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5:44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模板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模板

  第1:英语对外交流中茶文化的运用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将近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极为关键。

  在唐代,中国茶种植与茶文化正式进入到朝鲜半岛,约公元900年正式传入日本,约十七世纪茶文化进入到英国。

  自此,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碰触,茶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

  本文将针对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运营作深入浅出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对外交流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极其迅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出口、茶文化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

  其中,茶文化的发展与英语对外交流息息相关,如何加强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运用是我国茶产业继续高速发展的关键。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它是我国作为产茶出口大国实现更大规模的国际贸易的主要工具之一。

  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运用在实现国家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同时,又能兼顾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作用。

  那么,如何把握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传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1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运用

  萨丕尔曾说过:“语言同文化意义,难以自给自足。

  人类需要交流的愿望使得说一种语言的人与临近语言及文化层面占据一定优势的人可能引起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由此可见,人类在运营多种语言之间因需要“交流”而产生相互作用,以此形成“共同语言”。

  从翻译角度讲,两种不同语言在词汇方面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借词”,它也是人类语言必然的发展趋势。

  霍凯特对“借词”缘由分析主要有两点:其一,贷出词汇占据一定优势;其二,借入词汇存在空白。

  其中,借入词汇存在空白是“借词”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无法与文化脱离。

  语言沟通带来文化交流,而“借词”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

  然而,因政治饮食、军事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存在也影响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交流的公平对等性,由此也造就了各种语言文化的强弱之分。

  霍凯特提出的“贷出语言”便指出文化交流的基本导向是以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输入。

  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也有强弱之分,拥有强势地位的语言文化多以“归化为先”为主,而弱势语言文化则以“异化更新”为先。

  比如,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化相对较弱势,其英语文化中引入茶词汇便以“异化更新”的方式实现。

  然而,时过境迁,很多通过音译法翻译的茶词汇已经趋于消逝,并逐步以其他翻译词汇替代。

  比如,功夫茶(congou,音译词)。

  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李小龙执演的中国功夫影片于西方广为流行开始,功夫(Kongfu)一词正式被录入英语辞典,功夫茶的译名“con-gou”也随之更名为“Kongfutea”。

  较之音译的“congou”,“Kongfutea”则是一种归化词汇。

  时至今日,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语言文化相较于中国汉语文化强弱地位不可比拟。

  像中国茶词汇这样具有异质色彩的语言文化在翻译方面也应存在一定限度,“借词”超过限度势将使得茶词汇遭受“文化污染”。

  跨文化教学角度下茶类词汇的翻译最为推崇的方式是构造新型词汇,而能够反映异质色彩的茶类词汇则无需再“画蛇添足”。

  然而,英语文化已吸纳的茶类词汇毕竟不够全面,仅依靠构造新型复合词汇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应另辟蹊径构造新词汇。

  另辟蹊径不代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词汇构造,须符合语言文化具有系统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新型复合词汇应该具有构造术语词汇的功能。

  2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思维分析

  文化的载体是基础文学,茶文化的继承载体也主要以来与茶相关的各种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纵观茶文学作品,其中优美的句子、精美的构思、纯美的情感、完美的韵味都让该文化得到长久传承。

  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方面,很多西方文化也想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尝试,最终实现全世界茶文化的良好沟通。

  因此,在将茶文化思维利用英语传递到世界时,要在充分利用语言共性基础上,准确再现茶文化思维的价值和内涵。

  茶之故乡是中国,茶文化以我国历史最为悠久。

  以往提及茶文化,外国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同属东亚文化圈层的日韩。

  然而,事实上从十五世纪开始,中国茶叶就已流传国外,自此英国将茶叶与咖啡放在了一个等同的位置,历经五个多世纪,英语形成了与自身相应的茶文化。

  西方在接受茶的同时,融入了自身风俗、习惯,这就是构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的原因。

  在英语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一批与茶叶有关的诗歌、油画、音乐等,这为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通道。

  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应用,首先应该搞清楚中西文化之间的语言共性问题,另外还需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汉语言文化更多是一种隐性的,融入感情色彩的语言,而英语文化则是注重语境和语法,表达意思通常比较直接。

  茶文化文学作品通常注重平仄韵律,而英美文化则注重结构,正是两者在具体表达上的不同,就成为茶文化英译的难点。

  因此,必须在原有汉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针对不同文化形态的规则与表达方式进一步加深认识。

  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弥补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别,从而在差异中,最巧妙的表达原有含义,达到既能准确表达,又不失原有意义的目的。

  3茶文化思维下实施专业人才培育计划的思路分析与预期效果

  3.1思路分析

  3.1.1茶文化引导专业人才全面培育建设观念的形成普及开展茶文化知识教育课程,完善教学体系。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深入优化教学内容,开展茶文化知识的通识课程。

  让专业人才培育对象更为清楚、更为准确地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与内容,加深学习印象,提升培育效果。

  3.1.2引导有关茶文化的社团组织建设,鼓励相关研究学会的成立,兴趣与教育相结合,并延伸至课内课外很多学校通过成立茶艺表演队并积极开展茶艺表演等活动,让这些专业人才都够充分感受到茶文化的秀美,加深认识与了解。

  可以说,采取表演的方式,提升和改善了茶文化的教学效果。

  3.1.3基于新媒体背景与发展趋势,为专业人才培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随着微信、多媒体等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开展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充分借鉴这一系列教学形式。

  比如,收集与茶文化相关信息和知识并通过新平台告知培育对象,让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

  此外,要积极构造茶文化教育相关的氛围,让培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成长,通过隐性教育,实现教学目的。

  3.2预期效果

  3.2.1传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也为专业人才培育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标榜通过传统茶文化教育,宣传以德和尊重为内涵的茶文化,能够帮助培育对象有效解决自身问题和不足。

  茶文化中倡导人要互相分享,而茶道、茶礼的基本要求都是尊重,同时也十分注重待客之道。

  通过将茶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培育对象人才培养之中,能够让培育对象认识到自身不足,同时通过深入了解茶文化内容,进而树立集体意识。

  可以说,茶文化的弘扬和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培育对象树立全面、有效的集体意识。

  3.2.2深入推广中国传统茶文化,可大幅度提升专业人才的英语素养,对外交流能力更强部分专业人才在对待英语对外交流方面存在消极心理,不管是个人事务,还是社会事务都不能积极参与。

  在部分低俗文化的辨别和抵制上缺乏应有的能力,很多专业人才未能形成全面完善的文化素养。

  因此,通过推广中国传统茶文化,普及茶文化中丰富英语文化,进而让更多培育对象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

  从而不仅能有效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更能以正确观念对待他人,同时也能帮助培育对象用茶文化中的礼仪、英语来处理社会事务,由此提升对外交流能力。

  3.2.3为专业人才注入新型的全面的英语文化观念,在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升对外交流水平多元文化发展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新趋势,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交流是必然趋势。

  但很多培育对象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缺乏应有重视和正确认识。

  很多培育对象过分推崇外来文化,形成了外来文化优越观的错误观念。

  因此,通过融入茶文化教育,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让培育对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优势,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正确文化观的树立和形成,将有效帮助培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同时大大促进培育对象有效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4结束语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文化的相互交融在所难免。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无法与文化脱离。

  在跨文化角度下英语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交流接触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的运用,既可以增大交际范围,又可以成为中国走向国际贸易市场的试金石。

  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运用,首先应该关注茶类词汇翻译所具备文化意识,翻译工作者应对两种不同文化及语言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而跨文化教学角度下茶类词汇翻译过程仍需迎合外国人的思维并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保证正常交流的同时不失中国茶文化的异质色彩。

  其次笔者对茶文化思维下实施专业人才培育计划的思路分析与预期效果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须知道,茶文化可以引导相关专业人才全面培育建设观念。

  茶文化在英语对外交流中的运用可以传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也为专业人才培育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标榜,可大幅度提升专业人才的英语素养,为专业人才注入新型的全面的英语文化观念,在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升对外交流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汝干.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43-45.

  [2]施由明.论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J].农业考古,2011(2):7-7.

  [3]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杨俊惠.浅析英语在中国茶产业对外交流与贸易中的作用[J].海外英语,2014(8):55-58.

  [5]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

  第2: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从19世纪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是以解决语言学的理论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应用实践型学科体系。

  简言之,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中。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从实践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语言符号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首先,就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从翻译的地位、翻译的情形以及翻译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简要论述。

  而后,结合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价值阐释了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信息转化”与“创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功能从两个角度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探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

  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产”和“国学传统”,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新审视。

  从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来讲,包括影视传播资料、图书专著、茶文化产品或服务等,加强对这些茶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中介环节。

  用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为我们创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翻译提供有力帮助。

  1应用语言学对于翻译的基本立场分析

  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科学开始呈现出“应用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分化现象,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茶文化知识的结构化构成来看,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这样两种部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种分析范式。

  基于应用语言学200年的发展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可以在非学术意义上更广泛地在海外向普罗社会大众传播中华茶文化,有利于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去。

  1.1强调“专门用途的英语”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门语言学下属的交叉学科,“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s)在对待语言方面不去过多地追求一些一般语言学强调的“抽象原理”和“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转而寻求对具体应用领域语言的教学和授课,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对待基本的语言导向上采取“专门用途的英语”作为其学科建构的核心信条。

  1.2强调翻译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应用情形”

  以标榜应用化、专门化、实践化为口号的应用语言学在类型上一般可以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和“机器应用语言学”,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应用语言学会召开大会以来学术界普遍将应用语言学划分为诸如“职业中的交际”、“教育技术与语言学习”、“语言与生态”、“语言与性别”、“跨文化交际”、“修辞学与风格学”等几十余个分项应用领域。

  作为一种体现其应用化导向的观念,应用语言学甚至认为翻译就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应用情形。

  1.3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的交际转换行为

  早期的应用语言学家比如罗曼•雅克布逊等人充分地吸收了社会学上的“符号交际理论”的知识论基础,认为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转换的过程。

  在他们看来这种符号转换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浅层次的“语内翻译”,指的是将语言表达符号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过程;二是“语际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文化交际符号的融入”;三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翻译”,指的是从符号背后的文化价值内涵入手开展翻译、让受众可以洞察和理解原文内涵的翻译方式。

  2应用语言学对于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价值启示

  应用语言学在学科上定位属于“应用化学科”,我们常见的商务英语就是属于典型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关注的范畴。

  对于当前我国茶文化英语的对外传播来讲,适当地吸收应用语言学的知识精华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2.1茶文化英语的翻译重心应当聚焦于“信息转换”

  应用语言学认为,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文本交际功能,翻译的本质不应当围绕着形式化的语言符号转换展开,而是应当围绕着深层次的“信息转换”展开。

  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主要是源于两个当面的要素认知:一是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都不存在严格的、完全的对等关系———无论是符号意义上的对等还是价值内涵、逻辑思维等认知范畴上的对等;二是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等实践活动要根据具体的交际目的来开展翻译,翻译服从于目的。

  2.2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要讲究“创造性位移”

  应用语言学家约翰.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中认为,语言实践要服从于应用的目标,而为了实现这种交际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用一种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代另一种等值的文本材料,也就是不必拘泥于僵化的语言符号严格对等,而是要突出文本表达功能的对等。

  因此,茶文化无论是基于商务交际目标、学术研究目标、文学抒情目标或者任何方面的交际目标,都应当从这种交际目标出发重构翻译过程。

  3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翻译方略例举

  传统的翻译理论分歧无论是基于何种立场、无论如何分歧(比如直译或意译的分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到“形式主义”和“认知主义”这两条路线的斗争上去。

  应用语言学侧重于从“受众认知”角度开展翻译创新。

  以下主要提出两种翻译策略:

  3.1跨文化互文性的翻译策略

  狭义上的互文性翻译策略指向特定语境内部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文本之间的“共同翻译”与“引用翻译”;而广义上的翻译还指向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之间展开的“互文观照”。

  我们认为,基于一种实用化、应用化的交际目的之实现的需要,我们除了茶名、地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用于可以采取“直译”或者“直译基础上的增译”之外,在诸如茶文化中的固定用语表达、茶文化中的时态人称搭配、茶文化之典故传说引用等方面都可以采取西方人惯于使用的阅读习惯开展翻译。

  3.2归化翻译策略

  在内在的逻辑上,归化翻译策略是应用语言学在翻译上的一种生动表现,倡导使用接受者的视角来开展翻译。

  中华茶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点就在于其内敛性而不是侵略性。

  对此,在翻译茶文化的时候针对翻译教学要增强对英语背景文化的补充力度,培养学生用英美文化思维思考和翻译茶文化典籍著作等;同时可以针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开展专题教学,提高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感受力度,用符合西方人的文化审美表达方式开展翻译。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思想:缘起、变化和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3):163-164.

  [2]DianeLarsen-Freema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StakingOuttheTerritory[J].TESOLQuarterly.1991,25(2):315-350.

  [3]杨君.应用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质及其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4]陶原珂.博士生导师桂诗春教授谈应用语言学[J].学术研究,1995:(5).

  [5]关剑平.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J].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2):55.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10-01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范文10-01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10-01

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10-09

英语教学与茶文化探讨论文10-01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探讨论文10-01

民族声乐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分析论文10-10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探讨论文模板10-01

茶文化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