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

时间:2023-04-01 09:29:3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

  我国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常见的特征有:在人文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混乱含糊,用字选词随意错漏,文体格式知识欠缺,基础知识储备匮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有效互动;在人文情感方面,欠缺必要的同情心。

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

  第一篇: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激增,高职生人文素养日益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牵制要素。

  针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经典诵读作为高效的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手段应运而生。

  本文对经典诵读与高职生人文素养进行解读,进而阐述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促进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职生;人文素养;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在社会各界的作用愈发重要,使得各行各业在高职人才的选聘上更加重视其人文素养。

  由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层次普遍偏低,故严重制约着高职人才在社会中发挥自身价值。

  高职院校需要以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作为教育契机,狠抓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积极采用有效经典诵读方式,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使得高职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因此,探索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经典诵读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概述

  (一)经典诵读的涵义及作用

  经典诵读,即指将人类悠远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智慧书目熟读或背诵出来。

  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书目种类较多,能够代表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最有价值的精神文化,如中国代表性的经典书目之“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经典哲理,是我国古代祖先智慧的凝结,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指导依据。

  自我国教育部发起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全国各类学校纷纷掀起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经典书目的诵读与演绎之中,经典诵读现已深入校园、社区以及村庄,使得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耳濡目染地将经典精神内化升华,并有效地实现经典书目精神的传承。

  可见,经典诵读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显著。

  (二)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生人文素养,即指高职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所反映出的基本状态以及品质修养。

  我国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常见的特征有:在人文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混乱含糊,用字选词随意错漏,文体格式知识欠缺,基础知识储备匮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有效互动;在人文情感方面,欠缺必要的同情心,

  对他人尊重以及关心不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缺失,缺乏矛盾化解能力;在价值观方面,思想信念偏重于对金钱的渴求,理想模糊不清,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忽视精神内涵的丰富,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

  由此可见,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亟待落实的重要事项。

  二、经典诵读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一)促进高职生人文知识的提升

  高职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感受到经典书目中的文化意境,体会出经典书目中所蕴含的人类社会精神境界,感受到经典书目所涉及作家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置身于经典的文化意境中,

  体会到意境的语言艺术、文化情怀以及自然旋律,使得高职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之美,从而激起高职生对于经典书目内容与精神的汲取,提升高职生对于经典文化的积累,进而实现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如借助经典诗歌诵读,能够让高职生深刻感受到诗歌独特的意境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经典诗歌的反复诵读,使得高职生在诗歌慷慨激昂或优美欢愉的韵律中,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情趣,

  从而实现与诗歌作者的情感共鸣,体会到诗歌带来的审美感受,激发高职生对于经典诗歌的记忆热情,进而积淀了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二)增强高职生人文情感的积淀

  经典诵读所涉及的经典书目,包括人们各方面的处事哲学,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标杆。

  因此,高职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有效丰富与人交往的经验知识,开拓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眼界,摆正高职生人际交往的心态,扭转高职生错误的处世原则,使得高职生具备乐观、开朗以及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能够关心尊重他人,孝敬父母长辈,积极化解矛盾,乐于帮助弱者,积极面对困难,进而实现高职生人文情感的增强。

  如经典书目《论语》的诵读,高职生通过反复诵读其中的儒家学派思想,可将儒家学派的仁德、孝义等处世哲学内化为个人修养,有效完善高职生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式,提升高职生为人处世的技巧,进而使得高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愈发得心应手,有效增强高职生人文情感的积淀。

  (三)利导高职生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够借助经典书目蕴含的精神转变高职生不健全的价值观,帮助高职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引导高职生确立清晰且长远的人生目标,丰富高职生的精神内涵,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高职生能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进而实现高职生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如高职生通过反复诵读经典书目《道德经》,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老子的思想,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受到老子淡泊名利思想的洗涤,从而达到转变高职生价值观的目的,让高职生清楚精神境界的提升比物质的满足更具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而尤为重视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提高,故在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较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往往忽视品德素养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培养出的高职人才综合素养缺失。

  因此,高职院校方面,一是需要积极借助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发掘高职生普遍存在的人文素养缺失症,针对人文素养缺失现状确定经典诵读书目;二是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宣传,充分借助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师资力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高职生参与选修课程的激情,进而实现创设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如开设经典诗词鉴赏课程,可以借助校园海报、广播以及校刊等载体进行宣传,并聘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资深专家执教,从而产生最广泛的辐射效应,有效实现经典诵读类选修课程对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开展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

  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校园学生社团组织,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相应的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学院成立经典诗词研读协会、《论语》参悟协会以及诗歌鉴赏协会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以及策划运筹等能力,使参与社团活动的高职生能够受到经典书目蕴含思想的熏陶。

  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联合举办相应的经典诵读竞赛类活动。

  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参与的高职生提升人文素养,还增强学院广大师生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培养高职生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实现经典诵读对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如高职院校之间联合举办经典诗词大赛,可给予高职生经典诗词的范围,并设定类型丰富的奖项数目,从而提升高职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增强经典诗词大赛的影响力。

  (三)发挥高职教师的利导效能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教师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类知识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利导效能。

  高职院校要积极重视人文素养类教师的配备,针对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教师的欠缺情况,要积极予以补充丰富。

  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教师,一是要正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责任,充分发挥榜样引领重任,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高职生;二是重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研究开发,注重高职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分析,关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促进高职生将人文素养类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高职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内化。

  如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教师执教《经典诗歌鉴赏》课程时,需要充分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知识,细致分析执教对象的学情,运用信息化等新型教学手段,使教学知识点顺利渗透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知识体系中,进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丰富。

  (四)构建经典诵读活动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借力经典诵读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要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关注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构建经典诵读活动的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一是需要立足高职生人文素养现状,针对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予以关注,对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给予必要的制度、资金以及人员的支持;二是要加大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统筹安排以及运筹管理,积极解决经典诵读活动开展面临的障碍,从而确保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序开展。

  如高职院校举办经典诗歌朗诵大赛,高职院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大赛开展经费,推荐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组织指导与筹划管理,面对大赛开展困难,高职院校积极进行协调解决,从而保障大赛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教育的本质重在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建设者,高职院校依托经典诵读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不仅顺应了时代要求,更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发展,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通过经典诵读对高职生的影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能逐渐增强,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飘.经典诵读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29):58.

  [2]隋义.汉语言经典诵读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3(11):6-7.

  [3]李海霞.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途径与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9):41-43.

  [4]陆敏.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的反思与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5-106.

  [5]孔繁贵.浅谈中华经典诵读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4-15.

  第二篇:高职院校公选课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现状,以公共选修课为平台,通过合理设置符合职业学生特点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并充分依据学院特色、品牌专业,对学生进行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使职业院校学生既具有科学之“器”,又拥有人文之“道”。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职业院校;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学生一切素质的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初期,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暴露出诸多问题。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与职业教育大环境有关,学生受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影响,出现如急于求成、浮躁、过度消费、享乐、拜金等现代病,更重要的是职业院校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如何在现在的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嵌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难点。

  一、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是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各个职业院校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设置不完善、不系统

  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大多是各院系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熟悉专业稍加调整开设的,总体可分成两大类:专业公共选修课和非专业公共选修课,旨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但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课程都是各专业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开设的,但如果本专业学生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多,老师对专业课都应接不暇,那么专业教师几乎没有开设公共选修课的。

  而公共选修课程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公共选修课存在认识误区

  (1)学校层面的认识误区由于职业院校产生和发展的市场性和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导致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是偏重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开发上就是随意降低人文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人文素质课的科目和时间。

  很多院校在设置公共选修课时,只是根据学生人数大致规定开设课程门数,而没有明确规定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更谈不上是否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

  这就导致公共选修课设置不系统,定位很模糊。

  同时,多数职业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比如:认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就业教育”的延伸,故针对就业需要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等课程,

  把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或者认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就是才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才艺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功利性的观点和认识,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导致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或多或少暴露一些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2)师生层面的认识误区在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不重视。

  认为公共选修课只是补充,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和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方式、课堂安排都没认真对待。

  据调查,90%的学生只是根据课程名称来选择课程,对课程内容不甚了解。

  基于公共选修课考核简单,很多学生经常缺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敷衍了事,只是考试前稍微准备一下,目的仅是为了获得学校规定的学分。

  如果此门课程没有及格,几乎没有学生会选择重修,而是转向考试容易通过的其他选修课程。

  二、基于公共选修课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探析

  针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素质培养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是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公共选修这个平台,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结合实践,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扩展学生的人文思想,最终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的选课引导是前提

  基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共选修课,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选修课的功效。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开设足够多的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其次,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选课程序。

  如哈佛大学有“购课(CourseShopping)”传统,每年开学前,会安排几天时间让学生挑选本学期所修课程,在这期间,几乎所有课程都安排了授课教师与学生见面,任课老师要向前来选购课程的学生发放材料,介绍课程设置目的、所需书目、需完成作业以及课时安排等。

  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的,主动了解课程,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在正式开课后,仍有两周时间可以更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选课的盲目性。

  2.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基础

  针对当前公共选修课设置范围过窄等现象,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课程。

  首先,应充分利用本校品牌专业的丰富资源。

  这样做既节约了资源,又可保证课程的质量,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

  其次,要增加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比例,人文课程数量应至少占到所有公共选修课的1/4。

  我国职业院校技能类学科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人文学科只占很少比例。

  人文社科类课程如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美育》等应持之以恒地开设,同时应增加同一门课的授课教师数量,使学生能在同一门课程上对教师有所选择,这也能使教师在竞争中产生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3.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公共选修课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容易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所以,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比专业课更具有灵活性、丰富性,教学方法更应与时俱进、多种多样,应针对职业学生特点,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强这一优势,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授课方式,

  采用专家讲座、学习展示、实验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利用公选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真正目的。

  4.严格的监管机制是保障

  鉴于公共选修课的重要作用及在实际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务部门应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考勤、查课、听课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任课教师教学,使公选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如,学校在允许开设某一门公选课前,认真审阅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进行监督。

  在任课教师上要严格把关,吸引一批教学名师进入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中,让公共选修课的优质教学成为一张名片。

  另外,考核作为公共选修课最后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严格要求。

  根据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特点,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如理论课堂到课率占15%,实践实训课的成果或者表现占25%,同时避免只采用论文写作等单一的考查方式。

  职业院校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课程,灵活的教学措施,严格的监管机制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公共选修课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袁锦贵,方志贤.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7,(5):29-31.

  [2]陈莉.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24-225.

  [3]庞瑾.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对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4]房艳红.英语精读的宽泛教学[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97-99.

【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相关文章:

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10-01

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10-01

利用英语戏剧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10-07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探讨10-01

图书馆素养教育探讨10-01

探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10-01

学前教育督导人文性的探讨论文10-08

有关人文素养的论文10-01

人文素养应用研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