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李健吾文学批评观念中“矛盾”的自我调和

时间:2022-10-05 20:49:21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李健吾文学批评观念中“矛盾”的自我调和

  在毕业前夕,很多大四的学生会为了写毕业论文而苦恼,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写毕业论文,实践操作很重要,为论文做好准备是一项需要时间的工作。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印象批评的代表,李健吾推崇的是将自我的感悟作为批评的标准,自我是标准,自我是依据,但同时妨碍批评的也恰恰是自我。李健吾选择了把“人性”作为核心,以人性的发现作为对“自我”进行约束的准绳,辩证地看待“自我”在批评中的地位。印象主义追求的是感悟体验,但是李健吾却不排斥理性,主张将印象形成条例,将理性投射入情感,用宽容的心态和公正的眼光来看待批评对象。在追求印象的过程中找到一务通往理性的路,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批评理念。

  论文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观;自我;印象;理性

  李健吾是中国印象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他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和个人性极强的批评观念赋予了他的文学批评文章一种不可复制的鲜明的个人风格。他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主观性、直觉性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主张依靠自我直观的印象和感觉来鉴赏、评析文学现象,主张批评的主观性和自我性。但是他又没有在印象主义的围墙中失去“自我”,而是辩证地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将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解和体悟融入其中,坚持自我而又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自我独特风格的同时,他非常注重跳出个人化的藩篱去实现更加广阔的人性境界。尽管李健吾的批评是印象的,但是他却融进了理性的思考,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关照作家作品,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追求人性的路上实现“自我”

  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自我”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他说:“什么是批评的标准?没有。如若有的话,不是别人,便是自我。”“’李健吾将文学批评的本质视为表现自我的艺术创作,批评是“自我”的发现,“自我”是批评的依据,“自我” 是批评的标准。如同法郎士的名言,批评家借助莎士比亚,借助莱辛来讲的是自己,是自己的人生经历,是自己的生活感悟。虽然李健吾认识到“自我”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但他也辩证地看到了“自我”给予批评的阻碍,他说“妨碍批评的就是自我”“如若学问让我们顽固、执拗、愚昧,自我岂不同样危险吗?”‘也不应当尽用他自己来解释,因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李健吾清楚地看到,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完全相同,作者的创作经验、批评家的经验及读者的经验就必然相异,因此文学批评“只得个人自是其是,自是其非,谁也不能强谁屈就”。“’作家由于各自人生经验的差异,反映在作品中的人生也是千差万别的,相似的,批评家各色各样的经历也会投射进其所批评的对缘,所以了解一件作品和它的作者,几乎所有的困难全在人与人之间的层层隔膜,“因为第~,我先天的条件或许和他不同:第二,我后天的环境或许和他不同:第三,这种种交错的影响做成彼此似同而实异的差别。”批评家和作家由于先天的条件、后天的环境以及种种交错的影响导致不能和作品形成一种契合,这时沟通的桥梁便是变化摸测、深奥难知的“人性”。作品是作家人性的呈现,批评同样是批评家人性的发现。李健吾所追求的“人性”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直指人类心灵,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而是在观察和综合自身经历基础上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的开放式挖掘,是由人性折射出的更深的一种存在。他曾这样说过“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一对于当前社会的黑暗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在对“自我”这个批评原则的思考和实践中,李健吾用辩证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将自己的标准做了折中的处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一个批评家“他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是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谓灵魂的冒险者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批评家,要在评鉴作品之前充分地认识自己,坚持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关照作品的意义。因为这份个性是极其珍贵的,它才是你的批评保持特色和与众不同的法宝。但同时,也不能囿于自己的个性,还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拓展自身的阅历和学识,“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自我”的背后是以“人性”做根据的,批评是要用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是批评家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是要完成人类更高的追求,批评家在和创作家及其作品的交流对话中自身也得到丰富和加强。“富有人性的同情”,“降心以从,努力来接近对方”,这样做才有可能跨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突破自身个性体验的藩篱。“一个批评者,穿过他所鉴别的料,追寻其中人性的昭示。因为他是人,他最大的关心是人。创作者只从人世提取经验,加以配合,做为理想生存的方案。批评者拾起这些复制的经验,探幽发微,把一颗活动的灵魂赤裸裸推呈出来,作为人类进步的明证”。

  二、在印象的路上追求理性

  作为印象派的代表,李健吾深受印象主义思想理论的影响。印象主义批评的主张是捕捉瞬时的感悟和体验,不加理性思考的直觉反应。而李健吾认为“一个批评家应当有理论”,对于批评来说“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悖论,直觉印象和理性理论是相互对立的。李健吾先生如何调和这一对矛盾昵?他再一次把“直觉”和“理性”用自己特有的批评观念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印象源出于感觉,但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可以被称之为印象,更何况是用于文学批评的印象。感觉人人都会有,但并不是每个有感觉的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就如同李健吾自己所说:“所有批评家的挣扎,犹如任何创造者,使自己的印象由朦胧而明显,由纷零而坚固。任何人对于一本书都有印象,然而人人不见其全是诗人。”这就是说看过一部作品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但是由于各自文化素养和人生经历的不同,这种瞬时印象也会有深刻和浅陋之别,这也就是在细小处见精神,在第一印象处见真章。李健吾所说的印象并不是简单的瞬时反应,这种反应是有着专业的知识和训练作为基础,包含了批评家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的体味,这一切为批评家的瞬时反应提供了深厚的专业文学底蕴,也拥有厚重的人生见解。这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是批评家全部经验的瞬时爆发和即时流露,往往于这样的无意问彰显出作者的积累度,批评家是以自身深刻的人生体认来确证作品存在的价值。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李健吾将自身瞬间印象条理化的批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形成“独有的印象”,第二步是将这印象条理化,“形成条例”。可见他的批评活动不仅包含直觉印象的产生,还有理性分析的参与。李健吾不仅能以审美直觉获得对批评对象的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注重运用理性思维对批评对象进行冷静客观的审视、解剖和分析。他是这样表述的:批评“不仅仅是印象的……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也不应当尽用他自己来解释,因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照人类以往所有的杰作,用作者来解释他的出产。”这段话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一是要探求作者和作品的隐秘关系,二是要注意不同作者和作品的比较,探求作品和作者隐秘关系的可靠尺度是比较。

  比较,可以被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任何事物的地位和价值只有在与其他的同类进行比较时才能确定。比较方法的运用为李健吾的批评文章增添了相当的理性色彩。比较方法的反复应用贯穿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文章,这种比较甚至成为他评鉴作品的一种本能,“有时提到这个作家,这个作品,或者另个时代和地域,我们不由想到另一个作家,另一个作品,或者这个时代和地域”。在形式上,李健吾文学批评中比较方法的应用主要以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交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纵向比较就是把作品置于作家的创作历程或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进行考察。李健吾用此方法分析了《鱼目集》、《上海屋檐下》等作品。在分析《鱼目集》时,李健吾首先回顾并总结了新诗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将作品出现的历史背景交代给读者,然后才探讨该诗集的艺术内涵与历史价值,显现出该诗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横向比较就是将批评对象与同一时代的不同作者进行平行式的比较,这些不同作者既包括同时代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也包括西方文学史上的有关作家、作品。在对双方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比较中,辨析批评对象的特殊品格,从而突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在评论《边城》时,李健吾将沈从文放诸世界文学之林与名倾全球的大师作比较,从而得出“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诗的”的结论李健吾更多地以中国现代文坛上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作为比较对象:他称废名为“隐士”,而将巴金比作“战士”。将他们各自的特点用最简洁的两个称号点拨出来,使批评对象的特殊品格跃然纸上,使人过目不忘。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结合,就是将上述两种方法同时运用在一篇文章中。李健吾在评《上海屋檐下》时,不仅从夏衍的创作历程本身,而且还从该剧与同时代的《雷雨》、《日出》,与俄国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剧作理论、日本左翼作家藤森成吉的《光明与黑暗》等的比较中,凸显其历史价值。他在评《清明前后》时,既从茅盾由《子夜》到《腐蚀》到《清明前后》的创作历程本身,也从该剧与同时代的《蜕变》,从茅盾与左拉、巴尔扎克等西方文学巨匠“把科学方法运用到文学领域”的做法,还从茅盾与夏衍性格气质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这种全方位的立体的比较中彰显批评对象的特点和价值,从而得到这样的判断:它是茅盾用科学方法所观察并再现出来的社会本色画三种纵横交织的比较方法的圆熟运用,显示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科学品格。

【李健吾文学批评观念中“矛盾”的自我调和】相关文章:

李健经典语录120句03-20

学习中的错误记忆观念10-26

论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10-26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10-26

文学批评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论文(精选6篇)09-19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文学论文10-11

黄健翔经典解说12-29

健峰培训心得02-06

矛盾碰撞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语文教学反思10-09

矛盾的作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