的精髓是和、静、怡、真。它启示我们,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应根据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求, 摒弃旧的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还要全面的更新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严琼琼, 王伟因.大学英语课堂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xx (11) :56-60.

  [2]潘崇堑, 闫安飞.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 (4) 68-72.

  [3]曹霞飞, 高璐银, 李道路.非英语专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xx (8) :96-98.

跨文化交际论文10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沟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对那些研究语言的学者来说,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规则和语法规则的知识、海姆斯关于交流能力的概念经过很多语言研究者的修正、丰富,后来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中也应该包括语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人际沟通的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沟通行为符合沟通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望;沟通效益,则指沟通活动在功能上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满足沟通者的需要、拥有能语言能力不一定能进行有效且恰当的交流,笔者认为,沟通交流能力是和学习者的个人特性有关;能成功交流的人,不仅仅要有语言知识,还要有更多的情感层面的知识,善于倾听,能更好的把握时机,进行切当的交流沟通、

  1、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得当且有效地与异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该能力在前面谈到的两种能力之上,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维(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方面外,还有思维、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这也是因‘文化’具有极其宽泛的涵义,且和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和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那语言教学中仅仅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方面。

  在语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仅仅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时候可能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发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语学习者经直接的知识传授获得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和教条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变化的、个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教条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当的交际、显而易见,现实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教条化的知识复杂得多、微妙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要遵循某种规范,而且也要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规范的活动遵循,又是规范的过程的创新(M、Andrews,1999),这句话说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过程,更要在面对复杂的因素时,能做到灵活应对,独立判断是否,作出个人的决定、每个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不仅仅是去熟记或背诵一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识,而真正需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灵活面对变化的、现实的和个性的事物、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着眼变化的、个性的、主观的一面、当我们着眼于文化的这一面时,我们就会更加重视跨文化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交际者是否有能力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能否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能否进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换位思考、能否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客观、敏锐的观察和理解、英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维能力,那在教学中,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只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既有文化事实和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会更多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的体会感知现实的事物,去亲自体验跨文化情境,让学生自主理解和判断文化现象、英语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恰当的异文化交流的过程、

  2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模式的优缺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上述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之外,还表现为一种行为能力,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毕竟交际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而由于跨越文化和语种使得这种人际交往变得困难起来,这就要求有外语能力(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还要求交际者有良好的人际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哪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阅读多位学者关于跨文化方面的文章,阐述以下几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指出英语教师需要的新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

  2、1构成三分模式

  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做理论划分时,多位学者采用三分模式、(Paige,1986;Martin,1987)根据心理学理论,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

  2、1、1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语言学习者要对需要学习的目标语言以及说该目标语言的国家的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有大概解,能以目标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去认识事情、但同时不能失去自身价值观念、

  2、1、2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语言学习者需要对目标语中不确定的事物,具有灵活解决的能力、对一些自己不解的情况,能不予以评论、

  2、1、3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行为层面的这些能力,是确立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的,只有上两个层面做到,才能显现行为层面、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建立关系,在异文化中有效且成功的完成任务、这类模式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提供一个总体的心理学理论维度框架、但是该理论在语言教学中不易操作,很难模式化处理、

  2、2行为中心模式

  该模式重点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在西方很盛行、它的重心点是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亦可称为“有效性”或“功效”(effectiveness)(Kise等,1995;Walter等,1995;Dodd,1995)、在跨文化情境中,个人适应、人际互动、任务完成情况是“功效”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任务完成情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点、良好的个人文化适应能力和人际互动,更有利于人们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完成任务、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二者的结果、这种培养模式更适用于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派遣人员去异文化地工作的机构、这种跨文化培养模式能短期、较快的达到培训目的、行为中心模式执着于具体行为目标,但在大学的一般性教育情境中,目的文化和行为目标(“任务”)都不明确、我们并不清楚学生将来会到哪个国家去,与哪些人打交道,也不清楚他们的专业“技术传输”任务是什么、因此我们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相应的测试、选拔、跟踪监督等也都缺乏实际意义、(高一虹,20xx,第10章)

  2、3知识中心模式

  该模式也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比较受到学校和教育单位欢迎,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该模式占主导地位、大多外语教师和学者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在目标语文化中有效地使用目标语的知识、所以有些学者也称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语社会文化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点就是“交际能力”(Hymes,1972)的核心部分,即有关谈话规则和事宜性的知识、下面的公式可以概括这种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文化知识(参见王英鹏,1999)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中心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在我国的语言教学领域流行的“文化导入”便可视为一个知识中心的概念、(陈光磊,1992;赵贤州,1992;束定芳,1996;廖光蓉,1999)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似乎是某种外在的物质存在,需要被人为地导入本来很“纯粹”的语言教学之中、知识中心模式集中于认知层面,它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易于操作,因此受到许多教师的喜爱、知识中心的模式虽然易于操作,但该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其更多为灌输,缺少启发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使得教的内容与学习者的切身体验没有关联、另外,该模式也很难去跟进处理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性,所以就造成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文化知识被认为停滞于形式中,视乎是给文化定型、

  3外语教学中新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变化,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重点培养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各种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去主动地获取文化知识,并且能更好的处理这些异文化中产生的问题、也就使得学习者不是刻板的,而是灵活的解决在异文化中出现的事件、该培养模式要强调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该培养模式要是开放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其他异文化(包括本国文化中的亚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该模式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时刻更新的,能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能很好的融合,能被更多的学习者接受、学习的、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陈岩,20xx)

  4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同时进行,不可偏废、只有几种能力有机融合,配合恰当,我们的学习者才能用目标语做到恰当的交流,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任务、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尊重语言学习者的自发能力,多激励,设计有意义,有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培养学生以文化意识为重心,重视态度和情感层面的能力培养,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融合、发展异文化,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有效的用目标语去和以目标语为母语的异文化人们进行有效恰当的沟通,也就是培养语言学习者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好的解决异文化环境中的个性的,变化的,突发的事件。

跨文化交际论文11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模式

  基于以上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体制已经呈现出的种种弊端。一方面,老师为了追求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另一方面,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只能着眼于成绩的提高,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生毕业后,英语单词记住不少,却没有几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的上的;语法背的滚瓜烂熟,等有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个问路的外国友人时却突然语塞,抑或发现,外国友人视乎也有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这种英语教育体制导致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在英语的运用能力上更多的体现在读和写,在听和说的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也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同时语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言、文化、交流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经济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局限于本族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的需要,所以,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必然会蕴含不同的文化,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就是我们所指的跨文化交流。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说这是一个误区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捆绑”的,文化不可能失去语言这一载体传承和发展,语言也不可能单纯的作为交流的工具而丝毫不蕴藏文化在其中,所以这种割裂语言和文化的方式是错误的。只有掌握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交流的时候讲语言运用的娴熟。例如,有些国家是以右为尊,有些国家是以左为尊的。除了礼节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之外,还有些在语言的交流之中是不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讲话的,所以,在掌握其文化,有助于对其的理解,因此,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语言的交流,还有相互习惯的尊重与思考,自身文化与他族文化在不断的接触、冲击、融合。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的娴熟的程度,还包括情感能力、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多层次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说英语的国家也有很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我们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一样,这些不一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我们在与之交流的时候掌握其文化,有助于我们队其所表达的意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在交流时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并可以展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质。此外,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彰显我国文化的精髓,并感受外国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和传承,同时可以在吸收外国文化的时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尤其重要性。

  三、大学生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基础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学以致用之说,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最初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世界接轨。而要想和世界接轨,就要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对各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说,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

  2跨文化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英语教育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从初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我们有十年的时间在学习英语,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单词量可能会不断的丰富,但是语法规则是固定的就那么几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从最初的简单的对话,到后期的学习外国名著的片段,已经是一个不断向其文化层面深化的过程。所以说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生英语教育中的渗透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想在大学生的英语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教师毕竟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内容,并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有相应的国外化素养,在讲课时候,将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适当的穿插在课堂上,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

  改变学生以应试为主的学习观念。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使得当今的学生学习,单纯的就是为了升学、拿证。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却不说英语,学习十几年英语却不会说英语,所以一定要改变当今学生的思想,把学生从应试的误区里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并鼓励学生建立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意识的去了解英语所承载的文化。

  3教材编写

  在英语教材的设计上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融合。我们课以通过阅读我国古代的小说了解我国的古代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小说来了解英语国家的谁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在教材的设计上可以选择英文小说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剧本中的节段作为英文教材中课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新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找一些基于国外名著编写的教材的部分的应试资料,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国外的文化。

  4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和讲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的摄取英语文化的意识和和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找一些相应的电视剧、电影和歌曲,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观看,并在学生不懂得时候给学生讲解,使学生舆情娱乐,在放松的状态即可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分享一些好的英文歌曲、电影、电视剧给学生,这样可以不把英语化的熏陶局限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去学习英语、品味英语文化。这种课后的学习方式也不用担心会失控,因为微博、微信等都是具有很好的互动性的。教师可以把英语课文改编成剧本,或者将英文名著改编成剧本,给学生设计相应的角色,在剧本的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使同学设身处地的感受英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还可以把一些艺术品的照片及其产生的背景介绍给同学,让同学们了解英语国家的审美观,因为审美观也是文化的概念之一。学校和教师可以请一些外国教师或者是外国留学生来到学校里近距离的和学生接触和交流,增加同学英语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

  总之,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化修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多元化需求。

跨文化交际论文12

  一、引言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当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英语作为一种全球交流最广泛的工具,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作用。在对外交际中,人们如果不了解英文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英语,所以说,人们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性和畅通性。

  二、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于文化所含内容十分复杂,所以,在高校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自身努力,将所有的英美文化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要和所教授的书本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细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信息,这个文化信息是异于外族人的,因此,要想理解该民族的语言,必须要对该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由于词语的文化差异,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英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文词语之间的语义区别。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英语要掌握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这是学习英语的最重要手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正确地使用已经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才可以更好地做到充分了解文章的原意。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可以激活阅读者的知识图式,使文中信息连成一体。通过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社会模式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做出合理的推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原意。

  (三)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特点和英美思维方式英语与汉语相比,具有句子长,以动词为核心的特点。英语的语法与句法与汉语存在巨大差异性,英语的主干旁支结构分明,呈树形结构,句子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子较短,无语法约束。英语所用动词来表示时间概念,相比之下,汉语则要用状语表达时间。英语文章脉络清晰,主题明确,逻辑性强,而汉语的特点是“曲径通幽”、含蓄委婉。教师可根据中英文的差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英语句法和篇章结构。英美人士形成了逻辑思维优先,而中国人形成了突出的形象思维习惯,这也是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注意的一点。

  (四)英语交际风格和行为方式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往过程中,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相处:前者间接,后者直接;前者圆式,后者线性;前者谦卑,后者自信;前者沉默寡言,后者侃侃而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英美人士的表现,学习领悟他们的交际风格与行为方式。

  (五)英美价值观念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价值观念有: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动与静;人对“变化”的态度;人之天性观;做人与做事;时间取向。英美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个性独立,追求自由。在美国,人们追求的是发展、进步、创新。美国人更加信奉的是进取、外向和冒险精神,这些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观念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不同,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格外注意的。

  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

  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以语言应用技能为目标,要实现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更加要求高校英语教学侧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而语言技能则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确定了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可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从词汇、听、说、读、写、译等这六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外语语言运用技能的综合培养。选择恰当的外语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大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掌握词汇量这几个方面,要全面教育,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基本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我们应该优先培养。由于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交际规则具有很大不同,所以,要进行跨文化交流,必须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交际规则,才能更加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情感能力交际过程中的文化情感能力,包括移情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移情能力是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增加学生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克服民族中心主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主体会产生心理焦虑。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是指人们灵活运用交际策略,与对方建立关系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言语行为能力和跨文化关系能力。

  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课程设计理论,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语言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机制,开设了大学英语视听、口语、文化课程,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大学生可利用网络在课后自主学习课程。教师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监管和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语言学习需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英语学习网站、英语报纸、英语学习电台、英语角、英语社团,大学生进行自主性英语学习与锻炼。开展英语写作、口语、听力、翻译、演讲、表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文化,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极好的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应用课程体系要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要对其进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陈述。并且开设多门选修课,跨文化交际主要以讲授英美文化为主线,用英语授课,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有: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演讲技巧、英国历史、西方文化概览、圣经与希腊神话、中西文化对比、英美文学欣赏、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英语应用类课程有:哲学专业英语、法律专业英语、生化专业英语、管理学专业英语、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商务沟通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社会必须的能力和需求,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存在的不同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畅通。

跨文化交际论文13

  摘要: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首先阐述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然后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已成为“地球村”的世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常生活;文化;差异

  一、引言

  “Phil是我的外教。他人很好,对我们也很友好并且经常邀请我们去他的公寓聊天。一天,我决定去买份礼物给他,来表达我对他提高我口语的感谢。我事先打电话给他,但他的电话占线。所以我直接去他公寓了。他开门看到我觉得很惊奇并且没让我进去。我在走廊里把礼物给他,说了些感谢的话,然后带着失望和疑问离开。他怎么可以对我这么冷漠?我对Phil的感激与喜爱之情在顷刻间灰飞烟灭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之前的一次口语考试,那是外教Mary的课程。考试形式是当场选一段文章朗读,外教还会问一些关于文章的问题。我考完以后问Mary我考得怎么样,她说我做得很好,并且我的口语也很棒。我听了之后非常开心。但是,成绩出来后我觉得很诧异,我并没有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我感觉自己被骗了,同时觉得Mary很虚伪。”

  这两个例子是两名中国学生在与他们的外教接触时碰到的问题,为什么Phil会对一个送他礼物的学生如此“无礼”呢,更何况他平时对学生们都很好?他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吗?既然Mary已经夸了她的学生,为什么还不给他高分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她虚伪吗?这在中国人看来,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有时甚至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上文中Phil教的那名中国学生就觉得自己不再喜欢这位老师了。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M. Mcluhan)首次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来描绘世界越来越小的状况,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话,那么,今天,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产、经济、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各大洲、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与其他洲、其他民族展开交流、对话、沟通和往来,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超越国界而面向世界,不断从孤立静止状态迈入依存互动的境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细节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了。本文旨在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使大家了解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问题,在了解了这些差异以后大家可以减少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几率,使交流顺畅。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和交际,本篇论文首先将简要阐述一下这两个定义。

  (一)文化

  《辞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由于此论文是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所以会更关注那些包含文化和交流如何互相作用的定义。此论文将借鉴贾玉新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根据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二)交际

  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史密斯曾说:“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际,交际是人们生存于社会以及保存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交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而贾玉新教授对交际所下的定义是:“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

  交际有四个特征:1、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及言语都不是固定的;2、交际除了可通过言语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非言语实现,比如肢体语言等;3、交际依赖于符号。符号是交际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不可能直接交流内心世界,人类发明了符号,使得人类能够交流信息,文化得以传承。所有民族都使用符号,但是不同民族有时对于同一符号也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符号的产生具有任意性,又是约定俗成的。例如龙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把它解读为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眼中这个字是贬义的;4、交际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的语境中的。这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们交际的内容和形式。

跨文化交际论文14

  一、突破语言关,克服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同一环境下进行交流、从事贸易活动,就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语言是市场营销中的首要一环,也是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一大障碍。熟练掌握并应用这种语言对市场营销中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可以避免由于语言障碍引起误解或冲突。克服语言障碍是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一)普及世界通用语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被广泛使用。到了九十年代末,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英语,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从中获取大量信息,这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英语信息,可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对于一个即将或已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普及英语语言知识和强化语言训练刻不容缓。掌握交际对方的语言,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市场营销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了解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

  语言的使用和习惯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各异。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和习惯不同,即使语言的使用准确无误,有时候也会产生误解。如不注意表达上的差别有时候就能闹出笑话或失去良机。如听到夸奖赞美之后,美国人爱说“谢谢”来回应,而中国人却爱客套。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军官携夫人去机场接一位美国顾问,美国人见到这位夫人便处于礼貌称赞道:“你的夫人真漂亮”。这位军官对此夸赞没有按英语习惯的回答“谢谢!”,而是客气地顺口说:“哪里,哪里”。哪知这位美国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只好马上回答说:“从头到脚都漂亮”。换言之,如果是在贸易活动交易时外国商人称赞你的商品好,你若不了解其语言特点,顺口说了“哪里,哪里”,就会被误解为你对自己的产品信心不足。再比如,一位中国学生要去美国人家里当家教,主人问他:“你中文水平怎么样?”,那人回答说:“还可以”。一句谦虚的话让他失去了机会。所以,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还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克服母语习惯带来的干扰,避免由于语言习惯引起的误解和冲突,进而影响市场营销的成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因地制宜,恰当选用语言

  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我们会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打交道;即使是同一个国家,语言的使用亦不尽相同。而且,谈判地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在加拿大,英语为其主要官方语言。但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与其法国后裔谈生意,使用英语就不很适宜,而如果你能说上几句法语,那么你的生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再比如,比利时虽然属于法语语系,但当需要你给比利时寄商品目录时,如果你写的是法语,那么就会遭到弗拉芒人的非议,因为那里讲弗拉芒语的人要比讲法语的人多,虽然二者都是比利时官方语言。所以要注意了解其语言特点,投其所好。

  二、熟悉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学者窦卫霖教授认为,在市场营销中,文化因素是其成败的关键。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彼此文化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交际对方的文化是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改变不了的,但文化差异却是引起各国间交际障碍和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历史上由于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更好地与对方合作国之间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而导致营销失败以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要去了解这种文化,熟知这种文化,进而融入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成为我们市场营销的促进因素。

  (一)了解社会习俗和文化禁忌

  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各异的文化禁忌。要和某一国家有商业联系,就必须悉通这一国家人们的习俗、信仰和文化禁忌。以避免由于犯忌而影响正常的生意往来。比如,在数字方面,中国人忌讳数字“4”和“7”,而加拿大人忌讳“13”和“星期五”,这也是墨西哥人所忌讳的,认为它们是不祥或灾难。在摩洛哥,“13”被认为是一个消极的数字,而“7”则包含有积极地含义。再比如,各个国家对于花的颜色喜好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人看来,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富贵,紫色代表尊贵;而紫色在西方国家则代表死亡,在日本代表悲伤;在墨西哥送花就应该注意了,在他们那里,红色代表诅咒,黄花代表经济广角死亡,紫色花为不祥之物,白色为驱邪之色。比利时忌用墨绿色,阿联酋人喜爱棕色、深蓝色,禁忌粉红、黄和紫色;再比如,波士顿人喜欢绿色的龙须茶,而芝加哥人却青睐同类中白色茶。在美国南部蓝色系列的服装是女人们喜欢的。在颜色禁忌方面导致的生意失败就有两个活鲜的例子。比如有一次日本向美国进口钢笔,在包装上犯了禁忌,遭到美国的反感,进而营销失败,因为日本厂商在银色的钢笔盒内使用的挂里儿是紫色的天鹅绒,紫色可是美国的禁忌色。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加拿大,有一个厂商接收了一份订货单,内容是给加拿大生产一批毛线手套。由于厂家只顾完成既定任务却忽略了色彩上的考虑,所以生产出的大红色毛线手套遭到加拿大人的反感,生意宣告失败,究其原因才发现,加拿大人最喜欢的是深红色。

  (二)掌握商务礼仪与商谈禁忌

  商务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了解各个国家的不同商务礼仪和商谈禁忌相当重要。比如,中国人在一些正规场合,认为早到是一种守时和礼貌或者是诚意;而加拿大人则认为在谈判场合不宜过早到达,稍晚几分钟他们也不会介意;再比如,南非的商人做生意喜欢直来直去,说话大胆坦率,如果在南非做生意时手段过于细腻或者兜着圈子说话,他们会很不理解,而且这样的生意多半会以失败告终。在被称为人种大熔炉的加拿大做生意时要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吃亏,因为在加拿大的商人中,有90%的人是法国和英国的后裔,做生意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在价格方面不喜欢频繁波动。但是和英国后裔做生意与和法国后裔做生意手法也不同。比如和英国后裔做生意,其过程相当麻烦,从进入谈判一直到价格决定,既耗时又艰辛,但一旦签约,就代表百分之百成功了,一切尽可放心。可是和法国后裔做生意又是另一情景。法国后裔对客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但一旦进入谈判则判若俩人,让人难以琢磨,而且即使签了约也会让人感觉不放心。另外加拿大人不喜欢客人拿加拿大和美国相比,而喜欢客人谈他们长处。如果你不了解各国家民族的特殊性,你的市场营销等商务活动就会失败。

  (三)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

  法律是保障人们合法权益的法宝。进入跨文化国际市场,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之前,确保自己产品的专利权。事先对产品进行专利检索或注册,或到法律部门进行相关咨询,或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做到有备无患。以避免由于不懂对方国情或法律而影响正常的营销活动;也为了在营销活动中一旦利益受到侵害而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尽一切可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不必要文化风险。

  三、注重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西方学者罗伯特·布莱克与简·穆顿提出,企业领导人的风格决定企业的经营风格。可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市场营销管理要把跨文化交际策略用于企业文化,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在开拓国际市场之前,企业管理者要选派外语语言能力强的人到海外市场实地生活一段时间,一方面可以弥补语言不通造成的思维隔阂,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充分发挥当地华人的作用,聘用其子弟到国内工作,以便更好的打入国际市场,促进市场营销,推动企业发展。跨文化交际作为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在市场营销中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其策略在市场营销中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使市场营销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互惠双赢。

跨文化交际论文15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视听说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提出如何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指出:“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意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英语视听说课程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发挥着优势作用。

  一、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差,英语交际能力薄弱

  高职英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书面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听”和“说”,特别是“说”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很少强调学生应注意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说这些话。

  2.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笔者在“感恩节”当天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发言表达对“感恩节”的认识,结果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有“感恩节”这个节日,对其起源和节日文化不甚了解。学生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将会导致不能恰当地、得体地与外籍人士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3.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视听说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一定的视频材料并进行大量的讲解,此外,还播放不同的音频材料练习听力,而在口语方面的训练较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的机会并不多。

  二、视听说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视听说教学更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促进语言的输出

  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的视觉吸收率为83%,听觉吸收率为11%,二者结合吸收率可达94%。多媒体辅助的视听说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图像、声音和视频动画于一体的最真实生动的、易于理解的立体语言信息输入,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缓解了学生在传统听力教学中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主体的注意力、吸收率,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听力材料的语境、主题和大概内容。通过提高对多维语言信息的理解,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对所摄入的语言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有效地实现语言输出。

  2.传输文化背景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与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则指正确而且恰当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视听说教学不仅在传达语言知识与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还传输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语言学习者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视听说教学中的视觉感知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真实的交际情景。视听材料以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展示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场景,生动形象地传递着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等。视听材料中丰富生动的体态语(bodylanguage)也有助于学生更加轻松、简易地理解和掌握用英语与人沟通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技巧,实现用英语与世界上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如何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所在院校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规范语言、纯正的口音训练学生语音方面的听说技能。通过跟读音标、单词,练习绕口令、诗歌以及学唱英语歌曲等活动集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自然的语调。在聆听和跟读名人诗作的同时,笔者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言点及介绍诗人的背景信息,使学生不仅体味英语语言的美,了解英语语言的精华,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视听说课堂的词汇教学,教师不仅要指引和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话题、上下文、背景等语境信息把握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相关的语法知识。

  2.训练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在视听说教学中,“视听”是基础,“说”是目的,是实践语用能力的体现。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反映大学生和人们一般的日常生活“原汁原味”的情景会话,然后根据材料内容设置相关的主题讨论问题,做好课堂教学的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词汇和背景知识,并对将要视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学生在观看情景对话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思考、边做题,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媒体活动,使学习成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在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之后,教师应引导和组织学生分析话语的交际功能、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语用原则等,了解母语使用者是如何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最后,教师应利用或设计相似的情景,让学生模仿视听材料中的语言进行口语会话,从而巩固对这些语用知识的掌握,训练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学生在进行听力活动时,由于不了解语言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材料中没有生词和复杂的句子,也无法理解或误解它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对视听材料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引领学生去发现、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复述、总结和对比文化差异。

  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原则下,视听说课堂可以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个层次侧重训练应用型技能,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与大学生、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视频短片或电影。在一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选取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单元的视频短片“AmericanClass”,给学生播放两遍,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己识别当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发现相关的背景文化,同时用关键词摘录下主要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重组这些语言信息,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后派代表在课堂上表述,最后教师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结果,学生在这种应用型的练习中表达了对美国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了解,还谈论了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差异的认识。这样,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分析、比较、理解和归纳视频短片中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自主实现了语言信息的输入,并能够较为正确和全面地描述视频短片或电影,成功有效地实现了具有文化意识的语言输出。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语用能力的同时,了解认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与外籍人士交际过程中就能很好地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正确、得体、恰当的跨文化交际。

  英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型的英语技能课,图文声并茂、练习形式多样、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课程教学突出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突出音频和视频的表现力,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实践机会,才能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轻松愉快、有意义又实用的有趣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xx

  2 陈京京. 多媒体辅助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xx,25(3)

  3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 李映. 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 外语界,20xx,(6)

【跨文化交际论文】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论文12-10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11-03

跨文化交际论文怎么写01-27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01-2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01-23

跨文化交际硕士论文01-23

跨文化交际与人格重塑论文11-16

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范文12-10

关于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