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核舟记写作文(通用17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写作文 1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约两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末端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摩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写作文 2
“尝贻一核舟,盖大苏泛舟赤壁云。”我在书房摇头晃脑的背着《核舟记》,陶醉在苏东波泛舟赤壁的意境中。恍惚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奔流的大江,月明星稀中一叶扁舟随波逐流,不时传来有‘潺潺’的水声。我揉揉眼,发现自己正在一个小桃核雕成的小船上。小船船壁很光滑;船舱两旁开了八扇窗户,窗子里面有船的扶手,上面雕刻了精美的十二生肖的图案,看见那些动物们雕刻的栩栩如生的。我转过身,手轻轻抚摸船篷,盯着那些动物,然后推开窗,向外望去。只见船在很宽阔的江面上行驶,明月映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
我正准备把手伸进闪着粼粼波光江水中,体验它的清凉的时候。突然从船头方向传来一个的声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不是苏学士《赤壁赋》中的句子吗?寻声望去,只见船头有一位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眼光炯炯有神的一位长者,在向我打招呼,我想他大概就是苏东坡了罢。
我激动地走上前,向他问好。寒暄之后,他把我介绍给他一起的朋友。一位朋友非常友好,跟我热情握手,另一位只冲我点了点头。随后先生和我们一起赏月,站在船头,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我不由得随口吟出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句。先生和那位热情的朋友们夸奖我积累丰厚,随后示意我坐在一张小桌子旁边。桌上面有酒、有肉、有馒头、有花卷……我们喝着小酒,谈文学,谈人生,气氛融洽。谈话间,我们都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的感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当时世上的大英雄,眼前美丽的'山水景色,以及佛教的、道教的、弥勒教的一些内容,聊得不亦乐乎。我感觉有个大文人做朋友就是不一样。
在我们把酒言欢的时候,桌子的旁边坐着一位敞着衣服,露着肚子和胸脯的出家人。他不言不语,不吃不喝,抬头望着远方,仿佛我们就不在在身边。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苏东坡拿出来一卷关于‘阿弥陀佛’的卷轴。金黄色的,显得神秘无比。东坡展开来,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佛经。我们眯起眼睛大声的吟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在的明月清风中畅快的大笑。只有在此时,他才插一句嘴“善哉啊,善哉”。我们也异同附和着“善哉”“善哉”,然后三个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没想到手把课本打落到地上。我瞬间回过神来,拾起了我的课本。
幻景破灭了,我却还久久地沉浸其间……
核舟记写作文 3
古宗林《核舟记》的作者魏学伸虽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大名人,但《核舟记》却是作者的大名作。因为,《核舟记》不但以仅仅400的字数囊括了那精巧玲珑的小小工艺品——核舟上的所有内容,而且,《核舟记》的语言还像它自身的工艺技巧一样精美,它400多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它以经久不衰的文学价值入选传统的中学课文。单单《核舟记》的语言就独到难得。笔者根据古诗文教改体验,认为导学本课时,可在学习字词后,从本文语言描写入手,以逐步地使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体感。但是,要启发和指导好学生对本文语言的掌握,教者首先必须从如下两方面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课文体现了核舟这一事物与语言的精确美。
核舟作为古代雕刻的艺术精品,它离不开雕刻家的精雕细琢,《核舟记》语言的精确说明离不开作家的细微观察和妙手偶得,才使本文达到雕刻的精确与语言精确的完美统一。如果没有极佳的核舟素材,再高妙的作家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本文第二段只用8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80字能说清的,又因核舟的工艺是微型的,所以用词稍一马虎就可能欠准确,如二段中的“约”“有奇”“许”“旁开”“右刻”“左刻”和三段中的“卷端”“卷末”“微侧”等语词都准得恰好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
二、形象鲜明美。
核舟这一“奇巧”的工艺品所塑造的每个形象之所以能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在读者面前,那就是作者能依托核舟这一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结合合于情理的逻辑思维,使核舟上的事理逻辑与作者的语言逻辑完美统一,才如实生动地再现了苏、黄、佛印及舟子共五人各不相同的.身分、志趣爱好、各为所事及细微动作,使他们各自的形象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如写鲁直“若有所语”,佛印的神情“与苏黄不属”,舟子中的“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所刻之字“细若文足,色画了了”。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人物在读者面前形象鲜明,而且使核舟上的事物在读者面前具体生动。与其说是对核舟人事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核舟记》的语言看似古朴、实则精彩,特别是“珠可历历数也”一句使人感到那颗颗念珠历历在目,让人叫绝。核舟上,苏东坡《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也自然领会在读者心中。
上述所道之美就是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实现的,它既表现出一个时代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妙绝伦和核舟上一代文豪的闲情逸趣,又表现出古代船工的生活习性和纯朴的热情,同时表现出作者的诗情画意。这不但使核舟成为一道朴素而精巧的人文景观,更使《核舟记》将这一人文景观创造性地给予丰富和发展,成为古代人文的佳作。《核舟记》从对核舟这一“奇巧”雕刻的事物解说上说是一篇小品说明文;从对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绘来说,它因极强的文学性又不失为一篇精美的历史散文。
核舟记写作文 4
在一个核桃上雕刻出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以及各种船上用品,其精妙就不用我多说了。
上面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雕刻者雕刻的惟妙惟肖,作者描绘的生动形象。用“赞雕刻者高超技艺、摹泛舟入休闲神情”来描绘再合适不过了。
在老师的讲解下,眼前仿佛浮现了这巧夺天工的珍宝。
其实除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值得我们惊叹外,雕刻者的细心与耐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雕刻者有一丝的马虎,也许今天我们就不能领略“只应天上有,不该凡间现”的奇宝。我想在生活中雕刻家对待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是极其认真的,认真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难做到的。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而不是只在考试中认真。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认真写作业,就是为了让我们养成认真的习惯,在考试中不用太克制自己,自然而然就会认真了。反之,如果我们平时不能认真做作业,考试时也就很难认真了。
对于这个雕刻家来说,除了细心,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串念珠都雕刻的历历可数,除了可以看出雕工细致外,更能表现雕刻者的耐心。雕刻品绝不是一下两下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无数次的雕刻。面对这些一成不变的`重复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用雕刻,但耐心应该是我们必备的。重复的读一篇课文直到背下来是枯燥无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背下来,而有的同学不可以呢?这就体现了一个耐心。面对一道不会的数学题,如果能耐下心来仔细的计算,大多数题都一定能解出来,这就是耐心的威力。
我一定要学习雕刻者的细心和耐心,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核舟记写作文 5
万里无云,天朗气清,我和其余四人在湖上泛舟,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让大自然洗濯我们的心灵。
我坐在船尾的左侧,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茶炉上放着水壶,水正烧着,我怡然自得地摇着蒲葵扇,微微的清风迎面扑来,像进了世外桃源似的,那样地悠扬自在、无拘无束。我平静地正视着茶炉,听着那烧开的茶水的呼噜声,湖边的树木被风吹得“飒飒”作响,犹如一支优美的乐章;坐在我右侧的'那个人,正仰视天空,右手攀着右指,右手倚着一条横木,摆着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你看,那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接在一起。”他指着远方说道;流水在我们身旁缓缓流过,舟子随波向前漂福而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满胡须的是东坡兄,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兄坐在左边,东坡兄和鲁直兄正一起读着一幅书画卷子,原来这是东坡写的一首诗,东坡右手拿着书画卷子的开端,左手轻抚着鲁直兄的后背说:“看这一首诗,是我刚才诗兴大发所写的,您认为怎样?卤直兄,请指教指教!”鲁直兄左手拿着书画卷子的末尾,右手指着卷,感叹地说道:“啊!果然是气势磅礴,下笔如神呀,好!真是好诗!”这时东坡露出了右膝,鲁直露出了左膝,互相靠着,从衣褶上可以看出那相并的两膝;而佛印就坐在东坡的右边,他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视,神情与东坡、鲁直不相类似,横放着右膝,屈着右臂支撑着船,竖起了作膝,坐臂挂着佛珠倚着左膝,而且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嘴唇微微颤动,像念经似的,有一种佛家憎人的气质。
就这样,我们在悠闲的环境中轻松地游湖。
在赤壁上泛舟,在船首坐着,与鲁直一起欣赏一幅手卷,左手亲切地搭在鲁直的背上,右手拿着手卷的首段;鲁直左手那着手卷末端,一边用右手指着手卷,一边向我说话。而坐在我右边的佛印大师很像弥勒佛祖,袒开胸襟,昂首挺胸,神情与我俩不同。他横放着左腿,而右推则竖了起来,左手扶着船,右手挂着一串念珠。
核舟记写作文 6
读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古人能工巧匠,技艺之高超。同时也佩服明末魏学洢精妙绝伦的描写功力。
我们平常所见的桃核竟然可以被雕刻成一个如此精致细巧的船,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从这句话可以初步了解到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核舟,船内有窗,共八扇。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窗两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被青翠色的颜料涂抹。窗子是可以打开的,再次感叹船的细巧精致,窗外是精致的雕栏。
船头坐了三个人:东坡、佛印、鲁直。三人的动作、神态、衣貌清晰可观,尤其佛印手中的`串珠,“可粒粒数也”,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雕刻之细致。
舟尾还有两个童仆。神态、动作也是清晰可观。
船背较平,又刻着字,“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蚊子的足,不用说,都知道有多么细小,再次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
文章以空间顺序、总分总结构进行描写,条理分明,历历在目,如在眼前。“高可二黍许”“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等句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神情与苏黄不属”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佛印绝类弥勒”“细若蚊足”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写人物的精巧,详细刻画了细节,字词准确,使人读来,如在眼前。
王叔远的技艺实在精妙绝伦,“灵怪矣哉”。魏学洢的描写功力也形象生动,文采斐然。
核舟记写作文 7
《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一篇很特殊的文言文,它没有像大多数文言文一样写景记事,而是十分详细的介绍了一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黎许的小核舟。
这小核舟是用桃核雕成的,长度不满三厘米,关键这小周上有着五个人,八扇窗,34个字等等,这么小的身板上有了这么多的东西,让我对这个雕刻人有着满满的'佩服。
文中说了这个神乎其神的雕刻家叫做王叔远,我到手机上一查,果然,跟所有名人的经历过程十分相似。手机上介绍他从小就酷爱木刻,经常上山尝试,总是把自己的手指划出一道道的伤口,鲜血直流。但他永不放弃,最后终于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微雕家。这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发明电灯,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的。
而这个核舟便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展现了他的所有功底,就比如,舟上雕刻的佛印手上的念珠可以清清楚楚的数出来个数,舟项上刻的一些字的笔画,细若蚊足,但却让人看得十分清楚,光这两点便令人望尘莫及。
而就是这么一件伟大的作品,被王叔远直接赠予友人,光这份心性也就值得别人的敬佩。
这件核舟最让我了解的部分便是它所雕刻的内容了。它雕刻了苏轼观游赤壁时的景像,这或许也是对苏轼这位著名的词人的一种纪念了。
一艘小核舟飘漂过时间长河,来到现代,让我们一睹雕刻大师的风采。
人应以悠闲、放松的心情去生活,《核舟记》中苏东坡虽然官场失意,可当他放下包袱,游览赤壁时,仍然可以享受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核舟记》中安祥安静的气氛是最好不过的,在生活中,学习虽紧张,可心情有没必要紧张,有机会多出去运动一下,踢踢球,讲讲话,我曾经被老师大吧后,也像东坡当年一样,失望痛苦,无奈无助一下午,可那天放学后,同学位一起去踢了足球,在球场上,你会心情放松,内心愉快,并忘记不久前的失望的心情。
《核舟记》还让我知道了技术到底可以有多精湛,多奇妙,也让我知道人外有人,开外多云。
今后,我也应让技艺更加精湛。任何事最好都精益求精。
《核舟记》虽是普普通通一篇介绍雕刻的文章,可也能合我们体会出很多道理,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样文章,都应该细细品味,感悟其中真谛,学到更多知识。
核舟记写作文 8
人应以悠闲、放松的心情去生活,《核舟记》中苏东坡虽然官场失意,可当他放下包袱,游览赤壁时,仍然可以享受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核舟记》中安祥安静的气氛是最好不过的`,在生活中,学习虽紧张,可心情有没必要紧张,有机会多出去运动一下,踢踢球,讲讲话,我曾经被老师大吧后,也像东坡当年一样,失望痛苦,无奈无助一下午,可那天放学后,同学位一起去踢了足球,在球场上,你会心情放松,内心愉快,并忘记不久前的失望的心情。
《核舟记》还让我知道了技术到底可以有多精湛,多奇妙,也让我知道人外有人,开外多云。
今后,我也应让技艺更加精湛。任何事最好都 精益求精。
《核舟记》虽是普普通通一篇介绍雕刻的文章,可也能合我们体会出很多道理,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样文章,都应该细细品味,感悟其中真谛,学到更多 知识。
核舟记写作文 9
《虞初新志》中收录了一篇魏学洢的《核舟记》,文中记载了明朝一位颇有才能的手艺人——王叔远。原文是这样说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位手艺人技艺可见一斑,尤其是文中详细描绘的“核舟”,更让人叹为观止!
核舟仅长约八分,高约二分,却足足“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将整个苏轼泛舟游赤壁的主要场景都囊括在内,甚至能分辨出人物外貌、神情、姿态,器物形态纹理,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可谓“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
我国自古不缺能工巧匠,春秋时期的鲁班,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冯骥才笔下的天津泥人张、刷子李……时至今日,社会上更是涌现许许多多的手艺人,他们中有我们身边常见的蛋糕师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网红手艺人。打铁、制香、染布、修笔、斫琴、做团扇、刻砚、金缮、刺绣、铸剑、竹艺、酿酒、做面……行行有精英,行行出状元。
那么这些行业精英,行业状元又是靠什么而出类拔萃的呢?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们在学习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学一门,专研一门,切不可粗枝大叶,遇到困难就退缩。比如学习英语,因为害怕记单词,就退缩,这是永远学不好这门语言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所有优秀和叹为观止的背后都是坚持不懈,心无旁骛,醉心研究的结果。
明有奇巧人王叔远为核舟,但愿今有我辈承工匠精神为学习为事业为祖国!
核舟记写作文 10
《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一篇很特殊的文言文,它没有像大多数文言文一样写景记事,而是十分详细的介绍了一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黎许的小核舟。
这小核舟是用桃核雕成的,长度不满三厘米,关键这小周上有着五个人,八扇窗,34个字等等,这么小的身板上有了这么多的东西,让我对这个雕刻人有着满满的佩服。
文中说了这个神乎其神的雕刻家叫做王叔远,我到手机上一查,果然,跟所有名人的经历过程十分相似。手机上介绍他从小就酷爱木刻,经常上山尝试,总是把自己的手指划出一道道的伤口,鲜血直流。但他永不放弃,最后终于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微雕家。这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发明电灯,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的。
而这个核舟便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展现了他的所有功底,就比如,舟上雕刻的佛印手上的念珠可以清清楚楚的数出来个数,舟项上刻的一些字的.笔画,细若蚊足,但却让人看得十分清楚,光这两点便令人望尘莫及。
而就是这么一件伟大的作品,被王叔远直接赠予友人,光这份心性也就值得别人的敬佩。
这件核舟最让我了解的部分便是它所雕刻的内容了。它雕刻了苏轼观游赤壁时的景像,这或许也是对苏轼这位著名的词人的一种纪念了。
一艘小核舟飘漂过时间长河,来到现代,让我们一睹雕刻大师的风采。
核舟记写作文 11
上周学完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技艺高超。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平时我们吃的那一个个跟乒乓球差不多大的核桃上,竟然能雕刻出来如此精致细巧的船。
这个核舟,船内有窗,共八扇。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窗两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被青翠色的颜料凃抹。窗子竟然是可以打开的,窗外还有精致的雕栏。这样精巧的雕刻令人由衷赞一声“技亦灵怪矣哉!”这样细致入微的雕刻品绝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无数次的精雕细刻。面对这些一成不变的重复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绝对不能完成的。
奇巧人高超的雕刻技术无疑离不开耐心。其实,不唯雕刻,任何领域,想要达到较高的水平,都离不开耐心。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态度。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难做到的。重复的读一篇课文直到背下来是枯燥无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背下来,而有的同学不可以呢?这就体现了耐心的重要性。有耐心的同学经过多次的`朗读把文章从结结巴巴慢慢的背成倒背如流的水平。面对一道不会的数学题在日常生活里拿出空闲时间刷题,日积月累,在考试中难题就能迎然而解。这就是耐心的威力。我们要养成面对困难不骄不躁,一点点的克服的习惯,在一点点的磨砺中变成一个有耐心的人。
核舟记写作文 12
读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王叔远的技艺高超。“能以径寸之木……”每当读起这段,脑海里不经浮想联翩。
王叔远刻了一个核舟送给魏学洢,上面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如果没有魏学洢将这核舟写成文章,或许王叔远的一生都不会被人所知。可见,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只需要努力,其他一切就交给时间!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我认识了一个人,名叫傅说,傅说原先在傅岩为人筑墙,可是因为他才华出众,机智过人,被殷王武丁发现后,将他仍用为宰相。傅说就好比一颗金子,一直默默无闻的为人们劳动,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主人,所以我们只管努力,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
文章没有过多的语句直接赞美王书远的技艺精湛,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知道他的.人总会有人欣赏他的才华。
“向着月亮出发,即使不能到达,也能站在群星之中。”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可能你的才华还没能及时被大家发现,总有一天我们会站在群星中发光发热,成为最耀眼的那颗明星,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人生路漫漫,一切尽管交给时间,时间足以说明一切!
核舟记写作文 13
生而为人,天地为案,时间为刀,雕刻着,琢磨着,终成核舟模样。这颗独具匠心的核舟似乎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越发清晰。
《核舟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匠人王叔远雕刻的一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舟上有神色平静的烧水人,扳着脚大叫的船夫,欣赏画卷的苏轼、鲁直。还有颇具喜感的大佛,他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用手拨动着佛珠,就连珠子的个数都分明可数。
可谁能想到,如此逼真传神的作品却是在一个不满一寸的`桃核上完成的呢?谁又能想到,方寸之间的美又该花多少心血去铸造?从字里行间,我仿佛找到了答案,是铭记于心的工匠精神,雕出了巧夺天工的核舟,用美回报了时光与岁月,用文化铺出了艺术之路。工匠精神成就艺术之美。
王叔远通过精心准确地刻画出舟上人物的神态和表情,使他们栩栩如生,仿佛真的站在船上一样。他用微小的纹路和细致的雕刻,将核舟打磨得光滑如玉,细密如绢,在细枝末节处展现了匠心之美。
只有径寸的鼻烟壳壶,凝聚着匠人的工匠精神。选材、打磨、刻画,无不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术。若稍不小心,就会作废,浪费了上等的材料。可见匠人为了完美,又要费多少心思。
工匠精神成就学习之美。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有“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有“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还有“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只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才能在学习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做到勤学精思、勇攀科学的高峰,需要我们具备工匠精神。只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才能在学习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主动接受工作重任,向工匠看齐,向工匠靠拢。在挑战中磨砺自己、挑战自己、突破自己。时机已经递到我们手中,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它在不断的锤炼和追求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以工匠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潜能,实现人生之美。
核舟记写作文 14
一个小小的核舟,竟包含众多细节精美的事物,还能把不同人物刻得神态毕出。王叔远的微雕技艺让我深感佩服。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王叔远送给作者魏学洢的一艘微雕作品——核舟的一篇说明文。这是一艘主题为“大苏泛赤壁”的,“长约八分有奇”“高约二黍许”的扁长核舟。这艘船中间轩敞,船舱上有箬篷所覆般的纹理。船舱有八扇小窗,竟可以“启窗而观”“闭之“,还刻着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佳句。船头的苏轼、黄鲁直、佛印,船尾的楫旁二舟子,无一不是形象细致,动作自然,神态逼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欲动于静,呼之欲出。船背还有作者的落款,”细若蚊足“,却是”勾画了了“,真可谓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集大成者。
这艘小小的核舟上,小中寓大,在横向上扩展开来,我仿佛看见浩渺赤壁下,江中小舟,苏、黄、佛印在舟子摇的精致小船上泛游;在纵向上扩展开来,我仿佛看见苏、黄亲密地研讨手卷,佛印放荡地袒胸露腹,舟子或摇楫,或高呼,或观景,或“听茶声然”。王叔远雕刻进了情感,性格,其雕刻技术不禁令人赞口不绝;同时,我也惊叹于他精细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情和象外之音的匠人精神。
子敬在文中赞叹“技艺灵怪矣哉”,难道只是对王叔远的.赞叹?绝不是的,这是对所有匠人的赞叹。匠人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渊远流长,至今仍在华夏大地上发扬、传承。这是匠人的血脉,中华的基因,匠心的根基。没有了匠人精神,就没有王叔远,没有核舟,没有工艺品,没有大国工匠了!李冰的都江堰可是在成都平原上傲立千年,李春的赵州桥至今仍横跨洨河:千百年的风霜雨打没有使他们的工程轰然倒塌,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匠人精神。“匠”字,匠出了真,匠出了细,匠出了实,匠出了美!王叔远只是众众匠人中的一个罢了,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叔远,才创造了博古通今、广纳众艺、百技并出,纷呈繁多的大国艺术。
一艘“大苏泛赤壁”,尺幅寓千里,从匠人到匠德,魏子敬的一篇《核舟记》,让我感悟了匠中“千里”。
核舟记写作文 15
一个小小的核舟刻着的难道只有东坡游赤壁的场景吗?王叔远的奇巧之作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对雕刻的那份执着,还有这古今工匠的传统匠心。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二黍许。”体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本文对核舟细致的描写,让我的脑海里勾勒出那一只可爱的核舟,“中轩敞者为舱”,有箬篷、有雕栏,左右八扇窗,内刻四句诗,还有五个形态各异的人物。这绝对是世界的瑰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的壮丽景致让我惊异,但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我想一些能工巧匠所做的作品更是巧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至今为止,又有多少技艺被传承下来的呢?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塑料小工艺品因价格的便宜以及造型的美丽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但是每当拿着这种劣质小工艺品时,是否会感觉到它塑料感满满呢?当我们走进一个博物馆时,可曾有一个瞬间被里面的精美的物品所惊叹到呢?这里陈列的物品不仅是凝聚了古代工匠毕生的心血,也蕴含他们传统的`匠心呀!
“术缂丝”、“点翠工艺”、“薰球”等好多手工技艺已经失传了,现在许多手工艺匠人的手艺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传统的手工艺品消失得越来越多,大师的匠心也得不到传承。像王叔远这样的奇巧人越来越少。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工业制造繁荣,使我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靠自己的双手做出需要的东西,但并不代表着传统的手艺将被抛弃呀!我们学习了《核舟记》这篇小古文,虽然课本里的文言文知识很令我着迷,但我更感兴趣的是核舟这个工艺品。现在,这种核舟在生活中也许看不到了吧。
学习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留意传统工艺。我们不妨放慢生活的脚步,多欣赏一些其他的传统手艺,学习大师的匠心,让传统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核舟记写作文 16
一个星期以来 ,我都在仔细的研读《核舟记》这篇古文 ,这篇文章里面的奥妙让我受益无穷 。
《核舟记》是明朝末期的魏学洢所著,全面具体地把一颗“长不盈寸”的“核舟”从形式 到内容写的明明白白 ,再现了为微雕艺术品“核舟”的形象 ;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艺术匠人王叔远卓越的雕刻艺术和才能 ,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
古文共分三个方面叙述“核舟”。第一部分介绍了船舱的外观,“长约八分多一点儿 ,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船蓬两旁有两个小窗 ,一共有八扇 ”。而作者则重点介绍了船舱两旁的小窗 ,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还雕刻有对联,共16个字 。不得不赞叹古人的 技艺精湛,构思巧妙 。
第二部分,作者重点介绍了船上的三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苏东坡,黄庭坚,鲁直 。作者细致地将每一个人的衣着,姿势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还刻意的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 ,实属精妙 。并且,作者还对比人 还要小的一尊佛印进行了描写 ,真是惟妙惟肖 。
而第三部分只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再次显示了雕刻家们的高超技术 。
读完这篇古文 ,我真是大开眼界 ,古人的高超的技艺,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几千年来 ,古人也会用这种"以内到外,以小到大"的'文采来写文章 ,又用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的写法去写 文章 。古人的智慧结晶与现代人相似 ,高超的技术让世人为之瞩目 。
做为新时代的青少年 ,何不去自我创造一个智慧结晶呢 ?我想,我会的 !
核舟记写作文 17
《核舟记》是明代人魏学洢所写的一篇文言说明文,收集在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文中介绍了明朝有一位特别擅长微雕技术的人名叫王叔远,作者说王叔远曾经赠送给他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明代的“八分”约合现代1.96厘米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黄米)左右。“二黍”约合现代0.49厘米。就在如此狭小的桃核中雕刻出“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对此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美。
文中说明船中有八扇窗户,左右各四扇,窗户还可打开,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上面涂抹石青色。船头坐着三人,中间戴着高帽子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左边是鲁直。苏鲁二人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他俩各执一端,苏左手按鲁脊背。鲁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像在说什么。苏露右脚,鲁露左脚,二人膝盖互相靠近。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船桨。左右两边各有一船工。右者梳锥形的发髻,仰首,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左者右手执蒲扇,左手摸炉子,炉子上有壶,正看着茶炉,好像在听茶水是否烧开了。那只船的背部上面刻有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红色的“初平山人”。这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
小小一枚桃雕,连用九个“为”字,把众多的人和物给予形象、简洁又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其技艺之精湛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读者没有人不赞美王叔远雕刻技术的精湛,赞扬民间艺术的高超,足以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核雕技艺至今传承不绝,核雕微型雕刻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核舟记写作文】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案01-11
核舟记教案范文6篇03-12
《枣核》续写作文01-03
《枣核》续写作文范文12-22
舟过安仁改写作文02-18
舟过安仁改写作文[经典]01-29
《舟过安仁》续写作文12-29
核舟记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2
古诗《舟过安仁》改写作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