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的作用

时间:2022-10-26 08:45:4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的作用

  古代文学的作用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的作用的相关论文,对各位文学方面的同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哦!

  古代文学的作用【1】

  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

  摘要:本文依据对古代文学所作的一个社会调查,从对古代汉语的看法,古代汉语学习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古代汉语的课外阅读,古代汉语匮乏的原因,古代汉语的社会关注度与英语所作的对比,在古文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几个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关键词: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最近,我对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免费师范生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从这个对于古代汉语的抽样调查里,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学习古代汉语的思考。

  1.对古代汉语的看法

  在所调查的人群里,大部分人对古代汉语的喜欢态度是一般。

  讨厌古代汉语的人极少,讨厌古代汉语的原因是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习内容艰涩难懂。

  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古代汉语容易学习。

  然而,古文阅读最大的障碍则是词义理解,语法方面和虚词的用法方面。

  根据以上的现状,我认为要想学习好古代汉语,首先得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真正的痴迷于古代汉语时,你便能克服一切的困难学习好古代汉语。

  为了能够培养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来替代单一枯燥的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比如:利用PPT来学习,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

  2.古代汉语学习中所需要的工具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人会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来学习古代汉语,大部分人买过一两本有关古汉语学习方面的书籍,大部分人买过一本关于可供查询古代汉语知识的工具书,当阅读古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大部分人还是会查阅工具书或者上网查阅。

  在看过《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之后,再结合调查结果,我感悟到,虽然工具书的种类繁多,但其实质就是以帮助读者查检和查阅为目的。

  我们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字词音义不懂,典故、句子出处难查等问题。

  那么拥有一本好的工具书便成为了我们解决这些难题的好帮手和捷径。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汉语之前,务必要选择能够为我所用的工具书。

  3.古代汉语的课外阅读

  根据调查,古文经典阅览的人数还算多,但是远不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而且阅读的古文经典以《论语》《史记》等经典文学为主。

  对于先秦两汉的作品,绝大部分人只是勉强能读,而且绝大部分人只是有时会阅读国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大部分人认为"经典诵读活动"对古文阅读量的提升起了极小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现状,要想学习好古代汉语,仅靠课堂上的哪点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加大古代汉语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面越广越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以及培养语感和文学的鉴赏能力。

  4.古代汉语匮乏的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古代汉语匮乏的原因,大部分人都认为是阅读量少,然而很少主动学习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在文学院里,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很多老师的引导,并且文学院的学生都具备较强的古文功底。

  由此看来,古代汉语知识匮乏的原因就只剩下一些主观原因了,没有主动去学习,主动的去阅读古文经典,及时的补充自己的知识并且及时的温故知新,增加自己的课外学习时间等等。

  总之,能否学习好古代汉语,关键还是在于个人。

  5.古代汉语的社会关注度与英语所作的对比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只能用英语勉强的读写,从这一点上来看,古代汉语学习的难度与英语学习的难度差不多,但是,大部分人却认为国学教育在当下的社会关注度不高。

  我认为造成这种原因的不仅仅是个人因素。

  国家制度了英语的四、六级等证书,却没有国学的等级证书。

  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学习英语,然而对于古文的学习却是从小学六年级才开始的。

  很多人学习英语的目标就是为了出国,在他们看来学习国学对出国发展甚至在中国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再从教师队伍看,外语教师绝对比语文教师更占据优势。

  最后,在学生的眼里,语文不能拉多少分,但是英语、数学等却能有上百分的差距。

  6.在古文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认为古代汉语与今后的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积极性不高,其中教法枯燥,语法、虚词这些问题也是不容轻视的,对于学生而言,兴趣不够与理解困难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现状,要想学习好古代汉语,兴趣仍然是一个关键,一切学习的动力都来源于兴趣,而最好的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的方法也是兴趣。

  兴趣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起了一个举足重轻的作用。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兴趣呢?

  首先从学生自己出发。

  学生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期望,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想象中的兴趣是能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以及对该学科真正感兴趣的一个动力。

  学生应该从大到小目标开始,小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每次大到目标的时候给自己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自己学习,培养一种自我成功感,从而建立起持续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学生应该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确立了学习目的之后就会不自觉的往那个方向奋斗,最终喜欢上该学科。

  学生应该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在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于是便把对物理的兴趣转移到数学上,最终在数学领域也取得了成功。

  学生应该保持兴趣,要坚持要有毅力,不能三分钟的热度,保持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问题,读书最忌讳的就是读死书,死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我们要带着一颗爱思考的脑袋去学习,而不是一味的相信书本,要有怀疑精神。

  学生还可以通过想象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来激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发挥阿Q精神也是很好的。

  其次老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取代枯燥无味的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

  在课外,要积极主动的辅导学生,及时的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最后家长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家长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培养孩子的毅力,建立奖惩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

  [2]《如何培养学习兴趣》2010-12-0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古代文学的作用【2】

  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浅析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华遗产,具有好的教育作用。

  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一直对中国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专业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 挫折教育 情感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华遗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一直对中国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文学知识、文学史知识,而且可以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千百年来,为了生存和祖国的统一繁荣,中华民族中的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历史都被文人以不同的文学体裁生动地记录了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爱国主义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间,从先秦到近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爱国作家,并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的内容洋溢着爱国激情。

  远在先秦时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载驰》、《无衣》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诗篇。

  《载驰》突出地表现了许穆夫人深厚的爱国情感,《无衣》真实地表达了秦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西戎入侵者的爱国精神。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重要代表作。

  该诗集中地表达了他无比炽热的爱国感情。

  诗人关心祖国的前途,为了改变祖国的昏暗政治,不顾个人祸福荣辱,始终为祖国的富强而斗争。

  他明知自己留在楚国将会遭到更大的不幸,明知自己的国家危在旦夕,但仍始终舍不得离开,最后以身殉国,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蔺相如面对强秦,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为上,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赢得了国家的尊严;记述了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为后世所敬仰。

  《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经历种种诱惑和折磨,始终持节不屈,最后终于回到祖国,其爱国之情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国一直处于大分裂、大动荡之中,此期间出现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

  如曹植的《白马篇》和阮籍的《咏怀》(三十九)就是两首有代表性的对爱国壮士的赞歌。

  前者传神地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洋溢着高昂的爱国激情。

  后者描写了一个“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的壮士形象。

  两位壮士共同展现了为国赴难、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热烈的爱国情怀。

  与此类似,刘琨的《扶风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等也表达了诗人至诚的爱国之情。

  唐代出现了继屈原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他写作了大量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歌,称得上是爱国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杜甫对祖国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的喜怒哀乐往往与祖国命运的盛衰兴亡共起伏。

  国家兴盛时,他由衷歌颂,如《忆昔》;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而一旦大乱初定,捷报忽传,他又会喜极而泣,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这一喜一悲中,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

  此外在《三吏》、《三别》等诗中,诗人也表达了对祖国的命运,对人民的苦难的关注。

  爱国是杜诗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两宋时期,宋朝国力衰弱,对外战争连年失败。

  为了反对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大批爱国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陆游生平诗作近万首,大多为爱国诗。

  如《金错刀行》、《夜读兵书》等诗表达了为国献身的豪情;年近七旬时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卧病在床还想着为国戍边,感人至深。

  他念念不忘洗雪国耻,不忘国家统一,临终时写下《示儿》一诗,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种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使后人无不为之感动。

  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一样,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却一直不得志,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都熔铸在词作里。

  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是辛词的中心主题。

  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对沦陷山河的深情眷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寄托了他杀敌报国的壮志。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兵败被俘,誓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他的诗歌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

  《扬子江》一诗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过零丁洋》更是一篇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名作,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后代所广泛传诵。

  明末清初,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文人们的爱国热情,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歌新篇章。

  如陈子龙的《秋日杂感》,夏完淳的《大哀赋》、《六君咏》、《土室余论》等许多篇章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到了清初,不少明末遗臣通过诗文抒发了强烈而深沉的故国之恩。

  如顾炎武的《感事》、《京口即事》等,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功立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

  与顾炎武同时的黄宗羲,也创作了许多充满了深沉的故国之悲的作品,如《感怀》、《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等。

  在清初的戏曲中爱国主义主题也有突出的表现。

  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歌颂了史可法、李香君、柳敬亭等人的爱国民族气节。

  洪生的《长生殿》围绕李、杨的爱情悲剧,通过安史之乱的有关描写,寄托自己的民族兴亡之感和忘国之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发展到近代,达到了新的高峰。

  如魏源、龚自珍、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秋瑾等人的爱国诗篇,多方面地深刻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感情,开创了爱国主义诗歌的新时期。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与传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抗挫折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们面对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当学习、就业、交际、情感等方面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因抗挫折能力低、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而导致精神抑郁、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等等。

  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势在必行,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是进行挫折教育的绝好教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人物一生都不是帆风顺的,大都有着坎坷的遭遇,但他们身处逆境却能顽强向上,如越王勾践。

  吴越战争中,越国兵败,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

  面对失败,勾践没有因此选择消沉或轻生,而是忍辱负重伺候吴王,后被赦返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雄主。

  再如晋公子重耳,他在被父亲追杀时,不是像他那愚忠愚孝的哥哥太子申生那样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了流亡。

  出亡十九年,历尽艰难,由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逐渐锻炼成为一位具有胆识有才干的政治家,并最终回国取得政权,成就霸业。

  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游说秦王想让他采纳他的政治理念,结果失败。

  苏秦十分落魄地回到了家,家人都很瞧不起他,于是他立志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

  他夙兴夜寐,发愤读书,终于身佩六国相印,成就了事业。

  挫折没有打垮他,反而使他更加奋发有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品是在作家遭受人生的挫折情况下创作的。

  司马迁直言进谏触怒汉武帝而遭受宫刑,面对此奇耻大辱,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忍辱苟活,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

  苏轼的一生,屡遭挫折,生活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在贬谪迁徙中度过半生,流离颠沛,飘浮不定,可谓一生多磨难。

  但他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一切不幸,消解痛苦,始终保持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顽强地建立了文学的盖世功业。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后家道衰落,由一个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变成一介寒士。

  但家庭的变故并没有使他沉沦,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名垂千古。

  文学作品中的此类人物的坎坷经历,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坎坷是无处不在的,应正视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而此类人物在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斗志,又能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

  三、情感教育

  现代教育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贯彻情感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亲情教育

  古代文学的人文性特点,使这门学科在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在很多古代诗文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呈现。

  表现父母子女之情的,如《诗经·寥羲》深切感念父母养育之恩,表达不能回报和终养父母的愧疚之情。

  孟郊的《游子吟》颂扬了崇高的母爱,诗中以缝衣的细节表达了慈母对游子的深爱之情。

  全诗于淳朴素淡中表现了亲情的浓厚真淳,感染了无数儿女。

  骨肉之间的生离死别,更能激发亲情,如蔡琰的《悲愤诗》对与子永诀之时的痛苦万分的心情的描写,字字血泪,句句悲痛,动情至极,感人至深。

  表现亲子之情的,如左思的《娇女诗》,细致具体地描绘了两个小女儿的种种娇痴天真的情态,令人陶醉于天伦亲情之中。

  杜甫《北征》:“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描绘了小儿女的天真烂漫,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女儿的慈爱之情。

  表现手足之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因战乱而离散的兄弟的思念之情;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深厚,苏轼的《狱中寄子山》乃兄弟间“情至之言”。

  通过教学这些表现亲情的作品,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亲情的珍贵,使其更加珍视亲情。

  (二)友情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一向受高度的重视。

  在古代文学史中,有很多关于珍贵友情的记载。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鉴赏,二人互为知己。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再也没有弹过琴,歌颂了二人的知己之情。

  唐代两位文坛巨星李白、杜甫二人交谊深厚。

  二人互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如李白流放夜郎,杜甫曾作《天末怀李白》、《梦李白》表达对贬谪之中的李白的思念关切之情。

  李白也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表达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意指思友之情就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二人之间的友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

  再如唐代的另一对莫逆之交柳宗元、刘禹锡。

  永贞革新失败后,二人同贬南荒,十年后又同调回京,不久又分别被迁官到更为遥远的地方,一为播州,一为柳州。

  柳宗元认为刘禹锡有八十老母在堂,不能去播州,于是上书请求互调,刘禹锡因此才被改贬连州。

  二人的友情使当时的文坛为之感动。

  后柳宗元病故,刘禹锡尽余生之力,整理其遗作,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之深厚。

  诸如此类表现友情的内容在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友情的可贵,而且能使他们体悟到友谊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三)爱情教育

  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情感世界。

  《诗经·静女》描绘了一幅恋人约会的场面,表现了青年男女相恋时的纯真情感,引导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学生在欣赏爱情作品时,除了可以受到健康、美好情感的熏陶感染,还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地看待爱情。

  《诗经·关雌》描写了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窈窕姑娘而一见钟情,于是“寤寐求之”。

  虽“求之不得”,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采取强迫手段去得到对方,而是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琴瑟、钟鼓齐奏这种最热烈动人的方式来迎接她,使她高兴,让自己的爱情得到升华。

  再如秦观的《鹊桥仙》对爱情的描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不一定是耳鬓厮磨、卿卿我我,而一定是心灵相通、感情相融。

  爱情不全是美好甜蜜的,有甜也有苦。

  《谷风》、《氓》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最终决定与氓决裂,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通过这类诗歌渗透情感教育,让正处于恋爱年龄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对待爱情,从而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当然,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并不只有以上几个方面,为使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教师需在教学中将其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能对自己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古代文学活在当下。

  参考文献:

  [1]潘务正.浅论古代文学的教育功能[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6,(3).

  [2]邸秀娟.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教学与中学生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郭维森.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蒋高燕.试论古代爱国主义文学[J].文教资料,2007,(12).

【古代文学的作用】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10-01

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探究10-08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10-01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10-26

分析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史料10-01

研究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10-01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10-26

古代文学论文11-14

古代文学教学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