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

时间:2020-12-10 09:26:4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范文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了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文化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篇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方言是歌唱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科学的发声和谐配合可以共同表现出歌唱的民族特征和它独有的艺术个性。

  民族声乐作品中必须有它独特的方言特征,才能展现出它背后包含的风格和韵味。

  本文主要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方言运用入手,阐述出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方言 艺术个性 风格韵味

  引言

  方言的运用与民族以及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方言的背后代表着这个民族或者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作品中包含方言,对于展示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方言有它的地区性、民族性、文学性、艺术性,也同时能够反映出方面背后所代表的这个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意义。

  1、方言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1.1 民族角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了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文化风格。

  我们国家包含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

  方言的运用可以表现在声乐的音调上: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东北的“二人转”、江南的小调等等;也可以表现在声乐的用词上:如东北的“白瞎”这样的独特词汇。

  通过这些方言的运用,配合上歌手的演唱技巧,才可以将歌曲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1.2 地域角度

  我国民族声乐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但无论其内容和形式发生怎样的改变,其内在的艺术风格骨髓却始终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深切的联系,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同一民族的声乐艺术,由于地域的广大、方言的复杂,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尽相同。

  就以汉族为例,东西南北的声乐演唱都有区别。

  故声乐作品在民族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也具有地方的特殊色彩。

  地域风格的形成,除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外,主要也体现在地方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上。

  高原地区的山歌高亢明亮,平原地区的民歌则显得宽广悠长;南方的民歌委婉细柔、曲调较为平和,而相比之下北方的民歌粗犷奔放、旋律刚劲流畅。

  深入挖掘地方各自环境特色、民俗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影响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因素,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焕发出丰富多姿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2、方言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1 使语言生动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

  比如陕西的方言较为粗犷嘹亮,而苏州的方言则较为温柔细腻。

  方言是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歌唱语言的深化和延伸,它使歌词的情感、意境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更为优美且富有特色,再配上得体的旋律就使歌曲更加妙不可言了。

  很多音乐作品,用大白话的手法可以传达出它的意思,但是没发深刻的反映出它的意境、它的精髓,而方言的运用,可以将深层的意思准确传神的反应出来,歌曲的情感、歌曲的风格在方言的运用下栩栩如生。

  以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中的“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为例。

  这首歌曲中由于方言衬词的加入,使得歌唱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唱毕回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2.2 使气氛得到渲染

  唱歌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劳动、红白喜事以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琐事,都离不开歌唱的衬托。

  歌的内容广泛、即兴性强,不少民歌都是用地方方言所演绎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体会中自然而然的创作出了歌曲,而这样的歌曲也能让同样干活的其他人得到共鸣,这样的歌曲包含着浓厚的方言,独特的劳动风格,是劳动气氛得到最大的渲染。

  2.3 使情感得以强化

  方言的引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作品作者的意思,让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比如有些陕西民歌中的歌词中,掺入了陕西方言的词汇,比如用“撩咋嘞”来代替很满意、很高兴,就可以为更多的本地听众所认可,让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

  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出现是尤为常见。

  民族的独特方言最大程度上的反映了民族人民的情感状况,古代诗歌的写作中也常常引用方言,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强化。

  3、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之间,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

  语言是一门艺术,方言包含着一方水土的爱恋和乡情,包含着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包含着最真实的集体情感。

  中国每个民族的声乐语言艺术都有它的特色方言,我们应该尊重它固有的民情风俗,才能将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发扬光大,使民族的特色源远流长。

  当然,有些公众的场合,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多接受,还是需要大众话或者普通话来诠释,才能上台面的表演。

  但是,民族的东西永远是原汁原味的,有些情感的表达必须运用方言的词汇还能更加准确传神的进行阐释。

  所以最好的作品应该是普通话和方言的结合,在受众能够明白大致意思的时候,适当的引入方言,能够更好的达到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版。

  [2]杨春晖,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6)

  [3]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程远,从民族声乐看语言创造的艺术美[J],丽水学院学报,2005,08,116

  [5]黄琦,对中国民族声乐界定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6.第4卷第2期

  [6]李晓贰,民族声乐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331-333

  [7]宿慧,论语言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D]中央音乐学院,2009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篇2

  浅谈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

  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

  冠礼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冠礼具体仪节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冠礼;道德意蕴;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

  正如国学大师柳诒徵在其《国史要义·史原》中所说:“伦理者,礼之本也,仪节者,礼之文也。

  ”可见,伦理道德是礼的根本精神,各种具体的仪节是礼的外在形式。

  仪节与伦理道德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复而琐碎的仪节其实是古人精致而意味深远的文化设计,其中蕴涵着极强的道德意蕴,失去了具体的仪节与礼仪活动,礼的道德精神则无从展现。

  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是嘉礼中重要的典礼,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正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

  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本文拟通过对冠礼的具体仪节的叙述来分析冠礼所蕴涵的道德象征意义和道德教育功能。

  一冠礼的主要程式。

  仪式总是通过语言与身体的程式化动作来完成的,冠礼主要由给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成人身份进行社会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仪节、礼辞以及身体的程序化动作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