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09 02:15:37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小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在小学阶段,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剖析学生“学困”的心理状态,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和依据。

  形成学生“学困”的原因各异,但他们却共同存在着如下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感情。“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方法又不对头,尽管曾做了努力,但学习成绩仍然不理想;或由于自身表现不佳,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取笑而自暴自弃。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了自卑心理,会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评价,表现为过分夸大比别人差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终日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是“学困生”进步的最大障碍。

  2、逆反心理。

  在“学困生”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学习的心理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心理。“学困生”往往处于冷漠、歧视、嫌弃的环境中,长期得不到周围人们的信任与尊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破罐破摔”的思想状态,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用怀疑和敌视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表现为把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当做“耳旁风”,对老师的表扬不作反应,对家长的劝导感到厌烦,他们不顾场合地点顶撞老师、家长甚至还有大动干戈的。

  3、“自我表现”心理。

  喜欢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学困生”也不例外。由于“学困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长期得不到外界的肯定,常常自己找机会“逞强”以满足自我表现心理。他们把违纪行为视为“才能”而时时“自我表现”一下。在课堂上纪律涣散,有时故意把课文读错,出怪声等,搅得老师无法正常上课。课下以强凌弱,找茬打架,不讲公德,损坏公物,对老师的批评,情绪激动,头脑发胀,极其反感。

  4、矛盾心理。

  “学困生”的心理常常是矛盾的。他们有时想接近老师,但又怕讨个没趣;想接近同学,又怕被人歧视;想做点好事,又怕遭人讥讽。持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徘徊。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原因,找到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矫正不良行为,促其转化。

  一、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是促使“学困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消除自卑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决”。有了自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挖掘出自身潜在能力,在学习中激起热情和力量。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功的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强。可见,通过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升华。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学困生”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只要他们有优点,哪怕这些优点还不稳定、不突出,仅仅是一点“苗头”,也要倍加爱护和扶持,利用“闪光点”,因势利导在表扬中指出不足之处,发挥其特长,努力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只要努力,就一定能上进”的自信心。从而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如:我班一名男生,其父母均是聋哑人,他一向学习成绩差,自认为笨,并以此自卑苦恼。但他却会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会熟练的哑语,我发现他每次上体育课都非常活跃,无论是篮球、足球、多么难掌握的技术要领,他一学就会,跳绳、踢毽也能玩出许多花样。我多次找他谈心,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他并不笨。其学习困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自认为笨的不良自我暗示的作用,另一个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我把这一分析讲给他,他觉得有道理。此后,我注意在课堂上专门为他设计几个提问,每当他顺利答出,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帮助他逐渐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他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上课发言更加积极,作业也能及时完成,学习成绩渐渐提高了。班会上他得到了一朵小红花,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我也能得上小红花了!”从此,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爱心倾注,消除逆反心理。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爱能给人以温暖、信心、力量。每位学生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使学生自尊的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激发出学习热情。正因为灵魂只有用爱的真情来塑造,所以对“学困生”,教师更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他们,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满腔热情地为其服务,融洽师生关系。这样,即使是批评的语言,也会令学生感到温暖,乐于接受。“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消除逆反心理,还会把对老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学习。

  如:我班曾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从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打架、骂人、不写作业,经常“光顾”游戏机厅。爷爷、奶奶管教他,他不听,还说:“等我长大了再收拾你们。”我想给他个别辅导,而他不是偷偷溜走,就是躲在男厕所不出来。于是,我多次找机会接近他,经常与他谈心,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心理活动,还从生活上关心他。为了不让他感到孤独,我鼓励同学们与他一起学习、玩耍、共同关心,帮助他。使他深深体会到:老师是和蔼的,是善解人意的。终于,他的心扉敞开了,开始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了。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均达到了“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