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读者读后感

时间:2024-03-17 15:28:4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者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者读后感

  读者读后感 篇1

  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一前一后,两个有关读书的电视节目在荧屏和朋友圈同时搅起了一股热潮,那些难得一见、堪称殊荣的标签也随即贴在了节目的名字上,这是对节目制作者的褒扬,也是对当下收视环境的批判。

  不可否认,《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之后产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也有相对克制、不以煽情爆料为看点的制作理念;既有对人生价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对纸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绎。

  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证明文学不朽,文字不朽。无论穿越怎样的时间空间,无论历经怎样的社会变迁,那些或久远、或晚近的文字还是会和心灵很近,滋润人心,温暖生命。

  然而,观赏追光下的电视读书节目,赞誉其为清流的同时,至少还有几个需要强调的背景。

  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

  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各类综艺花活轮番上演,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厌倦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综艺清流正是相对于这些“浊流”而言的。

  在一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估观众智商、大量抄袭复制的综艺节目的反衬下,传递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的电视读书节目自然鹤立鸡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

  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读者读后感 篇2

  人们常说:“她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她的心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的心中也永远有她的位置。”这个人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

  她写的《寄小读者》心物相映、情景交辉,让我读后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四个方面:歌颂童真、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祖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冰心奶奶做出压小白鼠的动作之后,她后悔了,后悔夺取了这个幼小的生命。

  面对小鼠,冰心奶奶十分的愧疚。让我感动之余,又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一天早上,我骑自行车去买早餐。在回来的路上,我正一心想着要快点回家。

  可没想到,在路上,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正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孩子。突然,那个小孩的鞋子掉了。他开始哭了起来。而我就在他们的后面。只见那小孩儿的泪水如泉水一般,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仿佛如小狮子似的。眼泪在他天真的'脸上流下了一道道灰色的印迹,仿佛眉毛都让泪水糊得屏在一起。此时有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深处升起。我去帮那小孩儿拿拖鞋。但是我又想,这多么简单的事情只要他们自己去做就行了,何必去帮他们。

  这点举手之劳帮一下有何妨?眼看我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了,我感觉到我的血正在往我的脑袋上涌过去,可最后,我没帮他们捡。只见那个小女孩停下了车,好像有些生气,将拖鞋捡回来。

  我想着:如果我帮她捡了,也许小女孩的表情是灿烂的,如果我帮她捡了,也许我的心情是放松的,一天的心情也会很好。但是我没有,心中竟然在犹豫不决。我甚至觉得我应该去嘲笑自己决定的这一件事情。

  碰到这样的事情,就像脑袋里有一个恶魔,它正在驱赶着天使的到来。我有些后悔没有帮助他们,虽然我与他们没有什么交情,但对他们,我仿佛总有一种歉意在里面。

  俗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是啊!我们即使后悔做了那件事,可是又有什么作用呢,反而不认识其中的错误,去改正它,不让它再次出现,不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再后悔!

  读者读后感 篇3

  看读者,其实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股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那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心灵,给人以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在《读者》中,我看到了《火车6年不到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哥哥和弟弟回家探亲的途中,弟弟刚下火车就被车撞了。在医生的抢救下,弟弟终于醒了。可是醒来后的弟弟却走不了路,记性也变差了。在医院里,弟弟却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就快到家了。经常一便又一便问哥哥:“哥哥,还要多久才到家?”而哥哥总是回答:“快了,快了。”弟弟在“火车”上一住就是6年,而哥哥一如既往的在他身边陪着他。从哥哥25岁到现在,哥哥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了医院里。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泪留满面了。我为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感到震撼!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就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与《读者》交往久了的过程中,我发现:是它让我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像一位热心的邻居,为我端来暖暖的红茶,鼓励我:“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打开《读者》,我真的有一种远离了浮躁和喧嚣世界的感觉,到了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一片净土、阳光和干净的空气,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时的去处,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够美好和使我快乐。

  《读者》是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

  读者读后感 篇4

  读完冰心的《寄小读者》,每每被其中的文字感动着。冰心的文字温暖如玉、冰清如水,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又如一股溪流缓缓地流过心灵。此外,《寄小读者》还多了一份平等和亲切,她对我们的小读者真是加倍地珍惜,细心地爱护。就像作者认为的那样:只有小孩子的思想是智慧的,我愿永远如此想,也愿永远如此信。这样一位可亲、可爱的作者,她的每一篇通讯都是和小读者倾心的吐露、真心的交流,她“愿意在上帝和小朋友面前乞得几点神明的同情的眼泪”。

  那些“笔在心头,句子心里”的文字写出了许多爱的箴言,“开天辟地的爱,愿普天下一切有知,都来颂赞”,她用温暖且坚定的话语鼓励我们更好的去爱。说来有些惭愧,自己对孩子的爱,有时会有一些不负责任的随意,不愿意考虑孩子的感受,有时甚至会嘲笑她的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就像冰心所说:他们(大人)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往往我们所以为刺心刻骨的,他们却雍容的谈天不理;我们所认为渺小无关的,他们却以为是惊天动地的事功。在平日的生活里,我们有多少事情假借爱的名义去伤害一颗幼小的心灵,又有多少真情流进了孩子的心里?当冰心在呼唤着“小朋友,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方百计地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爱他,而且死心塌地容她爱你”,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的谆谆的告诫和善意的规劝。

  读书就像交朋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让你想了解关于他的更多的秘密,让你情不自禁的去追随他的脚步。那些能够写出爱的文字人,在现实生活,他们一定也是满怀爱意的。冰心的'爱“真诚、博大”,她爱着我们的小读者,视他们为知己,她爱一起美好的事物。当我们内心安静的时候,你将会发现一个个“早晨的深谷”,一朵朵灿烂的“爱之花”。“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步地移向光明”,给那些在黑暗中无助、泥泞中挣扎的人以光明和希望,也凭借这爱的光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读者读后感 篇5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题记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观《朗读者》有感。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20xx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的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读者读后感 篇6

  经典好书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每个人的求知求学的道路上,会有老师的帮助,也会有同学的帮助,还会有书籍的陪伴。我很喜欢看书,在我的书柜里有许多的名著图书。今连暑假,我看了著名作家埃·德·阿米琪斯的作品《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启迪心智,教会我们怎么自主学习、激发求知兴趣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么多的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纯真的孝行》这个故事。当我看到主人公潘克西的作文本背他的那位嗜酒如命的父亲,把桌上的洋灯打翻烧去了一半,然而面对老师的疑问,他却用战栗的声音回答:“是,是我自己不小心,把它掉到火里去了……时,我想起了自己与父亲的事。因为我还小不大懂事,经常会做错事而我总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于是激怒了父亲,让父亲以为我没有知错就改的心,有时父亲会打我。而我呢?不会站在父亲的角度去想,也不会处处为父亲”隐瞒”而是对同学说我的父亲怎么怎么样打我,怎么怎么样坏,我怎么怎么狠父亲。至今我都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因此,我觉得潘克西就不应该忍受他的父亲无缘无故对他的踢他、打他、乱摔他的书本。

  故事还在继续,而我的心开始感到不安。因为潘克西即将又遭到爸爸的打骂。果然第二天,他的脸上带着手指印儿,而且眼睛也肿了。“你又挨父亲打了?“大家到操场玩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问他。当时旁边并没有别的.同学。潘克西跳着脚,红着脸,气呼呼的说:”没有的事!我的父亲哪会是那样的人!他从不打我,父亲非常爱我!”后来潘克西用孝心挽回了父亲对他的爱。

  潘克西的话像像烙印一样永远烙在我的心里。当我再次回忆以往那件事,那天我做错了事,父亲情急之下打了我,当时我很生气,不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我对父亲回了嘴,怒气冲冲地责怪了他,现在回想起来,如果现在在遇到这类事情,就决不会像以前那样。而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我的举动不是在父亲的伤口上撒盐吗?孝行之心荡然无存,这不正是我缺少的爱的表现吗?

  谢谢你《爱的教育》你让我懂得了反省我的过错,你让我懂得了应该孝行对待身边所有的长辈,你让我懂得了孝行可以感化。

  读者读后感 篇7

  于我自己,中小学时代是宁愿做100张数学卷子也不愿意写一篇作文,语文已经成了我的一个梦魇,不管是难,还是不喜欢,还是其他。我的对阅读,也是在工作八年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慢慢开始了管理书和工具书的阅读,进而带动了我的休闲书籍和人文书籍的阅读,我的阅读之门是到了工作十年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打开,想想我的悲催的学生时代,到底我的历程奇葩,还是这个环境确实不利于培养阅读?我肯定有我的原因,因为还是有很多人语文很好,并且从小喜欢阅读的,不过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貌似也是大家公认的。就是考的文化是绝对主流,也许就如同《越读者》郝明义先生所言,或许是以前的'科举制度的遗患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的台湾和大陆都有一样的问题,就是考试为主的教育氛围。郝先生也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改成了“我考故我在”。一方面是大环境的原因,一方面,那句“我们的父母自己没体会过教科书之外的阅读的乐趣与启发,谈何来教育和影响孩子的”确实精彩,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不必在埋怨这个时代和环境。如果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充分享受了课外阅读的乐趣,并传染给我们的后代,就很好。

  从书中提及台湾和美国的教育差异,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几乎顺序相反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台湾是高中阶段指定阅读较多,大学则很自由或散漫;美国教育反过来,高中阶段可以自由阅读,而大学阶段则有庞大的指定的阅读量。我们总会有股看别人家的好的心态来看大陆之外的教育,总容易贬低自家的。然而如同毕淑敏在航海游记里提到的,不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越读者》里郝先生对于台湾和美国的中学大学教育的反差的对比,较为客观中肯的对比了差异,各有好坏,而这个细节处对阅读的深远影响,是郝先生的思考点。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警示,阅读者有思想、懂得批判是好事,然而那还很肤浅,如何有自己的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思考出路和行动等,才更是阅读者的境界。而郝先生的境界就是孵化出一个概念,用七年时间,——“越读者”。

  读者读后感 篇8

  “在人生路上,我们虽是孤身启程,而沿途却逐渐加入了许多同行的好伴,形成了一个整齐的队伍并肩携手,载欣载奔,使我们克服了世界的险峻崎岖,忘却了长行长行的疲乏劳顿,我们要如何感谢人世间有这一种关系,这一段因缘?”这句话出自冰心奶奶的《再寄小读者通讯二》,她的这篇通讯让我颇为喜欢。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友谊”。冰心奶奶用年轻的手笔描述出友谊是多么重要,读完这后是我觉得自己身边的友谊是多么的重要,一旦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失去了本身的'友谊感到孤单、无助,这真是大大不值。

  记得那次我正在教室里完成参赛的书法作品,刘夕冉和潘建章却在教室里疯闹地热火朝天。他们在追逐间从我座位旁跑过时,一不小心碰到了我的胳膊,我的笔在书法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横线,这使我精雕细琢的书法作品功亏一篑,我气得火冒三丈,抓着潘建章的衣领,狠狠地打了他一下,并历声呵斥他和刘夕冉:“你们爱到哪儿疯就到哪儿疯!”说完,就把他俩猛推出了教室。从那天起,他俩躲得我远远,再也没有来往过,我也失去了和他们的那份友谊。

  因此,我也明白了冰心奶奶笔下的那句“热情、活泼而富有同情心的人,常常能吸引许多朋友”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班的姜建诚同学就是这样的人。我的《语文课堂作业》上有一题不会写,于是我便向姜建诚请教,他热心地教了我。从那以后,我常向他请教,慢慢地和他成为了好朋友。每次体育课上,他总是和我们一起,说出他的心得体会,因此,大家都找他做合作伙伴。还有,每次学英语,班上的宋坤离学习的地方远,这样来回折腾很辛苦,所以姜建诚让宋坤把书包放他的家里,他的那份美好的心迎得了大家的青睐,看到姜建诚那广阔的交际网,我也有些羡慕。

  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交友是一种艺术,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友谊中只有快乐、慰安、兴奋连接,朋友是你空虚的填补,心灵的加深。这几句话说得多好啊。友谊是我们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让我把冰心奶奶的《再寄小读者——通讯二》送给所有朋友,祝福我们友谊长存。

  读者读后感 篇9

  记得暑假的一天,我在家里觉得太无聊了,便要去姥姥家玩几天,出发前的一天晚上,妈妈千叮万嘱:“到了那儿先打个电话过来,千万别在马路上乱跑,不要去山上玩,更不要喝生水。”我不在意的听着听着,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临行时,妈妈追到门外,又把昨晚的话重复了一遍,我边听边说:“嗯。”到了姥姥家,我便进入了“快乐自由天堂”。要玩就玩,要吃就吃,要是渴了就对着水龙头一顿“猛饮”,早把妈妈的话抛之脑后,真爽!一到晚上,我的肚子疼了起来,抬头看看姥姥已经睡熟了,哎,忍吧!可不争气的肚子越来越疼,好像一把刀子在我的肚子乱捅,痛得我几乎叫出了声。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要是她在身边多好啊!又想起了妈妈的叮嘱,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母爱是多么珍贵啊!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不管母亲的感受。同学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孤儿流浪在社会,有谁会对他问寒问暖,又有谁会关心他呢?

  地球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在它的怀抱中生活,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食物,可人们却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自然,使以前的树林变成了高楼大厦;以前的绿洲变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气中的花香变成了刺鼻有害的气体;以前的声声鸟语变成了嗓音。使我们的“母亲”身上遍体鳞伤。我们应该珍惜地球母亲对我们的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祖国更是我们的“母亲”,想当年,外国人想侵占我们的土地,多少热血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不使祖国被人侵占。而今,仍有许多海外“游子”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已陆续与“母亲”重逢,但宝岛至今流浪在外。有一句话说:“老之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祖国母亲已张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

  母爱犹如涛涛大海,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母爱犹如一洼温泉,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

  读者读后感 篇10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看《朗读者》,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就去看了书。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两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读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见了一遍,本来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动人心的情节,关于爱、原谅、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部分。不想到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说来看,又是一次沉溺。

  说起这部电影总想写点什么,但却无从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样,复杂又单纯,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热情,粗暴又温柔,无情又深情。

  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他们也是时代的孩子。在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当中,随着人海浮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实在不能理解人能疯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将整批整批的无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将我们中国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杀。

  《朗读者》电影里描述的就是一个参与者的人生,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汉娜,依旧像一个迷一样。我像迈克一样,对她仍旧充满迷惑。在怎样的情况下,看着每个人死去,却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种情况,那就是那时她自身的情感已经完全死去,也许是为了生存,看着面前一个又一个人死去,她的悲伤与恐惧去了哪里?二战结束后,她又是怎样回忆从前,还是像她自己说的,她从来不去想。

  电影里描述的她是一个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国家教育给她的,强制注入她脑子的,几乎没有来源,我想所以她才这么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许,她并未意识到她在纳粹营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质,在世界上的影响。不过我深信,她在狱中是知道了,从她看了这么多关于集中营的书中可以看出来。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应该是多么的惊厄。忏悔,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承认错误,不足以表达她的惊厄。

  我想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狱中的原因。

  关于他们的爱情,是令人动容的。这种爱情,超越了时间,超越年龄,还有仇恨。只是在那样的大时代下,那样的冲撞下,他们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读和听他朗读中,找到他们纯洁与善良的那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在那里,他们感受着悲伤与爱。他们阅读着别人的人生与情感,自己却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

  总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总觉得什么话对于《朗读者》来说,都是多余的。

  读者读后感 篇11

  题记:从课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外,从阅读到生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到主动,从有意到无意,从强制到自发,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成长历程。读了以下这段文字,你会看到一个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文学小女孩的身影。

  说到爱孩子,我们会想到冰心奶奶;说到孩子们爱的,不仅是冰心奶奶,还有冰心奶奶的书。

  《寄小读者》这本书,我们可以称它为一封信,更可以说,这是冰心奶奶用对孩子们的爱凝聚而出的一封信。

  《寄小读者》一开始就写了冰心奶奶离开母亲,在火车上看到一对母女,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水,而母亲和她谈话的态度,又似爱怜,又似斥责。这一幕深深地烙在了冰心奶奶的心里,因此,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临风偷洒了几点酸泪。那是冰心奶奶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而冰心奶奶硬是没有在父母面前挥泪,当看到了火车上的母女两人,却又触情生情。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向父母索要,全然是家里的王子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从未体会过父母的.感受。冰心奶奶写这一章,写自己离开父母的怀抱,不正是想让我们长大,不正是想让我们明白,从现在起记得多拥抱一下父母,多孝顺父母,只因他们为了我们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切,他们硬是把毕生的期望都寄托给了我们。而这只是第一章,她的一次见闻,而她的第一个见闻,就给予我们这么多感慨。但如果单单从文字,从一本书的角度说,《寄小读者》的每个字,每一句都能让我体会到文字的美妙,不得不说《寄小读者》是一本浸润心灵的美文集。

  当我闲余之时翻开这本书、这封信,就像徜徉在无尽的春景中,沐浴着舒服的暖阳,一路欢歌,一路奔跑。细细凝神体会这些文字的奥妙时,我又会为冰心奶奶路上的见闻低头沉思,为冰心奶奶童年的趣事扬起微笑。

  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是多么喜爱,而我们也喜爱着冰心奶奶的童心,喜爱着她这一部暖心之作——《寄小读者》。

  后记:特别喜欢小作者的“暖心”二字,冰心奶奶的一颗童心,一份对少年儿童的关爱的确珍贵,但小作者对冰心奶奶作品的解读,那份别样的体会更是难能可贵!

  读者读后感 篇12

  每当闲着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股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那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心灵,给人以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在《读者》中,我读了毕淑敏《钱的极点》上面说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我们很快就会离开它,人们在新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需要皈依精神,精神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在没有金钱之前,人类就有了精神求索,也许有一天人们会不在追求金钱,但是,人类的精神将永存。

  《你的需要其实很简单》虚怀谦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需要的真的很少很少,自由的阅读、思考、写作,把文明的繁琐尽数剥去,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着他的梦想走去,并且努力照着他想象中的'方式过活,便能达成他的目标,他的内心和周围会建立起新的,更具普遍性、更不受限制的法则,或者旧的法则会增益开阔,使他置身于生命的更高的秩序里。他的生活愈简单化,宇宙的定律就变得愈,孤独不再是孤独,困境不再是困境,柔弱不再是柔弱。财富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是对自由之身的一种拖累与妨碍,预保自由之身,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远离物质诱惑,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欲壑难平,把欲望转移到精神性的东西上去,静静看一会书。

  每一瞬间,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就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与《读者》交往久了的过程中,我发现:是它让我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像一位热心的邻居,为我端来暖暖的红茶,鼓励我:“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打开《读者》,我真的有一种远离了浮躁和喧嚣世界的感觉,到了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一片净土、阳光和干净的空气,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时的去处,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够美好和使我快乐。

  《读者》是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

  读者读后感 篇13

  《寄小读者》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它就像一位最私密的知心朋友,时刻陪伴在我身边;又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讲做人的道理、讲有趣的故事、教我写作的技巧。其中,《说几句爱海的孩子的话》这篇文章最让我百看不厌、思绪万千,也是最受益匪浅的了。

  冰心奶奶十分喜欢大海,海的蔚蓝,海的空阔,海的活泼,海的动与静,都让冰心奶奶流连忘返,所以她在休养半年身体新愈后,最想去的第一站就是大海。山和海,冰心奶奶更喜爱海。四围是大海,与四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诗的境界与灵动非常能体味冰心奶奶的感悟,同样是月出,光景却如何等妩媚,遥远,璀璨。海没有一刻是静止的,从天边波光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烂然万朵的银花!我觉得这句话描写得真是精妙绝伦!大海的一生都在奔跑,从太阳升起的天边奔向岸边的礁石,欣赏完美丽的'浪花后又开始新的奔跑,欣赏更美丽的浪花······永不停息。看著书,我仿佛真听见了大海的涛声。我想,如果我们在学习与工作上也能如此勤奋、坚持不懈、永不停息、不知疲倦,那也一定能成为学习、生活、工作的佼佼者、胜利者,笑傲群雄。

  我想,冰心奶奶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诗篇,是因为冰心奶奶有一颗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我一定向她老人家学习,力求多观察自然界、多欣赏生活,做生活与世界的主人!

  冰心奶奶让我对海有一种冲动,玩海成了我一直的心愿。去年暑假,很高兴和爸爸妈妈去青岛玩海。海轮的颠簸摇摆,就像一片树叶在惊涛骇浪中起伏,使我心惊肉跳、至今记忆犹新。我已经越来越被冰心奶奶同化了,十分喜欢大海。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去看海。

  《寄小读者》,看似简单的一封封书信,其中却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希望大家与我一样,多多体会吧,让书香伴你成长!让大海伴你海阔天空!

【读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者》文摘11-21

读者阅读心得02-25

小读者的教案03-02

朗读者倪萍10-05

朗读者的文章10-05

读者读后感03-02

读者的读后感03-08

《读者》的读后感11-18

读者读后感10-05

《读者》读后感03-30