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王安忆的《小鲍庄》的仁义主题

时间:2021-02-12 11:21:35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王安忆的《小鲍庄》的仁义主题

  论文撰写是毕业生们毕业所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那么,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能顺利通过答辩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在《小鲍庄》中,“仁义”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面孔,分别是纯粹的仁义、传统的仁义和现代的仁义。想要彻底辨识这三副面孔,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小鲍庄》的主题,其次还要结合《小鲍庄》中具体的人物形象,进一步透视和比较这三种“仁义”,在此基础上,探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仁义”。

  关键词:王安忆 仁义 小鲍庄

  1985年,王安忆发表了中篇小说《小鲍庄》。对王安忆而言,《小鲍庄》的创作和发表并非偶然,“寻根文学”的出现和她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促使《小鲍庄》诞生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王安忆的《小鲍庄》就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1]另外,王安忆于1983 年 8 月 30 日随母亲茹志鹃一同赴美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活动,四个月的跨文化生活激发了王安忆的民族意识和创作灵感。

  正是以上两个因素促使作家王安忆顺利写出《小鲍庄》,成功地完成了对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仁义”的多种呈现。下面,笔者将结合《小鲍庄》的主题思想,深入分析小说中蕴含的三种“仁义”观。

  一、“仁义”――《小鲍庄》的主题

  “仁义”是《小鲍庄》集中表现的主题,也是小鲍庄人共有的一种精神品质。王安忆在1984年从美国回来后,当有人问及美国之行对她的冲击和变化时,她说:“她愿意中国人民在富裕之后,仍保留着一切传统民俗中美好的东西, 不像当今西方社会那样人与人之间互相隔膜。”[2]王安忆的这段话点出了《小鲍庄》中所要极力挖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质。

  “仁义”是整篇小说体现的核心传统民族文化,也是小鲍庄所有村民为人处事的一个传统原则。如在小说“还是引子”的部分写到小鲍庄人的祖上是治水的官员,治水失利后,他觉得有愧于百姓,便将全家搬移到鲍家坝下最低洼的地方,以此赎罪。这虽是一个传说,却暗示“仁义”自古便扎根在每一个小鲍庄人的心中,他们时刻将“仁义”奉为圭臬,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上。另外,小说中曾提到拾来第一次敲着货郎鼓来到小鲍庄时,他问鲍仁文前面的庄子叫什么名字,当鲍仁文告诉他时,他不禁感叹:“哦,这就是小鲍庄。”“小鲍庄的名声可响哩。都知道这庄上人缘好,仁义。”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又强调:“小鲍庄是个重仁重义的庄子,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就敬重个仁义。”“仁义”已经成为小鲍庄的代名词,一提到小鲍庄,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仁义”。

  二、小鲍庄人身上体现的“仁义”的三副面孔

  “仁义”已成为小鲍庄人身上鲜明的烙印,但是,由于受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身上“仁义”的烙印又各不相同,具体表现出三副“仁义”的面孔:纯粹的“仁义”、传统的“仁义”和现代的“仁义”。下面以《小鲍庄》中具体的人物形象为例辨析这三种“仁义”。

  1、第一副面孔――纯粹的“仁义”

  在小鲍庄里,最讲“仁义”的人便是捞渣,可以说他是“仁义的化身”。在他身上,“仁义”表现得极为纯粹、自然。

  对待鲍五爷,他和和气气,关怀备至。即使最初鲍五爷将他唯一的孙子社会子的死归咎于捞渣,捞渣也善待着鲍五爷,他刚会走路便给鲍五爷送煎饼,还时常陪着鲍五爷聊天解闷,就这样,他将鲍五爷的心渐渐暖热了,鲍五爷越发地喜爱这个爱笑的孩子。对待小伙伴,他和善热情,体贴入微。和鲍仁远家的二小子玩“斗老将”时,当他看到二小子输得快要哭时,便把自己捂得十分坚韧的杨树叶梗子换给二小子,结果自己输惨了,可他仍是不急不躁,眉开眼笑的。对待家人,他谦恭礼让,无比贴心。尽管捞渣十分羡慕庄上戴红围脖的孩子,特别渴望进学校读书,可是当他大决定让他哥文化子辍学回来做活而让他读书时,他毅然决然地说:“让我哥念吧,我不念了。”捞渣的“仁义”是自始至终,随处可见的。

  对于捞渣的“仁义”表现,刘小平在《仁义·现代性·欲望――重读王安忆的<小鲍庄>》一文将捞渣提升到“君子”、“圣人”的地位,是有失偏颇的。捞渣身上有儿童活泼爱玩的天性,也有自己的欲望和诉求,如果硬要将捞渣的举动称为“君子”“圣人”的行为,捞渣作为一个小孩的形象就会失真。其实,捞渣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在帮助周围的人时候并没考虑太多,而是凭着自己的真心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当洪水来临时,他能不顾个人的安危全力救鲍五爷,如此纯粹的仁义之举,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