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0 09:25:05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历史学专业学生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历史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篇1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摘 要 通过梳理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渊源,阐明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与演进。

  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对古典经济学以来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剖析与批判,并阐释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 收入分配理论 劳动价值论 理论批判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变与争论

  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

  由于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价值理论的逻辑延伸,所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

  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二元论性质,一方面他承认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即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或报酬;利润和地租是非劳动收入,

  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并提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地租是土地的自然报酬的论断,也被称为“斯密教条”。

  马克思早就对此进行过批判,马克思认为斯密的这个论断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混淆了价值源泉和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源泉;二是他混淆了价值的生产和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分配;第三,工资+利润+地租=V+M,是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全部价值,全部商品价值中还应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旧价值C。

  亚当•斯密的二重性价值理论成为西方分配理论发展史中重要的理论分歧根源。

  大卫•李嘉图比较彻底地贯彻了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在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即“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

  他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只是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费用,利润和地租都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后的余额,从而提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地租和利润的对立的基本命题,在一定限度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性。

  但是,李嘉图并未深入研究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起源和实质,将它们看作自然规律(他们把市场经济运作看成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同时,他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归结为分配问题,也为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开了方便之门。

  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两重性造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分配理论的产生。

  一是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合理性和剥削的实质,并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主义公有制所取代以后,提出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形成了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二是以萨伊为代表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沿袭了斯密价值理论的庸俗成分,形成了以效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西方分配理论,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来论证资本主义分配理论的合理性,其中主要以法国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马歇尔的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和美国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为代表。

  在经济学说史上,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伊将“斯密教条”的价值理论充分发展,创立了效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

  萨伊认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由构成的①。

  ”因此,萨伊提出三要素的所有者应分别依据各自要素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获取相应的收入或报酬,即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资本的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从而形成他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

  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马克思对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进行尖锐的批判。

  首先,“三位一体的公式”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不成立。

  这是因为资本、土地和劳动分别属于完全不同领域,“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②。

  ”资本是社会生产关系,而与资本并列的土地则是“无机的自然界本身③”,劳动是人类共同具有的活动。

  其次,“三位一体的公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最后,“三位一体的公式”彻底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

  利润、利息、地租是资本家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无偿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马克思指出:“这个公式也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④。

  ”从而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一次大论战。

  二、以“边际革命”为切点的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革命”使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有了新的分析工具。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他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对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和要素分配论作了创新性地阐述。

  首先,克拉克继承了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以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为前提,得出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

  其次,他用劳动生产力递减和资本生产力递减两个规律引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得出在所谓静态经济条件下,三个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正好等于它们各自的边际产量,它们在分配中的收入正好等于它们各自边际产量的结论。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分别得到与它们各自创造的边际产量相当的份额。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后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支柱,但事实上依然是萨伊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变种,他们都从本质上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财富与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混淆一谈,力图论证资本和劳动一样可以创造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不存在剥削的理论。

  此后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他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所谓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理论―生产要素价格论,即关于国民收入如何在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的理论。

  他运用了均衡分析的方法,即先把各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转化为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再用它们的边际生产力来说明其各自的需求价格,用生产要素(土地除外)的生产费用来说明它们的供给价格,最后用它们各自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来说明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量的规定。

  这样,从国民收入分配的渠道到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所得份额量的规定以及收入分配的杠杆,他都作了较为充分地论证,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发展了萨伊的三要素说,提出生产四要素论,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共同创造财富的学说。

  以边际革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基础由劳动价值论转向要素价格论,从而脱离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这种转变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论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

  三、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

  马克思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并不将分配问题归结为经济利益问题,而是将其引入社会生产条件,乃至社会和生产方式,从而更加深入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本质。

  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特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的关系产生的。

  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是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⑤。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详细地考察了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和土地的所有者之间分割的过程,从而揭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