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教学

时间:2022-10-08 17:53:0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代文学教学

  古代文学教学,下面带来的古代文学教学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古代文学教学

  古代文学教学【1】

  摘要:当下经典失位、价值失衡,古典文学陷入困境。

  随意,古代文学教师应有自己的文学之路,既要适应学生,又要影响学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消弭浮躁心理,平衡文化心态,促进和谐发展,完善自我。

  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感悟与审美体验并行不悖。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大学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重技能、重实用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变得异常浮躁,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有些陌生甚至冷漠,尤其是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处于“鸡肋”状态。

  如此情形,古代文学教学何去何从?或做老学究,在脆弱的象牙塔里负隅顽抗?或成为时髦者,以文学为幌子,替媚俗、庸俗、低俗摇旗呐喊?或做骑墙派,拿古典的招牌与世俗谈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急需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来,要朝着审美化方向努力,力求夯实大学生的精神底蕴,力图构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传承文化,提升能力。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由于“诗性”意识的淡化,文学的身份正在变得模糊和可疑,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扮演的是独语者的尴尬角色,古代文学教学已岌岌可危。

  故此,在“唐诗咀华”和“宋词掇英”专题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体验与文学审美并行不悖。

  其间,诗与史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原始积累,读与写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实践创造,学与思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终极价值。

  一、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

  所谓诗与史,诗者,文学也,主要指文学作品而言;史者,史学也,主要指文学史来说。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诗为主,以史为辅,以史证诗,以诗明史,史诗结合,双管齐下。

  这样一种教学策略,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大有裨益。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使大学生在欣赏唐诗、品味宋词的同时,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储藏学问,增长才干,而且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自我。

  1.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是诗与史结合的理论原则。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诗”与“史”的关系时曾说:其一,史必征实,诗可凿空;其二,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前者是就“诗”与“史”的差别而言,后者是就二者的联系而言。

  而钱先生所看重的不是诗的“史化”作用(诗具史笔),而是史的“诗化”作用(史蕴诗心)。

  与史书相比,诗(含戏剧、小说)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虽不如史书翔实,却比史书来得高明。

  它通过文学手段所达到的艺术真实更具有典型性,更富有魅力,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

  诗具史笔。

  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无法超越的精神价值,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诗”(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历史意蕴,“文变然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他记录着历史、又演绎着历史、更传唱着历史。

  我们学唐史可以直接读唐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诚如(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一样:“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诗歌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堪称“二十八字诗史”(萧涤非)。

  通过凝练的诗歌语言,我们对唐朝的兴盛衰败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有了一个历史的判断和一个现实的体认。

  史蕴诗心。

  勃兰兑斯说:“所有的文学史都是当代史。”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折射。

  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内容和文化传统,不止记录当时,其影响可谓深远,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

  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其内容、价值、意义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

  继承文学传统,发扬文学精神,其根本要义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面向未来。

  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地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

  文学史的阐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诗与史吻合,有时,诗(诗歌)甚至比史(历史)更能表现其真实,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诗”胜于“史”,甚至诗的内容与史料的记载相左,却能曲折地传达人物的心理,寄托作者的情意。

  如范成大《州桥》一诗:

  州桥南北是大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此诗系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国经北宋旧都汴梁所作,州桥在汴梁城内,据范成大日记《揽辔录》记载,断没有“遗老”敢在金国“南京”的大街上拦住宋朝使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来的。

  然而也可见范成大诗里确确实实地传达了他们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

  寥寥二十八字里滤掉了渣滓,去掉了枝叶,干净直捷地表白了他们的爱国心,以此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我们读来觉得完全入情入理。

  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激荡着陆游的心灵深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影响着丘逢甲的浩然正气: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澎湃着余光中心间永远的《乡愁》。

  2. 以诗为主,以史为辅

  以诗为主、以史为辅是诗与史结合的实践操作。

  如在讲授东坡词这一章节时,引用三句话作为标题来讲解:一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二是“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三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胡寅《题酒边词》),这三句话既是当时学者对苏轼在词作方面的经典评价,也是后世文人对苏轼在词坛上贡献的价值认同。

  在具体授课中,又用三个词语替代此三句话来讲解,一是创新词,二是豪放词,三是婉约词。

  三个词语的性质不同,“创新词”是动宾结构,“豪放词”和“婉约词”属偏正结构。

  三个词语内涵也就不一样,“创新词”为标题是从文学史的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创新词的作为和对词的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联),这是“史”。

  “豪放词”和“婉约词”为标题是从文学作品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词作品的不同风格和内容,这是“诗”。

  在诗的层面上来讲,苏轼作品中,豪放词代表杰作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词又分恋情词、悼亡词、中秋词和咏物词。

  恋情词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主要是书写人生之友情,“多情却被无情恼”,此乃人生中的“美丽的错误”,清丽舒徐;悼亡词如《江城子·已卯记梦》,主要是悼念亡妻,书写人生之爱情,“明月夜,短松冈”,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此乃人生中的“永恒的刹那”,哀感顽艳;中秋词《水调歌头》,佳节思念亲人。

  书写人生之亲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语期盼和祝福,此乃人生中的“痛并快乐着”,真挚缠绵;咏物词如《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对花感伤,顾影自怜,书写人生之心情,“似花还是非花”,认识自我,还原自我,此乃人生之“我思故我在”,哲思深沉。

  古代文学教学心得【2】

  古代文学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

  古代文学的基本功扎实与否往往能直接反映学生中文基本功的扎实与否。

  由于此学科的重要性,教授《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水平和不断完善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对教好古代文学课很有助益。

  一、始终将读书积累放在教学活动的前提性地位。

  古代文学史涉及的作家作品复杂繁多。

  通过读书,教师可以使自身的基础打牢一些,打宽一些。

  这样学生的基本功才能相应牢一些,宽一些,深一些。

  读饱了书,课堂上的思维才能活跃敏捷,内容才会丰富深厚,不至于空洞。

  另外,阅读不是靠课前“恶补”,那只能换得一时的效益,空有热情而缺少沉淀、理性、深度的课堂是虚的。

  教师要在课余宽绰的时间里,边读边玩味思索,这个过程很重要,时间越长,思索越多越深刻对教学就越有帮助。

  因为在书中悠游涵咏的过程中,我们能触摸到细节和过渡,能把一块一块的看似独立的知识理顺,能在知识的各部分之间转换、衔接、比较……从而发现大众观点之下难以发现的起承转合和要害关键。

  这样教给学生的就是一条线。

  一个作家、一个流派、一段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总有起伏、嬗变,把这些起伏转捩讲清楚了,就能使课堂内容更有说服力,也更便于学生理解体会。

  这样就能把文学史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也就把文学史讲成一个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大故事,增强课堂内容的整体性和生动性。

  二、把教学与科研论文结合起来。

  如果能把每一堂课的备课教案当一篇科研小论文来做,那么这样的课无疑是高质量的。

  论文的观点、结构、逻辑、语言等各方面与课堂内容是可以相通的。

  论文的严谨思路会使得课堂逻辑严密、主题突出,不至于使课堂思维信马由缰。

  然而中规中矩教科书似的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纯理性的语言表述也是不可取的,这容易使课堂陷入僵硬单调。

  海阔天空中自有丰富情感,自有严密的逻辑,那是最好的授课方式,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相对放松的情绪中激活思维,开阔视野,又能贯穿教学内容的主线。

  因此,在平时的论文写作和思维训练中,要避免写论文“总是一个框框,十篇如一篇”,治学方法单一,思路模式化是不可取的。

  论文宁可少而精,不能泛滥。

  课堂内容设置也要少而精,不能空泛。

  课余的论文撰写也不宜搞一个作家研究,而应该努力取一个流派或一段文学史进行探索。

  因为这样的训练对能力的要求更全面,可以锻炼出较高的综合概括能力。

  或者可以同时阅读几个作家的作品,几个小题目并行,这样可以激发思维,互相影响贯通。

  这对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三、加强古代汉语、校勘、版本、目录、汉唐以前传统典籍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这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基础性学科的学习能根本性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帮助解决古代文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授课的学理性与准确性。

  校雠学能提高教师收集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

  先秦典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对典籍的学习和体会可以更好地提高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四、重视与学生的多方面交流。

  对学生的提问应慎重思考过后做尽量完整准确的解答。

  对学生的问题不必有问必答,应对学生的提问有所要求,能够自己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可以提供方法思路。

  对学生的问题要进行研究和评述,不能止于问题本身,而应在解答实际问题之后,帮助学生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启发学生今后看书学习中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授之以渔。

  学生作业的布置要多样性,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旨在记录他们的读书过程和思考过程。

  鼓励他们从小处入手,树立详尽、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交流过程中要关爱学生,也要施加友善的压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

  不作形式化的课堂讨论,真正遇到问题和争议时应及时灵活地调整课堂内容,保证充分深入的讨论时间,旨在训练学生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后应及时总结,以备以后讲授该内容时更完备。

  教师也可以借此启迪自己的思考,通过文章的形式更深入地把握、解决问题。

  作业批改要细致,对字句的斟酌、对错别字的修改等要用醒目的符号标出,以示警示。

  对作业中的征引材料要严格要求写出出处、篇名、卷数和版本。

  评语要针对性强,详细而恰如其分,要有鼓励。

  利用作业的评语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

  五、树立明确、正确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根本,是起点,也是终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角色,应尽量多地满足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确保他们学到东西;不哗众取宠,要严于律己,言行为学生的表率;正直、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习学生身上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观念正确,一步步扎实的努力终会取得收获;观念不对,课堂论说再吸引人,论证得再周详,再洋洋洒洒,都等于零。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也传授正确、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传授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古代文学教学】相关文章:

浅谈古代文学的教学革新10-01

古代文学教学谈片10-01

和谐教育与古代文学教学论文10-08

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思考的论文10-08

关于对比教学古代文学的论文10-08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10-01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精选10-01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10-01

分析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史料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