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时间:2022-05-26 10:48:3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通用9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通用9篇)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1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不同的语言又传递着中西方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英语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教师要研究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习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关键: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

  (2)宗教信仰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Day(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3)传统风俗习惯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文化习俗的认同,这种认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间的文化隔阂,达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学好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赋予了语言迥然不同的内涵。首先,对相同语意的表达,中西方的说法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中的表达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还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语中用来形容大雨尤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因为在北欧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风,猫代表雨,所以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了解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想象为什么风雨在英文中却成了猫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龙”,可以说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龙”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威严,是一种神兽,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会使人联想到邪恶和凶残。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语意时,要避免将“dragon”这个词用作褒义。还有人们常用的数字,因为读音的关系,中国人讨厌数字“4”,喜欢“6”和“8”。但在中国具有幸运含义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恶魔的代名词。

  (4)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中国式礼仪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比如,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会时常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配偶和收入等问题,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和关心,但是西方国家却对此类问题非常反感,认为这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盘问生活方面的隐私。这时,他们大概会毫不客气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礼仪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由于双方礼仪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西方人崇尚独立思维,除非他向你寻求帮助,否则不要对他们“嘘寒问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这些以中国人角度来看是好心的叮嘱,却会让西方人觉得你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唤醒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专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自带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巧妙结合,英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各种多媒体素材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经典英文原声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视频或是图像素材等,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应用会让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相对于传统的文字素材,多媒体素材会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直观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更能融入到语言情境当中,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3)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学生可经常阅读一些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借助英语角或是网络聊天等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如果时间和金钱还算充裕的话,到西方国家游历一番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并从教师引导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就在这样的习惯中一点点累积起来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国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并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传承下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过去的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但长此以往,忽略了语言产生的背景文化和环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门语言,只能让大学生的英语变成哑巴英语。教师只有将文化教育结合到英语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语言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语言,才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如今,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2

  中西方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习惯、语法结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教学,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古往今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言语这个传播媒介。作为一线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渐渐地领会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众所周知,学生总是对外来事物充溢猎奇,屡屡触及到异域风情与人文风俗等学问解说时,学生们总是兴高采烈,就连平常不怎样对英语课堂感兴味的学生也会觉得兴味盎然。怎样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承受不同文化的洗礼,感受不同文化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味,提升英语的学习才能就成为了我们英语教员探求的动力源泉和重要目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别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记得大学时,我们都要学习《英美国度文化概略》这门课程,这足以阐明英语学习者是有必要对西方文化有所理解的。

  在我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二单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这一单元中就十分乖巧的运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比方初次见面时在不同的国度和地域就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学生们都晓得在中国,我们的见面方式是握手。那么在其他国度会是怎样的呢?在此中西方文化差别的运用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也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员就能够好好引见一下不同国度的习俗人情。如:在日本和韩国,人们的见面方式通常是鞠躬,巴西人是亲吻,美国人是握手。再譬如吃东西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吃面条发出响声是有礼貌的,而在中国是不为大家承受的。在美国和法国,你不应该用手拿任何东西吃,哪怕是水果;而在印度吃饭是用手抓的。西方国度吃饭用的是刀和叉;中国人吃饭用的是碗和筷。西方人把盘子上的食物吃光是对主人的尊崇;而中国人却习气留些食物以示“有余”。经过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别的实例教学,学生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往后的英语学习与今后的日常生活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2. 中西方文化差别在英语教学中的交叉: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就触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节日与风俗。在讲授这一单元时,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有一定的理解的,如中国的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和中秋节(Mid-autumn Day)。但是说到西方的传统节日,学生们理解的就屈指可数了。

  怎样让学生理解相关的西方传统节日呢?在本单元的课文解说中,我就率领学生领略了传统的西方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中国是没有感恩节的。

  如何让学生愈加形象生动的了解感恩节呢?那就需求交叉我们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了。

  两个节日有许多类似之处,便于学生了解与记忆。感恩节最初是源于人们对秋季食物歉收的感激,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喜庆歉收、合家欢聚的严重节日;中秋节也源于对歉收的感激,在中国许多中央有祭奠月亮,对月神表示感激的习气。时至今日,中秋节也是全家团聚,合家欢聚的严重节日。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进一步控制与之相关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

  比方书本上说的日期(date),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 星期四;中秋节则是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再比方在这个传统的严重节日会有什么不同的传统食物(traditional food)?课文中就向我们引见了在感恩节如何制造传统主菜火鸡(turkey);而我们的中秋节传统食物就是意味月亮的月饼(moon cake)。

  在这一天人们会有些什么活动(activity)?在感恩节那天大多数美国人任然是经过在家里和他们的家人吃大餐来庆贺;在中国虽也有全家聚会的大餐,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活动就是―吃月饼赏月。虽说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过程,但在解说这篇课文时,我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交叉在教学过程中,不只仅活泼了课堂氛围,丰厚了学生的学问,也让我的课愈加的精彩。

  3. 完毕语。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不同而神奇。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承与发扬文化是我们的职责。言语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英语教员便是这座桥梁的建筑者。在实践教学中灵敏运用文化差别,巧妙交叉文化差别让我们的课堂充溢生机,让我们教员充溢魅力。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3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载体,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背景下,对语言的形式与运用也大不相同,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发展的文化也不相同,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是其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语言中可以体会民族不同的艺术发展、思维方式等。而茶文化作为由中国发展开来的文化体系,在世界各国都有所发展,也承载着各国语言文化特色的特点,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茶文化差异等方面,对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展开几点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自古以来,中西方在文化上就大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在茶文化都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而对于近些年发展的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也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小的差别。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中西方茶文化茶艺和英语教学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茶文化异同去研究中西方英语教学差异,首要需要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着属于其特有的文化体系,相应的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的不同,其语言也相应地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1语言:文化发展的标志

  语言可以说是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标志着一个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从有记载以来,语言都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同样的,作为一种流传文化的符号工具,它是人类智慧发展下的一种产物,也是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各地区各种族语言间的差异。例如“blacktea”在英语中意指红茶,但是在翻译成中文应该称之为“黑茶”这就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最初红茶由中国福建沿海地区传入英国的时候,由于茶叶的外表是黑色的,所以英国人给它起名“blacktea”这就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不同,从而造成的语言差异。

  1.2文化:语言的价值体现

  语言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相对来说,语言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就在于文化。自古以来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都是经由语言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在此过程中,语言体现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在语言记录的同时,它可以展现各类文化的情感、发展、艺术特征。并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全部时候都是由语言交流来完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语言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例如茶文化,之所以发展壮大流传至今,在《神农本草》和《茶经》中可以清楚地探寻茶被发现和茶文化发展的踪迹。总而言之,不论是对于语言文化来说,还是茶文化来说,两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适当的以文化为辅助,以文化差异为对比,可以更好的开展英语教学。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最早源于中国,《神农本草》记载,茶最先是以一种生津止渴的药材被发现,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被人们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茶经》一书中完整的记载了采茶、炒茶等茶的制作过程。再后来才由中国传入国外。所以说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前提下才发展来的。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不同,茶文化的后续发展,也产生极大的差异。

  2.1兴起时间的差异

  作为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的茶文化兴起时间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各国。茶文化的兴起,有神农氏部落发现后记载于《神农百草》一书,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句话说明了茶在世界上被发现的时间,以及最早茶的作用。在唐代时,茶逐渐兴起,被人们当做会见亲友时的一种饮品。历经上千年,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了深厚的文化沉淀。而在西方国家,茶叶最早传入的是荷兰和葡萄牙,在17世纪左右在英国流行,相比较,兴起时间就较之中国晚了数千年。但虽然如此,可是茶文化在国外的兴起,也致使外国产生了与茶有关的文化体系,虽然国外的文化体系没有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

  2.2饮茶习惯差异

  不仅兴起时间不同,由于各方面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茶习惯也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对于西方人而言,饮茶是一种享受,并且由于饮食等习惯上的不同,西方人习惯将糖、奶等辅料加入茶中混合饮用,根据自己口味不同,衍生出很多种茶饮品,此类饮茶方式主要以英国为代表。所以在英语中也衍生了很多关于茶的词语和谚语,这些语言中同样包含丰富的茶文化,形成西方独特的茶文化体系。除了饮茶方式有所不同外,在饮茶时间上,英国人和我们也存在很多差异。在英国,人们都将饮茶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即早茶、午茶、下午茶在喝茶的同时享受美妙的时光,很有小资的情调。在中国,饮茶没有固定的饮茶时间,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可以饮茶,饭后休闲可以饮茶,体验茶文化内涵,可以饮茶。除此之外,在茶道精神上中国和英国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国家,饮茶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在于享受,即生活品味及生活情调。可是在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主张天人合一,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包含了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精髓。

  3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教学差异。

  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在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由于各种原因的茶文化发展的不同,在很大意义上也反映出中西方在英语教学上的差异与不同。中国茶文化内涵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在英国更多影响人们习惯和文化发展的都是个人主义思想,于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两种观念带来的语言教育的差异。由于价值观文化的不同,在语言教学上,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在很多教育手法上的不同。在西方英语的教学主要在于发展学生个性,解放天性,而我国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多为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并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成绩是教师家长学生较为注重的一点。并且中国偏感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理性的思维碰撞,产生不小的火花。致使两方英语教育其教学目的产生极大的不同。

  4茶文化差异下的教学分析:

  4.1增加文化交流,提升英语水平。

  在中西方历史发展,文化形成背景等差异下,中西方英语交流还可以以文化中存在的共同点为桥梁。两方在茶文化发展中虽由于思想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茶文化体系,但归根结底这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影响下的发展。语言的教学可以以此为交流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体会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历史,及现如今英国茶文化体系。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如我国历史久远,但是由于英国人的对于茶的热爱,其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例如在乔治吉辛在他的散文代表作《四季随笔》中提到其一天中光阴时刻之一就是饮茶,享受饮茶带来的幸福与美感。教师以此类文学作品为契合点,体会文化差异下的英语内涵,使其感悟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及语感。

  4.2文化差异对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事实上,通过文化差异开展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例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茶文化内涵,还可以了解英国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趣味性教学,同时也能辅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中西方茶文化对比中,运用中西方饮茶时间,饮茶习惯的不同进行对比,创设情境,组织同学运用英语对西方饮茶习惯进行讲解,或以此为出发点,编排茶文化的情境剧,使学生深刻了解英国语言文化与中国的差异,奠定学生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从而引出相关的有关茶的英语词汇,与英国茶文化发展下行成的一些谚语熟语。教师还可以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向学生展现英国影视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增加课堂教学活力,引导学生用英语对影视作品进行影评,组织简单的英语交流。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教学效果。

  4.3正视茶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产生,和中西方英语教学差异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文化不分国界,当然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英语教学更好地发展。所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具有魅力的。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只有引入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刻的使学生了解英语内涵。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对异域文化完全不了解的背景下,就需要确立茶文化的重要性,以此为桥梁。由于自茶叶传入英国以来,非常受英国人喜爱,为此发展了不同于我国的茶文化,但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又是源于中国。而英语又是英国人的母语,在茶文化发展的影响下,语言的发展又势必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把茶文化差异作为纽带,确立茶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借此提升学生对英语的驾驭能力,语感语境分析能力,了解英语语言背景。同时不忘中国茶文化传承,借此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素质修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肩负起中华文化历史传承的重任。

  5总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是茶文化发展差异,还是语言差异,都是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融合国外文化,加强外来文化的学习,在不断地沟通、交流中了解西方文化特点,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茶文化,不仅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语言能力。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学,恰恰就是此目的的最好诠释。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4

  [摘要]: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对语音、词汇等方面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的内容,才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5

  摘 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加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是当代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和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因而作出了不准确的推论,以致产生误解和曲解,影响交际效果。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来指导英语教学。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1.个人隐私。

  在某些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中国人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比如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否、家庭状况都是很私人的问题。

  2.时间观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且西方人一般是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有些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往往时间观念很淡泊,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引发冲突。

  3.赞扬与赞美冲突。

  各国的风俗、礼仪、交流都受特定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受到赞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会谦虚地说“不好”、“不行”等,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这体现出中国人在交往时,更注重委婉、含蓄。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因为西方人注重直来直去,“坦率”就能体现他的价值观和交流方式。

  4.称呼语言的差异。

  在交际中,中国人重视等级差别,为了能抬高别人的地位,喜欢用官衔称呼对方,以示礼貌。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人们对职称是副职的领导称呼时,也习惯省去“副”字,以示尊敬。而在英语国家,在非正式场合,同事及上下级之间一般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以表示礼貌。但是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也用一些头衔称呼对方。

  二、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西方人想法喜欢直来直往,而中国人则比较含蓄、委婉。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由于从小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人的行为规范的差异,所以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三、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西方电影了解国外的风俗,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其学到知识。

  3.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专题题目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圣诞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等。每次专题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急智题抢答、小品演出、找错误、看原版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6

  【摘要】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中外文化的对比,如何培养我们国家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交际能力,顺应东西文化差异,是当今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课题。因此,本篇论文对“日常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促进英语教学和文化交际能力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得体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得体地 准确地 和谐交际。

  当今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培养本国中学生对英语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对10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比日常交际用语测试成绩要高。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我们只重视学习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使英语教学脱离了社会文化语境,成为单独语言技能。现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以下几个原因: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人们认为语言是一套符号,其实不然,语言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人物性格等。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始终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能学会英语,能用英语进行交际。实际上,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在英语教学和交际中会频频出现歧义、误解。例如:Did you eat yet? Where are you going?中国人习惯用“吃了吗?”“去哪呀?”与人打招呼,这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外国人来说,这种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感觉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Good Morning!”。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做法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同的民族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相似的经历会形成相似的文化,这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汉语和英语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例如:“熟能生巧”,英语表达为“practice makes perfect”;“言行一致”,英语表达为“what one does agrees with what he says”;“一事无成”,英语表达为“achieve nothing”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可胜数。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对不同事物和经历也有着不同看法,则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信仰决定了他们的笃信,崇尚和忌讳的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特殊的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比如汉语中的“神龙”“凤凰”“阴阳八卦”等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black stranger ,我们以为是“陌生的黑人”,其实意思是“完全陌生的人”。

  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也闹出很多笑话。比如在一堂电脑课上,铃响以后,女秘书突然跑到教室来宣布:“Dr.Walk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听完宣布后,中国学生向坐在旁边的美国同学抱怨说:“Dr.Walker怎么可以抚摸他的爱犬以至于来不及上课呢?”美国同学听完后大笑说:“The Hong Kong dog意思并不是一种狗,而是某个人吃坏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 在体态语的运用上也有差异。比如:在中国,熟人相遇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势是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而这种手势在西方是在召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外国人在召唤别人时,使用四肢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对人极不尊敬甚至意味着挑衅。

  三、对文化意识敏感,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法词汇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更容易的学好英语。如:在教词汇professional时,教授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 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引起极大的联想含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出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外,外国的民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框架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教授英语的同时也要像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我们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称,可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风烛残年,因此西方人都机忌讳别人说自己“老”。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生活方式。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这一类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传授必备的语言知识,单词,语法,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又要促进英语教学和文化交际能力的融合,使学生真正的在不同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英语,和谐地进行交际。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7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体现,解释了在英语教育中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以及这些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我们还要通过教英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格。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媒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沟通工具。由于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学习外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差异。因此,要想更好地学习英语,就必须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通常人们习惯性地用自己国家的文化去理解外国人的处事方式及想法,从而会在语言学习与交流上产生障碍。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能够减少外语学习障碍,对外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就比较含蓄,注重面子,说话比较委婉。而西方人思维直接,说话不拐弯抹角,直接切入主题。中国人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西方人更依赖制度与法律。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人在对事物、观念上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就时空顺序而言,西方人习惯从小处着手,从小到大;而中国人却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大到小。所以,中西方表示地点和时间的方式恰好相反。例如,在写地址时,中国人是写“国家——省——市——街道——区(栋)——号”,而在英国则写成“号——街——市——州——国家”。

  2.语言表达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语言表达体现在交际和社会礼仪中。对于同一件事物,中西方的语言表达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比如,中国人比较注重吃饭礼仪。人们见面时总客套地问:“吃了吗?”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具体吃没吃饭并不是很重要,只是寒暄。但如果你问英国人“吃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难道你要请我吃饭?其实,中国人问“吃了吗”和英国人见面总谈的“今天天气不错”是一个意思。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中国人听到别人的夸赞,为了表现出谦虚,总会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这在西方会让西方人觉得莫名其妙,反而不知道怎么来夸赞对方,以为是自己说错话了,搞得特别尴尬。遇到别人的赞美,他们会欣然地接受你的夸赞并说“Thank you”。表示由衷的感谢。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西方人信奉最多的是基督教,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God(上帝)”这个概念,是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心中所存在的。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西方人经常会说“Oh My God”“May God bless you ”,听到西方人这样的口语就不足为怪了。在中国,信奉最多的是佛教,人们嘴里总念的是“菩萨”或者“老天爷”。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在英语中叫“dragon”。在我国古代,皇帝自喻为“龙”,穿“龙袍”,是最高贵的象征。人们总说“龙凤呈祥”。到现在中国人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龙是最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国家,“dragon”的象征意义为“魔鬼、凶残”等。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影响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理解各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在交流中真正理解对方的语言,才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才能顺利地沟通和交流,使英语学习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4.历史、地理、科技水平、政治制度的差异。

  美国的历史才几百年,中国则是几千年,中国人的历史积淀就厚重得多。西方人认为”Everyone is born equal”,中国人则多年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几百年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而近一二百年西方领先世界。中国人口十三亿,美国才三亿,英国才六千万。几十年前中国是穷国的象征,现在中国有充足的资金到世界各地投资。六十年前,中国没多少人学习英语,如今在青少年中几乎普及了简单英语,相当一部分具有了很高的交际水平。

  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我们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英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不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只把单词的意思生搬硬套,是无法真正掌握英语,达到文化交流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在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诸多障碍的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不一样,激发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面对与自己国家不一样的文化时,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与渴望,会产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大部分学生对它的学习基本上是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背课文的基础上,认为学习英语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不断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会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必然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交流过程中,无意识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有可能会产生障碍,误解,甚至会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中国人的个人隐私与保护稳私的意识较弱,而西方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这在西方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认为这是侵犯他们的隐私。

  3.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上导入文化背景已经成为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又有助于学生汇集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提高文化修养。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我们的学生,既懂东方,又懂西方;既会英语,又会中文,也许我们会培养出一些像鲁迅、胡适、巴金那样中西皆通的大家来。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及促进英语课堂教学都有着重大意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达到学好英语和提高全面素养的目的。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8

  【摘要】英语除了是一门科目之外,还是一种语言。中西方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英语知识水品,也能够了解西方的文化,从而更加准确的使用英语。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

  前言: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练习。语言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有了语言的灵动性则变得更加丰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文化、习俗、思维方面都有一些不同。学生如果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则不能够彻底的理解英语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认识文化差异,遵守客观规律:

  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不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会学习很多关于动物的词汇,但是中西方对于同一种动物会赋予不同的含义[1]。比如,对于“狗”这种动物,中国文化中一般用狗来表示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狗在大多数时候都表示褒义,用来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赖的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渡过难关)”,an old dog(老手)等。在中国文化中,“猫”代表了正义和勇敢,在很多动画片中塑造的猫的形象都很机智并且乐于助人,而在西方国家,猫则代表着愚蠢和懒惰,如“copy cat(盲目的模仿者)”“as sick as a cat(形容某人病的很厉害)”“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渗透类似的文化差异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重视文化差异,拓展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新版的教材中越来越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编写新教材时也适当的穿插了西方的文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交流中正确的运用这些文化知识。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在称呼教师时,不论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是什么,直接用形式加上老师就可以了。而在西方文化中,学生称呼男老师要用“Mr”,称呼已婚的女老师要用“Mrs”,并且要加上丈夫的姓氏,称呼未婚的女老师要用“Miss”,对于婚姻状况不明的女老师可以成为“Ms”。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应该堂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正确的称呼自己的老师。另外,中西方在节日方面也会有不同的习俗,在中国最主要的节日是春节,而在西方国家则比较注重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将教室装点成节日的气氛,并且带领学生体验西方国家在过节时的风俗习惯,使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来体验中西方在既然日方面的不同。同时,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是不同的[2]。在中国,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有很热闹的氛围,大家在餐桌上交流谈心或者相互夹菜,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菜都放在桌子中央一起分享。而在西方国家,吃饭的时候都比较安静,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实物,专心致志的用刀叉享受自己盘子中的美食。在学习与餐桌礼仪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用餐时的图片或者视频,并且教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刀叉,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丰富教学手段,培养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向学生渗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在涉及到打招呼用语、赞扬他人的用语、表示感谢的用语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都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做适当的拓展,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将教材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挖掘出来,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3]。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在学习与颜色有关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讨论一下中西方在颜色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认知。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总结,并且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直观的展示出来。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节日中经常用红色的装饰品来装点节日的气氛,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则被认为是危险、战争、流血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白色被认为是失败、死亡以及愚蠢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中,白色则代表诚实、纯洁和幸运。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学习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的渗透,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英语,学会运用英语,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9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调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其成因,介绍了中西方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冲击与调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与原因:

  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个人隐私。对隐私的认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西方社会中,公民个人的隐私不愿被人公开和干预,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这些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我国的社会文化是关怀式的,彼此关心和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与别人分享生活琐事和讨论工作也是一种友善的行为。

  (2)感情表达。社会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地民族、风俗、礼仪和交流方式的影响,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在表达感情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西方人坦诚直率,中国人谦虚谨慎。中国人认为与人交往要谨言慎行、谦虚礼貌,交流过程中会注重委婉和含蓄。比如当别人对自己表示感谢或赞扬时,我们一般会说“不客气”“没事”等,这是谦虚谨慎的表现。但在西方文化中,谦虚的表达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比如在英语交流中,如果对方说“你的英语很流利”,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会回答“我讲得非常一般”,如果对方是西方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对他判断力的质疑。

  (3)交流称呼。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对他人的称呼会根据两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比如对家人不会直呼其名,工作中的交流会使用“姓+职务”的方式来突出对方的社会地位,表达尊敬之情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较为熟悉的人彼此之间的称呼一般使用对方的名字,在正式场合或书面则使用对方的“Mr/Mrs+头衔的方式”。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历史背景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节,就必须认识到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要成因。西方文化对逻辑思维较为认可,习惯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和处理事务;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感性,交流过程中要考虑对方的立场。思维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防止出现“中国式英语”。比如要表达“好好学習,天天向上”不应使用“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而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2)社会行为规范的差异。社会制度、法律、民族、宗教等社会行为规范都会造成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国轻拍儿童头部是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但在西方社会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会引起对方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愤怒。在西方,人们的家庭观念不强,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给对方留有一定独立的空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亲属之间的交往也较少;但在中国,亲戚之间的交往频率和亲疏远近直接挂钩,社会提倡大家庭之间的互敬互爱和彼此依靠。这些都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而造成的文化差异。

  (3)价值取向的差异。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私有制,保护公民个人的利益,提倡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和人的生活水平都取决于个体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中国文化恰恰相反,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进步,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价值取向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中国文化认为个体应该谦虚谨慎、随遇而安,否则会被“枪打出头鸟”,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但在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被认为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代表着懒惰与无能,人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二、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会导致教育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教育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班级容量的设定,国内常见班级容量是50-60人,欧美学校普遍采取20人左右的小班上课,这两种班额的课堂活跃度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中国教育的课堂氛围相对固化,以教学为中心,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西方教育的课堂氛围较为随意,教师讲授环节的时间较短,一节课的主旨内容讲完后,学生会进行集中讨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索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中外学者对大学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有各自的见解,也在不断交流中取长补短。西方教育学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发挥创造力和产生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的过程。他们认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加高效的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中国的大学教学工作与西方差异较大,沿袭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做好笔记写好作业,考试取得好成绩,毕业取得文凭找工作或升学。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一般模式。中西方的大学教育模式差异是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生产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中国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西方的大学生追求创造力,但同时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地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英语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消除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几点建议:

  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明确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等,然后换位思考,从而利用英语传递信息,这样才能将语言工具运用得更加得当。

  1.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史。历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可以有效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文化误解和偏见。比如在学习西方节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拓展一些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包括圣诞节与基督教的关系,圣经中记载的宗教故事等。学生在了解圣经后,对一些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Jesus(耶稣,圣经人物)、Christ(基督,圣经人物)、Chirsmas(庆祝耶稣的降生日,罗马神话)、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五月花号船的故事)等。这些根据历史事件而形成的节日,都是西方文化传承的代表。了解这些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我国春节的一些民间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年夜饭等)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人们在节日中的情感是相通的,中国人过春节是为了辞旧迎新,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方人过圣诞节和感恩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从表达心情的词汇就可以看出,如“full of joy”“andgaiety”“love and laughter”等。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调试后,教材中这些词汇和语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2.鼓励学生提高知识储备。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观看影视作品、利用网络获取相关资料等,以求达到加深对西方文化认识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和课后安排课外读物和科普资料给学生阅读,如外文小说、诗词、散文、电影、歌剧等。这些课外资料形象生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去了解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有效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手段。比如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有很多有关颜色的衍生词汇用法都是作者独创的,如in the red(负债)、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这些词汇都是莎士比亚本人独创的,如果不了解他的作品和历史背景,是无法理解这些衍生词的使用方法的。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些词汇是在某个历史时期或影视作品中出现后才形成的,如小强(蟑螂)、学霸(学习成绩好的人)等。这些课外读物和媒体作品都可以帮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对英语发展历史背景的认识。另外,英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报刊、电视、网络中会不断派生出新的词汇,如walk on air(非常高兴)、on the ball(勤奋)等,这些也需要学生在不断接触外文资料的过程中去掌握。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探究教育论文04-13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04-07

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01-28

科学与技术分界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论文04-05

从眼睛还是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10-18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04-0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01-27

谈哲学中的具体与抽象论文03-30

谈物理学中的美论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